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年責任教育論文【五篇】(全文)

      發布時間:2025-07-12 21:18:55   來源:主題教育    點擊:   
      字號:

      從視覺文化角度來看,特別是由電子技術、數字技術所支持的圖像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快餐化的社會文化景觀,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之一,當代傳媒處于變革的前沿,它擁有的強大的信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責任教育論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參考。

      責任教育論文【五篇】

      責任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從視覺文化角度來看,特別是由電子技術、數字技術所支持的圖像文化已經形成了一種快餐化的社會文化景觀,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觀。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之一,當代傳媒處于變革的前沿,它擁有的強大的信息傳播技術優勢和引導社會文化消費觀念的能動作用不容忽視。

      目前,崇尚物質享受和高消費的享樂主義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通過無處不在的傳播媒體的渲染,借助視覺符號的大量運用,已經暢通無阻地滲透、貫穿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憑借當代傳媒的推波助瀾,我們的文化工業初具規模,文化消費市場已經形成。由于資本的介入和操縱,商品化邏輯的無限擴張,大眾的拜物主義傾向日益顯著。與此同時,西方“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也隨著當代傳媒技術優勢的不斷強化而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隨著西方后現代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傳統“深度”模式的消解,“后現代”一語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陳詞濫調。傳統的藝術理論和藝術觀念遭遇“審美泡沫”的圍困,傳統的美學理念喪失了為我們的生存賦予意義的功能。傳統的藝術立場事實上已經和當下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總體氛圍格格不入。關于這一點,許江先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感慨之言:“……對繪畫的詩意微妙的品味,對文學的傾心閱讀,讓位給了圖像的快速瀏覽和奇觀化的感官刺激。讀圖代替了品畫,代替了美感,刺激震驚代替了凝視沉思,進而戲謔惡搞代替了詩意與思想的浸潤,低俗嬉戲代替了品位的追求?!雹亠@然,當代審美經驗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低界契合”的審美時尚消解了具有相對穩定及深刻理性內容的審美理想。

      當下,消費文化正在成為大眾文化的主流,視覺藝術產品生產和消費的非審美動機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滿足娛樂性的感官需要動機首當其沖,娛樂化的視覺傳媒產品成為一種日常生活的必需。在技術性生產與復制的類型化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情感的同化作用下,大眾的心理和感性嚴重物化,審美成為一種客體的、物質的、量化的存在。在視覺傳播的審美刺激機制作用下,傳媒精心策劃和倡導的“審美時尚”與“理想生活”已經成為大眾的文化摹本和生活藍圖。有目共睹,媒體正是通過大量生產以“明星”或“成功人士”為代表的具有召喚性結構的“偶像商品”,利用作為偶像符號的不斷刺激來提高受眾對于“傳媒高峰體驗”的心理依賴。在媒體的蓄意誘導以及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的雙重作用下,大眾的消費欲望走向非理性的盲目膨脹。在媒體所刻意建構的虛擬世界里,一切都轉化為形象與符號。傳媒產品給大眾提供了夢想、體驗、參與和互動的巨大空間,其中的視覺內容具有強大的形象要素包容性和身份認同感。在文化工業大量制造的虛擬影像的包圍中,大眾對商品的符號價值趨之若鶩。

      雖然,所有這些真實可感的社會文化圖景的種種變異不能全部歸之于傳媒,但卻全都與當代傳媒所營造的社會文化環境的總體氛圍息息相關。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事實上看,審美取向的趨同與盲從意味著審美理想的放棄和主體性的喪失,娛樂性感官刺激的依賴勢必斷送文化品格的提升,追逐符號價值的欲望膨脹不可避免地加劇了人格結構的貧乏。歸根結底,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決定視覺藝術產品的文化特征和價值取向。價值取向的異化和扭曲必然危及社會文化的和諧與健康,破壞視覺文化藝術可持續發展的維系。人的精神向度和文化品格的墮落直指教育的異化。其中,關系重大的核心問題就是視覺藝術教育的社會文化責任問題。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體現著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無疑就是社會價值觀問題的重要線索。

      二、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問題

      藝術生產不同于一般的產品生產,藝術消費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費。一般而言,人的文化價值追求反映了從主體方面的需要與利益角度向文化所提出的價值要求。價值取向的基本內容包括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兩個方面。文化價值追求與文化價值標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文化價值取向這一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作為文化價值主體,人的文化修養及其自我價值體系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環境及其所接受的人文教育的品質。我們必須強調,視覺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優化人的品質,激發人的潛能和天賦,樹立具有人文精神和終極關懷意義的文化理想。

      如今,席卷全球的“泛娛樂”化現象不僅充斥于“傳媒娛樂”的視域,并且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形態,影響了當代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文化價值取向。正如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學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所指出的那樣:“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致死的物種?!雹陔m然,大眾對娛樂在生理心理上的天然需求無可非議,但文化產品的生產不能只為娛樂的需要而嘩眾取寵,文化產品的消費不能全面淪落為戲謔、惡搞式的無聊游戲,否則只能造價值的缺失和虛無,導致社會生活中到處出現對文化價值資源的濫用和敗壞現象。

      有史以來,視覺藝術從來就不是某種純個人的、超文化或超意識形態的存在。歷史地看,西方“進化論”和“西方中心論”文化觀嚴重地動搖了我們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擾亂了歷史文脈傳承的自律性。河清先生指出:“……在西方現代進步觀念的影響下,我們極力地追求“現代”和“當代”。在藝術領域,把西方的“當代藝術”當作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在“時代進步”的名義下,人們輕而易舉地忘卻了文化藝術的地域屬性,以致中國“當代藝術”,首先在文化觀念上就以“世界主義”來否定、排斥自己的文化精神?!雹凼聦嵣?,在藝術教育或視覺傳播的復雜活動過程中,視覺藝術本體價值觀和傳統的藝術立場總是不斷遭遇狹隘的機會主義和進化論的先鋒派觀念的沖擊,不斷強化的“全球化”邏輯更是全面加劇了傳統人文價值的主體立場的萎縮。這種“全球化”理念并非單純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它在文化本質上是直指文化價值取向的同化和對民族文化的顛覆?,F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已經帶來了全球化的文化身份危機。

