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依托文旅部“萬名旅游英才計劃”項目內容,開展了以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和珍稀動植物資源為載體的旅游景區生態保護、文明旅游宣傳和志愿服務活動,從氛圍營造、觀念確立、人才培養3個層次分享了活動感悟,接著從教育引導、制度構建、服務引領、志愿規范4個角度闡述了生態保護視角下景區文明旅游宣傳服務推進策略。
引言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外出旅游逐漸成為一種常態化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如火如荼、出境旅游日益升溫,個性旅游需求和體驗式旅游項目不斷推出,我國正由“大眾化”旅游時代逐漸向“個性化、精細化”旅游時代轉變,人們在不斷提升旅游體驗的同時,各種不文明旅游行為頻頻發生,既破壞了景區的旅游資源,又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為規范旅游行為、實現景區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國家積極出臺政策弘揚文明旅游和綠色環保的旅游理念。為響應國家政策,結合文旅部推出的萬名旅游英才計劃實踐服務型英才培養項目構建需求,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宣傳節能減排和傳播文明旅游觀念,開展了“與自然共舞,創造綠色未來”文明旅游宣傳志愿服務活動。
一、景區文明旅游宣傳服務活動簡介
貫徹習總書記打造祖國北疆生態文明亮麗風景線的講話精神,踐行“游客為本,服務至誠”的旅游行業核心價值觀,秉承“文明習慣要從娃娃抓起”的育人理念,組建了以專業教師為指導、以本科高年級在校學生為負責人、以包頭市三道沙河村沙河第三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實踐項目團隊。項目進行過程中,帶領學生依次開展了以土地沙漠化、水資源和珍稀動植物等旅游資源為載體的旅游景區生態保護、文明旅游宣傳和志愿服務活動,按照生態保護良好景區、環境破環嚴重景區、治理中的景區順序分層宣傳。其中,針對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等問題,先后走訪了輝騰錫勒草原(又名黃花溝,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典型的高山草甸草原之一)、烏蘭布和沙漠(我國八大沙漠之一,“點沙成土”沙漠變良田實驗地)、恩格貝沙漠生態旅游區(著名的治沙中心);針對水污染、污水排放、節約水資源等,走訪了涼城岱海旅游區、黃河(包頭市支流)、烏梁素海;針對國家珍稀動植物保護,走訪了呼和浩特南湖濕地公園(疣鼻天鵝之鄉)、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殘遺瀕危植物)。
二、景區文明旅游宣傳服務的必要性分析
(一)提升景區旅游價值、推動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的必然要求
旅游景區能夠幫助人們釋放身心、親近自然、陶冶情操、開闊眼界,優美的環境、濃郁獨特的風土人情和人文風俗可以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得到物質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滿足。而賦予景區上述價值的源泉是歷經千百萬年來由自然及人類活動形成的具有價值的珍貴旅游資源,對應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兩類,二者都是有限的、不可逆的,因此在挖掘利用時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注重環保,確保景區生態平衡,避免不可修復的破壞性建設。從景區資源獨有性、多樣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的角度來看,加強生態保護視角下的文明旅游宣傳服務,營造綠色、健康、文明的旅游環境,可以拓展游客的景觀效應與人文意識,提升景區的旅游價值,推動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二)建設美麗中國、助力國民旅游文明素質培育的客觀要求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其中,“美麗中國”是生態環境之美、物質精神文明之美和百姓之美的綜合體,具體到旅游層面上就是全面提升國民旅游文明素質、構建人與景區旅游資源和諧共生的美好局面?,F階段,針對旅游文明素質的關注度明顯提高,社會公德意識不斷增強,生態環保、文明旅游逐漸成為風尚。然而,由于旅游者教育層次及綜合素質存在差異,不文明行為依然存在,如肆意刻畫、違規攀爬等旅游陋習,隨地吐痰、大聲喧嘩、踐踏草坪、亂扔垃圾等公共場合破壞環境衛生,違規損害旅游資源,“青島大蝦”“哈爾濱天價魚”等不良旅游人文環境,異地民俗知識缺乏導致對旅游地風俗習慣或民族文化不尊重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游客以自我為中心導致的社會道德感弱化、美育教育不足,這些都制約著美麗中國、和諧中國建設,需要加大營造生態旅游環境、弘揚文明旅游新風的宣傳與教育力度。
三、景區文明旅游宣傳服務活動感悟
(一)提升了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營造了良好的文明旅游氛圍
生態保護視角下的文明旅游宣傳旨在弘揚綠色生態理念、增強文明旅游意識、展示文明風采和倡導文明行為,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針對景區,項目組成員考察了文明旅游軟硬件設施情況,調研了景區管理者及服務人員當前文明旅游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倡導遵紀守法、文明經營、誠信服務、以禮待人,做文明旅游的踐行者和傳播者;針對旅游者,項目組在各景區開展了旅游信息咨詢、旅游資料取閱、公益講解、免費拍照等服務,并發放了“與自然共舞,創造綠色未來”宣傳手冊,引導游客遵法規、守秩序、懂禮儀、講衛生、習民俗、愛護環境及自覺改正不文明行為,大部分游客對宣傳活動積極配合并表示此項活動很有必要,有助于推動文明旅游建設,并表示后續會向家人及朋友宣揚文明旅游理念;針對團隊中的小學生,開展了文明旅游文字游戲、保護環境知識提問、愛樹植樹護樹活動,并向表現優秀的同學發放了“文明標兵”徽章。上述活動得到了旅游參與者的積極響應,熱情高漲,樹立了“旅游文明我先行、文明行為我踐行”的理念,助力了文明旅游意識提升和生態保護觀念增強。
