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荷花的詩句范文第1篇關鍵詞:蘇軾;《蓮》;解讀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練》專題引入了詠荷詩歌五首,其中第五首是蘇軾的小詩《蓮》: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于荷花詩句【五篇】,供大家參考。
有關于荷花的詩句范文第1篇
關鍵詞:蘇軾;
《蓮》;
解讀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練》專題引入了詠荷詩歌五首,其中第五首是蘇軾的小詩《蓮》:城中擔上賣蓮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剝蓮子,露為風味月為香。與教材配套使用的《語文教學參考書》《江蘇教育出版社》對這首詩進行了解釋和翻譯:
城中有人挑著擔子在賣蓮房,
于是我們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賞。
蓮農隨即攀折擔中的荷花,剝出蓬內蓮子,
那蓮子有著露水的風味,月色的清香。
我以為這樣來解讀這首詩大不妥。
其中關鍵在于小詩第二句中“未抵”一詞究竟當如何解釋更為妥帖?!督虆ⅰ飞习选暗帧苯忉尀椤爸?,到”的意思,那就既不合語言邏輯,又有悖于整首詩的意蘊了。
就“未抵”這個詞本身而言,詞義就尚需推敲:“抵”在現代漢語中固然有“抵達”的意思,但在古代漢語中它卻有另外一個更為常用的意思。即“值”、“相當”、“比得上”。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杜甫《春望》一詩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句中的“抵”即是此意?!暗帧钡倪@一意項從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沿用,如俗語中的“老將出馬,一個抵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抵”字也列入這樣一個義項。
“未抵”固然有“沒有抵達”的意思,但作為一個固定的合成詞,卻不能那樣理解?,F代方言詞匯中“未抵”一詞還是非?;钴S的。不管是北方方言(如北京方言)還是南方方言(如吳方言),對于“未抵”常常讀作“不第(入聲)”,意為“不如;
比不上”。吳方言是保留古音因素最多的方言。此外,“抵”作“抵達”解的時候,常常用于肯定句中,前面向來沒有“未”、“不”等諸如此類的否定詞的。比如“不日抵京”。依此推斷,“未抵”二字合在一起解作“不如”更佳。
就整首詩的內容而言,把“未抵”理解成“不到”也是不太妥當的。請看此詩中第三句“旋折荷花剝蓮子”:蓮農賣蓮房是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把整整一株蓮花連根帶葉甚至及花到集市上賣的。大家也都知道蓮花花蕊中藏有蓮房,花謝了,蓮蓬中蓮子成熟。既然蓮農所賣的是“蓮房”,若照《教參》所言“未抵西湖泛野航”解作“于是我們未去西湖泛舟郊游賞玩”賞荷觀葉吃蓮,下文又何來“折荷花剝蓮子”一說呢!所以“折荷花剝蓮子”的當時詩人自己而非《教參》所說的“蓮農”,詩人所折“荷花”、所剝“蓮子”亦非蓮農所賣,而是詩人親臨西湖荷塘所致。
就整首詩的意蘊而言,把“未抵”解作“不到、未到”更是大不當了?!渡彙愤@首小詩,表達了詩人對蓮子的喜愛之情,反映了詩人不以官場失意為意的恬淡閑適的心情。詩的開頭兩句敘事,交代了“賣蓮房”一事強烈地吸引了詩人。因著對蓮的喜愛(這一點,蘇軾許多詠荷花的詩詞便是明證)?!百u蓮房”一事勾起了詩人曾經泛舟西湖蓮塘的美好體驗。西湖郊外蓮塘的荷花、蓮子沾滿了清露、浸潤著月色,故而詩人情不自禁的吟詠出“露為風味月為香”的妙句來,給人無限的想象和無窮的回味。且不說通感的修辭手法,僅僅口頭咀嚼,真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奥丁币擦T、“月”也好,充滿回歸自然的鄉野氣息流淌在字里行間。
有關于荷花的詩句范文第2篇
關鍵詞:《詩經》;
蓮;
意象;
內涵
從《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楚辭》中“集芙蓉以為裳”,到曹植的《洛神賦》中“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綠波。”李白的《古風》中“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蓮”意象貫穿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學 作品。在這樣一個文學發展的長河之中,“蓮”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而“蓮”最早出現在文學作品里,則是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當中??梢哉f,《詩經》開啟了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本文就《詩經》中“荷”的內涵展開探討,進而發掘作為文學作品中“荷”意象的源頭的意蘊。
一、《詩經》中的“蓮”
《詩經》中提到“荷”的詩歌主要有三篇,分別是《邶風·簡兮》、《鄭風·山有扶蘇》和《陳風·澤陂》。
《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度f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左手執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橋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從上面可以看出,這三篇都是表現愛情的詩歌,并且都是用“蓮”來比喻女性?!多掞L·簡兮》是一個女子贊美似愛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 (“苓”古“蓮”字)來起興?!多嶏L·山有扶蘇》也是寫一位女子與愛人歡會時,向對方唱出了戲謔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來起興,“荷 華”就是荷花?!蛾愶L·澤陂》是一位男子追求愛人的歌,分別以“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起興,蓮與蒲草并提。這三首詩中“蓮”均出 現在表現愛情的詩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內涵的。
二、《詩經》中“蓮”的象征內涵
2.1荷花象征著女性,突出其美麗的特點
《詩經》中花的種類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車,顏如舜華”、“桃之天天,灼灼其華”等。當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風·簡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鄭風·山有扶蘇》中,“隰有荷華”,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提到:“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后代評論者也誤解此句的真正含義,皆以 為鄭詩淫?!睹娦颉罚?ldquo;《山有扶蘇》,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將其定為“淫”詩。其實只要以客觀的眼光來看,這不過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詩。