      視覺藝術對人類經驗與認識的獨特貢獻是其他人類活動所難以提供的,在建構視覺藝術及其教育的多重價值的復雜活動過程中,堅持維護立足本土的視覺藝術活動的文化主體性價值并積極彰顯視覺藝術的本體價值無疑是我們應有的文化態度。作為涵蓋多重價值的社會文化活動,當代傳媒語境下視覺文化藝術的生產與消費的價值取向是不容忽視的社會文化導向問題。在視覺文化藝術范疇確立健康的社會文化導向不僅是視覺藝術教育理應承擔的義務,同樣也應當是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所共同維護的人文立場。

      三、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文化定位與社會責任

      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都是共同推動社會文化發展和繁榮的要素,為了更好地擔負起文化傳播與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文化定位是關鍵。

      視覺藝術的專業教育培養視覺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者,傳媒的商業運作則培育視覺文化藝術產品的消費者,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作為文化價值主體而相互依存。當然,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社會生活中并非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不同的社會角色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往往相互轉換。在當代傳媒所構建的視覺文化語境下,視覺藝術產品具有矛盾復雜的多層面的公共精神性質的文化特征,涉及文化的多層次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媒產品承載了越來越多的社會文化功能。人們對傳媒產品的消費需求已經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費行為在滿足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活動?,F在,人們已經普遍習慣于通過各種“傳媒沉浸”體驗來了解世界,傳媒產品讓受眾接受隱含于商品背后的象征意義而滿足其文化上的需求。傳媒作為大眾文化的載體和引導消費的工具,它在文化價值取向方面的媚俗傾向是不爭的事實。毋庸諱言,資本與媒體合謀的根本目標就是無限擴大商品的消費需求。傳媒產品通過符號化的手法打造商品品牌,以娛樂化的手段來強化世俗的號召力。從這個角度看,營利的需要決定了傳媒產品的文化定位。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環境里,許多傳媒產品都在客觀上助長了放望、逃避現實的心理傾向,消解了獨立意識和批判觀念,使受眾在無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味。文化盡管有娛樂的功能,但娛樂顯然并不能取代文化。

      在以學校為主的視覺藝術教育方面,無論是作為專業教育還是普及教育,都是現代意義上的終身教育的一部分。更何況學歷化社會中的泡沫教育現象所反映的教育的異化正成為令人無奈的現實。雖然學院教育作為制度化的專業教育是傳媒所無法替代的,但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傳媒在視覺素養的普及教育作用方面與學院教育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畢竟能夠接受規范的專業視覺藝術教育的人數十分有限。無須贅言,文化環境就是社會形態的反映,教育和傳媒的文化定位關系到社會形態的塑造,兩者都有共同構建文化藝術的精神家園和引領大眾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迫切需要從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土壤的主體意識出發,反省并凈化我們的學術研究動機,擺脫工具理性的束縛,關注文化生態環境,在當代傳媒和視覺藝術教育的學術研究領域中培養一種批判性的精神氣質和關懷社會的人文精神。

      不可否認,價值觀念沖突并非單純的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同時,不同價值觀念之間的交流、寬容、認同甚至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們不能因為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事實,就放棄應有的主體立場和責任意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媒體與學院在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和研究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文化責任。我們應當本著維護視覺文化藝術本體價值的歷史責任感,尊重視覺文化藝術的自律性,義無反顧地追求我們的文化理想。

      注釋

      許江:《中國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的境遇與責任》,《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5期。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

      河清:《“當代藝術”的“同質多樣性”》,《文藝研究》,2005年07期。

      責任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責任意識就是一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并且能夠自覺地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和應盡的義務。例如學生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快樂生活、努力學習,再長大了以后就應該承擔自力更生和贍養父母的責任。責任意識一個人明白自己究竟應該干什么的清晰思想印記,而這個意識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這個意識需要去教育引導和灌輸啟發。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在培養學生成長所需的精神品格中,對于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教育與啟發。主要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結合學生所看到的具體事件,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比如說在遲到和送老人回家這樣的兩難選擇時,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自己是一個學生,準時上學不遲到是學生的責任和義務,在這兩者之間要實現巧妙地平衡,不能顧此失彼,這樣才是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重要表現。

      二、責任意識的培養的重要性

      現代中學生的生活條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獨生子女的身份受盡寵愛,所以在與社會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喪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針對現代中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設置和教材選編,七年級下冊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論述了生命的獨特性,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質:自尊、自立、自強,結合每個章節的概念分析、具體事例論證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讓學生在與教材和教師的交流中逐漸實現自己準確的價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和義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結合近幾年社會上的初中學生發生的惡性事件,對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進行教育,對于培養我國未來的社會建設的主要力量進行不懈的努力。將整個初中生的思想和責任意識牢固樹立起來,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三、責任意識的培養策略

      1.結合教材的主要目標

      對學生進行思想啟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設置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依靠逐步的累計最后實現總的價值。七年級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養方向是讓學生明白自己應該承擔對自己的責任,主要是通過個人能力的提高,讓學生明白只有做一個自立自強的人才能更好的與生活和社會進行交流。八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法律的責任意識,就是要懂法、守法、維護自己應有的權利,同時應履行自己應盡的法律義務,培養學生在集體生活中不僅對自己負責,還要對他人負責,這是學生在法律意識層面的主要職責。九年級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于國家責任的承擔,在承擔自我責任和法律責任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對于國家責任的承擔,對于培養學生的遠大志向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過個人連接到社會,最后歸于國家責任的培養,那么在教學中就要遵循這樣的線索,利用合適的教材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第三課《走向自立人生》這節課時,把握課題的主要教學目標“鍛煉個性心理品質,磨練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狀態?!蓖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來和學生進行交流,對自立的行為和不自立的行為進行區分和比較,對于現代初中生的依賴心理進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說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夠干什么,會不會洗衣服,會不會幫爸爸干活,會不會在犯錯后主動承擔錯誤,這些都是可以在教學中運用到的策略。培養學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學習的能力,減少家長對于孩子生活上的幫助和溺愛,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合作,實現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獨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2.老師以身作則和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我們常說為人師表,老師通過日常生活的細節來展現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無形中就給學生樹立了榜樣示范作用,而且對于教材中的相關教學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來實現引導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級第四課《保護環境》的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聲音影像功能,通過視覺直觀的信息體驗來感受現代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且讓學生在講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環境的現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護環境的,老師在學生們的發言之后,做出總結和提出建議,以自己生活中的細節來向學生展示可以從哪些方面保護環境,還可以讓學生組織實地的考察和調查,通過真正的實踐活動了解環保的重要性,從而自覺地承擔社會責任。

