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語文的教學活動中,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是“語言”的重要表現方式,教師借助于這些表達方式,實現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交流。中學階段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逐步的鑒賞閱讀能力,在增加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言學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語言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言;
言語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
在中國語文的教學活動中,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是“語言”的重要表現方式,教師借助于這些表達方式,實現和學生之間的“言語”交流。中學階段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逐步的鑒賞閱讀能力,在增加基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之上,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所以根據中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來說,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來展現。
第一、課堂教學的內容。課堂的教學內容是教師和學生實現交流的重要媒介,在新課改以后,課堂的教學內容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增加了教學技巧和教學靈活性以后,整個課堂教學的“語言”就呈現多樣化的局面。多媒體、小組合作、引導式教學幫助教師提高的教學“語言”傳播和交流,利用這些靈活的教學方式,教師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作用,教學內容成為師生交流的重要過程。第二、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前面已經講過,“語言”主要的工作就是交流的工作,所以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教師的單方面教學過程,同時還包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這種交流不僅是課堂學習的過程,作業布置、班會總結、主題活動、課外活動都是學習的過程,都是師生交流的媒介和方式,簡單點來說,就是師生交流的“語言”。這些“語言”沒有固定的方式,主要是促進學生的學習來進行和實現的,總是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而服務,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語言”交流的作用。
二、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言語”
“言語”主要的重心在于“說”,所以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言語”主要的表達方式就是教師課堂上言語的引導,這是教師語文教學中“言語”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言語”的引導,實現“語言”表達的作用。前面已經講過“語言”主要側重的是“話”,而“言語”主要側重的是“說”所以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學“語言”表達發揮的作用,主要依靠“言語”來實現了。
對于中學生來說,教學不僅要滿足中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表達方式和接受技巧方面也要有所創新,不僅是教師以創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才是教學技巧所要實現的目的。所以在中學的教學技巧中,教師往往根據中學生發展的具體情況,不論是通俗易懂的口語化表達,還是含蓄生動的書面語表達都是教師表達技巧的不同體現。
我們知道“言語”具有個人性和活動性,是一個變化的狀態,在“語言”的實踐過程中,不管是課堂教學的內容還是作業的布置,都是通過教師的“言語”來實現的,而且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言語表達方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是一樣,但是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言語”必須保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使用普通話。在現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普通話的普及已經是非常廣的,而且教學過程中使用普通話,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最準確的掌握學習內容,通過字正腔圓的言語表達,實現語言交流的最大化。第二、教學活動的適應性。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論采取那種教學方式,都要保證與學生的適應能力相當,不能超過學生的理解能力,比如說中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還有些欠缺,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能超過學生的能力限制,開展教學過程評價或者教學過程賞析,因為學生的個人能力并沒有達到這方面的水平,教學活動主要是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即使是再靈活再先進的教學方式到要與學生的能力相適應,才能在教學活動中使用。就類似于“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
三、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和“言語”的關系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言”依賴于“言語”的表達。而“言語”又構成“語言”教學的一部分,這就是“語言”和“言語”的關系,在具體的教學中表現為兩個方面。
