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年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五篇】

      發布時間:2025-07-12 06:08:52   來源:工作總結    點擊:   
      字號:

      截至7月末,全省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35.3億元,同比增長21.91%,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了4.65個百分點。在兜底和改善民生保障、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應對重大災害事故方面,保險業累計為經濟社會提供風險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五篇】,供大家參考。

      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五篇】

      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范文第1篇

      賠款與給付:同比增長18.23%

      截至7月末,全省累計實現保費收入335.3億元,同比增長21.91%,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了4.65個百分點。在兜底和改善民生保障、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應對重大災害事故方面,保險業累計為經濟社會提供風險保障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1.26%。截至7月末,賠款與給付合計112.41億元,同比增長18.23%。

      此外,云南保險業圍繞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領域,發揮保險保障核心功能,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在促進外貿出口方面:1-7月,出口信用保險承保云南省外經貿風險金額53.9億元,賠款966.86萬元,幫助企業獲取項目融資9.47億元,調查海外買家資信715次,有效解決了外貿企業“有單不敢接、有單無力接”問題,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全方位保險服務。

      數據顯示:1-7月,全省保險資金新增落地金額213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數額,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交通、城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各保險集團在“十三五”期間將為云南提供數千億元的意向融資額度。工程保險為全省在建工程項目提供風險保障1036.67億元,有力保障了相關重大工程的順利推進。

      三大領域彰顯“保險讓生活更美好”

      保險成為健康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保險公司已在全省14個州市承辦大病保險業務,上半年,累計賠付16.85萬人次3.97億元,平均每人次賠付2360元。稅優健康險試點在曲靖順利落地,目前正常推進,為在全省推廣積累了經驗。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與省政府簽署《智慧醫保合作框架協議》,打造事前風險防控、事中診療監管、事后費用核查的智能核查系統,提升醫療服務質量。

      保險成為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全省第3家養老險省級分公司獲批籌建,進一步增強了養老險市場力量。積極發展年金保險業務,上半年實現保費收入77.42億元,同比增長59.07%,受托管理的企業年金資產規模達74.17億元。行業與省老齡委聯合推廣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已為全省60歲以上持有公交“愛心卡”老年人提供了意外傷害保險。

      保險成為防災減災體系的重要支柱。大理州政策性農房地震保險自2015年8月承保以來,一年時間內已經完成兩筆賠付共計3553.76萬元,有效放大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提升了試點地區保障水平。尤其是今年“5?18”大理云龍地震發生后,在3個工作日內即完成全部2800萬元的賠付工作,賠付金額占地震直接經濟損失的14.31%。針對云南省今年汛期強降雨、山洪、泥石流等災害,保險業提前研究部署,明確防災和理賠要求,截至8月17日,共接到相關報案7000余起,已完成賠付近8000萬元。"

      車險改革:單均保費降了400多元

      針對商業車險改革方面,曹光中介紹,云南省于今年6月3日啟動了商業車險改革,綜合目前各方情況來看,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一是保險責任范圍擴大,消費者權益保障更有力。新版商業車險示范條款刪減了15項責任免除,擴大了保險責任范圍,完善了保險金額確定方式,明確了“代位求償”機制,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高保低賠”“無責不賠”等前期輿論集中反映的問題。二是保費支出下降。在續保業務中,有80.6%的客戶享受到了更低的折扣,34.89萬名保險消費者因此受益,其中連續三年未出險客戶平均優惠幅度達到5.6折,單均保費降低了422.46元。三是保險覆蓋面擴大,保險保障程度提升。

      新機制模式全力落實脫貧攻堅戰略

      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村住房保險;
      疊加保險;
      金融精準扶貧

