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用逼真的畫面表達,雖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墒菍和瘉碚f,由于古詩最大的特點是凝練,因此呈現在他們腦海中的畫面,色彩不豐富,層次不分明,立體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單調,自然離“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五篇】【精選推薦】,供大家參考。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范文第1篇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都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用逼真的畫面表達,雖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墒菍和瘉碚f,由于古詩最大的特點是凝練,因此呈現在他們腦海中的畫面,色彩不豐富,層次不分明,立體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單調,自然離“逼真”的要求相去甚遠。既然顯性的畫面都談不上“逼真”,卻還要他們硬著頭皮去體悟詩歌所蘊含的隱性情感,這對于認知水平尚淺的兒童來說,的確有點勉為其難。如果沒有老師的正確引領,久而久之,兒童見到古詩就頓生畏難情緒,何來閱讀古典詩詞的幸福感?
深 度
特級教師薛法根說過:“教師解讀文本有多深,他的學生就能在課堂上走多遠?!边@話實在很有道理,跟“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說法異曲同工。觀照古詩教學,這份深度就應該來自教師對文本的細讀和相關性閱讀。
相關性閱讀,就是要弄清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來龍去脈等等。
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從四川沿長江東下,一路游覽了不少地方。在襄陽(今湖北襄樊),他聽說前輩詩人孟浩然隱居在城東南的鹿門山中,特地去拜訪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詩,大加稱贊,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孟浩然熱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托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相會。這天,他們在江夏的黃鶴樓愉快地重逢,各訴思念之情 。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船開走了,李白佇立江岸,望著那孤帆漸漸遠去 ,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便揮就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閱讀完這個寫作背景后,我深度梳理出來幾個信息:(1)創作該詩正值盛唐;
(2)當時孟浩然四十多歲,李白二十多歲;
(3)李白敬仰孟浩然,孟浩然看重李白的才華,友情建立在才情基礎上,彼此格外珍惜,才初次相見就款待并留宿10多天;
(4)再次聚首黃鶴樓距離初次見面一晃5年;
(5)湖北的武昌到江蘇的揚州距離有一千二百多里。這5條信息,為這首古詩接下來的解讀埋下了很好的伏筆。
細讀,就是與文中的字詞句交朋友,慢慢品味,細細體會,浸潤其中;
細讀,要靠老師的一雙慧眼去發現、去捕捉。細讀《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前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敘事性的,我的解讀充分聚焦在后面兩句詩的四個字上:“孤”“影”“盡”“流”。因為從這四個字也能深度梳理出李白送別孟浩然時四個階段的“景語”:(一)“孤帆”。聯系前面梳理出的第一條背景信息,當時正值盛唐,長江上應該是千帆競發,不可能只有一條船,而李白為什么偏偏只看見一條船呢?答案是他眼里只有孟浩然,他舍不得朋友離開;
(二)“遠影”。漸漸的,船帆遠遠的已經模糊成一個影子,李白還站在岸邊,久久地凝視;
(三)“碧空盡”。在公元730年的時候,環境沒有遭到污染,碧空的日子能見度是很遠的,目之所及的范圍是很廣的,當時的科技決定了船帆的行走速度不快,“盡”字說明船已經走了好長時間,此時原本就模糊的遠影才消失在藍天的盡頭,說明看的時間該有很久了;
(四)“天際流”。一般人送行,送到朋友看不見了,就可以結束了。何況李白已經送到朋友的船都不見了,總該回頭了。為什么還要寫長江水“天際流”?原來船帆的遠影消失后,他還盯著向天邊流去的水望著望著,想著想著……
古詩細讀至此,我感覺找到了作者的情感脈搏,觸摸到了詩人的靈魂,被深深地感染了。但如何引領學生體悟,讓他們也捕捉到詩歌最本質的東西呢?
