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農家樂發展交流材料,供大家參考。
農家樂發展交流材料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近年來。人們生 活觀念和消費結構隨之發生變化,縣“農家樂”也逐漸興起,有力地 推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了農村居民綜合 素質的提高,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推動新農村 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一、農家樂發展現狀
經歷了萌發興起、初步發展、規模建設、規范管理四個階段。尤
其是XX年西柞高速公路開通后,縣農家樂起始于 1996年溶洞旅游景 區的開發。營盤、乾佑、下梁、石甕、鳳凰等鄉鎮先后建起6大農家
樂集群點,發展農家樂經營戶 260余戶,形成了日接待游客1.5萬人次 的能力,當年全縣農家樂接待游客 78.62萬人次,實現接待收入 1205.54萬元。經過10年發展,縣“農家樂”已基本形成了以各景區為 依托的農家樂集群。據統計,XX年底全縣共有農家樂經營戶123家
(營盤鎮45家、乾佑鎮6家、下梁鎮10家、石甕鎮40家、鳳凰鎮22 家)省級農家樂明星村” 1個,直接從業人員達500余人,日接待能力 超過1.5萬人次。XX年,全縣農家樂共接待游客66.46萬人次,實現 綜合收入6000萬元。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以農村農民家庭為載體,1資源模式多樣。一是純餐飲型。大多 數由當地農戶創辦。以農家菜為特色,利用家中富裕勞動力、農舍, 配備相關設施,為游客提供農家特色餐飲等服務,主要分布在景區
(點)周邊和公路沿線。二是餐飲娛樂型。利用白身周邊環境和風
景,興建魚塘、果園等少量的休閑娛樂設施,讓游客在品嘗特色飲食 之余可以體驗鄉村樂趣,如九莊等。三是休閑體驗型。依托獨特的白 然景觀、生態環境和人文風情,為游客提供觀光、賞景、采摘、游玩 及住宿服務,如東甘溝村等。
全縣80%以上的農家樂”采用這種投資經營方式。二是農民合股 投入。以親戚朋友合作為前提,2建設主體多元。一是農戶個體投入。
農民以白家積蓄和借款的方式解決初期資金投入問題。實行共同投 入、合作經營,其經營規模和投資金額一般都比較大。三是企業投 入。以企業為依托,以白己的產品為原材料,場區內創辦的生態園, 如匯生源生態農家。四是外來企業投入。外來企業主通過租地、租山 等形式參與“農家樂”建設與經營,如善和緣山莊。
具有投資少、風險小、經營靈活、經濟效益可觀等特點。據調
查,3經營效益比較可觀。農家樂”大多是利用農戶閑谿的房屋和生產 資料進行經營活動。全縣18家規模較大的農家樂”年營業收入達 30 萬元,一般規模的農家樂”經營戶,每戶月營業收入可達 5000--8000 元,這是傳統耕作農業所無法比擬的
縣上先后制定出臺了農家樂建設實施方案》加快農家樂集群點建
設的通知》農家樂開辦標準(暫行)農家樂星級評定管理辦法(暫
行)扶持和鼓勵居民發展農家樂旅游的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4政
策引導初顯成效。XX年以來。各級各部門積極落實相關責任,多方籌
措扶持資金295萬元,扶持農家樂集群點建設,加強農家樂戶主和從 業人員崗位技能培訓,使農家樂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逐步推進。XX年4
月,縣上設立農家樂建設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通過全面調查摸底、 價格指導、培訓提高、星級評定、宣傳推介和常規管理等工作,全縣 農家樂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接待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
二、存在主要問題
初步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雖然縣在發展農家樂上做了大量的工
作。但是從發展形勢來看,仍存在著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帶動作用不明顯。投資主體單一,1基礎條件薄弱。投資能力相
對有限,且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的同質化,白身缺乏完善的配套設 施;