(二)培育了文明旅游小使者,倡導了文明旅游新風
秉承“文明旅游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孩子們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得天獨厚的饋贈,培育了對大自然母親的熱愛,體驗到了生態資源破壞的痛心疾首及生態修復之路的艱辛,了解了自身生活與周邊環境之間的關系,做到了且游且覽且文明,將文明禮儀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紛紛化身文明旅游小使者,向景區游客宣傳文明旅游、綠色環保理念,同時從自我做起,用實際行動影響身邊人,“節約一滴水,保護一棵樹,凈化一顆心”。同學們紛紛表示后續出游期間,繼續擔任文明旅游小使者,宣傳低碳環保、文明旅游。
(三)理實結合,推動了旅游類專業人才培養
項目開展過程中,本科高年級的學生深入接觸了旅游行業,通過主動查閱景區資料、設計旅游線路、聯系培育對象、制作宣傳冊和宣傳紀錄片等活動,加深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擴展了專業視野和思想領域,提高了社會技能及實踐服務能力,同時在涼城岱海旅游區開展了導游講解工作,與專業講解員相比認識到了不足、找準了努力的方向,這些都助力了職業能力提升,增強了對后續就業方向及工作內容的認知。
四、生態保護視角下景區文明旅游宣傳服務推進策略
(一)開展全民性生態環保、文明旅游宣傳教育
我國是禮儀之邦,明理知恥、崇德尚善。因此,國民綠色生態旅游文明素質培育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升化道德認知,從小我走向大我,內化行為習慣,外化舉止言談,樹立慎獨自律、低碳環保、文明有序的旅游觀,要求政府、社會、旅游從業者開展全民性的文明旅游、生態旅游宣傳教育。從國家層面看,需要加強政策引導,政府轉變職能,由行政型向服務型轉變,舉辦好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宣傳、文明旅游宣傳月,組織開展好生態保護、文明旅游典型案例收集,不斷創新全民教育形式;從社會層面看,加強文明旅游輿論引導,通過海報、展板、公益廣告、文藝作品等傳播旅游新風尚,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電視、報紙等新舊傳播媒介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從旅游從業者來看,通過在景區典型場所發放文明旅游小冊子,景區廣告宣傳牌(欄)做好文字宣傳指引,電子顯示屏循環播放公益廣告,視頻、監控隨時監督游客不文明行為等方式,營造文明旅游大環境,通過舉辦旅游文明有獎競答活動、知識競賽等方式讓游客參與到文明旅游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寓學于樂,達到教育目的。
(二)構建生態保護、文明旅游制度體系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文明旅游體系構建離不開制度的支持,現階段,我國正在加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針對生態保護、文明旅游,需要完善的旅游生態法律體系,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也要加強法律體系的執法配合,強化各相關部門的聯動協作,建立面向全社會的投訴監督機制,針對旅游企業和個人設立旅游信用名單,對投訴要做到有記錄、有追蹤、有反饋,充分利用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對旅游企業和個人旅游不文明行為要做到有據可查、有理可依、賞罰分明,提倡勇于監督的行為,給予證書、現金等獎勵,對核實的旅游不文明行為主體,在評優、評獎、評級、工作等給予對應處罰,積極促進全民參與、實現全民監督。
(三)充分發揮一線從業人員的服務引領作用
作為生態保護、文明旅游倡導者和引領者的旅游景區從業人員是景區的門面,一言一行都會對游客產生無形中的示范作用,影響著游客的行為和心理。因此,要充分發揮一線從業人員的服務引領作用,開展好景區從業人員崗前入職培訓,將低碳環保、文明服務、文明禮儀、文明引導納入培訓體系,做好旅游活動的提供者和服務者,同時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在服務過程中適時進行生態保護和文明旅游宣傳教育,勇于批評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并敦促其改正。
(四)打造文明旅游志愿服務平臺,推動服務規范化
受限于志愿者的志愿服務得不到規范、權益得不到保障、評價機制得不到完善,文明旅游志愿者的數目相對較少,旅游企業苦于人才短缺,而高等院校旅游類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機會較少,借助“互聯網+旅游”可以搭建二者互利互惠的文明旅游志愿服務管理平臺,統一管理志愿者、旅游企業(包括景區),依托平臺做好注冊工作,完善好旅游企業志愿服務需求信息發布與管理、文明志愿者崗前培訓、文明旅游志愿服務的信息管理、志愿服務的權益保障以及以游客、志愿者服務組織的綜合評價等,推動志愿服務人才培養標準化、服務規范化,提高文明旅游志愿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滿意度。
五、結語
生態保護、文明旅游離不開游客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同樣也離不開制度約束和社會監督引導。對每位游客來說,要做到文明旅游其實并不難,從身邊小細節、小行為做起,做到不隨地吐痰、不擁擠插隊、不亂扔垃圾、不大聲喧嘩、尊重習俗等。只要人人嚴于律己,注重個人形象和素質修養,克服自我中心困境,多為他人著想,就一定能擁有快樂旅程,帶走美好回憶,留下文明足跡。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