角 度
角度,就是做一次學生,用學生的眼光看這首詩。因為這涉及語文教學中很普遍的矛盾,就是古典詩詞的歷史性和當下兒童的經驗距離問題。李白在黃鶴樓送別朋友是很惆悵的。再聯系前面梳理出的第四、第五兩條背景信息,可知當時交通不便,從武昌到揚州,相隔千里,一路波濤兇險,即使平安到達,再見的機會也是很渺茫的。他們前面兩次的見面不也一晃就五年嗎?而身處交通信息發達社會的現代兒童,他們游歷名勝古跡真是“千里江陵一日還”,很難體會“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悵惘,這便暴露出當代兒童心理和古代詩人的愁思的錯位矛盾。找到問題的癥結后,我就要充分考慮:如果我是學生,會對什么部分感興趣?大概會理解到什么程度?然后再去引領學生體悟詩人的內在情感,這才可能貼近學生,直入學生的心靈。
那么上述該用什么角度切入,才能串成一條知識的珍珠項鏈,從而讓認知水平尚淺的“00后”學生體悟出李白內心的“情語”呢?我第三次深度梳理四個“景語”后,發現了“隱藏的那雙眼睛”,那是李白送別朋友的一雙深情的眼睛?!熬罢Z”是寫在文字上的,眼睛卻是隱藏在文字外的:(一)“孤帆”突出李白只關心朋友的船的那雙定格的、靜態的眼睛;
(二)“遠影”就有一個目光移動的過程感,那就是李白視線的追隨,本來近在眼前的船帆漸漸遠去,都變成了影子了,眼睛卻還看著;
(三)“碧空盡”這里李白的目光更是從追隨到固定,就是一直看呀看,看到帆影消失了,還在傻傻地凝望著;
(四)“天際流”也就是說,船帆的那一點遠影都消失了,李白還盯著向天邊流去的水。照理說,送到朋友的船不見了,已經夠深情的了,可是這里李白的那雙眼睛還在望哪,孤帆越遠越小,越難以辨認,卻越是專注,專注到帆影消失還盯著那一片空空的流水。這說明,離別的憂愁使他癡了、呆了。
通過解讀這雙隱藏在詩中的眼睛,不難看出詩句動人的不僅僅是語言之內的景,景之外的目光更是從追隨到固定到癡呆,這個過程蘊含的就是朋友真情,這樣的景語才是深邃的情語。不從字面上把字面以外的目光還原出來,談什么“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空中樓閣。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接受美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意象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174-03
李白詩歌英譯最早可追溯到18世紀,此后諸多傳教士、外交官、漢學家、詩人、學者都翻譯過李白詩歌,如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弗萊徹(William J.B. Fletcher)、小x薰良(Shigeyoshi Obata)、許淵沖等等。意象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藝術特點,甚至被認為“詩歌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另一個是聲律)”[1]?!耙庀笫窃娫~性質的集中體現,離開意象,詩歌的特性就喪失殆盡”[2]。由于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獨立性、多義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點,意象翻譯在文學翻譯中尤為困難。本文擬選取李白著名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5個英譯本為個案,從接受美學視角,對翻譯過程中的意象再現進行評析。
一、接受美學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
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的聯邦德國,主要創始人為康士坦茨學派的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接受美學最主要的理論淵源是哲學闡釋學和現象學美學,同時也從俄國形式主義、布拉格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學社會學、阿多諾的社會批判美學、薩特的存在主義等理論中汲取了營養。
與以往文藝文學理論只認同讀者對作品的被動接受不同,接受美學認為讀者在作者-作品-讀者關系中,并“不是單純做出反應的環節,他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3]。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4]。在接受美學看來,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不只是作者所賦予或作品所包含的,而是也包括讀者所理解的。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讀者的閱讀中才逐步得到實現。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并不是既定的客觀存在,也并非對所有時代所有讀者都完全一樣。
姚斯在哲學闡釋學“前結構”“前理解”“偏見”“效果歷史”等概念范疇的基礎上,提出了“期待視野”這個概念。期待視野指讀者在接受一部作品前由其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一種審美期待。姚斯認為,每個讀者都帶著已有的期待視野開始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改變或實現這些期待,與文學本文的歷史視野達到某種程度的視域融合。文學接受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建立、改變、再建立期待視野的過程。伊瑟爾借鑒現象學“圖式結構”“具體化”“重建”等理論,提出了文學作品的召喚性。伊瑟爾認為,文學本文只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圖式化框架,這個框架在各個層次都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留待讀者去確定、填充,也即具體化。這種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的圖式框架構成了文學作品的召喚結構。它們使讀者得以“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5]。
接受美學因其在文學作品的概念、讀者的作用、讀者的地位等方面的新見解開拓文學研究的新時代,同時也為翻譯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新的審視視角。首先,在哲學闡釋學和接受美學之后,譯界對翻譯活動的本質有了重新認識?!胺g活動不再被看做是一種孤立的語言轉換活動,而是一種主體間的對話?!盵6]呂俊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實質上是一種對話的參與”[7],譯者經歷的兩次視域融合,實際是兩次對話,即譯者與原文的對話、譯者與譯文讀者的對話。其次,與讀者地位的提升相應,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地位開始得到重視。再次,接受理論為譯文的多樣性提供了依據。需要指出的是,譯者主體性和譯文多樣性并不意味著譯者居于翻譯活動主宰地位,可以隨心所欲。譯者一方面受制于原語文本及其背后的作者,“原文文本對譯者有一定的制約性,有被決定了的性質,它不是可以被隨意解釋的”[8],另一方面還受制于目的語讀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白g本的多樣性始終被限制于一定范圍之內。超過這一范圍,翻譯便不再稱之為翻譯?!盵9]
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意象翻譯評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于玄宗開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一說作于開元十三年)。該詩是李白頗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絕,古往今來,備受推崇,明人陳繼儒曾譽之為“送別詩之祖”。詩中意象豐富,黃鶴樓、煙花、揚州、孤帆、遠影、碧空、長江等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動態畫面。表面看來該詩句句寫景,實際卻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引發讀者無盡想象,生成詩歌雋永意境。