      3.關注時政和生活

      培養學生對于時政和生活的關注度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再完美的案例都是來自于社會,在深刻的理解都要應用于實踐,所以學生只有關注自己生活和學習的環境,關注自己周圍發生的真實事件,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對于自我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國家責任意識的重視和實踐。例如近幾天是中國兩會召開的重要時期,老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兩會的會議內容,將自己認為印象深刻的提案記錄下來,并且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于社會責任和國家責任意識的培養,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四.結語

      責任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中心詞:人格因素責任心責任感

      心理學專家一致認為,一個人專門知識上的缺陷不一定影響他的一生,“條條道路通羅馬”;
      而人格上的缺陷將貽害一輩子。在報紙上經??梢娨恍┨觳派倌暝诰W絡上傳病毒,竊機密,給國家和企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的報道。這說明現代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不夠,沒有對知識負起應有的責任。這意味著現代教育不僅要有認知教育,而且更要重視人格教育,而責任感是人格中最樸素而又最可貴的人格因素。

      一、剖析學生缺乏責任感的原因。

      現代的學生絕大多數缺乏責任感、責任意識和責任心,特別是缺乏對自己、對父母、對學校、對社會的責任,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欲和金錢背后不良風氣的影響,小學生在“過?!钡奈镔|擁有背后,承受著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他們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更談不上責任感。

      (2)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比例的增多。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小學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復雜的心理沖突和精神危機,他們喪失了應有的責任心。

      (3)受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養”中,自私、依賴、享受之類的“并發癥”正不斷滋生蔓延。再加上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自己的孩子,更疼自己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溺愛自己的孩子。他們大多數大膽、活潑、求知欲望強,但自立意識和生活處理能力差,依賴性強,責任意識也就有所欠缺。

      的確,正是由于以上諸多原因,小學生的人格不能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更抑制了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培養責任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

      1、責任感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標志。

      責任感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國家的公民有無責任感或責任感強弱,可以從這個國家的精神面貌中很快地表現出來。在當今強調淡化榮譽感,強化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同時,我們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履行自己的職責。有了責任感,學生才能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把自己的學習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義無返顧地投入到學習知識和本領中去,勤奮扎實地學習、工作,長大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責任感的培養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曾一再強調過:要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美國的西點軍校還將“責任”二字作為校訓。如果把社會比喻成一座大廈,那么每個公民的責任感就是這座大廈的基石,有了責任感,人們才會去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有了責任感,才會時刻準備著伸出一雙援助之手;
      有了責任感,才會將個人融入到社會的海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才干,為國效力。

      中華民族一向崇尚“國家興旺,匹夫有責”,這是我們國家歷經磨難而不斷奮斗崛起的最可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做到心系天下,但我們盡可能努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責任意識和責任心。來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不斷進步,我們國家就會更快發展。

      2、責任感是現代人應具備的素質。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面臨著各種挑戰,而列為首位的是人的道德、倫理、價值觀的挑戰。責任反映一個人的品質。責任感的培養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個成功者的必備條件。一個人的學識、能力、才華很重要,但缺乏責任感、責任意識、責任心,就不堪人用。沒有責任感的人,什么事情也難以干成,任何事情也做不好。具有了責任心的為事之德,就會收獲一個金色的人生?,F在用人單位的人事主管最看重的是責任感,招聘人才時一再強調:一個人只有充滿責任感,才會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才會努力工作,報效祖國。

      因此,呼喚學生的責任心,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當前教師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每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作為班主任,不僅應教給學生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我們必須從點點滴滴的小事抓起,使學生逐漸做到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班級負責,最終培養起對國家、對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將來成為建設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塑造未來,我們面臨的挑戰與肩負的責任將是巨大的,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

      三、培養責任感的措施和途徑。

      那么,我們該如何培養和確立現代人必備的素質——責任感,如何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和處理能力,成為有責任心的現代少年呢?要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教師首先要有責任心,找準教育的突破口。教師要愛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負責。家長希望孩子受到一流的教育,學多少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學生的責任心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學生明確作為一個學生的職責、任務,努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結合平時的工作實踐,我認為培養學生責任心,應從多方面抓起。

      (一)學習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1、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責任感。

      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學習動機是搞好學習的動力。正確的學習動機是一種對自己、對父母、對老師、對祖國的責任感的體現。動機的層次越高,學習動力越強、越持久,因此,我特別重視在激發學習動機中,培養學生學習責任感。我不僅讓學生交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事跡,還教育學生面對知識不要單從興趣出發,要磨練自己學習的意志。在學習中能吃苦,有恒心和毅力,就說明學習的責任心強。在教學中,我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促使他們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以便主動學習新知識。在預習中要求他們對于不懂的知識要做好存疑,為聽課做好準備。課上,我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他們動腦去想、動手去做、動嘴去說,有問題就問,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思維發展。目前,由于學生們學習動機的逐步解決和動機層次逐步提高,使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學習,探索知識,因此,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2、端正學習態度,鞏固學習責任感。