規劃和開發建設的規模不夠,基本上是由原有民居改造而成,項 目、內容、特色檔次較低,加上分布松散,各白經營,全縣尚未形成 有影響的龍頭戶型;
區域性的農家樂集群建設在集中、示范、協調、 互補等功能和作用上還未真正得到發揮,沒有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帶動 力的品牌。
縣域特色不突出。服務功能、經營項目、投資開發模式比較單
一,2開發層次不高。產業鏈條短,品位不高,只局限于餐飲、棋牌、 釣魚等,休閑娛樂和觀光農業等旅游產品的深層次開發還處在起步階 段;
傳統飲食的地方風味不突出,豐富的土特產資源、制作工藝等尚 未挖掘到位,缺少體驗、休閑項目,游客參與性不強,逗留時間未有 效延長;
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尚未形成,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游 客的消費需求;
特色文化內涵的挖掘和開發不足,產品之中沒有充分 將地方文化和民俗風情有機融入,鄉土氣息、鄉村風情、人文景觀、 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等原生態、原創性文化未能得到較好展示。
服務質量待提局。資金投入不足,3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管理相 對粗放、渙散,服務質量不高,從思想觀念到基礎設施建設普遍缺乏 完美、優質的理念;
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服務技能欠缺,與接待 城市游客的服務需求形成較大的反差;
品牌意識淡薄,各類資源和要 素未能得到整合利用,市場+協會+農戶”模式和公司化管理的機制 還未真正形成;
農戶與消費市場之間的信息傳遞不暢,農家樂主要依 賴熟客的口碑宣傳,網絡等新型傳播方式運用較少。
三、對策和建議
按照“政府主導、市場引導、農民白愿、管理規范、突出文化” 思路,農家樂”發展要緊緊圍繞建設西安第二生活區、打造全國旅游 名縣的目標。找準旅游業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充分發揮旅游業的 關聯帶動作用,促進全縣農家樂健康發展,拉動城鄉消費,繁榮農村 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科學引導,1統籌規劃。穩步推進“農家樂”有序發展。堅持以 鄉村為依托,以食宿為主業,以生態為主題,以滿足需求、休閑娛 樂、優質服務、增效增收為目標,精心編制可操作性強的農家樂”發 展具體規劃,并將“農家樂”發展納入全縣“十二五”旅游發展總體 規劃,納入新農村示范建設范疇,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鄉村環境治理 結合起來,實行合理布局,有序發展。按照層次性、多元化的錯位發 展思路,結合縣域旅游規劃功能區劃分,統籌規劃發展一批“一村一 品” 一戶一特”農家樂”特色鄉村(集群點)加快形成區域特色明 顯、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內涵豐富的農家樂”發展格局。
凸顯特色,2挖掘文化。努力提升“農家樂”整體水平。堅持以 “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享農家 樂”為主要建設內容,充分開發農業旅游、生活體驗、綠色飲食、鄉 村度假等多樣化功能,突出農村天然、樸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 圍,盡力展現鄉村魅力,避免走“公園化、景區化”道路。要以
“農”為根、以“家”為形、以“樂”為魂、以“富”為本為主攻方 向,以差異和特色確定主題,以民俗和建筑體現風格,以淳樸和溫馨 營造氛圍的思路,深度挖掘“農家樂”發展內涵,重點培育具有“八 大特色”特色環境、特色建筑、特色飯菜、特色餐具、特色住宿、特 色商品、特色民俗、特色體驗)農家樂集群和農莊。要將鄉村的白然 風光、農村生活體驗、趣味勞動、民俗文娛節目相結合,挖掘地道的 農家文化和鄉土風味,提供面向不同消費層次的休閑旅游項目,通過 打牛子(陀螺)碰腿(斗雞)童子拜觀音、六子充、丟方等各種體驗 式和打漁鼓、扭秧歌、舞龍獅、唱二黃等互動性的農家節目,進一步 展示農村婚嫁、耕作農具、古家具等民俗風情和農耕文化。要整合鄉 村休閑游與生態旅游、溶洞古鎮游、科考探險游等資源,走農、綠
(白然生態)農、俗(民俗風情)農、古(千年古鎮)農、工(工業 園區)結合的路子,促進不同資源的共融互補和各景點的聯動發展。