原詩及5首譯詩①如下:
(一) “黃鶴樓”意象
黃鶴樓故址位于今湖北武漢蛇山黃鶴磯頭,為古代名勝之一。相傳仙人子安曾乘鶴到此。詩人首句用之,給了孟浩然此番出游一個很高的起點。孟此去揚州,仿佛也像仙人般自由灑脫。Paul Kroll的譯文(下稱克譯)把“黃鶴樓”譯為“Yellow Crane Terrace”, John Turner的譯文(下稱特譯)譯為“Brown Crane Tower”,其余3位譯者的譯文(下分別稱許譯、孫譯、楊譯)則譯作“Yellow Crane Tower”。經查,“terrace”有臺地、臺階、梯田、排房等意,卻并無塔、樓之意。也許是因為譯者并未見過黃鶴樓,對該樓的形狀不甚了解,才有此誤譯。而“Brown”是棕色或褐色,并非黃色。誠然,從外立面顏色來看,黃鶴樓確實有點棕褐色。但此黃非彼黃也,黃鶴樓的“黃”并非指塔樓顏色,而是與“鶴”組成“黃鶴”這一有特殊含義的名詞,所以譯者的理解有失偏頗了。此二誤譯可視作譯者期待視野的消極影響。
(二)“揚州”意象
唐玄宗時廣陵郡又稱揚州,因此標題中的廣陵和第二句詩中的揚州,指的是同一地點。作為歷代文人墨客憧憬之江南名都的揚州,在本詩中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地名,更是一個帶有濃厚文化意味的意象。標題中的“廣陵”,許譯和楊譯選擇了省譯;
克譯和特譯選擇了音譯:Kuangling;
孫譯亦是音譯:Guangling,但加注解釋了廣陵這個地名所指地域范圍的歷史沿革。第二句詩中的“揚州”,克譯、楊譯皆為音譯:Yang-chou/Yangzhou;
特譯省譯;
許譯River Town,孫譯thickly-peopled Yangzhou。筆者認為,楊譯和孫譯各有千秋,其他譯文則略顯不足。原語讀者都知道廣陵和揚州實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叫法,但對于不知情的目的語讀者來說,看到題中的Guangling和文中的Yangzhou,他們可能會困惑孟浩然到底是去哪里。所以考慮到目的語讀者的前理解,且避免標題冗長,可以像楊譯那樣,省略標題中的廣陵,只翻譯第二句詩中的揚州。又或像孫譯那樣,兩種稱呼都譯,但對其中之一文后加注,表明兩者為同一地點。揚州在唐代是兩京之外最繁華的都市,時稱“揚一益二”,意即揚州第一,成都第二。提到揚州,可能大家腦子里都會浮現出一副繁華景象,但到底如何繁華,建筑、交通、生活等等場景是什么樣子,又會因人而異。因此揚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該詩的一個空白和未定性??俗g、特譯、楊譯都保留了這一空白,只是音譯,未加任何注釋;
孫譯做了具體化,“thickly peopled”就是譯者的填充,是譯者期待視野和詩歌空白對話后的結果。這樣做有利有弊,益處是一定程度上傳遞了揚州的特點;
弊端是將揚州的特點局限了,使譯文讀者只知其人口稠密,不解其風景秀麗風情旖旎。這樣一來,空白過于確定,譯文讀者的想象空間受限。如果說孫譯留給讀者的空白過小,許譯的空白則過大,大到有點脫離原詩。也許是踐行“淺化”策略,許譯的揚州叫River Town,盡管是大寫,讀者也很難把它和揚州聯系起來,恐怕只能根據揚州曾稱“江都”而略猜一二了。
(三)“煙花三月”意象
三月本只是表示月份的專有名詞,無關情感,但因“煙花”二字,這個時間一下生動起來,“煙花三月下揚州”也因此被贊為“千古麗句”。也因為“煙花”二字,三月不宜再理解為確切月份,更宜理解為春天這個季節。此二字可算該詩最大的意義未定點,自誕生以來,已有多種闡釋。盡管各種闡釋都認為它是形容春景,但“煙”字作何解并無定論。且舉三解為證:“指春天籠罩在蒙蒙霧氣中的綺麗景色”[10];
“形容柳如煙、花似景的春色”[11];
“形容陽春的妍麗景色”[12]。5位譯者在這個問題上也是見仁見智??俗g:Among misty blossoms of the third month;
特譯:’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
許譯:while willow-down and flowers reign;
孫譯:In this flowery April clime;
楊譯: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盁煛痹谠撛娭惺且环N比喻,是虛筆,只是交代當時的季節及其美景――柳如煙、花似錦的春天。如果譯為“in/among/mid the mist”,就坐實了。假設黃鶴樓和江面真的霧氣朦朧,詩人如何能目送孤帆直至影遠,又何來碧空。就融合原詩視域、再現原詩意境而言,許譯甚好,但前提是讀者了解中國文化。一來中國詩詞歷來有柳如煙的比喻,willow-down巧妙暗含了原詩的“煙”字;
二來垂柳和繁花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春天的象征,譯文既交代時間,又避開“三月”“四月”之爭,保留了原詩的朦朧含蓄美。此外reign一詞與上句尾詞Crane押韻,為譯文的音美增色不少??上?,對于不諳中國文化的目的語讀者來說,willow down帶來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中國人見垂柳而知春天,但在英語文化中垂柳并沒有這種約定俗成的象征意義,因此很難達到相似反應。
(四)意象群:“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
這幾個意象是本詩中最重要的意象群。所謂意象群,就是指“在詩詞創作過程中,當主體將若干意象表示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畫面或動作并傳達出內心的情義層次時,就構成了意象群。意象群的組合,構成了詩詞的意象系統,形成意境”[13]。錢鐘書先生說:“夫言情寫景,貴有余不盡。然所謂有余不盡,如萬綠叢中之著點紅,作者舉一隅而讀者以三隅反,見點紅而知嫣紅姹紫無限在?!盵14]這與接受美學的觀點不謀而合。伊瑟爾認為,正是在一部作品的意義空白中,隱藏著作品效果的潛能?!耙徊孔髌返奈炊ㄐ耘c空白太少或根本沒有,就不能稱為好的藝術作品,甚至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盵15]文學本文的召喚結構就好比那著點紅的萬綠叢,有余而不盡,給予讀者能動反思和審美想象的余地,讓讀者得以舉一反三去尋找那無限姹紫嫣紅,也即深入參與作品潛在意義的實現。以本詩為例,古今中外的讀者從本詩的景中就闡釋出了不同的情:與所敬愛的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對揚州的歆羨之情、對不能同行的惋惜之情等等。
這兩句詩的5譯文中,許譯一減二增,可謂獨樹一幟。一減是指“孤”字省譯,二增是指在天空前增譯“無邊無際”,在河水前增譯“無窮無盡”。去lonely或solitary而添boundless和endless,再加上獨一無二的rolling,譯文離愁別緒減弱,豪邁氣概增強,倒也符合李白詩歌激情飽滿、境界開闊的特點。只是兩處增譯略有過度具體化之嫌,限制了讀者對“碧空”和流向天際的“長江”的想象。去掉這兩個詞,譯文并不會影響讀者的理解。在不影響讀者理解的情況下,譯者填補空白或具體化未定性,會破壞原詩的含蓄和模糊美。
這一組意象群中,5譯文差異最大的要數“長江”??俗g、孫譯:Long River;
特譯、許譯:River;
楊譯:great river。細品原詩,“長江”確實既可以像克譯和孫譯那樣作專有名詞來譯,特指長江,因為詩人告別的地點真真實實的就在長江邊,也可淺化為像楊譯那樣的普通名詞或許譯那樣某一條江的名字,因為詩人寄情于景的是江水,長江換成其它江河,比如湘江,比如珠江,詩人寄托的情感是一樣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依然存在。
雖然5種譯文在再現意象群時采用的詞匯、句式、詩行、韻律不盡相同,但都傳遞出與原詩相近的景和情。究其原因,是因為譯者力求接近原詩和詩人的歷史視野,充分理解原詩,正確傳達了原詩的圖式框架。