      從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他們是否有責任心。一年來,我培養學生認真寫好每一個字、認真完成每一項作業、認真改正每一道錯題。比如,練就學生寫出一筆工整、漂亮的字。四年級學生剛開始學寫鋼筆字,打好字的基礎是關鍵,我不要求學生人人寫字有字體,但要求學生有認真寫好每一個字的責任心。我發現凡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字跡大都潦草,說明平時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學習缺乏責任心。學生字寫好了,作業本干凈整齊了,就說明學習態度端正了,作業的正確率自然就提高了??梢娬J真的學習態度正是學生表現責任心的行動。翻看著同學們整齊的作業本,老師笑了、家長樂了。學生對自己負責的學習狀況,在全班普遍,班級學習風氣濃了。同學們追著老師訂錯題,免作業的同學自己找題做,希望老師多指導??梢?,學生學習責任感已落到實處。

      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各行各業需要品學兼優的人才,作為跨世紀的新人,要想適應社會的要求,從現在起就必須樹立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學習的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出色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這是責任感具體表現。有了這種責任感,學生學習就會有動力,學習就會有目標。

      3、挖掘教材因素,培養為人處事責任感。

      我非常重視自己所任教的課程中,(例語文課、思品課、勞動課等)用心滲透與課堂教學知識相關的人格教育,將空洞的教育變成具體形象的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長期受到教育的影響。課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我很少給學生講大道理。如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主要人物,在對待為人處事時,所表現出來的責任感非常令人敬佩,這些課文都是對小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的好教材。例《司馬光》一課中,面對小伙伴失足落入大水缸的險情,小司馬光沉著機智,砸缸救人,多么令人敬佩?!队曛小?,一群素不相識的過路人,冒雨幫助一位運蘋果的姑娘撿起撒了滿地的蘋果,這一幕讓人回味無窮?!缎∩旱稀愤@位窮孩子,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刻,心里惦記的是自己可憐的弟弟和還給別人四個便士,他的悲慘遭遇和高尚品質催人淚下。在語文學習中,只要我們教師能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人物的高尚品格和他們的人格扭力,學生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強為人處事的責任感。

      在各科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他人、對國家、對世界的責任感,教師應該從教材實際出發,抓住關鍵情節,進行巧妙的滲透,做到文道結合水融。這樣才能既落實了知識的教育,又進行了生動形象的人文素養教育。(二)班級管理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1、確立奮斗目標,培養集體責任感。

      在班級管理中,我十分重視樹立班級的奮斗目標,在明確奮斗目標中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我們班級的奮斗目標是“學校無小事,事事有教育;
      做好每件小事,爭當優秀班集體”。每周的班隊課,我做到專時專用。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愛集體的責任心。在做事情時,我要求學生應該努力去做,做完后每人要反思“我盡力了嗎?我努力了嗎?”作為集體的一份子、一滴水,要為集體爭光,集體的榮譽就是個人的榮譽。每位同學要有自己的奮斗目標,我們班分層次設立的個人榮譽有:星級特長生、優秀隊干部、優秀值日生和進步生。學習方面的單項獎有:背誦記憶大王、聽講思考學者、答問交際專家、書朗誦明星、寫字繪畫書法家。通過平常學習生活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獎勵標志,獲得對應的獎勵榮譽,每月和期末的各項評選工作落在實處。這樣有意識的培養,使學生感到自己是班級的小主人,增強了集體責任感。

      2、明確分工職責,培養工作責任感。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的管理,是培養學生工作責任感不可少的途徑。在班干部的隊伍建設中,班委沒有名額的限制,夠標準就上,為的是“班上人,人人有事做!”;
      在集體的奮斗方向和個人的奮斗目標中,學會做事,為的是“班上事,事事有人做!”。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注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素質全方面發展,讓每個學生尋求自我實現的價值。得到了鍛煉,又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關心集體,勤于為集體做好事的責任心。跳繩達標有體育委員負責記載個數,對沒達標的同學個別輔導,督促他們反復練習;
      清潔衛生有勞動委員負責排值日、檢查清潔情況;
      個人衛生有衛生委員負責檢查,并及時有記載,有公布;
      出黑板報,有宣傳委負責排版,學習委員提供文稿……班級各個方面都有專人負責管理,也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績:跳繩達標個個通過,清潔衛生全學期做到無扣分現象,黑板報得全校最高分。學生有責任感真好!

      成就感激發了委員們的責任感,責任感促使委員們更好地履行職責,取得更大的成就。責任感總使一些人出類拔萃!從內心爭做一個人格完美的人,責任心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班級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1、精心設計班隊活動,培養責任感。

      在班級活動中,我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及時召開了班隊活動進行責任心教育。如在教師節前夕,我在班上召開了“我們愛您——老師!”的主題活動。會上由同學們自己講述了各個老師認真傳授知識和耐心教育他們的事跡,講述了偉人們尊敬老師的故事,并引導學生懂得是老師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才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老師們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樣一來,學生們更加熱愛和尊敬老師,而且責任感逐步加強。又如在“貴州寧波---手拉手愛心助學”活動中,我及時召開這一系列的班隊活動,讓同學們把平時所見所聞關于失學兒童經歷的事說說,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同學們心中產生一種同情心,讓他們也獻出一份愛,久而久之,這份同情心也會升華為一種責任感。

      2、在實踐體驗活動中,培養責任感。

      在各種實踐體驗中,培養少年兒童責任感是條有效的途徑。內容可豐富多彩:在家庭生活中體驗——“我愛我家”,培養少年兒童家庭責任感;
      在少先隊集體生活中體驗——“大雁齊飛”,培養少年兒童集體責任感;
      在社會生活中體驗——“走進社會”,培養少年兒童社會責任感。我將實踐活動、體驗要求、雛鷹爭章活動有機結合。

      例這學期大隊部開展的感悟親情活動,要求每個學生在家里擔任各種角色,學會各種家務。教育學生要有責任協助家長做一些家里的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對家庭負責。一學期來,學生們用自己的愛心、孝心、細心,持之以恒地幫家長干了許多家務活。從中理解了父母的責任感,體驗到勞動的艱辛,都寫出了具有真情實感的親情日記。例《學會負責》、《今天我當家》、《我是小保姆》等親情日記,獲少先隊評比優秀獎。

