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因交通事故致創傷已成為當今社會公害,以受傷人數多、傷情重、多為高能量傷及多發傷、死亡率高為顯著特點,對傷員必須及時救治,以挽救生命。因此,必須十分重視交通傷的院前急救工作。我國目前以多種院前急救模式并存,尚無統一、固定的院前急救運作模式。
[關鍵詞]交通事故傷;院前急救;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R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018(2017)01-239-01
現場急救的目標就是盡量爭分奪秒。確立時空救治的觀念,建立高效、協調的救援體系,提高救援響應速度,縮短交通事件處理時間,縮短事故發生后救治半徑,避免交通擁堵和通訊延誤,是現代交通事故現場急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谛畔⒕W絡技術,將物聯網技術、計算技術和醫學領域聯合在一起的物聯網交通事故現場協同急救處理模式,將實現現場醫療急救過程中傷病員信息的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處理、高效調度、協同救治等功能,為解救病人縮短搶救時間,為病人的生命提供保障。
1.案例情況
2016年11月1日20時34分,蘭海高速獨山縣往都勻市方向曼坡特大橋處發生一起車輛交通事故,有5人被困車內。接到報警后,黔南州消防支隊立即調派獨山消防中隊、都勻市小圍寨消防中隊趕赴現場處置。根據現場情況,救援人員迅速利用破拆工具組對轎車駕駛室進行破拆,但由于轎車被擠壓,整個車頭完全鉆入掛車尾部,且整個前艙蓋被掛車的后輪死死壓住,無法有效開展救援,只得利用吊車把掛車整體調離,經過現場救援人員的共同努力,于23時30分成功將被困駕駛員救出,并移交給現場救護人員進行救治。依據CRAMS創傷評分法初步檢傷發現:事故現場死亡4例;極重傷5例中,多發傷致休克2例,腦挫裂傷致硬膜外血腫l例,肋骨骨折致血氣胸1例,下肢粉碎性骨折1例。此次事故共造成傷者9例,其中1例分別因多發性損傷和顱腦重度損傷致呼吸衰竭轉入醫院救治無效死亡。
2.院前急救經過
2.1接警調派
事發當日20:36,“120”信息調度指揮中心接到群眾報警,信息調度員隨即調派離事發地最近的城東急救分站救護車組前往現場救援;并立即與公安交警部門核實警情,獲知事故現場傷亡人員為9人左右,向帶班領導請示報告后,繼續調派城中、城北等急救分站救護車組前往現場增援。
2.2啟動預案
在了解事故基本情況后,市急救中心隨即將事故情況報告市衛計委,并請示啟動某市交通事故醫學救援應急預案:(1)迅速調集全市城區急救站點待命救護車組前往現場增援。同時,召集所有未當班的院前急救人員迅速趕到急救站點,做好應急待命準備。(2)與公安、消防等部門加強信息互聯互通,適時調整醫學救援力量,開展緊急救援聯動協作。公安交警負責疏通專用應急通道以保障救護車輛到達事故現場,并沿線安排警力引導急救車輛通行;消防部門到達現場開展被困車內傷者解救和路邊草叢傷者找尋,形成快速高效的救援合力。(3)加強院前院內醫療救治無縫對接。通過市衛計委協調安排醫療條件、醫療技術相對較好的4家綜合醫院作為傷者第一收治醫院。開通傷者救治綠色通道,院內急診科、骨科、外科、重癥醫學科等相關科室迅速行動,提前做好人員、設備、藥品等各項救治準備和傷者接收工作。其他市直屬公立醫院作為傷者收治儲備醫院,做好傷者救治待命準備。(4)積極做好傷者救治所需藥品、外傷敷料等各項院前急救物資補給準備,隨時供應保障急救車組所需物資。
2.3現場救治
事發當日20:50,第一輛救護車到達事故現場,急救人員隨即對事件性質、嚴重程度、預期發展等進行了快速評估和報告。應急指揮車隨后趕到,由帶班領導擔任醫學救援總指揮,按照先排險后施救、先救命后治傷、先重傷后輕傷的原則,指導現場醫療救治工作,協調配合消防公安等部門開展被困車輛患者救援和路邊雜草叢中傷者找尋工作。在事故現場劃設患者救治專門區域,安排一名有經驗的醫師快速檢傷,逐一對患者進行分類,分別用紅色、黃色、綠色、黑色對極重傷、重傷、輕傷及死亡患者進行標識;并根據患者傷情,依次安排到達現場的急救車輛和人員實施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救治工作。
2.4轉送分流
