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世紀里,透視過去的時光,工作的風風雨雨時時在我眼前隱現,回眸望去,過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覺中打濕眼瞼。似乎歲月的記憶依然就在心頭展現!時光如梭,當我意氣奮發地跨入2012年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參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個人工作業績報告【五篇】,供大家參考。
個人工作業績報告范文第1篇
站在新的世紀里,透視過去的時光,工作的風風雨雨時時在我眼前隱現,回眸望去,過去的一幕幕在不知不覺中打濕眼瞼。似乎歲月的記憶依然就在心頭展現!時光如梭,當我意氣奮發地跨入2012年的時候,不知不覺中參加工作已滿二十六個年頭了?;厥走@些年的工作,有碩果累累的喜悅,有與同事協同攻關的艱辛,也有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惆悵。我自從1984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在上級的領導下,逐漸成為了一個在政治上堅定,思想上成熟,工作上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我深信一個人的信念是他的世界觀在奮斗目標方面的集中反映,共產主義信念是我一生執著的追求目標和持久的精神激勵力量。我把政治上的追求與現實中的工作結合起來,把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信念從樸素的工作、學習中日益上升到自覺、理性的高度,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在工作中我煥發出了高度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責任感,腳踏實地艱苦創業,捍衛自己的信仰和共產主義事業,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用理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實踐,科學地研究、思考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使自己能夠與集體共同進步。在日常工作中能緊緊圍繞班組的各項中心工作任務,服從上級領導的安排,認真完成領導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與同事和睦相處。在工作中,不斷加強業務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結合到實際工作當中,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F將這些年的主要工作業績總結如下:
1.革新成果
表彰獎勵:
(1)、在1997年聚丙烯二車間建設期間,我認真地學習整個裝置的生產流程圖,并與建設裝置的民工們交流,仔細地觀察裝置的每一個設備,每一條管線是如何安裝上去的??梢哉f,聚二裝置是我一天天看著建成的,對裝置的一管一線都了如指掌。因此在1998年7月聚丙烯裝置第一次開車的過程中,我東奔西跑,解決在開車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通常都是手到病除。第一次開車成功,我心里也嘗到到了一點點的成就感。為此車間研究決定,鑒于我在此次新裝置開工中的突出表現,給予記三等功的獎勵。這同樣也激勵著我繼續努力奮進的信心。
(2)、新裝置開工后,我擔任了五班的班長,常與班員討論一些技術性的問題,并把一些裝置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并且分析出問題發生的原因,條件等,從而為以后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1999年是開工后的第二年,各個設備的運行狀況都處在摸索階段,而我班在1999年全年安全平穩地生產,受到了車間的好評。我也因此獲得了本年度優秀班組長的榮譽稱號。
(3)、2001年裝置需要進行一次大檢修,我自告奮勇,參加了此次大檢修。我將平時工作中記錄的一些問題在檢修的過程中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解決。由于在檢修過程中的出色表現,廠工會又一次給予三等功的獎勵。我不驕不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細心,將每個細小的問題都要斟酌好長時間。
(4)、有人說天有不測風云,這話不假。在2005年5月17日,裝置突然停電,從而導致各個電機設備停車。我意識到停電之后最重要的一個設備就是特護設備大軸流泵。由于大軸流泵停了之后,整個環管的流動失去了動力,從而導致聚丙烯粉末沉降。如果不能在10秒鐘之內重新啟動的話,就要甩掉大環管中的物料。當時我果斷的決定,緊急向環管注射co后排放至高壓排放罐。從而排除了安全隱患。我也因此被授予三等功。我知道,這是與我平時細致的工作和扎實的基本功分不開的。