在中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不管是哪種教學方式,或者教學活動的實現都要依靠教師的“言語”表達,我們常說,語文老師有“舌燦蓮花”的口才,就是形容“言語”的豐富性,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教學選擇不同的“言語”。比如說在中學詩歌的講解過程中。利用動人的音樂旋律和聲情并茂的詩歌朗讀,讓學生從聽覺上感悟詩歌的魅力,教師利用特殊的“言語”來讓學生理解課文,這種“言語”將教師的教學方式展現的淋漓盡致,也就是用“言語”來表達“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教師的“言語”表達會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進行,富有感情的朗讀,生動幽默的表達以及淵博的學識都是教師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這些豐富的“言語”,學生能夠能加容易的接受教師的“語言”教學,實現教學目的的表達。
結語:本文主要對于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和“言語”的關系進行了說明和表達,語言主要是“話”,言語主要是“說”,在具體的闡釋過程中,充分結合自己的觀點和理解,相信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一定能夠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語言學論文范文第2篇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更應懂得“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并非我們的母語,所以在很多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再加上很多教師也并非外籍華人,也沒有出國留過學。因此,自身在英語專業方面也不是那么精通,經常在課堂中出現“中文式英語”,這種教學語言對學生學習英語是非常不利的。為了杜絕這種現象,教師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課下時多鉆研英語,在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規范課堂用語,特別是英語口語教學方面,教師要多聽純正的英文發音,力求用地道的美式英語來貫穿課堂,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2.加強交流以溝通為前提
目前,很多教師受傳統教育所影響,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應該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殊不知這樣對學生學習英語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學生需要練習聽與說,如果師生經常缺乏交流,那么將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如今,雖然有很多英語教師逐漸意識到課堂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性,但是卻不知該如何調節課堂氣氛,無論教師怎么與學生溝通,卻絲毫點燃不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如何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已成為當前教師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首先,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能夠有效使學生發揮課堂主體作用,并且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利用英語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在此期間教師需要扮演的是課堂的引導者,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討論,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引導其進行自行解決。其次,教師應該懂得如何運用教學語言活躍課堂氣氛,而不是每堂課都是一成不變的課堂用語,久而久之,學生很容易對英語課堂產生厭煩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很多教師在課堂中也無法對英語運用自如,在說英語的時候也只是在向學生教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們感到英語是非常無趣的。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愉悅輕松的課堂氣氛,在提高自身英語口語水平的基礎上,經常在課堂中為學生展示出英語有趣的一面,如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一首英文歌,或流利地說出一段英語繞口令,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口語是非常有趣的,并不是沉悶死板的,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具體的課堂中優化教學語言
語言學論文范文第3篇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語言的評價尺度不僅取決于語言的美感,同時還要注重觀察語言的“善”。他曾說過,“韶樂美善皆尺,武樂獨有美,卻失味于善?!笨桌戏蜃痈鶕@一句話,在文學的審美方面也主張盡善盡美,就是指在實際的審美方面一定要充分考慮到文學中包含的思想與體現的藝術形式之間的和諧與統一。然而,在實際的文學創作過程中,要把盡善盡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在我國的古時候,兩者分開來的現象很容易出現,經常會出現對其中的一方面非常重視,而卻忽視另一方面,這種方式非常極端。前者主要是傾向于重視文學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忽視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例如法家及墨家的作品都是為人民群眾將一些做人的道理,主要注重內容的客觀實用性,但是這些文學作品無法為眾人帶來美感,使人很容易感覺到枯燥乏味,不能為人們帶來歡快的感覺,就顯得毫無味道,就像是現今的政治科目,總是以說教的形式為學生將一些知識與道理,根本不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后者主要是傾向于重視文學美感的表現形式,不能重視文學的思想內涵,例如南朝的駢體文與宮體文,這些都是注重文字上的美感,用一些華麗的文字來進行修飾,但是卻不能值得人們深刻挖掘,沒有令人深思的內容,很容易讓人認為這類文章華而無實。
(一)古漢語言源于生活