      這一感悟親情體驗活動,培養了學生們應有的家庭責任感,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價值,同時更好地了解各行各業勞動在社會中的意義,增強責任意識,樹立人生理想。

      3、及時報道新聞媒體,適時進行責任感教育。

      責任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西方國家 責任教育 啟示

      弘揚人文精神,加強人文教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但是,當代人文教育較之古典或傳統人文教育,在道德價值觀上發生了重大變革,注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成為其核心內容。責任的本質性特點決定了責任的重要價值。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標所在,它同時也是人們強調道德責任教育的依據所在。

      一、西方主要國家高校德育重視責任教育

      1.責任教育是西方主要國家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

      上個世紀的70年代以后,美國社會提出了“責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內涵是承認他人享有法律上規定的各種權利的責任,遵守各種規則,信守諾言的責任。為了促進學校德育的落實,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社會推出了500余個教育法案,鼓勵學校制定系統的德育評估標準。

      英國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義傾向,但是,在最近十幾年來,在德育目標上也有同美國接軌的傾向,并開始重視學校德育的責任教育。要求學生成為學會與別人相處,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夠考慮別人的需要,有豐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

      《聯邦德國教育總法》中規定:“培養學生在一個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會中……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痹诎头ダ麃喼莘ㄖ?,規定得更詳細:對于18歲以后的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養“尊重人的尊嚴、自我克制、責任感、樂于負責與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懷,以及對自然和環境的責任心”。

      法國教育部1977年在《法國教育體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自由社會的公民,使每個青年具有頭腦,從而使他能夠獨立地重申社會協約,或他認為在需要時能夠修改這種協約?!狈ㄌm西學院全體教授在向總統提交的正式報告中建議學校不能回避義不容辭地實施倫理道德教育的責任?!敖逃囊粋€重要目標是培植學生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批判能力”。

      日本的高校德育一直遵循著1947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要求進行責任教育?!督逃痉ā芬幎ǎ骸敖逃仨氁蕴找比烁駷槟繕?,培養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價值,注重勞動和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薄秾W校教育法》中還進一步規定:“大學作為學術中心在教授廣博知識的同時應以教授和研究精深專門的科學、藝術并發展才智、道德及應用能力為目的?!?/p>

      2.為實施責任教育,西方主要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創造了一些適合責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論。西方主要國家中,美國在德育理論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豐富。從19世紀末開始,以杜威主義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德育思想開始深刻地影響美國的學校德育。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道德教育?!薄叭魏卧鲞M學生對社會生活理解的學科都具有道德意義?!钡掠處煈敵浞掷脙和c生具有的“要貢獻,要做事,要服務”的傾向,進行積極的引導,“使他們自己的活動不可避免地朝著這個方向進行”。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戰后美國社會問題增多,特別是60年代的、反戰,青年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因此,形成了道德認知理論、價值澄清理論、人本主義教育觀等,強調了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增強,從而在理論上為學生自主的承擔道德責任建立起了聯系,使美國成為現代世界學校德育的發祥地。

      其次,創造了一系列適合責任教育的具體方法。受美國現代學校德育教育理論的影響,世界主要西方國家在學校德育責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而且各有特色。

      全面主義與德目主義或稱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是當代世界學校德育主要形式。美國是典型的全面主義德育。建立起了由宗教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社區中心等組成的制度化的聯系,立體化的網絡。當然,最近,美國高校德育也產生了由全面主義向兼有德目主義的方向發展趨勢。

      美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品格教育,特別注重教授價值觀。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書中,把“尊重(Respect)和責任(Responsibility)”視為普遍道德價值觀的核心,是學校必須教授的3R課程(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2R課程,它們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有客觀的重要價值。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瑞恩總結出品格教育的6E法:在學生的理智作用下,與學生進行有關的對話,向學生解釋(Explanation)某些規則,給予學生某種啟示;
      教師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評價(Evaluation)各種價值觀,并且提供各種評價機會;
      學生應該參加各種活動,親身體驗(Experirence);
      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道德氛圍,發揮環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

      二、高校實施學生責任教育的必然性

      1.責任及其前提。

      道德責任,是指道德主體應當對其自主作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義務??档掳训赖仑熑畏Q為倫理義務,并從人性與人類的目的出發,區分為對自己的義務和他人的義務。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對人的責任依次劃分為四種:首要的是對人類的責任,其次是對國家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

      2.責任教育是人的發展本質的要求。

      黑格爾認為道德就是關系、要求和應當,應當就是人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暗赖轮允堑赖?,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責任這樣一種意識”。在一定意義上,道德就是自覺履行責任。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這表明,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培養自己的道德責任感的過程。責任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對自己負責,彼此負責,才能創造并推進健全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社會是以人為主體的。

      3.責任教育是社會發展向人類提出的要求。

      中國歷來重視對年輕一代的責任教育。中國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標確立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鬃拥摹爱斎什蛔尅?,孟子的“舍我其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鐵肩擔道義”,不僅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信仰,更是他們崇高歷史使命感的人生實踐。

      當前,在社會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日漸淡化,與社會生活要求人們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的要求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責任的重要使責任教育成為永恒,那么,現實中大學生中見怪不驚的責任意識模糊、責任感淡化的客觀現實則使責任觀教育變得刻不容緩。

      三、對我國高校德育責任教育的啟示

      1.中西方高校責任教育的比較。

      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學校德育不同,我國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原則是中國德育的核心。在學校具體道德教育中,以道德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以灌輸和自省為主要方法,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養。中國德育的目標體系以集體主義為核心,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有著儒家深刻的大一統文化背景,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約束力。這種教育的好處:一是具有豐厚的儒家傳統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認同;
      二是相對于現實經濟社會文化的具體實踐具有一定的超然性,有利于人們對人類自身及其環境的終極關懷思考,具有世界性的道德價值。但我們在構建現代學校德育教育中,還沒有尋找到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平衡點。