      一、現代新型農村住房保險的意義及發展現狀

      近年來,國家多次出臺相關保險惠農政策,讓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紅利惠及廣大農村居民。2014年8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要求“積極發展農村保險,擴大農村保險覆蓋面,提高農村保險保障程度”。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還提出,未來五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作為特殊的社會風險管理工具,保險可為“十三五”規劃中的精準扶貧提供助力,在金融扶貧領域與時俱進地發揮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①的獨特作用。地處臺灣海峽西岸的福建省長樂市,是一個火災、臺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在歷史情結和現實因素等的交織影響下,當地農村地區經濟長期相對不發達,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導致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較弱。大力推動發展農村住房保險,對提高當地農業生產力及保障農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農村住房是農村居民的最為基本的生活生產資料,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長樂市廣大農村仍普遍存在以木材為主要框架混合泥土筑成的農房,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災害,這些農房往往受損嚴重,同時落后的經濟條件也延緩了災后重建家園的進度,長此以往農民難以脫貧、因災返貧成為農村“魔咒”。因此,持續推進農村住房保險成為精準扶貧首要任務之一。2016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福建省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實施方案的通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長樂支公司(下稱“人保財險長樂支公司”)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加快推進全轄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其在“致農民的一封信”中明確了農村住房保險的對象,通俗地區分了保險類別,細化了理賠標準,規范了理賠程序。以上實施方案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區分了農村住房保險的類別,創新了保費分擔機制,將保費承保方式分為基礎保險和疊加保險。一方面,基礎保險保費仍然由省級財政全額承擔,農戶個人免繳保費;
      另一方面,新增的疊加保險保費規定為每戶12元,由省市縣財政、農戶個人分別承擔。以上實施方案中還規定全省所有的低保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免繳保費,且能自動享受疊加保險理賠。參與疊加保險的農戶向保險公司的索賠金額上限也由原來的1.3萬元上升至最高2.8萬元。農村住房保險的保險責任包括火災、臺風、暴風、暴雨、泥石流、洪水、冰雹等自然災害或者其他屬于保險責任的意外事故。農村住房保險是一個地域性的概念,從長樂市所涉及的保險對象范圍看,僅包括房屋坐落于長樂市廣大農村鄉鎮或者行政村,且擁有長樂農村戶籍的農戶;
      對于不長期居住或者屬于“一房多戶”的農村居民,只要滿足條件均可列為保險對象。農戶受災后應及時向中國人保財險服務熱線95518報案,保險公司接到報案后及時派遣查勘人員至現場核實受災情況及損失程度,理賠人員須在接到農戶理賠材料后的10日內及時進行理賠,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戶財產損失,保護農戶的財產權益。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市累計實現農村住房疊加保險保費收入199余萬元,共16.59萬戶參與投保,向保險公司轉移了41.47億元的保險風險(見表1)。

      二、現代新型農村住房保險試點面臨的制約因素

      (一)運營監管因素。一方面,長樂市地處東南沿海地區,多山且農村覆蓋面積廣,農村人口居多,導致每年保險公司的農村住房保險承保工作冗雜繁重。作為政策性保險的現代新型農村住房保險采取“政府補貼扶持、農民自愿投保、保險公司運營”的方式,保險公司是運營的主力軍。以福建省長樂市為例,人保財險長樂支公司作為地級市縣級支公司,不僅自身工作繁重,分散各地的廣大農民群眾也存在許多不便。另一方面,當有限的人力投入收集并整理承保數據時,數據就難以確保真實性、準確性,先期承保工作的真實性將影響后期理賠工作質量。

      (二)道德風險因素。保險總是與道德風險相伴而生,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保險市場信息獲取的不對稱性。往往處于信息優勢地位的一方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自身優勢給處于信息劣勢地位的一方帶來不利后果。對于現有農房使用狀實踐與思考實務況,農戶作為房屋所有者必是信息優勢方,這種情況下始終存在著農房是否是因為保險責任而進行理賠的爭議。在以往理賠案例中,存在部分農民利用自然災害等保險責任,制造出房屋自身年久失修卻利用因遭受當前災害倒塌的假象來騙取賠償款。如何實時有效規避道德風險,成為經辦財險公司理賠隊伍目前急需破解的一道難題。

      (三)理賠管控因素。據調查,農村住房保險因責任細化后部分出險標的面臨理賠難問題。農戶房屋受災后須向保險公司報案并且提供理賠所需材料才能進行索賠補償金,但索賠須以出險原因屬于保險條款中的保險責任范圍為前提。以福建省長樂市為例,長樂氣候溫暖濕潤,一年四季降雨較為集中,而長樂農村地區農房整體結構多為木材搭建的,還有極少數農戶住房的屋頂純粹是由茅草鋪就的,導致農房因雨情出險的案件占據多數。但是保險責任中暴雨的標準為16mm/1h、30mm/12h、50mm/24h,這就出現房屋出險了但是因實際雨量達不到標準雨量而無法理賠的情形。理賠標準的細化使得在索賠有據可依的同時卻面臨理賠難局面,使農民不能及時彌補因災遭受的家財損失,也給脫貧攻堅工作帶來阻礙。

      (四)災害預警因素。長樂農房損失主要由臺風、洪水、暴雨、泥石流、火災等因素所致。實際上,廣大農戶每年遭遇的這些自然災害都可以在事前被預警,農民可采取相關預防措施來降低損失、平衡風險。但從目前看,針對災害的預警機制仍然處于不成熟階段,面對災害農民只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人身安全,而災前對住房的預防措施缺位往往導致遇險房屋受損嚴重。

      (五)保險意識因素。盡管當前農村基礎建設正逐步完善,科技網絡設備的農村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但在偏遠農村信息仍不完全暢通,“留守”的中老年農民群眾對保險的認知水平普遍偏低,導致廣大農村農民群眾仍未全面建立起風險防范意識,甚至對保險行業仍存在認識誤區。

      三、對策建議

      (一)著力打造農村住房保險隊伍。由于目前農村住房保險以戶為單位需要進行實名制資料收集工作,故急需組建一支更壯大、更專業的保險隊伍?,F代新型農村住房保險的發展丞待構筑農村網絡平臺,建立起由勞務合同制人員、勞務派遣人員、營銷員、農村專職干部、農村兼職干部等組成的協保、協賠隊伍,助力保險公司開拓農村保險市場。