在漢語言文學的審美中,往往會分析漢語言文學中所要表現出來的意境,而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但是這些博大精深的背后,往往就是從生活中獲取的一些意境,而后經過不同的引用者而表現出不同的意境與效果。就以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意境為例,古代作家在作詩的時候,一般都是經過自己對事物的認真觀察并能產生自己獨特的感受,在創造出獨特的意境。這種創作方式,不僅能夠使文章更加富有美感,使古詩詞中的所描寫的事物要比現實當中所展示的還要更加具有感染力,同時,這樣的詩詞中也會體現出更深層次的含義,讓人們深刻體會古漢語言中所要體現的真正道理。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詩就是通過作者營造了不同的意境,讓讀者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廬山,正是由于作者的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互結合到一起,才使得這首詩更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讀者想要更深層次的研究與了解詩中所描述的景物,同時,這種意境還產生了一定的哲學道理,讓讀者深刻的的體會到文中所要表達的意義,可以說是盡善盡美的完美體現,讓讀者有如親眼看到廬山的真面目一樣。古漢語言文學正是如此,通過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影像,通過一些意境旳突破,來表現出更深層次的道理,可謂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古漢語言可以側面表現內心世界
古漢語言的審美注重盡善盡美,而古代的詩歌當中總會側面的烘托出作者或者詩人的心境,運用生動形象的描寫,來側面體現出自己的內心,表達出作者內心深處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同我國一直以來的“詩言志”相呼應,就是指一些詩人或者學者作家通過書寫文章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志向。由此可見,古漢語言可以充分的表達出作者的內心世界,側面烘托出是人的內心所想。在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中,所創作的三吏三別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但是這是由于作者細致認真的描繪,才使得讀者在品讀文章的過程中并不會感到陌生,能夠深刻的了解每一個人物的特點,讀者猶如身歷其境,感受著詩中的人物所感,觀望著詩中人物所看,同時更是會深刻的體會到是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所要抒發的志向。同樣,在鄭燮大詩人筆下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敝?,為整首詩營造出了一份危機的氣氛,用“粉骨碎身”來描寫當時情況的慘烈,但是同時又在后一句明確的表達了自己的志向,只要能夠將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當中,什么達官貴族,什么生生死死,都是不足畏懼的。由此可見,古漢語言的美感還在于能夠側面言志,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不僅通過景物來美化整篇文章,還能夠側面的表達出自己的意向。
二、傳媒時代漢語言文學的審美
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致使文學的表現形式也迥然不同,雖然可以將文學看作是作家對生活中的景象的獨特的觀察與思考,但是,正是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就會使對于文學的審美會有所不同。在一九八零年代,對文學的審美可以說是沉思的審美,對歷史進行沉思,對人性進行沉思,對思想意識形態進行沉思,同時還對文學本身進行了深刻的沉思與研究反省。通過對創作角度的分析,對于歷史的沉思,以及對于政治上的撥亂反正都能夠賦予文學新的形勢與啟發。在那個時代,作家與詩人都深刻的反思了歷史,深刻的揭露了的傷痕,響應者拯救的口號。在一九八零年代,出現了不同的文學思潮,但是,從文學的發展過程不難發現,對于文學的沉思審美已經言傳了很多年,就像黑暗中的一盞燈一樣,不但為理想照亮了前進的方向,同時也為漢語言文學的審美積累了很多經驗。在創作過程中,作家與詩人不但對歷史進行了沉思,對現實進行了沉思,并且為了使文學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又通過理論的角度對當代的社會,社會中的人們進行了深思,進而對文學本身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沉思。從宏觀的審美角度上不難發現,那個時代的文學主要是向五四時期的目標進行靠近,同時還要結合群眾,考慮到群眾的心聲,一定要運用講真話、抒發真實感情的方式來與群眾達到心意相通,充分表達群眾的思想。文學一直都處于思想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每每出現一次文學新潮,理論界都會出現激烈的競爭,詩文并不是作家與讀者真正感興趣的中心,而只是體現出了教化功能以及政治功能。舉一個例子,盧新華的著作《傷痕》,以及高曉聲所譜寫的《陳奐生上城》和《李順大造屋》,柯云路的《新星》等文章,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章的時候,總會與作家心意相通,因此,一九八零年代對于文學的審美,繼承了五四年代的文學特點,同時還體現出了思想意識形態的文學形式。因此,在那個年代對于文學的審美,可以將沉思當作主題,那個時代人們向往于追求人生的解放,面對復雜的人生,總是會進行深刻的沉思,這樣才會使一九八零年代的文學呈現出一定的特性,而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一定的理性,審美的色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這樣才會使作家將自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四、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審美
(一)漢語口語的審美
漢語文學中最重要的還要數語言的審美,因為不同的地區的漢語擁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正是由于漢語言文學的學科屬性,致使學習漢語言的學生的文學能力以及文學素養都會擁有很高的造詣。在漢語言的應用過程中,語言的運用擁有很強的規律性。正是由于我國的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少數民族之間的語言有所不同,不同地方的語言也是各不相同,一般來說,普通話是所有國學語言的標準,漢語的審美要與普通話靠攏,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南方區域很難分清卷舌,就會分不清許多讀音,講很多的讀音都說成一個;
而與之不同的是,北方區域的普通話雖然較之南方較強一些,但是由于北方人們對于卷舌不是特別敏感,也使發音不夠標準,就不能準確的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所以,在口語方面的審美,就存在著地方差異。