      中西方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經濟和文化基礎有較大差異。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是該社會經濟狀況的反映。中西方教育包括學校德育的差異是同各自的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有一定聯系的。目前,大家都比較公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民眾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憑此便認為西方國家學校德育教育要比中國好,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

      2.中國高校開展責任教育的對策。

      第一,引導學生處理好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關系。新的環境條件下,一味地要求大學生只講社會價值不講自我價值是不現實的,要引導他們把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摒棄西方資產階級倫理思潮中“單純利己”的道德標準。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應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才是自我價值的真正實現。

      第二,高校德育要同社會協調。道德教育說到底是道德實踐教育,盡管中國學校德育以德目主義為主,卻不妨礙學以致用。一方面,學校自身要認清社會現實,認清道德主體的現實,不做無用功;
      另一方面,既要在教育實踐上適應于社會道德狀況的變化,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標和道德水平處于社會道德水平的相對高度,使學校德育教育同社會主流道德觀相一致,引導學生選擇接受水平較高的并與社會需要相協調的道德,勇于承擔道德責任。

      第三,高校德育要遵循教育規律。對中國的學校德育教育來說,道德教育既是道德理論教育,也是道德實踐教育。不論理論教育還是實踐教育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包括道德認知規律、道德需要規律、道德實踐規律以及道德教學規律等。在這方面,西方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學校德育責任教育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學校德育的地位,科學地確立道德教育的層次,悉心選擇道德教育的內容,運用科學地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來實施學校德育。必須反對學校德育教育中的兩種傾向,一是無所事事或無能為力的觀點,二是過高地估計學校德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責任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西方主要國家責任教育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就公民的道德責任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那么高校學生德育教育應如何實施責任教育呢?筆者有意檢索了一下西方主要國家的具體做法,拿來分析一下,對我們有不少啟發。

      一、西方主要國家高校德育重視責任教育

      1、責任教育是西方主要國家高校德育的主要內容

      美國的學校德育,強調培養青年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在塑造國家精神的同時更注重發展青年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創造新生活的品質。上個世紀的70年代以后,美國社會提出了"責任公民"的概念,其主要內含是指要承認他人享有法律上規定的各種權利的責任,遵守各種規則,信守諾言的責任。為了促進學校德育的落實,上個世紀的80年代后期,美國社會推出了500余個教育法案,鼓勵學校制定系統的德育評估標準。并有21條德育準則,其中主要有12條,即:自立、值得信賴、勇敢、自信、成為真正的自己、尊重別人的權利、正直、勇于承認錯誤、信守體育類行業道德、謙恭有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創造性。突出了責任教育的傾向性。

      英國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義傾向,但是,在最近十幾年來,在德育目標上也有同美國接軌的傾向,并開始重視學校德育的責任教育。要求學生成為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有高雅自由的生活,能夠考慮別人的需要,有豐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其主要教育內容是萊斯特中心負責篩選的"四個核心"和"六個關系",即:強調對別人的尊重、公正與合理、誠實和有信用。處理好與最親近的人的關系、與社區和社會的關系、與人類的關系、與自己的關系、與非人類的關系和與上帝的關系。處理好這些關系的關鍵是行為主體要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

      在《聯邦德國教育總法》中規定:"培養學生在一個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會中……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感。"[1]在巴伐利亞州法中,規定得更詳細,對于18歲以后的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養"尊重人的尊嚴、自我克制、責任感、樂于負責與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懷,以及對自然和環境的責任心。"[2]

      法國教育部1977年在《法國教育體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自由社會的公民,使每個青年具有頭腦,從而使他能夠獨立地重申社會協約,或他認為在需要時能夠修改這種協約。"[3]法蘭西學院全體教授在向總統提交的正式報告中建議學校不能回避義不容辭的實施倫理道德教育的責任。"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培植學生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批判能力"。[4]

      日本的高校德育一直遵循著1947年頒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要求進行責任教育?!督逃痉ā芬幎ǎ?教育必須以陶冶人格為目標,培養出和平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愛好真理與正義,尊重個人價值,注重勞動和責任,充滿獨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國民"。[5]《學校教育法》中還進一步規定:"大學作為學術中心在教授廣博知識的同時應以教授和研究精深專門的科學、藝術并發展才智、道德及應用能力為目的。"[6]

      2、為實施責任教育西方主要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創造了一些適合責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論。西方主要國家中,美國在德育理論研究方面起步最早、成果最豐富。從19世紀末開始,以杜威主義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德育思想開始深刻的影響美國的學校德育。杜威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道德教育","任何增進學生對社會生活理解的學科都具有道德意義"。[7]德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兒童與生具有的"要貢獻,要做事,要服務"[8]的傾向,進行積極的引導,"使他們自己的活動不可避免地朝著這個方向進行"。[9]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戰后美國社會問題增多,特別是60年代的、反戰,青年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因此,形成了道德認知理論、價值澄清理論、人本主義教育觀等,強調了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增強,從而在理論上為學生自主的承擔道德責任建立起了聯系。使美國成為現代世界學校德育的發祥地。

      其次,創造了一系列適合責任教育的具體方法。受美國現代學校德育教育理論的影響,世界主要西方國家在學校德育責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而且各有特色。

      全面主義與德目主義或稱直接方法與間接方法是當代世界學校德育主要形式。美國是典型的全面主義德育。建立起了有宗教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社區中心、等組成的制度化的聯系,立體化的網絡。當然,最近,美國高校德育也產生了由全面主義向兼有德目主義的方向發展趨勢。

      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來文化,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兼有全面主義和課程主義。它借鑒了法國和美國的道德教育方法,并借鑒了中國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大德育體制,成為世界上德育教育和研究網絡建設最完備的國家。