      (二)完善參保房屋檔案。每個保險標的現存價值不同導致保險人承受的風險不同。近年來農村住房保險責任已逐步完善,因此完善參保房屋檔案成為輔助規避道德風險的又一方案??稍谇捌诿磕晔占霓r戶戶主資料的基礎上,完善農房的年份、地理位置、材質、結構等基本信息,給后期理賠提供更全面客觀的依據,從而降低道德風險。

      (三)注重提高理賠人員素質。保險公司作為被保險人的風險管控機構,最應避忌“投保易、理賠難”問題。在涉農住房保險理賠環節的設計上,應最大限度地精簡理賠手續,理賠條件不僅要合法也應合理;
      理賠員在遵守規則的同時也應具備自身的判斷,對于確實因自然災害出險的農房應合理地進行理賠。

      (四)建立防災預案機制。根據往年各種災害發生的情況和頻率,及時擬定并執行防災預案是降低災害風險的必備手段。如天氣干燥時,應及時預警農民防火;
      到了臺風季或者雨季,則提前預警農民防洪水、暴雨,必要時應對房屋進行及時修繕、加固。隨著時代的進步,保險公司不應僅局限于通過賠償來降低農戶損失,還應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和基層政府共同部署開展風險前預防工作。

      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保險;
      保險扶貧;
      精準扶貧

      隨著“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使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要求,我國的扶貧工作已到了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1]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國務院扶貧辦的《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6》(扶貧藍皮書)顯示,按照2010年價格,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扶貧標準,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減少了92.8%,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的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速度最快的大規模減貧”[2]。雖然總體扶貧態勢良好,但是扶貧對象規模仍舊龐大,相對貧困以及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扶貧工作任務仍舊艱巨。保險憑借自身職能在支持扶貧開發工作上獨具優勢,當下保險扶貧成為保險政策的熱點問題之一,并且中國保監會與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赴多省調研于2016年6月聯合下發了《關于做好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保險行業體制機制優勢,履行扶貧開發社會責任,全面加強和提升保險業助推脫貧攻堅能力,助力‘十三五’扶貧開發工作目標如期實現”?!兑庖姟分攸c指出保險與扶貧工作的五大對接方面,即農業保險、健康保險、民生保險、產業脫貧保險、教育脫貧保險,明確了保險機構在保險助推扶貧開發的主體地位,為保險業支持精準扶貧工作描繪了完整藍圖,可見保險扶貧已然要在脫貧攻堅之戰中大展身手[3]。雖然保險扶貧是近幾年才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其實保險早就作為扶貧手段出現在國際舞臺上。世界上有近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探索用保險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基本保障。如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家運用小額保險,以低廉的保費服務低收入群體,為其提供基本的風險保障,小額保險的實施降低了低收入者因為遭遇風險事故返貧的可能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保險扶貧在印度等國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4]。因此,研究我國的保險扶貧,探索我國保險扶貧的現狀問題,提出解決方法,不僅能使我國扶貧事業更加穩固發展,而且對我國農村的金融業的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1保險業支持農村精準扶貧的必要性和意義