(二)漢語書面語的審美
語言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文學語言;
廣告語言;
廣告文案;
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8-0-01
狹義的廣告語言,即廣告文案,專指有聲語言、書面語言和符號組成的廣告信息結合體,它們一般由標題、廣告語、正文、附文四個部分組成。通過報刊、電視、廣播、路牌、網絡等媒體直接面對廣告受眾,起到傳達廣告信息,促進銷售,指導消費等作用。本文所講的廣告語言是指狹義的廣告語言,即廣告文案,它是廣告制作的基礎,廣告作品的核心,廣告的目標,主題、創意、訴求,都要通過它來表現。毋庸置疑,廣告語言和文學作品中的語言一樣,同屬運用語言文字作載體進行的藝術創作活動。它們有較多相似之處,甚至有交叉重疊的地方,有的廣告文案大量使用文學語言。但經過比較研究就能找出它們的差異。
一、廣告語言的文學性
文學性在文學語言中表現為對語言的特殊處理,以達到區別于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的陌生化效果。但是廣告語言也同樣使用了這些方法,并且也同樣具有陌生化效果。在文學理論中文學性主要是通過如下幾種方式實現的:
(一)音律的變化
這是詩歌語言的典型特征,“節奏是詩歌的生命,沒有節奏就沒有詩歌”它使詩歌語言與日常語言有了明顯區別,從而獲得文學性。但是廣告語言也追求音律的特別,也形成了不同于文學語言的文學性。
(二)詞匯的變化
在文學語言中,詞匯是跳躍的精靈,處處展示著作者的智慧靈光。在廣告語言中,詞匯作為廣告語的主要載體,散發其獨有的魅力。
(三)語法的變化
在詩歌、童話等文學作品中,語言可以突破語法束縛,以非常規的面目示人。廣告語言中也存在著類似的語法變異。
二、廣告語言對卡勒的文學性觀點的挑戰
其實,作為享譽世界的當今西方文論大家,喬納森?卡勒也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指出:“我們發現,語言的突現不能成為文學性的足夠的標準,因為其他文本中也可以出現重復和謬誤的現象?!币虼?,卡勒提出了用另外三個層次的內涵來界定文學性,作為文學的特征。第一層是把其他語言中沒有功能作用的結構或關系融合在一起。即通過形式結構產生語義和題材方面的效果。第二層是指整部藝術作品的融合。即文學作品應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闡釋的任務就在于探索并揭示作品的統一性。第三層是文學文本總是表示自己的意義。人們不妨把文學文本視為閱讀的寓意或者關于闡釋中可能碰到的種種困難的思考。但是,卡勒對文學性的這些新的解釋同樣受到了廣告語言的挑戰。
就第一層而言,廣告語言也會通過詞匯的變化(創造生動鮮活的新詞語,成語、諺語、俗語、格言、詩句、慣用語、歇后語)、詞義的變化(增加新詞義,詞義變異)、語法的變化(詞類的變異,短語的變異)、修辭的變化、語用的變化等多種形式結構來傳遞廣告的寓意。對此,卡勒也不得不承認,“在廣告當中,各種手段也常常會得到突出的表現,甚至比抒情詩更有過之,而且不同的語言結構層次也可能會被目空一切地混合在一起”。
就第二層而言,廣告語言也具有整體性的屬性,脫離了整體,脫離了一定的語境,廣告語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ɡ罩赋?,“有時我們又說語境決定意義,也就是說,要想知道某段言語的具體意義,你必須要了解它出現在什么情況下,或什么樣的歷史環境中?!本偷谌龑佣?,有些廣告,如煙等特殊商品類的廣告,它不在于直接表達、揭示產品的信息,而是通過暗示、隱喻、暗喻等方式委婉地表達其寓意,從而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通過以上對廣告語言拓展文學性概念的分析,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首先,廣告語言改變了文學性概念的基本功能,文學性不再像雅各布森當初提出這個概念時那樣,是用來確定文學作品的根本特性的范疇,而只是確定文學作品中核心成分的范疇。其次,文學性應該在不同文本的相互對比、參照之中得到確認,而不能在文學作品的封閉系統中得到確認。
三、結語
有研究者曾撰文指出:“廣告,作為現代商戰的一種策略和武器,其目的是商業性的,但是它的表現形式卻具有文化性和藝術性。廣告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亦是一種文化的產物。正如我們所感受到的,優秀廣告最直接的衡量標準就是要能促進產品的銷售,但如果能在宣傳推出的同時能夠被當作藝術品來欣賞,廣告作品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升華,這是無數企業和廣告人所追求的,也是廣大廣告受眾所期盼的。廣告,是種手段,更是種文化?!弊鳛閺V告主要載體的廣告語言,一方面行使著它的天職――“推銷產品”,另一方面,以它自身的特性不斷突破廣告界,向文學界蔓延,使廣告語言也具有了文學的屬性。
參考文獻:
語言學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國學生常見的英語語言錯誤,認為大部分錯誤都是由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中英兩種文化在社會習慣、日常生活及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文化差異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糾正語言錯誤,進一步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語言錯誤是指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在語音,詞匯和句法結構等方面偏離目的語正確表達方法的現象。如[v][w]不分,[ts] [t]相混,two chair或He go there every day等一類錯誤都是中國學生很常見的英語語言錯誤。
按照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學習語言是一個試驗——出錯——再實驗的過程,語言錯誤是語言習得過程中要經歷的必然階段或要出現的必然現象。學生從對一種外語毫無所知到最后學會使用,要經歷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學生使用的是一種過渡性的語言。這種過渡性語言既不像他們的母語,也不像他們將來要學會的目的語言,而是一種變化中的語言,因而常常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外語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許多因素,有語言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
有社會習俗方面的,也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此,語言錯誤的形成與以下這些因素都有著直接關系。
一、 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差異