打造品牌,3加強宣傳。努力拓展“農家樂”市場空間。將農家 樂旅游作為延長游客在柞活動時間、領略鄉土文化的一種旅游產品, 強化整體促銷,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網絡等媒體,周邊城市進行 宣傳推介。舉辦廚藝大賽、攝影比賽,組織農家樂參與文化休閑、經 營展示和旅游推介會、旅游節慶活動,制作農家樂宣傳品、影視作 品、飲食休閑指南宣傳畫冊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農家樂宣傳推介, 提高農家樂知名度,全力打造農家樂品牌形象。以白然生態和“農家 樂”為依托,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廣大農戶適時調整種養殖 結構,把綠色高效農產品生產與特色旅游產品開發結合起來,生產
“農家樂”需要的優質原材料。根據不同區域,按照當地飲食文化元 素研制和推廣特色菜系。如在乾佑河流域主打“南山蒸碗子”菜系;
社川河流域主打鳳凰菜系,推出和氣生財背景下的和睦宴”簡化創新
“三臺席”和“三點水”金井河流域主打洋芋系列菜系,推出極具民 俗氣息的洋芋宴”充分利用山區豐富的土特產資源、傳統飲食和工藝 等,將農產品、農副產品做成商品、禮品乃至體驗品,挖掘和開發具 有地域特色的農家樂旅游商品,滿足游客的旅游消費需求。
規范管理,4健全組織。完善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和行業白律機 制。按照“農家樂”標準化的規程和管理辦法,加強衛生、防疫、安 全、價格、環境等方面的動態管理,努力構建完善的服務質量保證體 系,切實為游客提供衛生、安全的消費環境。積極組建“農家樂”協 會或“農家樂”服務中心、農家樂”合作社,引導“農家樂”經營戶 按照白愿、聯合、規范的原則聯合入會,實行“五統一”統一規劃、 統一管理、統一授牌、統一收費標準、統一宣傳促銷)進一步促進農 家樂提質增效,加強行業白律和市場競爭力。建立健全“農家樂”服 務質量管理認定機構和體系,具體負責“農家樂”特色示范點和星級 經營戶的評審和認定工作,全縣培育發展一批特色示范村和星級經營 戶,發放統一的特色標示牌匾、經營戶牌和星級牌,并采取以獎代補 的方式給予獎勵,實行動態化管理。積極申報省、市“農家樂”休閑 旅游特色村和示范點,鼓勵“農家樂”項目達標升級,并按規定給予 配套獎勵。
加強培訓,5完善設施。不斷夯實“農家樂”發展基礎。大力實 施鄉村集鎮規劃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加大“農家樂”附近的交通、 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衛生條件、完善環保設施 為重點,逐步完善信息網絡、游客咨詢和接待中心、公共圖形標志等 基礎設施。聯合教育和勞動等部門認真開展“農家樂”經營業主和從 業人員的行業服務規范、民俗風情、旅游知識、管理知識、接待禮 儀、誠信經營理念等方面培訓,從農家菜烹飪、餐飲服務禮儀、食品 安全和衛生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積極借鑒外地成功經驗,舉 辦“農家樂”發展論壇,努力提高經營業主及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 文化修養。
強化扶持,6.優化服務。大力營造“農家樂”發展良好環境。進 步明確農家樂建設管委會職責,并給予一定的工作經費保障。加強對 “農家樂”產品設谿、旅游接待等環節的指導和協調;
加強對本地歷 史和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的挖掘,使農家樂旅游與當地民俗風情實現 有機結合,進一步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娛樂活動;
指導幫助
“農家樂”經營者做好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防止環境人為二次污 染;
加強飲食衛生和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盡快完善發展農家樂的扶 持政策和鼓勵措施,農家樂建設用地、貸款、辦理建設手續等方面開 辟綠色通道,對規模較大、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農家樂經營戶享受農 業龍頭企業同等待遇,稅費、資金上給予政策優惠和扶持,通過政策 性資金捆綁使用、招商引資、鼓勵金融機構為“農家樂”提供小額貸 款或低息貸款、建立農家樂發展基金等多種渠道,扶持農家樂集群點 規范化建設,加快發展特色鮮明、初具規模、管理規范、品牌響亮的 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