(5)、由于我管理得當,班員也十分的配合我的工作。在我的影響下,班組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風。每個班員熟悉自己崗位的工作,也有很強的責任感。使得生產能夠安全平穩的進行,2006年,我被評為廠級先進生產工作者的稱號。我認為,我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上級領導的指導和班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在這里我要感謝他們。
(6)、2009年一季度,我被評為車間級的優秀管理能手。這也說明在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時,我的管理能力也上升了一個水平。
2.技改技措
qc成果及合理化建議:
安全生產:
在安全生產方面,我負責排除的安全隱患不勝枚舉。例如在2009年1月11日,我班夜班時大雪紛飛,我在裝置巡檢時發現丙烯的兩個脫硫塔之間的法蘭連接處有丙烯泄露漏,我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嚴重的安全隱患,馬上通知班員聯系維修處理,在寒冷的大雪里,直到看著維修人員把法蘭修好,我才安心地離開。
3.培養業績
自己工作了這么多年,也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每當與班員們閑聊時,我總是有意無意地拿出自己的經驗與班員分享。這對剛開始工作的新人來說如獲至寶,一方面使他們能夠很快的熟悉本裝置的工作;
另一方面,他們也不會走許多彎路。這也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安全隱患的排除。
個人工作業績報告范文第2篇
中組部《關于試行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制度的通知》規定:“被考核者向各自的選舉任命機關和上級領導作個人述職?!笔雎殘蟾媸请S著我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而出現的實用性文體,述職報告的寫作越來越普遍,運用也越來越廣泛。述職者不僅包括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而且一般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員及其他工作人員在職務晉升、技術職務考核、崗位目標考核時,都需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述職,便于主管部門和單位職工對述職者在任職期間履行崗位職責情況及德、能、勤、績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和判斷。同時,述職者向主管部門、人事部門、專家組或本單位的職工陳述自己在一定時期內履行崗位職責的實績、問題和設想,有利于相關方面了解述職人的工作情況,為公平競爭、合理上崗奠定基礎。但是,實際工作中,述職報告的寫作并不盡如人意,許多不能達到預期目的。那么,怎樣才能寫好述職報告呢?筆者認為,主要應注意以下“六避免”。
一、避免把述職報告寫成單位工作總結,單位工作與個人工作混為一談
述職報告和單位工作總結都采用自述的方式,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進行回顧、反思、總結和評價。但是,它們畢竟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文種:第一,內容范圍不同。單位工作總結是回顧整個單位的工作,重視過程性和全面性,注重展示整個工作過程中的具體做法,是全方位地反映情況,以便讀者清晰地了解什么工作做得好,什么工作做得不好以及為什么。而述職報告重在敘述個人履行職責的情況,著眼于匯報個人是否勝任某職、履行職責的能力如何。第二,寫作目的不同??偨Y作為常規性的工作回顧,主要目的是總結成績,發現問題,尋找帶有規律性的認識,以利于今后在實踐中更有效地推動工作向前發展。而述職報告是上級主管領導、人事部門或有關評審組織對述職人任職期間業績和能力的考核依據之一,也是群眾評議的基礎。因此,述職報告寫作要比照某一職務的崗位職責來寫,對自己任期內履行崗位職責時所表現出的德、能、勤、績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自我評估,自覺接受領導的考核和群眾的評議。第三,寫作主體不同。述職報告的寫作主體是個體,單位工作總結的寫作主體是集體。那些擔任領導職務的寫作主體,既要對過去的工作情況進行總結,又要對過去履行職務的情況進行述職,很容易混淆這兩個文種的界線。
二、避免把述職報告寫成思想匯報,過多地談認識
思想匯報是個人向組織匯報思想和工作情況的一種應用文體。思想匯報是一種抽象的“報告”,其內容主要是匯報思想情況。當然,思想情況也要靠工作或事跡來體現,但被體現的思想終究也是思想,而不是工作或事跡。述職報告是要把任職期間的思想和行為如實展現出來,主要不是想過什么、想得怎么樣,而是要實事實說。述職報告拒絕過多地談思想認識,即使有深刻的思想認識也需要具體實踐來佐證。思想認識不是不可以談,而是要側重談依此思想怎么辦的,有什么樣的效果,反響怎樣。述職報告也需要尋求規律性的認識,但要簡潔,要以述職為基礎。
三、避免把述職報告寫成經驗材料,談喜不談憂