接受美學因其對讀者作用的肯定、對讀者地位的重視、對文學作品意義的開放性態度,對文學翻譯具有很大啟示意義和借鑒價值。翻譯究其實質是一種對話和交流,翻譯過程就是兩次對話―原文與譯者、譯文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意象是構建中國古典詩歌審美空間的重要手段?!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意象豐富,情景交融,意境雋永。通過對該詩5個英譯本中意象翻譯的探討,本文得出一些啟示:其一,翻譯詩歌意象時,譯者受個人審美趣味、審美經驗、審美能力、所處歷史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難免對意象意義、價值做出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和闡釋。其二,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既要尊重原文和原語文化,以原文為據,又要考慮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讀者的接受水平,采取適當翻譯策略,使譯文得到更好接受,喚起目的語讀者與原語讀者類似反應。
注 釋:
①許淵沖.中詩英韻探勝.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70;
孫大雨.英譯唐詩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01;
徐靜.唐詩英譯的意象圖式概念識解運作.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5):49.
參考文獻:
〔1〕陳植鍔.詩歌意象論[M].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3.
〔2〕〔13〕朱曉慧.詩學視野中的宋詞意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7,26.
〔3〕〔4〕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3,64.
〔5〕〔15〕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43,44.
〔6〕許鈞.翻譯的主體間性與視界融合[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290.
〔7〕呂俊,侯向群.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76.
〔8〕呂俊,侯向群.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67.
〔9〕胡開寶,胡世榮.論接受理論對于翻譯研究的解釋力[J].中國翻譯,2006,(3):11.
〔10〕傅德岷,盧晉.唐詩宋詞鑒賞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38.
〔11〕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9.395.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范文第3篇
一.知作者,明主題。
中華詩歌早在遙遠的古代就明確提出“詩言志”的主張,并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是詩人主觀情感的載體,是詩人所處的時代,詩人的人生際遇和命運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創作風格,有助于對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試卷中有這樣一道題:
訴衷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7、請簡要評價這首宋詞的人物形象。
面對這樣的問題,只要學生對陸游的生平遭遇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據其它信息,應該不難得出答案:詩歌描寫了一個被閑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詩中人物曾經金戈鐵馬,馳騁疆場,現在雖被棄置不用,但仍胸懷報國之志,心系抗金前線。
二.析意象,品意境。
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事物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顯現的載體,古詩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還可以是事物。
意境是意象的藝術組合,它是詩人苦心孤詣創造的虛實相生的藝術空間,具有畫意性、音樂性和超越性。要理解詩歌,就得仔細體味詩詞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聯想,走進詩人所創造的意境,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懷。如08年揚州中考卷第10題:
閱讀李白的兩首詩,完成后面兩小題。
[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楊花”與“煙花”都與楊柳有關,“楊花”能喚起讀者對王昌齡 的聯想;
“煙花”能表現揚州陽春三月 的情景。
回答此類問題,學生只需根據平時對“楊花”和“煙花”這一意象的積累,體會“孤帆”“碧空盡”,“長江天際流”這些意象所創造的意境,稍作思考,即可作答。
三.抓詩眼,讀詩題。
詩眼是一首詩中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趨向,抓住了詩歌的主題。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個“喜”字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夜晚一場春雨的喜悅之情;
宋之問《渡漢江》中有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怯”字真切表達了作者由貶所還歸家鄉,既渴望了解家中近況,又害怕聽到家中近況的矛盾心情。
詩歌閱讀中,我們首先接觸的就是詩題,詩題往往體現了一首詩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見之景,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題目中即知這是一首送別詩。再如2011年南京中考卷《金陵酒肆留別》中,“留別”二字一看即知這是一首贈友送別詩,而送別詩一般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別后的思念。
四.品詩注,看題干。
詩注是在一首詩后命題人所給的補注,可能是對作者寫這首詩時相關的時代背景的介紹,也可能是詩中難讀字句的解釋,還可能是詩中涉及的典故等,對閱讀整首詩和后面的答題都至關重要,切不可輕易放過。如2011年泰州中考卷第7題:
不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舰谧x書處,頭白好歸來。
注:這首詩寫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時讀書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的詩句有:
, 。
⑵結合具體詞句,分析詩中李白的形象。
⑶閱讀全詩,說說作者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對于命題人給出的注釋,我們不應輕易放過,因為它是詮釋這首詩的必要知識,題目中給出的注釋對學生回答第三題,幫助很大。這就要求教者在平時教學中加強訓練,引導學生學會細細品味詩注。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范文第4篇
2009年9月28日,日本共同社與中國新聞社先后報道家在大連的蒙古族女性烏云其其格(80歲,自稱是成吉思汗第34代后裔)透露“成吉思汗墓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后,無論學界,還是網絡,沒有動靜,都在沉默!