這首詩中以植物起興,首句分別以“扶蘇”和“荷華”喻男性和女性,寫的是一位女子與情人約會時的歡快心情,與情人調笑的情景。
《陳風·澤陂》中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淺水處,葉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為蓮的別稱。其中,“茼”特 指蓮蓬。“蒲”和“荷”同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輝映。此詩是一首發生在水邊的戀歌。聞一多以為這是一首“女詞”,以女性的口吻詠唱的情歌,以 “蒲”和“荷”來比喻男女雙方?!多嵐{》中認為:“蒲以喻說男之性,荷以喻說女之容體也”。②荷花作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為義, 取類不常: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③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從《爾雅》對“蓮"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對荷花的各個部分區分 很細,與審美觀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碩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猶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詩經》很多的篇章里流露著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豐 腴、艷麗。在以描繪美人而著稱的《碩人》中有“碩人其頎”,《澤陂》中有“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有美一人,碩大且儼”的詩句,均以“碩”來形容人的美 麗??梢?,先民對美人的判斷來源于其外形的碩大,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見,“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麗的特點。
2.2《詩經》中“荷”的生殖崇拜內涵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開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學遺產,有大量詩歌描寫了古代先民對愛情和幸福的大膽追求,把愛情生活與優美的自 然環境或勞動生活結合起來,感情真摯樸實、生動活潑。所以,《詩經》所體現的內容和情感的民間性與真實性是我們探討“蓮”意象生殖崇拜意義的重要前提。
2.2.1“蓮”象征著男女情愛
上面提到過,《詩經》中的“蓮”意象都出現在表現男女愛情的詩歌之中。都是以“蓮”來起興。“興”是《詩經》三大表現手法之一,“興者,先言他物以 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經集傳·關雎注》),實際是“象思維”的一種顯現,屬于聯想法,借著鳥獸花草、風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來興和抒發作者內 心的情感。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創作者對興之物即意象的選擇不是隨心所欲、一時性起的,而是選擇那些與托興之物的特點有相似性和相關性的意象。如《周南· 關雎》借鳴春求偶、相依相戀的水鳥起興,表達了君子對“伊人”的愛慕思戀,欲與之相思相守的熱烈情懷;
《齊風·敝笱》以“敝笱”即破舊的漁網象征沒有貞操 的女性等。所以,《詩經》中的“蓮”意象不約而同地出現在愛情詩當中,表明了“蓮”與男女情愛有必然的聯系。
2.2.2“蓮”象征女陰
對于“蓮”象征女陰,其實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顯的體現出來。像比如“魚戲蓮”的剪紙畫等。
另外,《國風》當中的起興句式幾乎沒有相同的,唯有“山有xx,隰有xx”這種句型共出現了5次:《邶風·簡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
《鄭風· 山有扶蘇》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唐風·山有樞》中的“山有樞,隰有榆”;
《秦風·車鄰》中的“阪有漆,隰有栗”;
《秦風·晨風》中的“山有苞 櫟,隰有六駮”。令人驚奇的是,“山有xx,隰有xx”均出現在表現男女情愛的詩歌當中,《詩經譯注》對此解釋為“一般是以‘山有x’喻男,‘隰有x’喻 女”④。選擇“山”與“隰”作為區分男女兩性的意象,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維中生殖崇拜的體現。正如黑格爾所說:“東方所強調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 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類生長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別在生產力低下的 上古時期,人口的繁衍意義非凡,因此產生了對生殖的極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區獨有的歷史現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爾說:“對自然界普遍 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現和崇拜的。”⑥這種崇拜直接體現在對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兩性的本質區別就在于生殖器 的差異,從當今生物學的角度分析,這種說法也是正確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圖騰,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別形狀的動物、 植物被先民用來作為男根、女陰的象征。由于地域環境的差異,用來作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樣。在我國遠古時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維”的影 響,我國先民總是以外在事物為參照來認識自己的身體,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體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國先民常以花喻女陰,瓜喻子宮,除了兩者形 狀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華秋實還蘊涵著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義。