經驗材料是指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和企事業單位為了表彰先進、傳播事跡、交流推廣經驗所寫的材料。經驗材料側重成績與經驗,可以談喜不談憂。而述職報告必須貫徹實事求是的原則,要如實地反映情況,尊重客觀事實,堅持一分為二的原則。工作成績是工作能力、工作業績的集中體現,也是樹立威信、贏得良好聲譽的有力武器。理直氣壯地展示成績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大談特談成績,一味地為自己唱贊歌,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視而不見,甚至有意掩飾失誤、失利、失敗,這是不可取的。成功的述職報告不但善于總結成績,還要善于歸納問題,做到談喜又談憂。
四、避免把下屬的工作成績寫入自己的述職報告,貪人之功
述職報告的內容要求真實、客觀、準確,不夸大自己的成績,不弄虛作假,避免把下屬的工作成績寫入自己的述職報告,“貪人之功,據為己有”?,F代社會中,一項工作往往是大家分工合作完成的,在寫自己的工作成績時,應該寫清自己在這項工作中擔任的具體工作、所起的作用、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領導干部主要擔負組織、領導、指揮、協調工作,具體任務主要由下屬完成。所以,在講述工作成績時要分清哪些是屬于下屬的工作成績,哪些是屬于自己的工作成績。其中,自己獨創的、具有實際效果和推廣價值的做法應重點寫好,包括自己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自己如何安排并指導實施的、出現的問題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等等。因而,要寫入述職報告的,一定是與自己有關的,或組織協調,或監督指導,無“我 ”之事不提,無“我”之策不說。只有講清個人所起的作用,才能看出述職者與政績的關系。
五、避免離開崗位職責泛泛而談,面面俱到
述職報告要圍繞崗位職責,講清楚自己“該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么樣”。著重反映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進行的具有個人特色、個人優勢的領導、決策和實踐活動,這是述職報告的寫作重點,是述職報告的精華之所在,也是組織和群眾對述職人進行評議的主要依據。有一些述職者在寫述職報告時,擔心遺漏了自己的工作成績,事無巨細,像流水賬一樣面面俱到,泛泛而談。似乎成績不小,仔細琢磨,就會發現所有的工作都平分秋色,毫無主次之分。甚至崗位職責之外的工作也大寫特寫,雖然一般來說做出較多成績的干部、專業技術人員是能干的、有能力的,但這不等于說成績和稱職是一回事。因為,一個人離開職責干的事情越多,也不能證明其履行職責越好,反而證明其不務正業。這樣的述職報告既不符合寫作要求,也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所以,述職報告寫作既要緊緊圍繞崗位職責,又要做到突出重點。
六、避免格式混亂,不倫不類
個人工作業績報告范文第3篇
績效考核,也稱為業績考評,是根據企業員工的工作目標,運用科學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員工工作的實際效果及其對企業的貢獻或價值進行考核和評價的過程。財務報告作為企業資產狀況、經營情況和現金流量的重要信息載體,通常是績效考評指標的主要信息來源,但由于財務報告數據的主要根據會計準則編制獲得,與管理人員的實際業績往往存在偏差,因此在績效考評中,將財務報告轉化成為“管理報告”就十分必要了。本文通過分析財務報告和管理報告中企業業績指標的差異,從實際操作角度提出財務報告向管理報告轉化應考慮的具體因素。
一、財務報告和管理報告概念的提出
財務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本文中的管理報告泛指企業對內提供反映企業某一經營周期經營成果,以及其企業內部各項管理工作成果的文件。管理報告通常沒有固定的格式,各個企業根據自己的需要編寫,一般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展開。
二、財務報告與管理報告的區別與聯系
財務報告和管理報告中的指標都反映了企業經營和管理的成果,是績效考評指標的數據來源。由于財務報告能夠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能夠較為全面反映企業財務和經營方面的信息,因此財務報告提供的數據和比率通常被用于績效考評的業績指標來源。但是,有時候會發現財務報告的數據與企業實際的經營情況并不完全一致,無法準確客觀地反映企業和員工實際的業績情況。這個如果以財務報告額數據和比例計算的指標作為績效考核的依據,可能會得出不恰當的結論,影響績效考核的效果和作用,此時管理報告的數據就顯得十分關鍵。
財務報告和管理報告都是企業運營和發展狀況的書面記錄,但二者又是不同的。首先,使用對象不同。財務報告的使用者主要是是企業外部,即企業的投資人,債務人和主管部門等;
而管理報告的使用者主要是企業內部,即企業的主要決策者和管理者。其次,使用目的不同。財務報告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編制的,即企業某一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主要向企業外部相關人員提供企業的財務信息;