2009年10月15日,中國著名佛教考古學家、龍門石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人稱中國佛教考古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溫玉成教授第一個站出來從學術上給出了成吉思汗陵墓為什么可能在川西的理由。
2011年4月29日至5月1日,溫玉成教授和成都考古院研究員張雪芬到甘孜州丹巴縣境內考察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甘孜報記者全程采訪了考察活動。通過實地考察溫玉成教授向筆者透露了成吉思汗陵墓為什么可能在甘孜州丹巴縣境內的種種跡象和考古成果。
世界許多考古專家尋找成吉思汗陵墓780多年,最終結果一無所獲
有秘密,就有人探秘。探之不得,窮追不舍。除了部分專家學者“紙上談兵”、爭辯不休外,還有許多人不遠千里進行實地探尋。據說,在最近200年就有100多個考察隊,四處搜尋成吉思汗陵墓之謎。就是最近20年間,這種探尋活動仍未停止,而且有不斷升溫的趨勢。有些國家、有些機構甚至不惜投人、動用精密儀器、調動各種手段。但都一無所獲,空手而歸。
1939年6月,鄂爾多斯蒙古王、伊克昭盟盟長沙克都爾札部(1873-1945)為避免親日派德王,偽蒙古聯合自治政府主席將成陵移往呼和浩特,經中央批準“遷陵”于西安。路過延安時,1萬多人迎送,當時和中央代表謝覺哉,八路軍代表滕代遠,中聯部長王若飛獻了花圈。政府派特工,一路追隨。1939年6月8日,中統局第一組向重慶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吳忠信報告。自榆林電告:“查成吉思汗之遺骸在外蒙,葬處無人確知。此次所移者僅為蒙古包既幌幡及一銀箱,銀箱里一黃鍛包袱,袱內數寸大小之方式木盒。盒內何物,無有知情。此外無它物?!?/p>
一次機緣巧合,讓溫教授走上了破解“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的學術之路。
溫玉成教授,原本無關成為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破解的學術課題,但一次機緣巧合,讓他走上了破解成吉思汗陵墓之謎的學術之路。
“2010年9月23日,從北京飛往內蒙古呼倫貝爾,次日乘車5個小時,趕往鄂倫春旗,應邀考察嘎仙洞。
“9月25日晚,呼倫貝爾市委統戰部部長孟松林前往賓館探望溫先生。談話間,孟先生說及成吉思汗陵可能在四川大金川、小金川之間。孟先生不但是位官員,也是一位蒙古學學者,著有《成吉思汗與蒙古高原》等。為破解成吉思汗陵墓之謎,他先后31次前往蒙古國,至于在內蒙古尋訪,已經記不清多少次。但是,一無所獲,陵墓之謎始終不得破解。一次,他從家住大連的一位廚師那兒聽說成吉思汗葬在四川――這位廚師收藏的幾件蒙古文物,正在呼倫貝爾博物館展覽。孟先生說,關于成吉思汗陵在四川,這位廚師說了很多的東西,他文化程度不高,就是編故事,也不至于說到川西去,不可能編得這么圓融,無懈可擊。孟先生問我四川方面是否有熟人能給個方便?若有,可一同實地考察。不然,在茫茫大山中尋訪成吉思汗陵,語言不通,你我倘無向導,心有余而力實不逮也?!?/p>
溫玉成教授從文獻與考古中推理分析,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在川西丹巴。溫教授回到北京后,查閱了大量相關史料、資料,分析成吉思汗的作戰路線和作戰策略
溫玉成教授在查閱文獻時有重要發現,《元史》記載:1227年7月己丑日,崩于薩里川哈老徒(哈老圖)之行宮,壽六十六,葬起輦谷。而《蒙古黃金史綱》記載:1227年,六十七歲,7月12日賓天。在汗的大地,修筑了永世堅固的八白室(今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鎮成吉思汗陵)。后葬不而罕?合勒敦山(在蒙古烏蘭巴托東北約]80公里處,東經109°北緯49°)?!恫菰蹏酚涊d:1227年8月18日,在平涼以西地區去世,終年60歲,遺體葬不而罕?合勒敦山。史書記載一片混亂,溫玉成教授感到有些困惑。
“薩里川定位南轅北轍,凡此等等,導致成吉思汗陵墓疑案懸而難決。薩里川倘若在蒙古,成吉思汗駕崩于此,他的靈車,怎么可能北行而走到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鎮,即現在的成吉思汗陵?”溫玉成先生說。
又查閱《宋史》發現,成吉思汗6月駐軍清水后,蒙古軍(北兵)左右兩軍南下激戰正酣,成吉思汗難道會在清水“避暑養病”?!