      精準扶貧是與粗放扶貧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熬珳史鲐殹钡闹匾枷胱钤缡窃?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而后在貴州又講了六個精準,“對象要精準、項目安排要精準、資金使用要精準、措施到位要精準、因村派人要精準、脫貧成效要精準”,更好地推進共同富裕的發展。而保險業作為規避風險的專業機構,在向貧困地區提供風險保障上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保險業支持精準扶貧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2011年國務院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以下簡稱《綱要》)是對今后扶貧工作的多方面部署。首先,《綱要》中指出的“部門協作,合力推進”原則說明了脫貧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發力,結合自身的職能把改善貧困地區條件與作為本部門的工作任務之一,合力推動扶貧事業的發展。而保險扶貧正是貫徹這一精神,保險機構在農村推行惠農的保險產品,與政府支持相結合,為貧困地區脫貧事業多方發力,符合中央的要求。其次,保險扶貧是扶貧機制創新下的產物?!毒V要》中提出的“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原則要求扶貧手段應適應經濟發展要求,創新扶貧手段。而本身金融扶貧就是一項創新化的扶貧手段,保險作為一項最常見的金融工具之一,毫無疑問保險扶貧同樣也能為扶貧工作注入新鮮血液。最后,保險扶貧是落實中央對保險企業的要求?!毒V要》中明確指出“社會幫扶,共同致富”的原則,即要求社會各界參與扶貧。近年來,保險業在改革發展中“勇擔責任、服務大局、團結協作、為民分憂”的行業精神逐步展現[5]。倡導“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以服務社會為企業己任,而農村扶貧開發為保險業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1.2保險業支持精準扶貧是開拓市場,促進行業發展的需要。傳統的商業保險一直把客戶定位在中高收入群體中,隨著市場中保險主體的不斷增加,中高收入群體市場競爭不僅越來越激烈并且日趨飽和。因此,此時需要開拓新的市場以保證保險公司的發展需要。并且,隨著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脫貧農民群體渴望擁有自身經濟所能承擔的保險產品來規避一些突發狀況帶來的風險,以免導致因各類風險使自身重返貧困。根據需求供給理論來看,在農村地區已逐漸形成一定的保險需求,而需求產生供給。在此背景下,保險公司已經意識到必須要進一步細分市場,往以往所忽視的農村市場進軍。通過對產品的開發設計,提供符合農村地區實際購買力所能承擔的保險產品,不僅體現保險公司的社會責任,而且也是保險行業開拓新的市場的必然要求。并且,通過在農村開展各項保險服務,在農村地區建立龐大的客戶群體,能夠在農村地區培養購買保險規避風險的文化風氣,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村市場的客戶群,使農村市場得到有效發展,從而促進行業的發展。1.3保險業支持精準扶貧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需要。從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內容來看,我國傳統的農村保障體系主要由農村養老保險和“新農合”構成,這兩項雖已取得重大成效,但是尚存在著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保障水平低的問題。而農民也還面臨著意外傷害風險,財產損失風險,農業生產風險等,當面臨這些風險時,因為農民收入水平低,往往應對能力不足,導致因災致貧,因病致貧。由此看來,針對農民的保障問題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提供。而保險業通過提供保費低、流程簡單且針對特定風險的保險產品,助力農村地區的保障工作,正好填補了農村保障體系中的空缺。從農村保障體系的參與者來看,主要是從政府提供為主,而理論上最佳的保障體系模式應當是“政府+企業+個人”。因為單憑政府力量很難使社會保障落實到每個農民身上,而三方合力,可以互相彌補缺漏從而使保障更充分。保險扶貧,是以保險公司提供保險產品,農民自愿購買,政府提供相應補貼的模式,既能針對性地滿足農民的需要,又能以自身能承擔得起的低廉價格購買到保險產品,從而彌補了單純由政府或保險行業提供社會保障的不足,提高了保障水平。1.4保險的費率杠桿作用可放大扶貧資金的效用。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深入,中央與地方財政對扶貧領域的資金供給不斷加大,有利的保障了脫貧成效。但是,從各地的扶貧資金使用情況上看,在資源配置方面還存在著進一步優化的空間。而保險具有的費率杠桿作用,可以更好的提高扶貧資金的效能[6]。財政以補貼的方式使在農村推行的保險產品以低廉的價格為農民所購買,這不僅使財政資金的投入普及范圍擴大,由于通過保險職能也使得產出的經濟效益加大。通過大數法則和風險分散機制,保險可以放大財政資金的放大效應。以農房保險為例,財政資金補貼1000萬就能使2000萬的農民得到保障,總的風險金額可高達2000億。這大大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能與資源配置水平。1.5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能有效激發農村金融活力。由于農民的資產單一,可擔保物少的原因,信貸部門不愿貸款給農民,從而使其止步在缺少資金擴大農作物生產規模前。而保險行業在支持扶貧工作上,考慮將農民產業也納入保險體系中,推出農產品保險,小額信貸保證保險等多種助力農民生產的保險產品,實現銀?;?,實現農民貸得到款,信貸部門愿意貸款的良性互動,保險機制的加入,有利于優化農村的信貸環境,從而優化農村的金融環境[6]。

      2保險業支持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現狀分析

      2.1發展農業保險,助力農業保障工作。農業保險一直以來是中央惠農政策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幫助農民轉移農業風險,保障農民在農業方面的收入穩定,防止因農業災害而致貧、返貧。根據保監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整個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達到1.9萬億元,2016年1-9月份提供的風險保障是1.36萬億元,2015年支付賠款達到了260億人民幣,2016年支付賠款已達200億人民幣,至2016年,受惠的農戶已經達到了2290萬戶次,大部分都是貧困的農戶。除此之外,開發備案了地方特色的農險產品792個,扶貧專項的保險產品48個。如福建省由于地處東南沿海地區,每年平均會遭受5次的臺風襲擊,且由于地處丘陵地段,易發生地質災害。福建省基于此省情出發,在全國率先推出農村住房保險、漁工責任保險、漁船保險、水稻種植保險和森林火災保險等5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在2015年間,福建省僅在農險試點中就累計賠款支出2.8億元,極大地推動農業保險的發展。2.2發展大病保險,助力健康保障工作。針對貧困群體致貧的原因調查,有研究指出因病致貧是第一大致貧原因,在全國建檔貧困戶中,此比例就高達44.1%,可見貧困群體對于健康權益的保障需求是極其巨大的。在提供基本醫保的基礎上,通過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大病保險的方式,對貧困人口醫療費用給予進一步的支持。根據保監會的數據統計,目前大病保險已經普及9.2億城鄉居民,超過700萬人直接受益。在多個貧困地區貧困人口還可以購買補充醫療保險,進一步加強了扶貧對象的醫療保障。2.3發展民生保險,助力民生保障工作。當前不論是城鎮社會保障制度下還是農村保障制度下,對于意外傷害風險的關注都不大,而在致貧因素中,因意外致貧、返貧的情況也很嚴峻。針對意外傷害這一制度上的短板,保險業針對扶貧人口,推出適合于貧困人口的小額人身保險,保障其在日常勞作中意外傷害、意外疾病等突況的需求。而此種小額人身保險,保費低廉且針對性強,在實際運作中也吸納了相當多的參保人員。2.4發展保證保險,助力資金保障工作。在農村地區農民在需要資金發展產業時往往會遇到貸款難、貸款貴的“攔路虎”,而這情況也嚴重阻礙了農村產業發展,影響貧困地區脫貧。針對這個問題,商業保險機構推出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保單質押等產品來保障農戶信貸安全,而有了這重保障,不僅使貧困人員貸得起款,也使得信貸機構愿意貸款給農民。通過保險在中間的擔保功效,推動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投放,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