管理報告則主要反映企業某一經營周期經營成果,著重反映企業發展戰略和工作計劃的執行情況,主要向企業內部管理人員提供改進管理的相關依據。再次,確認和遵循的原則不同。同一個交易或事項,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造成財務報告與管理報告的數據不一致,進而計算的指標也不同。最后,報告涉及的考核期間不同。財務報告是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基礎假設編制的,涉及的日期通常是公歷年末、月末,涉及的期間一般的是公歷的年、半年、季度、月份;
管理報表主要是根據企業經營周期的工作計劃階段編制的,沒有特定的標準,主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確定。
雖然財務報告與管理報告存在差異,但是財務報告與管理報告又是緊密聯系的。財務報告是編制管理報告的基礎。管理報告在財務報告提供數據的基礎上,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管理需要進行調整后,能使報告的數據與企業的實際經營和管理情況更加吻合。
三、轉化過程中應關注的要點
如前所述,財務報告與管理報告的差異主要源于確認原則和核算期間的不同,因此財務報告轉化為管理報告過程中應主要關注以下兩方面。
1.確認原則不同產生的差異
(1)調整財務報告中未確認的收益
庫存充足時如果產品銷售價格預計增長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增加,由于謹慎性原則的影響,財務報告中不確認這部分收益,但是轉化為管理報告時可以考慮這部分潛在收益。同理,已簽訂采購協議以較低價格購入的原料,如果市場價格預期上漲,也意味著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增加,財務報告中不確認這部分收益,轉化為管理報告時也可以考慮這部分潛在收益。
企業存在或有收益時由于謹慎性原則的考慮,財務報告一般不予確認,在轉化為管理報告時可以考慮這部分潛在收益。
(2)調整財務報告中未確認的損失
材料或服務的采購成本預計增長可能導致企業損失增加,根據歷史成本性原則,財務報告中不確認這部分潛在損失,但是說明企業采購管理方面存在問題,轉化為管理報告時應該考慮這部分潛在損失。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期末時應計提資產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但在實際中,財務報告編制報出時企業往往無法獲得準確的市價格信息,可能導致不能足額計提資產跌價準備或減值準備,轉化為管理報告時應考慮考核期間的實際的市場價格,進行調整。
2.核算期間不同產生的差異
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財務報告對于經營成果、現金流量核算的期間為公歷的年、半年、季度、月份。但在大多數企業中,生產經營周期與公歷是不一致的,通常需要跨越公歷年度。對于周期性、季節性明顯的生產企業,不同的季度、半年度的財務報告的數據差別比較大。轉化為管理報告時應按照企業的經營周期對財務報告的數據進行調整。尤其是對于生產周期大于一年的大型制造企業,財務報告轉化為管理報告時應注意按照完整的生產經營周期對財務報告的數據予以匯總和調整,這樣才能保證管理報告更加客觀、準確的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
個人工作業績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總結與工作報告;
差異;
使用范圍;
行文規范與用語
總結與工作報告是秘書人員與基層管理人員常用的應用文種。但由于不少撰寫入未能辨別清晰二者之間的關系,總結與工作報告混用的情況經??梢?。要想減少這種狀況的出現,提高這兩種文種在現實工作中的使用效率。撰寫人可從文種范疇與主體內容兩個方面把握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
一、文種的范疇不同??偨Y與工作報告雖都屬于應用文,但總結為一般性應用文,工作報告則屬于公文一種,二者在使用范圍與行文規范與用語要求上有明顯的差異。
在使用范圍上總結要比工作報告寬泛?!翱偨Y是單位、部門或個人對前一段的實踐活動進行回顧、檢查、分析和研究,從中找出經驗教訓和規律性的認識,以指導今后實踐而寫成的應用文?!逼溥m用范圍既包括復數性質的單位與部門,又包括單數性質的個人,而“工作報告是指向上級機關匯報本單位、本部門、本地區工作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問題的報告。工作報告主要是在匯報例行工作或臨時工作情況時使用,是報告中常見的一種”。屬于公文報告的一種只適用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在使用中主要存在把本屬于單數性質的個人工作總結,冠以報告之名的誤用現象。只要關注到了這兩種文種的定義差異,就能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在行文規范與用語要求上總結要比工作報告寬松。在行文要求上:總結的標題可使用公文式標題,如“關于****的總結”;