溫玉成教授說:“從農歷6月到公歷8月18日,一個多月之間,成吉思汗真的在清水‘避暑養病’,真的就沒有干些什么嗎?”
查閱有關元史資料,確實到農歷6月為止,沒有了下一步的信息?,F在大多數“專家”,研究元史的,不怎么倚重宋史,研究宋史的,不怎么倚重元史,即使宋史說了元史的事兒,也不怎么當回事兒。
從《宋史》曹友聞、高稼、陳寅等傳記中,溫玉成教授理出農歷6月至公歷8月18日蒙古軍左、右兩軍南下作戰之路線圖(見P79頁圖)――左路軍(東路軍):清水――鳳州――河池――略陽(沔州)――大安軍――廣元(利州)――劍門關;
右路軍(西路軍):清水――天水軍――西和――武都。
在西和,右路軍分軍進擊略陽,與左路軍會合,一路南下作戰,聲勢浩然,與宋軍激戰酣然;
右路軍剩余部隊自西和南下,《宋史》言及其“逼近武都”之后,這支部隊竟然就此悄然消失,無影無蹤了!
左路軍激戰正酣,右路軍為什么悄然蒸發?溫玉成教授給出了“大膽猜想”中的右路軍“消遁”路線圖:武都――文縣――南坪(九寨溝)――忒刺(松潘)――黑水;
黑水分軍,一路至馬爾康――大金川――丹巴,一路至小金川至丹巴,丹巴合軍,也許繼續前行了一段路程(見圖中虛線部分)。溫教授說:“我在丹巴考察時也得到證實,當地一位活佛透露,曾經老人們講,蒙古騎兵路過嘉絨的故事,也給當地流下蒙古后裔的很多故事?!?/p>
溫玉成教授推理分析,如果從成吉思汗進駐清水至他駕崩,這段時間以30天計算的話,日行軍約為39公里;
若以40天計算,日行軍約為29.5公里。前面作戰,可能慢一些。無論怎么說,蒙古騎兵以這樣的速度進發,是不在話下的。
蒙古軍為什么去川西,去丹巴?去丹巴干什么
溫玉成教授說:“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蒙古軍的慣用戰略,滅金國,也是沿著伏牛山南下,到今日禹州與金兵展開決定性的三峰山之戰,而后拿下都城開封的;
滅南宋,也是繞道西邊,先進行了具有決定性的襄陽之戰的。成吉思汗要到大渡河去,尋找滅南宋、滅大理之前的大本營。松潘在1253年成為忽必烈征伐大理的三軍大本營,當有賴于成吉思汗的這次經營?!弊舐奋娂鹚诬?,無非是掩護成吉思汗率領他的大約1000騎精兵,前往大渡河尋求滅南宋、滅 大理的前哨陣地。何況當時的川西,不是南宋與大理的管轄區域,其尚在分裂之中的吐蕃管轄下,他的行軍,可謂如人無人之境?!?/p>
“成吉思汗的行軍路線,對于步兵來說,行軍也許是異常困難的。對于騎兵來說,不過小菜一碟,因為這一線,都是游牧區。不能以‘行路難’考量軍事行動。工農紅軍從這兒走過,成吉思汗的精銳騎兵倘若不能征服川西山川,豈能征服天下?不可小瞧成吉思汗的軍事天才與戰略膽識,不然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也不會說:‘如果有關戰爭的記載都從歷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戰斗情況的詳細記錄,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軍人將尋仍然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這位令人驚異的領袖的成功,讓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睖亟淌谡f。
從當時的形勢看,西夏已亡,金已求和,滅在旦夕。大理與南宋,成為成吉思汗的戰略重點。作為偉大的戰略家的成吉思汗,此時南下川西,到大渡河畔尋找戰略大本營,乃是當務之急,亦是英明之舉。
成吉思汗死在大小金川,只能安葬在丹巴墨爾多神山周圍
蒙古人沒有祖陵概念,如果那么多蒙古族帝王都歸葬在一起,蔚然成群,不可能到現在連皇陵的影子都找不到?!笆枪?,成吉思汗病死在大小金川,葬在墨爾多神山周圍應是可能的。蒙古人認為死就是升天,死者不能打擾,否則不能升天,是故遷葬是不可能的。在大小金川,騎兵易行,靈車難動,而運送成吉思汗金體,按照規制,必須使用靈車與儀仗。在大小金川,這些條件,顯然都是不具備的。成吉思汗死在大小金川,只能就地安葬。況且時值夏天,運送尸體出川,難有防腐措施,當不可為。成吉思汗遺囑與拖雷臨時決定,都應為就地安葬。安葬地方按照蒙古習慣,應該葬在風水寶地。而墨爾多是藏區四大神山之一,周圍有62座山峰圍繞著墨爾多主峰。主峰周圍有108個修行迷洞。埋藏在哪個洞里誰知道呢。我們不能不贊嘆古人的高明,因為他們埋葬成吉思汗,就是為了不讓后人知道。關乎成吉思汗陵,有很多秘密,但是都不能說――這是蒙古族群必須堅守的秘密?!睖赜癯山淌谡f。
蒙古國前任總統巴格班迪曾云:“根據成吉思汗傳授的遺囑,他的陵墓永遠不讓活著的人知道。我們應該遵循成吉思汗的遺囑,不要找它。讓它永遠成為‘謎’。那些愿意去猜的人,就讓他們去猜吧?!?/p>
溫玉成教授說:“我也曾經為此保守秘密,但是,現在終于有人愿意開口了,似乎不再只是‘猜’了。這倒合乎孔夫子所言的‘禮失而求諸野’,民間會沉淀著驚天絕密,墻總要漏風的?!?/p>
溫玉成教授分析,依據《元史?祭祀志?國俗舊禮》記載:成吉思汗墓應有如下文物――木棺――整木中間挖成人形、契合為棺,金箍四條固棺;
皮帽、貂皮襖、靴襪、金腰帶;
金壺、金瓶、金盞、金款子;
黃金飾鞍轡的馬匹(祭祀戰馬飾黃金鞍轡);
墓穴五里之外有“燒飯”處,埋有祭祀馬、羊等。溫玉成教授說:“如果丹巴境內發現上述特征的古墓,斷定是成吉思汗陵墓?!?/p>
“這次甘孜考察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在丹巴的考古證據,為下一步的考察提供了重要依據”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成吉思汗川西墓地的位置,是烏云其其格從祖輩開始,通過口頭傳承至今的,家人每4年都會拜祭一次。根據她的描述,民間歷史學者滕木其樂去年7月赴當地調查,確認了洞窟的人口。溫教授也委托丹巴當地公安和旅游部門打聽滕木其樂的消息。但當地住宿登記簿上還沒有查到任何線索,也許住民間客棧和老百姓家里。