      3保險業支持農村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3.1農民的保險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受傳統文化和經濟條件的影響,絕大多數的農民還是習慣性的自己承擔風險,不愿提前為可能發生的風險買單,他們認為這是多余的支出。并且,保險因為是在事故發生后賠償,他們認為買了保險似乎在詛咒自己發生災害,這是件不吉利的事。因此受這些落后思想的影響,他們的投保意愿不高,對保險的認可度不強,特別是在有些貧困地區,保險行業只能通過與政府合作才能勉強讓貧困戶投保,但往往這種類型的保險賠款力度也不大。因此,農民的保險意識不強是保險業加大支持力度的阻礙因素[7]。3.2貧困地區保險的有效供給不足。雖然上文中提到近年來保險業已加強在農村地區的保險業務開發,但是相對而言,在農村地區真正供給的保險產品相較于農民風險需求來說確是遠遠不夠的。并且,進入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保險機構往往只有幾家國內比較大型的保險企業,因此易造成提供的產品過于單一的情況。這樣既不利于保險行業服務質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其創新發展[8]。3.3保費補貼監管存在漏洞。我國一些重要的農業保險險種,是受中央、省、縣三級財政補貼的,政府補貼保費的比例在80%左右。然而,在實際運作中,一些基層政府與保險公司串通,以為農戶代繳保費為名套取國家財政惠農補貼資金。而這不僅使貧困農戶的實際投保金額縮減,影響了其利益保障,而且為基層政府與保險行業腐敗滋生提供了溫床,嚴重影響了基層風氣。3.4農村保險的規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由于農村保險一直以來發展較緩,因此對于這塊的法制建設也相對遲緩。雖然近些年開始重視農村保險行業的法制法規建設,但相對于城鎮的保險行業制度來說,農村保險的法制建設尚存在有待健全的地方。對于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情況,對于保險行業有序發展的監管以及受保農民的利益保障的法規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優化。

      4保險業助力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4.1營造農村保險的發展氛圍由。于農村低收入群體長期對保險沒什么意識,甚至有些存在著偏見,這就需要加強對農村保險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農民對扶貧領域中的保險產品的認識。其次,保險公司也須意識到在農村推銷保險產品的復雜性,因而不能依靠傳統的營銷方式,需要保險公司自身創新方式。需做好在農村開展保險教育活動是場持久戰的心理準備,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半途而廢,應循序漸進穩固推進。最后,采取多種措施切實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的收入,農民手中可支配收入提高了,購買保險也會列入支出計劃。4.2構建多層次的產品供給體系。首先需要明確在保險扶貧中應以保險公司為主體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作為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保險公司在技術、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從而降低運行成本。其次,推動政府支持,有了政府支持,一方面可使得保險產品的銷售難度降低;
      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監管下也可保證農村保險良性發展。最后,發展多主體合作模式,增進與當地的金融機構合作,由于當地的金融機構長期駐扎在本地,與當地農戶接觸時間長,業務關系密切,與其合作不僅解決了銷售渠道與客戶群體的問題,也能降低相應的各項成本。4.3促進農村保險險種與服務的創新。由于農村地區的農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對于條款太復雜、保險流程太繁瑣的保險產品大多不喜歡購買。這就要求保險行業需進一步加強產品創新的工作,開發出適應農村地區實際情況的,且能被大多數農民所接受的產品。這不僅是提升保險行業的服務水平,更是有利于保險行業加快產業升級的有效措施。4.4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工作。目前人才緊缺是整個保險業普遍的一個現象,因此在農村市場方面大多數的保險機構投入的專業人員都不多,甚至于委托村民來銷售保險,這就容易造成農村保險服務水平低下。而這就需要保險公司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首先,盡可能的在農村地區投放專業素養高的專業人才;
      其次,在農村地區可選取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農民組成營銷隊伍,對其進行系統的培訓,加強保險方面的知識教育。這樣不僅能夠緩解保險機構的用人緊張問題,還能給村民創造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收入。4.5進一步健全農村保險法制建設。需進一步完善現行農村保險的相關法規和政策,將農村保險的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良好的法律環境能夠使保險業在農村地區有序健康的發展,并且能夠通過法律為投保農民增加制度保障,使其更加放心的購買保險產品。通過加大監管力度,能夠有效的防止農民與保險機構發生利益沖突,保障保險行業在農村地區的規范化運行。4.6提高財政對保費補貼的比例,優化扶貧資金投入結構。對于尚未脫貧的貧困縣可對其主要的農業保險產品實行全額保費補貼,擴大保費補貼險種,不僅使貧困群體真正受益,提高其保障水平,也能有效激勵保險行業對扶貧領域的投入??蓪⒎鲐氋Y金適當轉化為農民的保險保費,發揮保險的杠桿作用,體現財政扶貧效果[9]。