也可使用一般文章標題,如“改革發展中****(單位名稱)”;
還可以使用具有新聞特色的雙標題,如“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大學二年級學結”。而工作報告則一般采用完整式的公文標題,即“****
(單位名稱)關于******(事項)的工作報告”。至于交際對象的表述,總結不必特別標明,而工作報告則一般需在正文前明確標注“主送機關”,甚至在必要時還要在文尾注明報送的其他上級機關。此外總結沒有專屬的文種結束語,而工作報告則常以“特此報告”、“專此報告”、“以上報告,請審閱”等用語作結。
在用語要求上:總結作為一般應用文其語言簡明扼要即可,而工作報告作為上行公文的一種,其用語除了簡明扼要外,還需兼備所有公文用語嚴謹、莊重的特點,及上行公文謙恭,尤其是要使用好特定文種專用語。
二、主體部分的內容構成側重點不同??偨Y的主體部分一般由成績+不足+努力方向三部分構成,工作報告則一般由工作進展+存在問題+下一步工作安排三部分構成。如不細究不同表述后面意義的差異,則很容易造成撰寫內容的混淆。
最容易混淆的內容板塊為第三版塊即“努力方向”與“下一步工作安排”?!芭Ψ较颉迸c“下一步工作安排”其時間都指向未來,且內容指向也是未做到或未做好的事情,而不同的是“努力方向”比“下一步工作安排”的內容要抽象,它只是表述了明確的范疇,而“下一步工作安排”表述的則是工作的要點,相對具體得多。因此從表述的條目數量來看“努力方向”1~3條即可,而“下一步工作安排”則起碼3條以上。當下,常見的誤用是將總結的第三塊內容寫成工作報告的第三塊內容。
其次是主體內容的第一板塊即“主要成績”與“工作進展”的內容容易產生混淆。它們之間的同與異更難分辨、誤用情況較隱蔽,較容易被忽略。
“主要成績”與“工作進展”其行文的時間都可指向過去,且內容也都可為已完成的工作,并都體現經驗性。但它們之間卻存在著多方面的細微差異:第一,時間與內容指向都有差異?!爸饕煽儭迸c“工作進展”都可以是“過去的”和“已完成的”,但“工作進展、成績、經驗”的時間與內容指向還可以是“現在的”和“正在做的”。第二,內容及內容展開的表述形式不同。工作報告第一板塊的內容除了成績之外,還包括工作過程,從而使內容展開的表述形式不同?!爸饕煽儭闭归_的表述形式為概述(所取得的成績)+說明(用相關事實證明),如“提高了管理效率”這是對一項成績的概述,接下來就通過“機構精簡了1個”、“管理人員減少了3名”、“承擔多了三項日常工作”三個事實性材料進行說明(用相關事實證明)。而“工作進展”展開的表述形式為簡述(所做事項的名稱及完成情況)+說明(用以連貫事實性材料說明過程),如“完成了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這是對一項工作的簡述,接下來通過“9月8日印發論文參考選題”、“9月15號安排論文講座”、“10月20日落實指導教師”、“10月2l~12月21日開展個別指導”、“12月21~31日組織成績評定”一連貫的事實性材料進行說明(用以連貫事實性材料說明過程)。第三,對事實性材料的使用情況不同?!爸饕煽儭卑鍓K的事實性材料經過了雙重使用(如“提高了工作效率”例):一重是用來歸納成績,雖看不到事實性材料的表述,但其數量其實較第二重多;
二重是用來證實成績,可以看到事實性材料的表述,其數量可多可少。只要典型,一個也可。而“工作進展”板塊使用的事實性材料則無需歸納,只需選擇有代表性的事項(外延較大),在用數個事實性材料(外延較小)加以說明(如“畢業論文工作”例)。另外,二者所使用事實性材料之間的關系也是有差異的:“主要成績”板塊所使用的事實性材料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內在相關的聯系,而“工作進展”板塊所使用的事實性材料之間存在的是一種外在相關的聯系。第四,撰寫者的寫作傾向性有差異?!爸饕煽儭卑鍓K,撰寫者對所列事項給予了明確的肯定評價,而“工作進展”板塊,因為是上行文,撰寫者不宜替領導對所列事項作出判斷,所以其肯定性評價只能隱含在字里行間。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因而這一板塊的誤用情況比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一些基層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或個人的工作總結中,經常是“見事不見綱”,即只是羅列本單位或個人所做的事項,不能將同類事項歸類,更不能將同類事項的共性概述出來,只是一堆事無序地堆著,欠缺對事實性材料的歸納概述;
二是在一些單位的工作報告中,“見綱不見事”,即只是非常大膽地列出一條條工作業績,卻不見工作展開的清晰過程,欠缺連貫性事實性材料的支撐,給人“大”而“空”的感覺。
最后是主體部分的第二板塊即“不足”與“存在問題”的混淆。只要理解清楚了文種的內涵,這部分的差異相對而言容易辨清?!安蛔恪迸c“存在問題”其時間都指向過去,且內容指向都是未做到或未做好的事情?;诳偨Y的文種要求找出“規律性的認識”,“不足”板塊的內容具有抽象性的特性,而基于工作報告的文種內涵“匯報某一階段的工作”,“存在問題”板塊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強的特性,相對而言其內容較具體。這一板塊與第三板塊內容密切相關,解決好了這一板塊的問題,也會有助第三板塊問題的解決。