以花卉象征女陰,表達了先民們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樣果實累累的樸素心愿。所以, 以上五首詩歌同時選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著生殖崇拜的意義。況且,“山”的突起之狀與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為“低濕的洼地”,其凹陷之 形與女性陰部相似,這些足以證明以“山”和“隰”作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賓語部分,如“榛”、“扶蘇”、“樞”、“苞櫟” 等樹木同樣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賓語部分,如“荷花”、“苓”,理所應當是女陰的象征了。
2.3“荷”象征了女性的陰柔特點
《詩經》中情詩以植物喻人時多是成對出現,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蘇》中的句式“山有xx,隰有xx”,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對出現使用。上面 提到的這種句式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即“陰陽”的角度?!对娊洝分谐3R跃哂嘘杽傄馕兜闹参飦碛髂行?,以陰柔的植物來喻女性。女性在愛情中是以柔 美、較弱的形象出現,一陽剛、一陰柔,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成對的出現的意象體現著先秦時代“陰陽"理論。在《易經》和相傳產于伏羲時代的八卦圖都是以陰陽 兩種符號代表萬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陰陽相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 物”。先秦時期的文學和哲學在《詩經》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學思維以文學的形式得到了體現。假如我們把《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對稱句子以《易經》中陰 陽兩種符號來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山有嶠松,隰有游龍”,“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為比興的句子都是以“—”和“— —”的形式交替出現,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陰陽理論吻合。這種產生于上古的樸素辨證思維作為一種集體記憶保留下來。所以說“荷”代表了女性陰柔的特 點。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現手法
《詩經》中雖然是以簡單的形式,用植物來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響著詩的意境傳達。這與“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謀而合。
《山有扶蘇》和《澤陂》中的荷花沒有形體、顏色、姿態的描寫,甚至僅僅是名稱的羅列,和魏晉以后詩歌中對事物的繁縟描寫相比近于簡單。很多人將這種 方式的產生僅僅歸為先民語言的匱乏和思維的原始,沒有足夠的詞語去描繪自己看到的景色。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是這種簡單卻也自有特點,簡單的形式所蘊含的 詩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縟是精雕細刻的工筆之作,這種簡單卻是一種寫意的白描。兩種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種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飾。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認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 馬。夕陽西下”兩句歷來被人稱頌,僅是十種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兩字之外,全無修飾之詞語。與其說深得唐人絕句之妙境,還不如說和《詩經》神韻相 通。在“山有扶蘇,隰有荷華"這樣的景色描寫中不著一字,而水邊美景,荷花嬌艷,荷花與扶蘇、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詩經》中荷花之美盡在它的“自然”之美?!肚f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溝也,無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莊子·外篇田子方》
莊子以為萬物皆有“自然”之法,本來的特性,無須刻意為之,《詩經》作為先秦時期的文學作品,猶如莊子的“自然”觀一樣,荷花之美本是天然有之,又何須人的雕琢,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詩經》中“荷花“的最好贊美。
綜合上述,《詩經》作為文學作品中“蓮”意象的濫觴,代表了女性,突出其美麗的特點,透露出原始生殖崇拜的內涵,并且,《詩經》運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現手法,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
注釋:
①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第240頁。
②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一版,第382頁。
③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11頁。
④袁梅,《詩經譯注》,山東:齊魯書社,1985年第一版,第309頁。
⑤⑥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一版,第40頁。
參考文獻:
[1]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寶龍,于衍存.詩經論稿[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
[3]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
[4]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5.
