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6月108例院前急救的創傷性休克患者, 男68例, 女40例, 年齡17~49歲, 平均年齡(29.56±6.48)歲。創傷性休克原因:交通事故83例, 高層跌落9例, 機械損傷11例, 其他因素5例。院前急救援助時間5~41 min, 平均時間(20.85±3.66)min。根據患者院前急救中補液方式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4例。觀察組男34例, 女20例, 年齡17~48歲, 平均年齡(30.28±5.91)歲;
對照組男34例, 女20例, 年齡18~49歲, 平均年齡(29.07±
6.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實施常規止血急救, 對呼吸道進行清潔, 確保呼吸通暢, 檢測患者生命體征, 建立靜脈通道。對照組患者則給予傳統補液法干預, 遵循先快后慢、先鹽后糖、先晶體后膠體的補液原則, 平均動脈壓(MAP)保持在80 mm Hg
(1 mm Hg=0.133 kPa)。觀察組則實施亞休克療法, 即選用7.5%高滲氯化鈉以3~4 ml/min的速度輸注, 將患者MAP維持在40 mm Hg。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急救效果(包括急救72 h內死亡率及患者急救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急救72 h內死亡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急救72 h內死亡率為14.81%, 低于對照組的31.4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急救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急救72 h內并發癥發生率為14.81%,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8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臨床中在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過程中補液方式的選擇依舊有著較大的爭議。眾多學者認為[2], 傳統補液法在急救創傷性休克中能夠在短時間內補充患者體液量, 穩定患者血容量, 保證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穩定性。不過近幾年國內經濟發展, 基礎建設、道路交通發展, 這類行業領域所造成的創傷性失血多表現更為復雜, 導致臨床急救中對于出血性休克的處理難度更大, 增加非控制性大出血風險[3]。有學者指出, 這類創傷性休克無法遏制出血過程, 開展傳統補液法急救, 雖能夠在短時間內強化患者體液恢復, 但亦會造成血液稀釋現象, 可導致血小板與紅細胞流失, 造成患者創傷出血自凝功能抑制, 無法形成有效的血液凝固, 而紅細胞丟失亦可導致患者血氧飽和度降低, 增加酸中毒風險[4]。另外大量補液可造成患者血壓不穩, 增加血流動力, 引起創口二次出血。
對此當前眾多學者針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病情特點, 指導了“亞休克療法”補液方式[5-7], 即針對休克患者生命體征狀況對補液量以及輸注速度進行合理控制, 確保血壓處于穩定狀態, 減少短期大量補液對患者血循環的過度性刺激, 減少內出血風險[8-10]。同時也在穩定的補液狀態下確保機體器官的維持性血流灌注, 確保機體代償機制與組織器官微環境的穩定。
本次研究中同樣針對創傷性休克患者特點給予亞休克療法補液急救, 患者死亡率與并發癥風險均明顯降低。表明亞休克療法在急救補液中緩慢輸注液體, 使血壓控制在較低水平, 減少了創傷后并發癥發生率和病死率。
綜上所述, 在創傷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中給予亞休克療法補液效果良好, 較傳統補液法更具優勢, 能夠穩定維持患者生命體征, 減少患者急救期并發癥, 增加患者存活率。
參考文獻
[1]李岸勇. 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 中國校醫, 2017, 31(2):137.
[2]王小平. 限制性補液在急診創傷性休克治療中的應用. 當代醫學, 2016, 22(11):36-37.
[3]谷巖鵬. 對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不同補液方法進行院前急救治療的觀察.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5, 15(36):37-38.
[4]施芹. 創傷性休克患者急救補液速度的護理研究. 吉林醫學, 2013, 34(15):3058.
[5]王晨, 水穎. 傳統補液法和亞休克療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療創傷性休克的臨床對比分析.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13, 36(21):23-25.
[6]張東海, 柴家科, 李百玲, 等. 不同補液量對重度燒沖復合傷犬臟器功能的影響.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5(1):
36-42.
[7]徐強, 于曉然. 傳統補液法和亞休克療法用于院前急救治療創傷性休克的臨床效果. 中國農村衛生, 2016(4):7.
[8]宋益洲, 張福華, 吳憲. 傳統補液法與亞休克療法在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應用效果對比. 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 2016, 33(4):81-82.
[9]張貴田, 潘愛群, 劉國海,等. 兩種補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療創傷性休克的臨床研究. 中國全科醫學, 2010, 13(21):2363-2364.
[10]吳征臻, 唐雪梅, 張應宏, 等. 院前急救治療中不同補液方法對創傷性休克的作用研究. 世界中醫藥, 2015(2):1101-1102.
[收稿日期:2017-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