      在具體方法上,實踐性活動是世界各國學校德育的主要選擇。通過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自然而然的讓學生體會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責任關系,來達到道德責任教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就是各國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最有影響的是"隱蔽課程"概念的提出與實踐。隱蔽課程也叫潛在課程(HiddenCurriculum)它是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1968年在《班級生活》中首次提出的,是學生本位(中心)課程(the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的變體之一。隱蔽德育課程是指,教育者為了實現德育目標,有組織、有計劃的在教學范圍內以各種方式通過受教育者無意識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們獲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經驗的教育,是所有隱蔽課程的主要構成因素??聽柊馗裾J為,德育如果不關心隱蔽課程,無論如何達不到預想的效果,隱蔽課程是實現德育教育的橋梁。

      美國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的品格教育,特別注重教授價值觀。品格教育主要代表人里可那在《品格教育》一書中,把"尊重(Respect)和責任(Responsibility)"視為普遍道德價值觀的核心,是學校必須教授的3R課程(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atic)之外的第2R課程,它們對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都有客觀的重要價值。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瑞恩總結出品格教育的6E法:在學生的理智作用下,與學生進行有關的對話,向學生解釋(Explanation)某些規則,給予學生某種啟示;
      教師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評價(Evaluation)各種價值觀,并且提供各種評價機會;
      學生應該參加各種活動,親身體驗(Experirence);
      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道德氛圍,發揮環境期待(EnvironmentExpectation)的作用,這些方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品格教育代表人里可那提出了種品格教育的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學習、鼓勵道德反省、教育學生關心課外世界等,這些都是培養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

      二、學校實施德育責任教育有其必然性

      1、責任及其前提

      道德責任,是指道德主體應當對其自主作出的選擇承擔相應的義務??档掳训赖仑熑畏Q為倫理義務,并從人性與人類的目的出發,區分為對自己的義務和他人的義務。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馬志尼對人的責任依次劃分為四種:首要的是對人類的責任,其次是對國家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自己的責任。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意志自由是人的道德責任的前提。恩格斯提出:"如果不談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討論道德和法的問題。"[10]意志自由是人的"類特性",是人的自主理性。它表現在道德實踐中,就是道德主體在各種不同甚至對立的價值之間進行思考、權衡,作出抉擇并采取行動的自由;
      在內容上是自覺的,是理智指導下的道德意志的具體化;
      在過程中是自控的,理智與意志的綜合貫徹選擇的始終。只有這樣選擇的行為才具有道德責任屬性。主體在自由選擇行為的同時,也就意味著自由選擇了責任。所以,一個人只有在他擁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動時,他才能對行為負完全的責任。"你們是自由的,因此是負有責任的。"[11]一句話,自由意味著責任。在這里,自由與權利、責任與義務是一致的。因此,馬克思的結論是:"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12]

      2、責任教育是人的發展本質的要求

      黑格爾認為道德就是關系、要求和應當,應當就是人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責任這樣一種意識。"[13]在一定意義上,道德就是自覺履行責任。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這表明,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培養自己的道德責任感的過程。責任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對自己負責,彼此負責,才能創造并推進健全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社會是以人為主體的。

      人的道德責任是社會對個人的一種規定、一種使命,相對個人則是一種無可推托、必須完成的"任務"。它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人必須承擔一定的職責和任務。這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即承擔自己所扮演社會角色的職責和任務,這既是個人的生存手段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又是維系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另一方面,人必須對自身行為的后果負責。既然人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行為是在社會實踐中選擇的結果,那么,人對自己選擇的行為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否定責任也就意味著否定了選擇,否定了權利和義務,或者從本質上說,這就意味著否定了人之存在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價值。[14]

      責任的本質性特點決定了責任的重要價值。一方面,責任可以激發人們對社會負責和不斷創新的激情。責任感是一個人意識到并下決心履行個人的社會角色時的心理反映,反復的反映便構成意志,對人的行為產生持續的推動力。責任感既是道德主體發展的動力基礎,也是道德主體發展目標與社會發展目標協調一致的具體表現。當道德責任升華為道德主體的責任感時,社會的道德就會成為道德主體發展的一種內在需要,道德需要必然引起道德主體的行動欲望,即道德實踐的要求與選擇。道德需要和選擇又會促使道德主體產生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并萌發改造和發展社會的熱情。所以,激發學生的責任感是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標所在,它同時也是人們強調道德責任教育的依據所在。

      另一方面,責任可以校正權利和自由。責任與義務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的道德基礎。重視道德責任,實際上是重視塑造人的心靈秩序,以此為中介,建立人類社會的運行秩序。馬志尼認為責任能遏制扭曲的權利、膨脹的物欲的泛濫,實現人類真正的幸福。道德責任既能為社會與人類的永存與發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又能對人類文明進化與社會化程度作出質量上的規定。

      3、責任教育是社會發展向人類提出的要求

      中國歷來重視對年輕一代的責任教育。中國很早就把教育的目標確立為"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鬃拥?當仁不讓",孟子的"舍我其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鐵肩擔道義",不僅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信仰,更是他們崇高歷史使命感的人生實踐。

      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高科技社會。我們對現代技術系統的結果,"即大規模發生的事情難以考察,強大的事情難以管理,復雜的事情難以理解。"因此,"出現了把道德責任視為困難的傾向"。[15]因為高科技本身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可以很好的為人們提供方便的服務,甚至可以推動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但是,另一面,它也同時給人類帶來了環境污染、技術依賴等副面的后果。為了消除這些問題,確保全球可持續發展,羅馬俱樂部認為,提高人的素質的核心是建立人民對全球發展的責任感,也即人們在思考和采取行動前,要以世界的發展為前提,而這種責任要從青年抓起。所以,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這一報告中,就確定教育發展的方向之一,是使每個人承擔起包括道德責任在內的一切責任;
      1989年該組織將"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的主題確定為"學會關心",呼吁一種道德關懷與道德責任。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明確提出,高等教育首先要"高素質的畢業生和負責的公民"。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堅持尊重個人合法權益與承擔社會責任相統一"。"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自己應盡的社會責任。"