[5]俞香順.中國文學中的采蓮主題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12):67-75.
[6]孟修祥.論中國文學中的蓮意象[J].柳州師專學報,1997(4):36-39.
[7]楊怡.詩經中的蓮與生殖崇拜[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版),2010(7):5-6.
[8]牛芳.詩經中蓮意象的生殖崇拜意義探析[J].榆林學院學報,2004(10):69-70.
[9]唐湖湘.中國蓮文化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6(11):29-32.
[10]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1]于春海.易經譯評[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12]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3]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On the Image of "Lotus" in the Book of Songs
有關于荷花的詩句范文第3篇
所謂比較閱讀,就是將兩件或兩件以上在內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處的作品編為一組,相互對照,辨析異同,用以識別作品特征,提高讀寫能力的一種方法。在古詩詞的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賞優汰劣和觸類旁通兩個方面。將比較閱讀運用到古典詩歌的學習中,可以有效提高其鑒賞能力。
古典詩歌的比較閱讀具體說來,有不同詩歌題材的比較,不同詩歌同一意象的比較,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比較,不同詩歌描寫同一對象的表現手法的比較,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不同詩人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觀點的比較,不同詩歌選材立意的比較等。比較鑒賞要從異中求出同來,也要從同中求出異來?,F舉隅如下。
一、人物形象特點的比較
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特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與意象的設題形式表現為判斷人物的言行、品質,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與語言特點的分析,對人物形象的評析等。
例1.閱讀下面兩首詩,簡析兩首詩中采蓮少女形象的異同點,并分析詩人通過塑造的采蓮少女形象,各表達出什么樣的感情。
采?搖蓮?搖曲
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采?搖蓮?搖曲
白居易
菱葉縈波■荷s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注:①縈波:在水波上旋轉浮動。②s風:在水中搖擺。③搔頭:古代婦女綰發的簪子。
兩首詩都以“采蓮曲”為題,都以荷葉、荷花為背景來描寫人物,兩首詩中的采蓮少女都熱愛勞動,辛勤勞作。
王詩中少女美麗,充滿青春活力;主人公身穿羅裙,臉似芙蓉,嬉戲荷田。該詩營造了自然環境與采蓮女渾然統一的整體背景。白詩描寫的是一位情竇初開的采蓮姑娘;深藏荷田,遇郎欲語未語,低頭微笑。該詩刻畫了一個遇見戀人嬌羞靦腆、純真質樸的采蓮女形象。兩首詩都傳達出詩人的歡悅、驚喜之情。
二、情感基調比較
古典詩詞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產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憑空而發,總要借助一定的物象來傳達。解答此類賞析題,要細心捕捉詩詞字里行間的情感信息,找出能傳達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例2.下面兩首唐詩都表達了送別友人的離情,試簡要分析兩首詩感情的不同之處。
送 柴 侍 卿
王昌齡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搖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扣住《送》詩“不覺”“一道”“何曾”等詞細心品味,就會把握詩中表達了灑脫、樂觀、豪爽的感情;扣住《黃》詩“煙花”“孤帆”“盡”“唯見”等詞反復品味,就能理解到詩中表達的惆悵、難舍、牽掛的感情。
三、意象特點的比較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統一,是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一,也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詩人通過這種象征性的物象描寫來曲折地表現他的思想感情。提煉所寫物象描寫特征的詞語,挖掘物象內在的品格、精神,抓物與志的“契合點”,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為,情為何端。
例3.以下兩詩,頷聯都著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繪形寫神各有不同,試作簡要分析。
詠 白 海 棠
薛寶釵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詠 白 海 棠
林黛玉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币宦?,前句以洗盡胭脂,極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瑩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潔之魂。倒裝句式的運用,顯得新穎別致:“洗”“招”二字,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地傳達出白海棠的情韻神態;而“秋階”“露砌”的映襯,更是意味深長。詩人含蓄地表現了白海棠樸素淡雅、清潔自勵的品性。