以英漢兩種語言為例,英語是一種字母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象形文字,兩者在語音詞匯和句法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忽視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無疑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1.語音錯誤。英語具有與漢語不同的音位系統和發音特點,易造成學生的語音錯誤,如有學生把life錯讀成knife,把vest錯讀成west,把work錯讀成walk等。
2.詞匯錯誤。英漢兩種語言出于兩個不同語系,因而在詞義的內涵和外延方面沒有完全的和必然的對應關系。如果缺乏對英語詞匯的概念含意及引伸意義的深刻領會,只看字面意義翻譯或用漢語方式翻譯英文詞匯,就會導致用詞錯誤。如有學生把“政治家”(statesman)誤譯為politician,而不知道politician在英語中含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容易引起人們的蔑視。如把a white elephant譯為“一頭白象”那就錯了,應該譯為“沉重的負擔”。
3.詞法錯誤。漢語屬于分析性語言,沒有詞尾和詞形變化;
而英語則是結構性語言,要靠詞尾和詞形變化表現不同的結構意義。中國學生因受漢語影響往往忽視這一點,而出現各種詞形錯誤,如名詞單復數的詞形錯誤及不可數名詞的用法錯誤,代詞的主格賓格和所有格的用法錯誤,動詞的一般形式和過去形式的用法錯誤等等。
4.句法錯誤。中國學生常按照漢語的句法結構去理解使用英語,因而出現各種句法錯誤。如有學生混淆了漢英關于過去時和完成體的用法區別,因而把“你看過那部電影嗎?”誤譯為“Did you see that film?”, 把“昨天我看了一場電影”誤譯為“I have seen a film yesterday”。還有的學生不清楚漢英表達轉折和因果關系上的差異,把“雖然……但是……”錯譯成“Although…but…”,把“因為…… 所以……”錯譯“Because…so…”。
二、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各個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都會在其語言中表現出來。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及差異,那么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常會出現誤解或誤用。中英文化差異引起的常見語言錯誤有以下幾種:
1.問候用語錯誤。中國人見面常問:“你吃了嗎?”或“你上哪兒去?”,以示問候。但是,如果你用英語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誤認為你是想請吃飯,或誤認為你是問個人私事而不高興。英語國家的人常用“Hello!” 或“Hi!” 表示問候,或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以及興趣愛好等為話題。
2.介紹用語錯誤。英語國家的人在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一般常說:”May I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漢語習慣用“What’s your name?” 問對方姓名,會使對方產生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3.答謝用語錯誤。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所有場合及所有人之間,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不例外。當別人問及是否再要點什么時,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若想要就說“Yes, please”;
若不想要就說“No, thank 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說“No more” 或“No more trouble” 就會引起對方誤解。
4.贊美答語錯誤。英語國家對別人的贊美最常見的回答是“Thank 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對別人的贊美表示謙遜一番說“不好”,用英語說“Not so good”,會使對方感到不愉快或迷惑不解。
5.收禮答語錯誤。收到禮物,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
而中國人常要先推辭一番,接受后并不當面打開。如果按漢語習慣推辭說“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那會讓對方誤認為是不喜歡所送禮物,甚至會感到尷尬。
6.涉及隱私錯誤。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情況以示關心;
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問題卻比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語問對方“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What are you doing?”等一類話題會引起對方不高興或誤解。
7.顏色詞用法錯誤。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如green是綠色,而green-eyed則表示“嫉妒,紅眼病”;
blue是藍色,而blue mood則表示“沮喪,憂郁”;
red是紅色,而red-faced則表示“難為情,困窘”,in the red則表示“虧損”。如果把“紅眼病”譯成“red-eyed”,那就錯了。同樣,He looks blue.不能譯為“他臉色發藍”,其真正含義是“他情緒低落”。
8.比喻錯誤。英漢兩種語言由于其文化附加意義和歷史典故都不相同,因而有著不同的比喻用法。如果把“力大如?!弊g成“as strong as a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日”譯成“Every man has a happy day”,那就錯了。其正確譯文應分別為“as strong as a horse”和“Every dog has its day”。
中英文化的其它差異還有很多,都會直接影響到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如果對這些文化差異及語言本身的差異了解不多或理解不透,無疑會導致各種語言錯誤的出現。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英文化差異和英漢語言差異的教育,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語言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將大大有助于使學生少出現語言錯誤,進一步提高自我糾錯和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