溫教授在丹巴詢問到一位名叫蘭木克的神秘守山人,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但他兩年前去世了,現在他還有一個啞巴徒弟,溫教授懷疑:也許那位是守成吉思汗陵墓的當地人。
溫教授在丹巴考察期間,拜訪了許多民間老人和高僧大德,分析了地理位置和地名,同時尋找了考古資料,查閱了地方文獻。
丹巴考察結束后,溫教授激動地告訴記者:“這次丹巴考察更進一步驗證了我的推理和分析,實地考察時發現了墨爾多與鄂爾多有著某種關聯、成吉思汗忌日和當地的節日也有很多巧合之處。同時,丹巴和蒙古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領欽寺找到的八思巴創制的新蒙文寫的對聯是最有說服力的考古證據之一。當地活佛給我透露的關于發現奇特人骨的說法也很有考古價值。我十分滿意這次考察活動,這些考察資料為更進一步確認成吉思汗陵墓在丹巴境內的判斷和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據。我期待丹巴這片神秘的土地上發生更多的奇跡?!?/p>
相關鏈接
對成吉思汗陵墓的歷次考察
日本考古隊(1906
2002)特別是1989年8月,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江山波夫作為日本、蒙古考古聯合學術調查隊隊長在古爾班格勒調查成陵。1990年――1993年,耗費1億美金購買蒙古草原TM衛星圖像,還動用航測直升機,將肯特山以東草原做拉網式勘探,深達30m,總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找到了3500座13世紀以前建造的古墓,但沒有找到一座皇陵,當然也沒找到成吉思汗陵。2004年又派人調查成陵,毫無結果。
美國考古隊1995開始,以克拉維茲教授為首,動用遙感衛星及GPS定位系統和更大清晰度衛星圖像,詳細分析蒙古國東部地區,尋找數年,也是一無所獲,最后認為:成吉思汗陵墓應在中國內蒙古地區。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案范文第5篇
一、改變從學習開始
(一)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接受新的教學觀念,適應“云課堂”的需要
由平板電腦作為載體的“云課堂”究竟可以給教學帶來什么,教師們應當如何操作?為了解決這樣的疑惑,我們與“云課堂”的接觸首先從聽講座開始。如通過聆聽英特爾未來教育專家潘思強教授的《“一對一”數字化教學模塊》講座,我們明白“云課堂”的實現可以讓以前的“廣播式”教學方式走向“一對一”的教學方式,它會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真正實現課堂為學生服務,為學習服務。在講座中得到了專家、教授的傳經送寶,我們有了研究的方向,明確了實踐的目標。
接著,我們又開始了針對“云課堂”的自主學習,借助網絡搜索了大量與“云課堂”有關的視頻、教案、論文等資料。其中,上海市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云課堂”,以具體的課堂事例、完整的教案資源和實踐反思給我們即將開展的“云課堂”實踐探求索帶來巨大的啟發。
(二)學習是為了更好適應全新的教學設備,促進其功能的發揮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蓖ㄟ^參與了硬件提供商組織的技能培訓,教師們對手寫、控制、聯網等與教學有關的功能進行了強化訓練。一些教師在此過程中,通過多次的嘗試,得出“托中心,平腰部,左手持,右手寫”的最佳教師教學姿態。接著,又不斷地與軟件提供商就控制平臺(優課互聯系統)、學習資源(優課電子書)進行了交流研討,熟悉了在平臺基礎上的資源開發和運用。有了這樣一個硬件設備和軟件系統的全面了解過程,教師們感到“云課堂”不再像最初那般撲朔迷離。
二、改變從實踐著手
(一)從一個教學環節開始實踐活動
一個完整的課堂包括很多個細小的環節,教師能成功地把控每一個教學環節就顯得至關重要。結合平板電腦所具備的強大圖像、視頻功能,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易上手程度,我們試著從課堂的游戲環節開始實踐。語文作業環節中摘蘋果樹上的生字,警察追小偷中看拼音選詞語等游戲環節都讓學生在興致盎然的學習過程中增長了知識,熟悉了對平板電腦的操作。當學生課堂紀律、操作規范都能達到課堂教學要求時,教師們又開始摸索預習環節、新授詞語環節、新授理解內容環節、作業環節等課堂環節與平板電腦的緊密結合。
在此過程中大家欣喜地發現,預習環節可以采用優課平臺的“批注”和“提問”來實現“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功能,這讓以前脫離于教師監管之外的課前預習環節有了技術力量的保障。在新授課堂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系統”分發習題,對學生進行當堂測試,它強大的即時評改功能可以實現教師在課堂里的“一對一批改”,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掌握得更全面。在新授理解環節中教師還借助網絡的作用,提供一些有效資源,以“微課程”和“電子資源包”的形式,幫助學生學習,既拓展了學習空間,又照顧了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