薛寶釵筆下的白海棠是端莊矜持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此詩有意以白海棠關合自己,以花寫人,反映出薛寶釵以穩重、端莊、淡雅、寧靜的內心世界。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币宦?,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白“,較之“洗出”句,更側重于表現“白”的鮮艷潔凈,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賦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來”“借得”,巧用了擬人手法;而“偷來”一詞,貶詞褒用,想象新穎,靈巧別致。
黛玉此詩的特點是以人寫花。詩中的種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擬花之“秋閨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寫照。詩中表現出來的瀟灑、機靈、高潔、哀愁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與寶釵的白海棠詩相同,她們都在詩中表現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與寶釵之矯情,表現出完全不同的特征。
四、表達技巧的比較
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抒情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方式。具體的考點有: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映襯對比、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等。
例4.以下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
齊安郡中偶題
杜 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兩首詩都是寫景詩,兩詩的后兩句的描寫對象都是荷,都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但表達的思想情感卻不同。兩詩中寫荷花“相倚恨”、“暮猶怕熱”,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
五、作者觀點的比較
作者的觀點態度,指詩人通過詩歌,形象地告訴讀者詩人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詩人總是要針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文物遺跡“賦詩言志”,抒發某種主觀情感、人生體驗或對家國世事的認識與感悟。
例5.以下兩首詩都以“汴河”為題材,但所寫的重點不同,抒發的感慨也不同,請作簡要分析。
汴?搖河?搖曲
(唐)李?搖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汴 河 懷 古
(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教多。
有關于荷花的詩句范文第4篇
古詩二首
【教材分析】
《池上》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
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蓯?、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小池》是宋朝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
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
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跡”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采”等7個生字。
2.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采、藏”等字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圖文結合,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的情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背誦兩首古詩。
難點:了解古詩的大意。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談話導入,板書:古詩二首。
2.教學“首”。
(1)量詞,一首歌,一首詩等。
(2)古詩二首指的是哪兩首?畫出來,讀一讀。
3.(課件出示荷塘圖片)看到那么美的荷塘,誰不想欣賞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詩人白居易來到池邊,看見發生在荷花池里的關于一個小娃的有趣的故事。于是,詩人忍不住就吟誦了一首詩。想知道在這個小娃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是什么嗎?今天我們就來學這首古詩。(揭示詩題)
4.板書課題:池上
二、循序漸進,掌握字詞句
1.自讀詩句,認識生字詞。
(1)自由讀《池上》,畫出生字寶寶,要讀準字音,難讀的字做上記號多讀幾遍。
(2)課件出示生字,小老師教讀生字,教師重點指導“首、蹤、萍”等字的讀法。(“首”為翹舌音,“蹤”為平舌音、后鼻音,“萍”為后鼻音)
(3)課件出示生字詞,采用抽生個別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靈活掌握本課生字。
2.鞏固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首”“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字形筆畫。學生練習描紅。
(2)教師重點指導兩個字易寫錯的部分。
首:下半部分是“自”,共九畫,第三筆是長橫,第四筆是短撇。
采:上半部分的筆順是“撇、點、點、撇”,爪字頭的撇是橫撇。
3.
