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任仲田(1981-),男,增城市東方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語文及文秘課程教學策略、方法。摘要:表現性評價以獨特的優勢克服了傳統評價模式的弊端,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評價模式。這種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展現學生知識、技能、素養、情感等發展情況。當然,表現性評價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只有將之與傳統評價模式結合起來,才能相得益彰,構建完整、有效的評價模式。本文通過對表現性評價理論的研究,深入探究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效運用,力求充分發揮表現性評價的優勢,搭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應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6-0012-03上世紀九十年代,表現性評價于美國興起,廣為歐美教育界認同和接納。表現性評價是一種以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這種評價模式把教學評價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全面、深入地反映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能夠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水平的提升,并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策略提供了依據。
表現性評價檢測學生課堂表現、參與熱情、情感態度、教學目標達成度、技能、能力的培養情況,即運用有效的評價任務引發學生反應,由評價者按照相應的評價項目和標準進行觀測、判斷,主要包括實驗、操作、反應任務、演說、收集資料、展示作品等形式。
一、表現性評價與傳統評價模式的比較分析
傳統評價模式靜態、僵化,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今教育發展,而表現性評價以其獨特的優勢彌補了傳統評價模式的缺陷,具體表現在:
1.評價主體
傳統評價模式的評價者多為教師,學生被動接受評價,學生在評價中缺乏主觀能動性;表現性評價評價者以教師為主,學生可以以評價者的身份參加到活動中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為評價結果公正、客觀奠定了基礎。
2.評價內容
傳統評價內容單一,以標準答案檢測學生理論知識的識記程度;表現性評價除了檢測理論知識的習得情況外,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情感態度的評價。
3.評價重點
傳統評價模式注重對學習結果的評價,片面、僵化;表現性評價兼具過程和結果,展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情感狀態、知識技能水平和應用能力。
4.評價目的
傳統評價模式的評價目的單純為評價而評價;表現性評價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水平、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情感態度等。
5.評價手段
傳統評價模式多以紙筆測驗為主,以成績、分數為衡量標準;表現性評價是以觀察、實驗、操作、反應任務、演說、收集資料、展示作品等評價形式。
二、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和應用
表現性評價過程大致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處理階段三個部分。前期的準備階段是評價活動的整體設計,為具體實施做準備工作,是開展評價的基礎。具體流程為:確定評價目標—設置評價任務—擬定評價標準—行為評定。筆者以中職《應用文寫作》課程為例,探究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和應用。
1.確定評價目標
確定評價目標首先要認知學生的學習結果和表現。奧斯特霍夫將學習成果分成四種類型和表現(如表1所示)。依據學習結果,確定評價目標和內容。
表1奧斯特霍夫學習成果分類
學習結果評價方式評價內容信息陳述詢問知道什么概念識別列舉正例、反例規則演示應用規則技能執行生成解決問題題能力、方法(1)確定表現性評價的知識結構?!稇梦膶懽鳌氛n程由陳述性知識和操作性知識構成。所謂陳述性知識指的是學生表述出的在頭腦中識記的知識,例如,應用文文種的概念、適用范圍、特點、結構、格式等。操作性知識是建立在陳述性知識的基礎上的實際應用,是認知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例如,例文評析、病文修改、材料整合、寫作實踐等。表現性評價的目標側重于對操作性知識能力的檢測,又兼顧陳述性知識的展現。
(2)確定表現性評價目標中的能力結構。能力結構包含信息的獲取、加工能力、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能力、協作能力、反思能力等要素。
(3)明確評價的操作目標,完善目標設置,清晰表述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目標。
•前沿理念•表現性評價的理論探究與實踐探索2.設置評價任務
表現性評價任務是學生需要完成的具體實踐活動,評價者觀察、評估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所表現的狀態和能力水平,檢測學生的學業發展狀況。
(1)設置完成評價任務的情境。選取貼近現實生活的情境,便于學生運用習得的知識展現操作技能,確保評價活動能夠真實、有效地表現出測量結果。例如,在旅游班的“投訴書”的教學中,筆者設置了一個旅游糾紛的情境。課前布置學生制作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擬寫一篇介紹云南的導游詞,并排練旅游糾紛的情景劇。學生在課上運用包含影音、圖片的多媒體課件講解和描述云南的風土人情和美麗風景,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學生情景劇的表演,認識糾紛事件,并通過小組討論和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明確解決問題途徑,演示寫作思路,指明撰寫投訴書的策略、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加工材料、表達能力、協作意識、計算機應用能力等。