(二)從一門學科開始的實踐活動
有了各個教學環節與平板電腦的緊密結合,教師們對“云課堂”的開展便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技術準備。最初的語文課實踐,還僅僅停留在移動電子設備的運用上,這讓上語文課的老師常常有了上信息技術課的愧疚感。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老師們欣喜地感受到這種教學方式對當前語文課程改革、創新以及課堂模式的變革所帶來的巨大推動作用。
比如筆者在執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時,將教送別詩與探究送別文化相整合,在以前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試圖在一堂課中融入這樣一個龐大的教學任務是多么困難。如今,在“云課堂”環境下卻變成了現實。其次,為突出語文的主題性學習,還可以借助平板電腦強大的攝像、錄像和存儲功能將課堂教學拓展到課外自學,這給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作文教學和課前預習都帶來了極大的好處。語文課內不同課型的摸索,讓“云課堂”變得更具語文味了,教師也開始發自內心地接受這種新型課堂的出現。
(三)組建起一個團隊的實踐活動
有了語文學科的成功嘗試之后,大家組建起了一個“云課堂”教學的研究團隊,從一門學科逐漸輻射到多門學科,從一個年級輻射到多個年級。在團隊教研中大家分工協作,應用學科老師主要負責研究學科教學的實效性,而信息技術老師則負責軟件的開發和網絡的保障。一年來“云課堂”研究活動熱火朝天,研究成果顯著。
比如,語文“云課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創新模式獲得專家好評,并被《重慶晚報》以《云課堂這樣上課》為題進行專題報道。數學“云課堂”《乘法運算定律》通過課前習題檢測、課中“微課”翻轉學習,課堂作業“無紙化”模式和課后拓展“游戲闖關”環節,豐富了教師教學手段,提升了學生學習水平。
三、改變帶來的影響
(一)對教學模式的影響
語文學科“學研練”教學模式:這是以“導學案”作為載體,突出學生合作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主要方式是教師通過“互聯課堂”分發課前學習任務單,學生通過自學、組學完成學習任務,并在“互聯平臺”中提出學習中的疑問,再通過全班群學解決疑難,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水平。
數學學科教學模式:
一是“分層教學――翻轉式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方式是通過教師在課前將學習中的重難點制作成“微課”,學生在課堂里通過反復觀看獲取知識,再輔以習題加以鞏固提升。
二是“挑戰闖關”教學模式。主要方式是通過教師課前設計不同“星級”的數學練習題,學生根據自身學力水平自主選擇不同星級的習題,借助“互聯系統”實現當堂測評的功能。
因實踐時間較短,學科的推廣現只限制在語文和數學學科,但經過團隊的研究,即將邁向實驗前臺的英語學科也將采用以下教學模式。
英語學科“一對一體驗式”教學模式。主要方式是利用人手一臺的平板電腦,讓學生借助課文朗讀資料學習單詞句子,在情境表演中增強英語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這些教學模式的創立,開辟了“云課堂”研究的新局面,對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充分凸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云課堂”“一對一”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學習,自主選擇不同學力的習題作答;課前可以通過網絡、電子資源包等工具搜尋學習資料;課后可以通過游戲鞏固所學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根據當堂測評了解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及時查漏補缺,也能通過“教師學習資源”和“微課”的反復學習,扎實學習,還能通過游戲有興趣地學習?!霸普n堂”的出現猶如一縷春風,喚醒了學生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真正實現了“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
2.走向以“學習所需”為主的合作學習
“云課堂”模式下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習所需”而形成的合作學習。學生在“云課堂”下的合作學習,可以通過優課平臺自主組合課前討論小組。也可以根據學習興趣在課堂上隨機自主形成小組。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中體驗送別文化時,學生在準備過程中因為興趣點相同,所以探究點呈現出層層遞進的狀態,學生在展演時就體現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