      作者:魏詩晴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J].中國扶貧,2015(23):4-7.

      [2]高峰.扶貧依然是一場攻堅戰[J].前進,2015(5):58.

      [3]呂巖.保險扶貧,貴在“準”字[J].金融博覽,2016(18):54-56.

      [4]湖南保監局課題組.湖南農村小額保險發展對策研究[J].金融經濟,2012(6):38-40.

      [5]廖新年.商業保險支持農村扶貧開發初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2,26(3):44-46.

      [6]曹晨光.農村金融供給:一個基于制度經濟學的分析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8):67-69.

      [7]羅皓,郭紅衛.論我國農村保險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鄉鎮經濟,2006(3):23-25.

      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范文第4篇

      2017年,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嚴格按照中央、自治區、南寧市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要求,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標任務,扎實推進社會保障兜底各項工作,為實現“兜底保障脫貧一批”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基本情況

      (一)民政救助工作情況 

      2017年,我縣嚴格按照現行政策標準,對全縣所有符合條件的對象實施各項社會救助。全年在低保救助、特困人員救助、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等各類社會事務方面累計支出 8801.9萬元。截止2017年12月,全縣農村低保對象5843戶1659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723戶13481人,低保對象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重合率達到81.25%。全年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19.68萬人次3408.04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9845戶次、173133人次、2513.46萬元。全縣農村特困人員1383戶1481人,其中集中供養160戶162人,分散供養1223戶1319人。

      (二)殘疾人扶貧工作情況

      全縣現有殘疾人30026人(其中:視力殘疾人4687人,聽力殘疾人7545人,言語殘疾人348人,肢體殘疾人7332人,智力殘疾人1663人,精神殘疾人1566人,多重殘疾人6885人),占全縣總人口7.23 %。截止2017年12月底,全縣持證殘疾人有103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4458戶5051人。2016年已脫貧的貧困殘疾人613戶676人,2017年已脫貧的貧困殘疾人709戶776人,尚未脫貧的貧困殘疾人3136戶3599人,占全縣未脫貧貧困人口的6.04%。2017年,為未享受低保的農村貧困殘疾人5986人全額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代繳資金89.79萬元。全縣享受困難殘疾人補貼、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為2658人、4093人,分別發放補貼為233.62萬元、152.40萬元。107戶殘疾人家庭享受危房改造項目。

      (三)社會保險扶貧工作情況 

      1.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縣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應參保人數169846人,已參保163355人,參保率96.18%(其中續保繳費人數96762人,續保繳費率85.00%)。發放養老金待遇49518人,發放率100%;
      累計發放養老金待遇59.05萬人次5826.38萬元。2017年全縣建檔立卡人員實際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52070人,實際繳費35269人,領取養老待遇人數16801人,待遇發放率100%。全縣特殊困難人員實際參保繳費24116人(其中低保人員9920人,重度殘疾人4607人,貧困殘疾人1972人,五保及“三無”人員232人,計生對象7385人)。特殊困難人員領取待遇共9133人,其中貧困殘疾人2893人、低保人員3655人、計生對象260人、重度殘疾人1294人、五保及“三無”人員1031人。

      2.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17年全縣應參保農村居民人數為366770人,截止2017年6月底,全縣參保農村居民362824人(其中財政全額代繳3500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8881人,貧困戶中有17171人為財政全額代繳人員,51710人為財政代繳個人應繳費部分的60%),參合率為98.92%。2017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為600元/人(其中:各級財政補助450元/人,參保居民個人繳費150元/人)。截至2017年10月底,基金到位21656.66萬元,其中個人自繳4916.85萬元,各級財政補助16214.79萬元(其中為35001人財政全額代繳525.02萬元,貧困人員51710人財政部分代繳465.39萬元)。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縣有382286人次居民獲得醫療補償,補償金額16136.18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8995人次,補償2790.76萬元,8月17日至12月30日符合大病保險賠付的建檔立卡貧困患者406人,賠付金額156.91萬元。2017年1至7月,因南寧市整合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未能按時賠付大病保險,目前正在測算中,預計在2018年2月起開始賠付。