按照先救后送、邊救邊送、就近就急轉送的原則,將9名傷員轉送分流至2家收治醫院,優先轉送心搏驟停、休克、多發傷等病危傷者,確保最大程度挽救傷者生命。在現場急救車組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為快速分流轉送傷者,對5名生命體征穩定、可暫時不進行監護治療的輕傷患者,安排現場警車協助轉送,切實保證所有傷者在現場病情評估和初步處理后以最快速度到達醫院。
3.討論
3.1及時快速響應是關鍵
交通事故具有突發性、傷者多、病情重、時間緊、變化快、缺乏可預見性、短時間難以收集完整信息等特點,及時響應對事件緊急救援至關重要。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科學調度、合理調配資源是急救的重要基礎,是各項醫療措施響應及時、應對精準、處置高效的保證。作為最先獲得事件信息的調度員,接警時應詳細詢問事件大小和人員傷亡情況,特別要對出現死亡、多人重傷或造成一定的財產損失的事件高度敏感。一旦判定為突發公共事件,要盡快報告,按照相應預案級別進行響應。對暫時無法確定是否為突發公共事件的,要根據事件初步判斷結果及時調派適宜規模的車組響應,同時要跟蹤了解事件性質、大小等動態信息,并加強與公安交警等部門和現場醫療急救人員的溝通聯系,根據需要適時請示調整各項醫療急救措施。此外,完善的急救服務體系可以為事件快速響應提供重要支撐。通過織密院前急救服務網絡,縮短院前急救服務半徑,將大大縮減急救反應時間。
3.2有序高效救援是根本
醫療應急救援主要包括群眾自救互救和專業力量施救兩個方面?,F場群眾對事故的反應與事故是否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援和快速處置緊密相關。事故發生后,現場群眾首先應保持理性,第一時間聯系專業應急救援機構,同時積極參與開展自救互救,將可以延續更多的生命。我國公眾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率不高,現場自救互救能力有限,事件發生后往往處于無序狀態。要有序高效實施現場急救,關鍵在以下兩方面:一要編制科學的應急預案和規范的應急處置流程;二要嚴格按照預案響應級別和應急處置措施要求實施救援。此次事故發生后,廂式貨車駕駛室和大客車嚴重變形致多人被困,過往群眾大量涌向事故地點,使本就狹窄的半幅封閉施工道路嚴重梗阻。因受困人員多為老人,自救互救能力較弱,現場哭泣聲、呼救聲不斷,場面一度比較混亂。根據現場狀況,第一輛救護車到達現場后,迅速設置警戒線,劃定事件救援處置專門區域,分隔傷亡人員和現場救援無關人員,排除救援干擾因素;并按照“先急后緩、先重后輕、先近后遠”的處置原則,制定現場處置工作流程,按序鋪開應急救治工作,最大限度保證患者得到及時快速、有序高效的救治。
3.3部門聯動協作是核心
此次事故應急救援過程中,我們加強與公安交警、消防和醫院等部門合作,在暢通救護車急救通道、被困人員施救、院內傷者接收等各救援環節聯動協作,大大地提高了醫學救援速度和救治成功率。實踐證明,“醫警聯動”開展交通事故急救可產生最佳協同效應。交通事故應急救援過程中,部門間協同配合,既可以促進各項救援工作無縫銜接,又能充分發揮各自專業救援力量的作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交通事故傷者的生命救治贏取更多時間。此外,在事件傷亡人員非常多、本地區院前急救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還可以突破區域限制開展縣域、城際間緊急救援機構聯動協作,請求周邊醫學急救力量給予支持,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調集到滿足現場工作所需要的醫學救援力量。
結語
院前急救工作是公共衛生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院前急救要求建立高效的醫療急救指揮系統、完善的醫療急救網絡系統,以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反應迅速的院前急救專業隊伍。國內目前常見的院前急救護理模式有院前指揮型、院前院內結合型、醫警聯動型。通過縮短急救反應時間、完善醫療急救網絡系統、統一急救呼叫方式,以健全院前急救護理體系,提高院前急救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