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總結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在院前急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對照組2016年1-6月1824例院前急救患者,按照院前急救常規監護方案實施管理;實驗組2017年1-6月2140例院前急救患者采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設計院前急救程序化監護及綜合管理方案。對比兩組院前急救患者24小時留觀意外事件發生率和收住院患者的傷殘率。對MEWS與患者預后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且追蹤所有患者的預后。結果:對照組1824例,24小時留觀患者321例,意外事件發生率17.6%;收住院患者30天傷殘率13.15%。實驗組2140例,24小時留觀患者123例,意外事件發生率5.75%;收住院患者30天傷殘率2.10%。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留觀患者意外事件發生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收住院患者30天傷殘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建立在MEWS評分系統上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監護及綜合管理方案,能夠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意外事件發生率和傷殘率。
【關鍵詞】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院前急救;傷病員檢診
近年來,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醫療技術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在院前急救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急救的成功率。從急救醫學上來說,急救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院前急救階段、急救處置階段以及ICU觀察階段。在我國急救管理模式不統一、急救裝備質量和數量差距較大,醫護人員對院前急救患者的病情判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醫護人員個體的知識和經驗,易造成院前患者的誤診或漏診,同時也忽視了潛在危重病患者的發現。對院前急診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及潛在風險做出準確的判斷,做好院前與院內急救無縫隙鏈接,對于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病死率非常重要。本篇總結了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系統在院前患者病情及預后評價中的適用性和可行性[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和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我院院前急救患者按照來診時間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對照組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1824例,失訪11例,失訪率6.03%),其中男性982例,女性842例,年齡(70.4±18.2)歲;實驗組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2140例,失訪26例,失訪率12.15%),其中男性1098例,女性1042例,年齡(73.9±17.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間具有均衡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院前急救常規監護方案:對院前急救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通知醫生,由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判斷及處置。實驗組采用MEWS評分方法評估病情,將MEWS評分方法評估病情,將MEWS分值≥4分設為存在潛在危險;建立院前患者急救預報,做到院前院內相互協調,達到順利交接,提高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二項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2016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1824例,失訪11例,失訪率6.03%),其中男性982例,女性842例,年齡(70.4±18.2)歲;實驗組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2140例,失訪26例,失訪率12.15%),其中男性1098例,女性1042例,年齡(73.9±17.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間具有均衡性。
3 討論
院前急救是急診醫療服務體系的最前沿陣地,對于一些危重患者,院前急救過程中爭取的時間對患者的救治及后果非常重要[2]。
目前,我國沒有對院前急救人員的資質進行強制性規定,導致各地院前急救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院前急救中存在通訊不暢,造成呼救者與院前醫護人員聯系中斷,無法提前了解患者病情;醫護人員技術應變能力較差;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與患方溝通不足等原因[3]。綜合以上這些因素致使院前院內急救沒有形成良好的急救系統一體化。
本結果發現,我科采用MEWS評分系統設計院前急救程序化及綜合管理方案的實驗組2140例,24小時留觀患者123例,意外事件發生率5.75%;收住院患者30天傷殘率2.10%。明顯低于采用傳統的院前急救常規監護方案的對照組。意外事件的發生存在預警信號[4]。在事件發生之前的數小時往往可以在臨床上觀察到某些病情惡化的癥狀,這些癥狀通常表現為某些生理參數指標的異常改變,如能及時發現這類信號并做出正確判斷,可能有機會對患者進行早期臨床干預以阻止病情惡化。通過觀察院前急救患者體溫、呼吸頻率、血壓、心率、意識狀態等5項生命體征參數即可快速計算出患者的MEWS評分,將評分≥4分者設為潛在的危重患者,進行早期的臨床干預,做到院前與院內急救無縫隙鏈接[5],從而達到避免或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殘率的目的。其次,與對照組常規監護方案相比,該方案臨床初中能按照院前患者MEWS分值變化進行,基本上避免了各種主觀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響,具備了很好的客觀性。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的最大特點為:對常用的生理指標進行評定并給予相應的分值,根據不同的分值制定出不同級別的醫療處理干預原則。目前用臨床較廣泛的是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系統,但要獲得APACHE評分的全部參數最長需24小時,影響及時對患者進行評估,而且部分參數需要專門的儀器設備進行檢驗,價格昂貴,效價比低,這使得APACHE評分在院前急救等無法普及,而MEWS評分從患者接受檢查到病情評估結束所需要的時間約10min。所以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表很好的迎合了院前急救患者的需求,能夠在早期識別和評估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而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Subbe CP,KrugerM,Rutherford P.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m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J],Monthly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2001,94(10):521-526.
[2]秦桂璽,閻明,急危重癥病與急救[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3]李金年,裴雅春,中國院前急救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6,1(6):46-248.
[4]Wood J,Smith A.Active management should Prevent cardioPulmonary arrest[J].BMJ,1999,31(8):51-52.
[5]孟新科,楊徑,吳華雄,等.MEWS與A-PACHEⅡ評分在急診潛在危重病患者病情評價和預后預測中的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5,9(8):1-4.
通信作者:肖仲瓊,大專學歷,副主任護師,在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從事急診工作二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