      二、主要政策落實情況

      (一)民政救助工作

      1.政策銜接。一是低保工作。做好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推進低保與國家扶貧標準“兩線合一”。對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按政策規定程序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對于符合扶貧條件的農村低保家庭,按政策規定程序納入建檔立卡范圍,并根據致貧原因予以精準幫扶。對于依靠扶貧開發暫時無法脫貧或脫貧后再返貧的家庭和人員,以及因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導致家庭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符合救助條件的及時納入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或臨時救助范圍,給予相應的救助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對于符合救助條件的受艾滋病影響人員納入低保、醫療、特困供養、孤兒保障等救助范圍。對于不在建檔立卡范圍內的農村低保家庭、特困人員,統籌考慮將其納入產業扶持、異地搬遷、生態保護、教育扶持、醫療保障、資產收益以及社會扶貧等政策支持范圍。對于通過扶貧支持政策實現脫貧的農村低保家庭,在 6—12 個月的過渡保障期內給予繼續享受農村低保政策。二是特困人員救助工作。將符合條件的城鄉人員全部納入救助供養范圍。三是醫療救助工作。加強醫療救助制度與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大病保險制度的銜接,全面實施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工作。四是臨時救助工作。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實現“應救盡救、兜底救助”。五是孤兒生活保障工作。將孤兒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等制度覆蓋范圍,全額補助孤兒參保費用。六是特困戶救助工作。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出臺了針對特困戶的特殊幫扶政策。

      2.精準識別。一是充分利用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成果,把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提高農村低保對象與貧困人口的重合率。對于已被識別為貧困人口的農村低保對象,經公示無異議后繼續納入農村低保范圍;
      對于 50 分以下尚未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列入重點對象進行核查,將符合條件的納入農村低保范圍;
      對于其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非貧困戶的農村低保對象,按照低保認定標準進行核查,符合條件的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二是于2017年1月,將我縣的農村五保戶自動轉為農村特困人員納入救助供養范圍,做到應救盡救,應養盡養。三是將孤兒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等制度覆蓋范圍,全額補助孤兒參保費用。拓展孤兒安置渠道,選擇合適方式妥善安置孤兒,推動孤兒回歸家庭融入社會。截止2017年12月,全縣在冊孤兒43人。

      3.保障標準。一是建立農村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制定并公布新的農村低保標準,逐步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實現全縣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原來每年每人2800元提高到3200元,其中A檔從每月每人補助170元提高到250元,B檔從每月每人補助135元提高到160元,C檔從每月每人補助110元提高到120元。二是調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為每人每月400 元。完成農村特困人員自理能力等級評估工作,從2017年10月起,給予符合條件的特困人員169人發放照料護理補貼(完全護理78人每人每月840元,部分護理91人每人每月420元)。全年累計發放農村特困人員供養保障金1.8萬人次721.20萬元;
      發放農村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511人次31.2萬元;
      喪葬補助費115人次44.32萬元。三是醫療救助金全年累計發放1364人次303.84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00人次148萬元,補助農村低保、農村特困、孤兒等對象參加2017年度新農合個人繳費部分16926人253.89萬元。四是全年累計發放臨時救助1350人次166.27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6人次96.26萬元。五是落實孤兒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按時足額發放生活補助。按照每人每月800元的標準發放孤兒生活保障金,全年累計發放595人次47.6萬元。六是按特困戶產業扶持戶不低于3萬元,危房改造政策內建設面積兜底扶持,家庭成員居家生活但又無生活自理能力或需送精神病院管護的特殊人群給予每人每月400元救助金的原則,安排資金實施增收、危房改造、特殊管護等救助項目,著力解決特困戶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其中,累計給予家庭成員患大病或是患精神病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戶基本生活管護費42人121400元。

      (二)殘疾人工作

      扶貧險理賠工作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精準扶貧;
      醫療救助;
      對口支援

      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精準扶貧也被列入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成為百姓口中熱議的話題。在本次活動中,通過調查十堰地區,我們了解到十堰市有80余萬貧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口高達貧困戶總數的49.5%,而解決因病致貧、返貧的途徑是因地制宜地健全十堰市醫療救助體系,使各部門能夠各司其職的同時互幫互助。通過降低貧困人口醫保報銷標準,提高醫療費用風險分擔,從而較好地滿足民眾的醫療保健需求,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現象。

      一、堰市對口支援具體狀況分析

      根據對醫生的采訪,了解到醫保分為新農合,城鎮居民、職工醫保,其中新農合的報銷比例是55%,城鎮職工醫保的報銷比例是85%,醫生一般開的都是能報銷的藥,讓病人都能承擔的起,人民醫院在精準扶貧方面對口支持,有免費體檢、免費送藥、免費定點義診等活動。

      舉例來說,膽結石通常采用手術治療,一般花費在10000元左右,報銷比例新農合大約在55%以上,城鎮居民保險大約在70%-80%左右(農合一般情況下門診不報銷,住院的話,1200為起點,1200-5000中報銷的部分按60%,5000-8000中報銷部分按70%,8000以上報銷部分按照80%)