生字寶寶告訴老師,它們想和你們一塊玩捉迷藏的游戲。它們都躲到詩句里去了,看大家能不能準確地找到并叫出它們的名字。(齊讀古詩)
三、誦讀古詩,了解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領讀,全班齊讀古詩,讀通讀順。
2.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誰在干什么?(圖上畫了一片荷塘,荷塘上開著幾朵粉紅的荷花,有一個小朋友撐著小船,到荷塘中采蓮蓬。)
3.教師解讀古詩。
(1)課件出示詞語的意思。
撐:撐船,劃船。小艇:輕小的船。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解:知道,懂得。浮萍一道開: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講了一件什么事。
(3)課件出示每句詩的翻譯,讓學生找出相應的詩句。
(4)指定一名學生讀詩句翻譯,另一名學生朗讀詩句。
4.集體討論: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中的“小娃”可愛嗎?你從哪里看出他的可愛?(“偷”,結合自己小時候“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
5.指導朗讀、背誦古詩,讀出小娃的天真無邪、頑皮可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學習《小池》
1.出示課文插圖,問:這是什么?
2.小池美嗎?美在哪里?(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詩句。
2.同桌合作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的字音。
3.指名兩人一組朗讀并匯報。
三、學習生字,鞏固詞語
1.出示帶音節生字認讀,去掉音節認讀。
2.認讀課后“讀一讀,記一記”中的詞語。
3.指導書寫生字。
“樹”用“加一加”的方法:木+對=樹。
“愛”為上中下結構;
“角”字中兩橫不能碰兩邊。
“尖”字上方“小”變成部件后豎鉤變成豎。
四、圖文對照,理解感悟
(一)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說說你都看見了什么。
2.引導學生邊看畫面邊讀,說說詩中描寫了什么景物,在詩中找出來。(泉眼、樹蔭、小荷和蜻蜓。)
(二)理解詩意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2.交流自學。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教師引導理解“惜”“愛”的意思。
(泉眼:涌出泉水的那個口子;
晴:晴天;
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什么?詩中是怎么寫的?
引出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學生提問自學不能解決的字詞,教師作簡要解答。
5.簡單講述詩意。(聯系生活理解)
6.全班齊讀全詩,說說此詩描寫的是哪一個季節,哪些詞可以體現出來?
7.各種方式誦讀古詩。(齊讀、比賽讀、合作讀)
五、課堂小結
1.教師請學生欣賞荷花池的美景圖片。
2.全體學生朗讀古詩。
[教學板書]
12古詩二首
[教學反思]
有關于荷花的詩句范文第5篇
【關鍵詞】西湖詩篇 整合教學 語言素養 人文情懷
西子湖畔,楊柳陰陰,欣賞兩幅截然不同夏日西湖風光圖有道是“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風雨疾來急去的酣暢與滿眼荷葉荷花的壯闊更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研讀文本比異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顯然都在贊美西湖美景,教材的優化組合無疑給我的教學帶來啟示。所不同的是前者乃宋代詩人蘇軾被貶任杭州通判時所作。全詩四句話寫云、雨、風、水,生動形象;
寫山、船、地、樓,句句求實,堪稱寫實景的佳品,而風雨變幻的西湖何嘗不是蘇軾人生曲折的縮影,寶貴的是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寵辱不驚、樂觀豁達的心態,并把這種豪情借著這場雨抒發出來。后者為宋代詩人楊萬里所作,詩人駐足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花、荷葉作為寫作對象,描寫了晴好天氣下西湖中蓮荷的壯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和熱愛。前兩句質樸無華的議論,后兩句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精彩絕艷的畫面,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筆墨,卻給我們呈現另一番離別情愫。
二、整合教學尋定位。
兩首詩有同有異,如果將這兩首詩整合起來,互為表里,互相映襯,則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于是我對課文中的兩首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詩歌教學框架。即以贊西湖美景為整體觀照主題,再適量補充相關詩詞及作者寫作背景,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系、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采用:整合優化,對比融合;
多元鏈接,情景交融;
扶放結合,授之以漁這三種方法組織教學。整合教材后我大膽嘗試采用“合――分――合”的教學思路,以達成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領悟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積淀人文素養,抒發生活情懷。
三、入景入情巧融合。
整合一:整體通讀,提煉詩眼,把握詩境。
王國維語:“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因此在教學中,從詩眼切入,往往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學生帶著“兩位詩人筆下的西湖給你留下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一問,開始通讀兩首古詩,整體感知之后,我便引領學生在從詩題入手,尋找兩首詩題中各有表述了詩人寫詩時的心境的一個字,發問質疑:
1、質疑“醉”。出示“醉”在字典中的三種解釋:①飲酒過量神志不清;
②沉迷,過分愛好;
③用酒泡制。詩題中的“醉”是哪種解釋呢?在這里僅僅是喝醉酒的意思嗎?激發起學生探究課文的興趣,從而順利進入深入研讀課文的環節。
2、質疑“送”。自古多情傷離別,在這首詩中,能找到“別”的傷感,“送”的哀愁嗎?一字未談及送別,難道楊萬里與林子方感情不深?亦或是美景讓兩人忘卻了離愁?聲聲叩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一“醉”一“送”看似普通,卻是提綱挈領,在通讀中質疑,在質疑中研讀,對詩境的把握便已到未成曲調先有情之境。
整合二:扶放解讀,品析詞眼,品悟詩情。
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之怎一個“醉”字了得!