此外,工作報告中還有少數工作報告是可以向上級提出工作建議的,呈報類與呈轉類工作建議報告都屬此類,總結則不具有向上級提出工作建議的功能。因此,一些個人總結里夾雜向上級部門提工作建議的內容也屬誤用。
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文秘人員,如能很好辨清總結與工作報告在寫作要求上的細微差異,則有利于其應用文寫作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相關部門工作效率的提高。參考文獻:
個人工作業績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政府財務管理系統績效審計制度預算制度
一、引言
政府財務管理系統是一個政治的開放系統。政府依據納稅人的需求與支持,通過政治系統形成政策,依據政策規劃施政計劃,爾后根據施政計劃編制預算并據以實施,這是系統的投入;
其后達成施政目標并滿足納稅人的需求,這是系統的產出。該過程結束后,政府尚需依據納稅人對施政的滿意程度及目標達成程度,檢討并修正其政策。上述過程中,公民納稅以維持政府施政所需,政府執行施政計劃與預算,其結果是否符合經濟性、效率性與效益性?公共服務產出的質量如何?亦即其預算與計劃執行的績效如何?這均需經過具有審計專業能力與超然獨立地位的審計機關的監督和評價,這種監督與評價制度即為績效審計,換言之,績效審計在政府財務管理系統中肩負著信息反饋的功能。
自DavidOsborne和TedGaebler提出“新政府運動”以來,公共部門的管理開始強調成果導向、彈性授權與責任制,政府審計的重點由傳統的財務審計轉向績效審計。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開展績效審計。2004年7月,具有83年歷史的美國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為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這是該組織近年來工作內容轉變的結果,也充分表明了績效審計將成為其未來工作的重心。
我國開展政府審計已有20余年,成果頗豐,但績效審計仍處于試點階段。近年來,社會經濟環境變化迅速,政府政務公開及其施政績效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推行績效審計已是現實所需。健全的績效審計制度是提升審計質量、實現審計目標的必要保障。因此,本文比較、分析英國、美國以及我國績效審計制度的變遷與特征,進而對我國現行制度體系的完善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為推進我國績效審計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二、英、美績效審計制度的變遷
(一)英國績效審計制度的變遷
英國近代審計制度始于十九世紀的行政機關變革。1866年頒布的《國庫及審計部門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中首次建立了公共支出問責制度。議會授權支出,行政機關將支出紀錄與賬簿送請審計長審核,審計長審校并撰寫審計報告提交議會。該法案規定審計長及其下屬必須審核政府機關的每一筆交易。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張和公共支出的膨脹,尤其是一次大戰后,這種審計方法變得不現實,因此英國于1921年修正了《國庫及審計部門法》,規定各政府機關應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并自行管理各項收支,審計長僅需對相關的交易事項實施抽樣審計,并向議會報告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議會的要求。
20世紀60年代,議會及學界要求改革審計制度以適應政府角色的改變,特別是賦予審計長超然獨立地位。1983年《國家審計法》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審計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NAO隸屬議會下院,其主要職責一是依《國庫及審計部門法》對政府機關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與鑒證,即財務審計;
二是依《國家審計法》對各機關使用公有財物及政府經費作出經濟性、效率性及效益性檢查與評估,即績效審計。
NAO執行績效審計的選案標準主要考慮金額數量、是否已顯現績效不佳跡象、議會及民眾關心的程度等。每年由下屬業務部門提出百件左右的方案,審計長擇要選出其中的五十件左右作為該年度執行績效審計的標的。
NAO的審計報告分兩階段提出,一是先導性研究報告,先導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確定是否需要實施全面績效審計,若經評估認為需要審計,則需進一步規劃審計重點及方向。二是全面審計后的正式報告。在執行績效審計時,NAO的審計人員隨時與被審單位的相關人員保持合作關系,聽取對方意見。審計完畢先將審計結果的初稿送被審單位征求意見,作為撰寫正式報告的參考。由于與被審單位事前及事中的充分合作,故報告提出后,受審單位對報告所提內容的接受程度較高。NAO的職責僅限于向議會提交審計報告,后續的追蹤查證工作,則由各行政部門自行負責。NAO跟蹤審核改進措施的落實情況,并向下議院公共賬目委員會報告結果。