(2)確定評價任務。表現性評價主要有口頭表述、模擬表現任務、結構性表現任務、創造作品、調查,實驗、完成研究項目六種類型。在設置評價任務時,應根據學情選擇評價的類型,確保評價任務的可行性、實用性、針對性、操作性。
定量任務,務求高效。將具有價值和意義的、適量的、為學生熟知的、新穎的素材作為評價任務,例如,對應用文文種格式寫法的檢測中,不采用填空、選擇、簡答等大量紙質、標準化的任務形式,采用設置情境—收集資料—繪制模式圖—說明寫作思路的形式。
以任務實施的過程和結果依據,實現表現評價。過程、結果是完成評價的依據,評價者通過觀察、記錄、分析,展現學生在完成評價任務過程中顯示出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協作意識、表達能力、探究、完成的任務的程度等衡量結果。
設定評價任務時,評價者要將評價的目的、標準、所需完成的任務交代清楚,讓學生明了為什么完成任務、完成哪些任務、完成到什么程度、檢測完成情況的標準有哪些。在評價任務的設置中,應注重對具有重要價值的學習結果的檢測,確保評價目標與任務契合。
指明完成任務的要求,例如,時限、完成方式,方法、保障條件等。評價者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確定可行性任務和完成任務的時間,保證評價過程和結果的預見性。
3.選擇評價方法
常見的評價方法有整體性評分和階段性評分兩種。整體性評分是建立在整體表現之上,為表現全過程和結果確定標準中的分值。這種評價方法用評價標準全面判斷和評價完成評價任務的質量和水平,顯示于評價結果量表之中。階段性評價是對完成評價任務實施的各個階段、過程設計的各部分進行的評分,以總分為評價結果。
這兩種評價方法側重點不同,整體性評價方法有利于對評價結果進行迅速把握和全面判斷,階段性評價方法有助于細致診斷各個環節、各階段顯現的信息。二者優勢兼具,應根據評價任務來選擇具體的方法。
4.制定評價標準
通過對評價任務的分析,將評價目標分解為可測行為,制定行為優劣的標準。評價者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設置預期目標,構建課堂學業評價目標體系,以此制定適宜的評價標準。
以“演講詞”寫作為例,在完成評價任務后,教師設置了學生演說的環節。要求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以演講者的身份分享本節課的寫作成果。這個環節一方面是為展現學生“演講詞”寫作完成情況,一方面是為了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在公眾場合演講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以聽、說促思考,加深對文種寫作的規范、格式、語言要求的認識。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任務和學情,筆者采用了階段性評價的方法,制定了評價標準(如表2所示)和評價量化表(如表3所示)。
表2評價標準
評價項目評價內容項目分值內容主旨明確、材料翔實、語言規范得體、有針對性、內容充實30分格式安排格式規范、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詳略得當25分語言表達普通話、發音準確、表達流暢、語速適中、語言準確15分儀態風范表情自然、動作得體、運用體態語10分感染力有說服力、能夠吸引聽眾、具有較強感染力、能產生共鳴10分情感態度態度端正、感情充沛、積極主動10分表3評價量化表
評價標準內容格式安排語言表達儀態風范感染力情感態度分數
范圍完備
(20-30分)規范
(20-25分)得體
(10-15分)端莊
(8-10分)強
(8-10分)端正
(8-10分)一般
(10-20分)一般
(10-20分)一般
(5-10分)一般
(6-8分)一般
(6-8分)隨意
(6-8分)欠缺
(0-10分)混亂
(0-10分)較差
(0-5分)較差
(0-6分)低
(0-6分)差
(0-6分)總
分等
級點
評學生1學生2
說明:等級評定標準為:總分在85分以上為優秀、75-84分為良好、60-74分為及格、60分以下為不合格。
三、表現性評價常見的問題及對策
1.表現性評價具有較強的主觀性
評價者的主觀態度影響評價結果,故此,評價者在學生完成評價任務過程中,應認真觀察、及時記錄,提高對學生完成任務表現的掌控能力。評價者廣泛收集材料,對學生情況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和考量。另外,教師可以改變評價者單一的狀況,讓部分學生做評價者參與評價,教師和學生共同承擔評價工作,避免了評價的主觀因素,讓評價數據和結果更加真實、有效。
2.表現性評價實施的難度大
表現性評價的前期準備工作繁瑣,教師在設置評價目標、任務、標準時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考驗。學生在完成評價任務和參與評價時,容易造成課堂混亂,教師還要花費時間去維持,影響教學秩序和進度。所以,在評價的準備階段,教師應發揮團隊的作用,以集體智慧解決問題、完成準備工作,減輕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此外,教師要課前將準備好的典型評價任務交代學生,讓學生明了評價的任務、目標、標準,對評價活動有初步的認識。
3.對評價者的能力要求較高
在表現性評價中既需要評價者具備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又需要具有客觀、公正的態度,給學生和教師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教師應樹立公正、公平的評價態度,摒棄固有觀念,對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評價。對參與到評價的學生評價者,教師應在活動開展前進行專門的培訓,教會參與評價的學生評價方法和要求,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和水平。
表現性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學的發展,客觀評估教學活動的效果,促使學生知識、技能、素養、情感的全面提升。當然,表現性評價也存在不足,但是優勢大于劣勢,在實踐中采用傳統的評價方法輔助的方式即可全面提高學生學業和技能評價和培養的目標,使教學活動走向實效。
參考文獻:
[1]周欣.表現性評價及在學前教育中的應用[J].學前教育研究,2009(12).
[2]陳娟,馮生堯.促進學生學習的表現性評價[J].當代教育科學,2011(6).
[3]聶敏.表現性評價在課堂教學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2(7).
[4]李淑華.更有效的評價細節[M].重慶:西南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