      通常腫瘤這類疾病依靠手術治療,放療化療費用大約在50000元左右。放療通常是周一到周五每天一次,共進行30次左右,化療則根據病人體質3周-4周一次。新農合報銷大約在55%以上,城鎮居民保險大約在70%-80%左右(農合一般情況下門診不報銷,住院以1200為起點,1200-5000中報銷的部分按60%,5000-8000中報銷部分按70%,8000以上報銷部分按照80%)

      1、精準扶貧新農合醫保

      對象:十堰市2015年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以醫院新農合市級平臺標識為標準)

      補償政策:

      ①起付線:1200元/次

      ②計算:

      總費用 - 無法報銷 - 起付線 = 可報銷費用

      可報銷費用分三個段進行分段報銷

      1) 1201―5000 補償60%

      2) 5001―10000補償 65%

      3) 10000以上 補償 75%

      ③封頂線:全年累計12萬/人

      2、如何進去二階段:精準扶貧大病醫保

      精準扶貧醫保政策按單次計算,同一病長期治療下來幾次的醫療費用通過新農合8000報銷后剩余的幾次自費費用(指無法報銷 + 起付線)累計總合達到萬元,即可進入精準扶貧大病醫保。

      3、精準扶貧大病醫保政策

      補償政策:

      ①起付線:8000元/次

      ②計算:

      幾次自費費用總和 C 無法報銷 C 起付線 =可報銷費用

      可報銷費用分三個階段進行分段報銷

      1、8000―3萬 補償80%

      2、3萬―10萬 補償70%

      3、10萬元以上 補償80% (例子如上)

      ③封頂線:全年累計18萬/人

      4、大額醫療補充保險賠付政策

      經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后合規費用中個人承擔部分補償40%;
      全年累計賠付限額30萬。

      5、優惠減免

      經新農合、大病保險報銷、大額補充醫療保險報銷及醫療救助后的合規自付部分醫院提供政策減免10%。

      十堰市三家三甲醫院的對口支援點的走訪情況分析:走進農戶家里了解具體的情況。例如,在鄖縣的鮑峽鎮黎家溝村,有一戶家里的 情況是:父親有很多老年人常發的疾病,妻子為X型腿,兩個孩子為O型腿,每年既要照顧家里人,還要抽時間外出打工掙錢,家里的生活處境艱難,自己同時還患有嚴重的高血壓。我們當時給他測量血壓高壓竟達到190,情況極其嚴重,但是他卻說不愿意花錢去吃藥。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十堰市人民醫院會經常下鄉去做義診,還專門派了醫院的職工在那里常駐,黎家溝村的村民每次在醫院下鄉時都可以去免費的領取一些常用的藥品。而且人民醫院給黎家溝村所有的村民都可以額外享受5%的報銷標準。但是這也無法去做到讓一個家庭看病不花錢,不會因為疾病而導致貧困。

      二、十堰市醫療保障制度存在的相關問題:

      通過我們的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醫療保障制度缺口仍然非常明顯,十分嚴峻。

      1、報銷比例過低,自付部分高昂

      2、一些大病病種和藥物并沒有列入醫保目錄,而相關部門定的大病報銷比例只有50%,同時某些醫院大量使用一些不能納入報銷的藥物,從而導致自付費用過高,“大病返貧”的現象仍然存在。

      3、分級診療落實情況并不樂觀,有些小病很容易在大醫院花很多錢。

      4、一些地區政府存在對精準扶貧識別不精準、弄虛作假的現象,其中,關系扶貧的現象比較明顯,使真正的貧困戶得不到應有的醫療救助,因病致貧的現象更加嚴重。

      三、十堰市精準扶貧醫療救助建議:

      1、增加對貧困鄉鎮地區的醫療建設投入,全面實施成十堰市市區高等級醫院對貧困縣、鄉、村醫療機構的對口幫扶,切實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醫療保障的能力,讓貧困人群可以就近看病。

      2、政府應當多多支持有著對口支援和醫療扶貧點的醫院,共同幫助百姓做到不會因病致貧,使醫院的對口支援能夠做到更好。

      3、分級診療的推行應當加大力度,真正的去按照疾病的程度進行規范合理的治療。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得,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十堰市醫療救助體系,一方面加大醫院對于醫療扶貧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更好的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防止漏選或者錯選的情況發生,杜絕關系扶貧,對于醫院的對口支援點或者精準扶貧點做到不會因病致貧或者因病返貧。落實和完善醫療扶貧制度,降低因病致貧、返貧率,使百姓有一個健康的w魄,從而達到各個方面脫貧,更好的推動精準扶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偉智,扶貧開發“成敗之舉在于精準”,中國網,2017-02-26

      [2]劉芳,李躍平,從醫療救助的本質看醫療救助的設計[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9,10(4):27-30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