(二)美國績效審計制度的變遷
美國的財政監督制度深受英國議會對政府財政控制觀念的影響。直至憲法(1787年)頒布前,政府審計事務皆由議會辦理。1789年美國國會立法成立財政部,由其執行政府的財政監督權。財政部長口頭或書面向國會參眾兩院提交審計報告,依國會指示履行職責。一次大戰后,國會為提高聯邦政府的財政管理效能,于1921年制定《預算與會計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Act),成立審計總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直屬國會,自此財政部的會計檢查職權劃歸GAO.在美國三權分立的體制下,GAO大大增強了國會制衡行政部門的能力,這也是美國審計制度的重要特點之一。
二次大戰前,GAO協助國會監督行政機關的支出情況,主要工作是審核各機關送審的憑單。在約翰·R·摩卡爾(JohnR,McCarl)擔任審計長時,曾實施部分付款憑證的事前鑒證制度,但隨著支出憑單大量增加,審計工作負荷過度。1950年頒布《預算與會計程序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ProceduresAct)時,放棄憑單的鑒證手續,廢止事前審計制度。
1981年6月,鮑歇爾(CharlesA.Browsher)就任美國審計長,將GAO的工作目標定位于:①向國會提供更具時效性的數據;
②促進GAO與國會間的溝通與聯系;
③加強對國防預算的審計;
④強化GAO核查各聯邦政府機構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能力;
⑤加強GAO員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在鮑氏的任期中,GAO兩度增修政府審計準則,建立起有效的GAO與國會間的溝通制度,并將各機關年度決算的審計交由公開執業的會計師鑒證,GAO則將其工作重點轉移到政府績效審計,審計范圍涉及財政赤字、國防安全、信息資源的運用、人口老齡化、波斯灣戰爭中武器的使用效率、改善全國醫療健康計劃、全球化的挑戰等。鮑氏的不懈努力將GAO推上了世界績效審計的領袖地位。
GAO是國會四大輔助機構之一,審計任務70%以上來自國會,依據美國政府審計準則的規定,超然獨立地行使其職權。與NAO類似,審計結束后,在提交正式審計報告前,GAO先將審計報告草案送受審單位征求意見,經過雙方充分溝通后,再向國會提交正式的審核報告,并在正式審計報告中列明受審單位的意見,供報告使用者評斷參考。GAO每年向國會提交各類審計報告多達1300多份,除少部分涉及國防機密的外,民眾均可索取審計報告。審計信息的公開使審計結果得到各方的重視,這對審計功能的提升尤有幫助。
三、我國績效審計制度的變遷
與英美兩國相比,我國開展績效審計的時間較短,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該階段,國家審計機關積極開展績效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的理論研究和試點工作,提出從財務審計入手,落腳到經濟效益的觀點。據1984年審計資料記載,當時,全國有22個省、市、自治區的270個縣以上審計局,對1263個部門和被審計單位進行了試審,試審中充分考慮了經濟效益問題。
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1991年初,全國審計工作會議要求各級審計機關都要確定一批大中型企業進行經常審計,既要審計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檢查有關內部控制制度和經濟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適當的審計評價,推動經濟效益的提高。該階段,審計機關一方面繼續實施以國有企業為主要對象的微觀經濟效益審計試點,另一方面,也開展了一些帶有宏觀經濟效益審計性質的審計工作,例如全國審計機關同時開展了建設項目開工前審計,共審計20000多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05815億元,審計后對716個不具備開工條件的項目提出了意見,壓縮項目總投資達1285億元。
第三階段,本世紀至今。本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財政支出迅速膨脹,政府政務公開,提升國家競爭力等等均成為我國全面開展績效審計的驅動力。2001年審計署組織的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資金審計和農村電網審計、2002年組織的重點機場審計,以及2002年深圳市審計局組織的對12家市屬醫院的醫療設備采購、大型醫療設備使用和管理情況的審計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實施。2003年7月,審計署制定《審計署2003至2007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審計與效益審計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審計份量,爭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審計力量占整個審計力量的一半左右。