      三、對中國高校德育責任教育的啟示

      1、中西方高校責任教育的比較

      中西方學校德育責任教育各有長短。西方主要國家學校德育基礎是建立在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之上的。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強調的是人的自由、獨立和自我發展。與其自由的經濟社會基礎相適應,又建立了相當完備的法律制度,以保護個人的自由和經濟社會的自由。在這里實際上非常明確地體現了自由與法律的統一、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以及選擇與責任的統一。學校德育責任教育則是從學校教育的角度向學生傳輸自由與法律、權利與義務、選擇與責任的統一性。這種道德教育有兩個好處,一是學生不僅是在明確自身權利,特別是明白自己對道德具有選擇權的條件下來接受教育,而且是在自己明確要對自己作出的選擇負責的條件下來接受教育。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具有較大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創造性;
      二是學校德育的目標和要求同主流社會價值以及社會規則的要求相一致,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是,其不利的一面在于,價值觀和德育內容的選擇,容易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個人主義容易導致享樂主義,道德處于社會的邊緣化地位,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代溝問題日益加深。這表明,西方主要國家在青年道德教育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與西方主要國家的學校德育不同,我國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原則是中國德育的核心。在學校具體道德教育中,以道德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以灌輸和自省為主要方法,注重自我教育、自我修養。中國德育的目標體系以集體主義為核心,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有著儒家深刻的大一統文化背景,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約束力。這種教育的好處:一是具有豐厚的儒家傳統文化背景,有利于民族道德文化的認同;
      二是相對于現實經濟社會文化的具體實踐具有一定的超然性,有利于人們對人類自身及其環境的終極關懷思考,具有了世界性的道德價值。但是也應看到,過分強調傳統,缺乏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隨機應變的靈活性。特別是在人的個體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對財富的追求成為整個社會最大訴求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在構建現代學校德育教育中,還沒有尋找到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平衡點。

      中西方學校德育責任教育的經濟和文化基礎有較大差異。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是該社會經濟狀況的反映。中西方教育包括學校德育的差異是同各自的經濟基礎和文化背景有一定聯系的。目前,大家都比較公認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民眾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憑此便認為西方國家學校德育教育要比中國好,實際上并非完全如此。我們認為,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優勢和文化背景優勢是產生這種錯覺的主要原因。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條件下,民眾的主要精力不在集中于謀生,精神生活成為他們的重要追求。西方的傳統人文背景、民眾的高文化素質以及發達的宗教體系,為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創造了條件。這就為西方主要國家實行全面主義(日本是全面主義和德目主義)的學校德育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礎,從而顯示出了學校德育的有效性。然而在中國,謀生還是人民群眾的主要追求,民眾的普遍文化水平不僅相對較低,而且還有較大差異。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還不可能達到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因此,盡管我們學校德育付出了勞動,社會的影響還是給予了較多的抵消。

      2、中國高校開展責任教育的對策

      首先,高校德育思想要作出實事求是的轉變。道德具有歷史性,更具有現實性,道德教育需要為現實服務。那么,我們面臨的現實社會又是什么樣的呢?目前,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有9億是農民。在改革開發以來,原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其實質是國家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農村個人私有制。2001年度,全國共有城鄉勞動力中,只有十分之一多的勞動力真正在從事集體經濟。其他大部分勞動力在從事私營、中外合資、獨資或其他經濟單位的工作。

      因此,我們的社會盡管還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占主導地位,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國絕大多數公民已不再屬于集體,而是在肢解了的原來的共同體,使得人們成為在市場經濟當中追逐獨立的個人利益的個體。"這個過程正在今天的中國處于逐漸展開的過程當中,也就是群體的消亡之中,建立在群體基礎之上的集體主義、群體主義同時處于衰亡,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16]個人在成長之中,個人主義也在發育之中,在這樣一個時代,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法律和個人的權利結合起來。"[17]

      這樣的時代背景,為高校實施責任教育創造了條件。為此,學校德育的思路和做法應當同這種社會現實相適應,否則,要么我們是在做無用功,因為整個社會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德育還在用原有的、教育者本人都不認同的道德教條來對學生灌輸;
      要么是在誤人子弟,因為我們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的道德同現實社會格格不入,影響青年的社會化進程。

      其次,高校德育要同社會協調。道德教育說到底是道德實踐教育,盡管中國學校德育以德目主義為主,卻不妨礙學以致用。解決這一問題的基本途徑是學校德育同社會道德協調,即走學校德育的全面主義道路。要走好這條路,一方面,學校自身要認清社會現實,認清道德主體的現實,不做無用功;
      另一方面,就是既要在教育實踐上適應于社會道德狀況的變化,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標和道德水平處于社會道德水平的相對高度,使學校德育教育同社會主流道德觀相一致。引導學生選擇接受水平較高的并與社會需要相協調的道德,勇于承擔道德責任。

      第三,高校德育要遵循教育規律。對中國的學校德育教育來說,道德教育既是道德理論教育,也是道德實踐教育。不論理論教育還是實踐教育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這些包括道德認知規律、道德需要規律、道德實踐規律以及道德教學規律等,在這方面,西方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學校德育責任教育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在這里,我們想特別強調的是,要爭取改變道德教育的"高大全"形象,即在道德教育中,認為道德教育的地位越高越好,道德層次的水平越高越好,道德教育的內容越全越好。要實事求是地看待學校德育的地位,科學的確立道德教育的層次,悉心選擇道德教育的內容,運用科學的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來實施學校德育。反對學校德育教育中的兩種傾向,一是無所事事或無能為力的觀點,二是過高地估計學校德育的作用。

      [1][2]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動向與趨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3頁,286頁,232頁,

      [3]教育學文集·法國教育改革.第22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6]教育學文集·日本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1頁,62頁

      [7][8][9]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406頁,105頁,95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152-153頁

      [11]馬志尼著,呂志士譯:《論人的責任》,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01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37頁

      [13]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商務印書館1979版,第157頁

      [14]雍自成《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8.1

      [15]高蘭·斯考特原載《高校理論戰線》1998.7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