宋代著名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惫湃酥v究詩畫統一,讓孩子在畫面中想象,在景物在暢游,定會達到“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境界。
1、抓詞眼入境想象感知“醉”。從“黑云翻墨”中,你感受到什么?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白雨”是怎樣的雨,雨下起來了,坐在船里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卷地風”是怎樣的風?“水如天”那是怎樣的一番壯闊呀,你們能描述嗎?在這樣的想象中,打通了學生與文本的時間與地域空間,淡淡的酒香彌漫開來。
2、品詞意回環復沓品讀“醉”。
這是一場怎樣的雨呀!特別從哪里感受到?(“跳、亂”)引讀:這雨真大啊――生讀(白雨跳珠亂入船)這雨真急啊――生讀(白雨跳珠亂入船)這雨真有力啊――生讀(白雨跳珠亂入船)通過重音的不同落腳點,在反復回環的誦讀中對比自己的想法和詩人的表達方式,感受“跳、亂”字中蘊涵著的情愫。
3、悟詩情適時鏈接賞析“醉”。
課標強調:語文教學應致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此時再播放西湖雨后視頻資料,讓學生在靜靜地聆聽和觀賞中達到文言共生。再引導男女生誦讀,一詠三嘆是文從言生的水融。
放――《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之在乎花開花落。
古代教育家朱喜曾說:教學貴在引導學生發現規律,掌握方法,使學生學有所得,能舉一而反三,聞一而知十。鑒于第二首詩同是借以寫西湖美景,所以我把這首詩作為學生由“學會”邁向“會學”的臺階。通過運用已得的方法,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先抓“無窮碧”“別樣紅”想象都有哪些綠呀?這是怎樣的紅呀?嘗試讓學生用“有的......有的......有的 ......”想象西湖中千姿百態的荷花,在語言的實踐中想象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支荷花用自己的體態語以及聲音反復吟誦“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千古名句。最后鏈接對比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感受一個是整體的壯闊美,一個是細節的精致美,最終習得學習古詩的能力。
整合三:整體參讀,多元鏈接,體察詩蘊。
當學生對兩首詩詩意、詩境都有了較深的領悟時,此時則應回歸整體,對比參照,學習表達,挖掘詩蘊。
1、鏈接寫作背景,體會詩人情懷。
一切景語,皆情語,為了充分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更應走進詩人的生活,了解詩人的寫詩背景:“通過剛才對詩歌的品讀,你猜猜蘇軾此時心情是怎樣的?為什么楊萬里送林子方卻感受不到詩中的惆悵與傷感?”此時可以讓學生將課前收集到的作者生平作介紹,師作補充,出示兩段文字資料:
①蘇軾才華橫溢,在朝廷里官居要職。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因為與當權者意見不合,被貶到了杭州。這首詩就是他被貶第二年寫下的。
②林子方原是直閣秘書,后被皇帝宋孝宗提拔任福州的知府,福州乃宋代繁華之地,此時的林子方正是官場得意大展宏圖之時。
此時,教師引導:同學們,古人常說寫詩言情。聽了這些介紹,再看看詩,你們覺得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而楊萬里的一個“送”字其中的意味深長也該明了吧。如此,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達和諧統一。
2、對比寫作手法,領悟詩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