我國的績效審計帶有明顯的本土特征。首先,《審計法》及相關法律條文關于“真實、合法、效益”的規定,將績效審計與財務審計揉合在一起,審計工作主要以查處和揭露國有企業嚴重損失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為目的和內容。其次,審計對象主要是國有企業,屬微觀經濟領域的效益審計,并較多地集中在對其財務成果的分析上,對其經濟活動評價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第三,績效審計主要由企業內部審計機構進行,國家審計機關盡管試驗性地實施了一些績效審計,但數量較少。第四,事后審計多,事前審計尚不多見,事中審計,即對經濟活動過程中的控制和調節也比較少。第五,盡管我國施行績效審計已初見成效,但是,及至今日,我國的績效審計制度體系尚不健全,如尚無類似于美國《績效成果法》的全國性法律及相關制度,現行的《審計法》、《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也均未涉及該主題??冃徲嬛贫润w系的不健全已成為我國全面開展績效審計工作,提升審計質量的瓶頸。
四、完善我國績效審計制度體系的建議
績效審計制度是審計機關執行審計業務的規范,涉及《審計法》、《預算法》及其施行細則、各項工作指南、審計準則等。經由對各國績效審計制度的比較,結合我國當前開展績效審計中出現的問題,考慮近年來審計署關于績效審計的重要舉措,提出如下建議:
(一)修訂《審計法》及其實施細則
我國現行的《審計法》頒布迄今已屆十年,《審計法》及其實施細則均未明確提及績效審計。然而,由于政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現行的《審計法》已無法充分適應當前審計業務的需求,修訂《審計法》及相關的配套法令已成為必然,因此建議:第一,將績效審計的概念、審計內容及程序等引入《審計法》;
第二,為便于監督政府新興計劃,若修法緩不濟急,則可先修訂《審計法》實施細則,在不違背母法規定的前提下,先就績效審計程序與結果的處理制訂完整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績效審計準則及工作指南
準則是一種權威性的規范,用于確保審計質量、職業道德水平以及審計專業技術,使審計機關提交的審計報告能夠獲得社會公眾的信賴與重視。推行績效審計成功的國家均制定了績效審計準則,如美國政府審計準則(俗稱YellowBook黃皮書)的第六章為績效審計工作準則,第七章為績效審計報告準則。加拿大的《績效審計工作指南》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績效審計的內涵,第二部分說明績效審計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是績效審計的工作規范,第四部分介紹審計長公署績效審計質量管理系統的各項重要功能。我國目前尚無績效審計準則及工作指南,因此建議:第一,從速制訂并實施績效審計準則,系統化、規范化、具體化績效審計的工作依據和流程;
第二,匯編績效審計案例,作為審計人員辦理績效審計的參考,以利于經驗承傳。
(三)統一年度預算編制與績效審計評價口徑
預算是政府施政的財務計劃,預算的編制應滿足績效評估的需要。我國《預算法》尚未引入績效預算觀念,各級政府編制的年度預算普遍存在施政計劃目標不明確、缺乏績效衡量指標與方法等問題,無法評估預算執行結果是否達成預期效益,因此建議:修訂《預算法》,將績效預算觀念引入《預算法》。
(四)建立決算審計報告與行政機關獎懲關聯機制
決算審計報告是預算與計劃執行結果的評價報告,是政府整體財務系統中的反饋信息。當前我國的決算審計報告并未與行政機關獎懲機制相關聯,決算審計報告中所揭露的各項審計意見普遍未受到行政機關的重視,同一問題重復發生,因此建議:修訂各級政府預算編制與執行要點,將上年度預算執行績效列為次年度預算分配額度的重要參考依據。
(五)健全行政部門績效評估制度及評估指標
猶如公司必須對股東負責,政府也必須對納稅人負責,善盡公共資源管理與運用的職責。美國1993年的《政府績效成果法》規定,各機關提交預算管理部門的年度績效計劃應包括如下內容:①計劃績效目標;
②用客觀、可量化與可評估的方式表達目標;
③簡要說明達成目標所需的工作過程、技術、資本、人力、信息等資源;
④建立績效指標;
⑤確定計劃成果與目標的對照基礎;
⑥說明所采用的效益評估方法。目前,我國行政機關尚未建立較為完善的績效評估制度,因此建議:第一,參照美國的做法制定績效成果法,健全績效評估制度;
第二,由權力部門推進落實績效評估制度,以獲得行政機關的積極參與支持;
第三,各行政機關績效評估結果列入年度決算報告,以配合立法機關監督施政的需要。
(六)提高績效審計信息的公開性和時效性
審計機關對外提交的審計報告,在時效上均有滯后性,這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參考價值,因此建議:第一,就社會各界或納稅人所關心的議題而開展的項目調查,若不涉及國家機密或商業秘密,應適時予以公開;
第二,設置審計機關發言人,選擇適當信息,適時對外公開;
第三,精選年度績效審計案例,通過審計網站,對外公開。
(七)構建專業咨詢機制
由于審計職能的變遷,許多先進國家的政府審計人員由過去傳統的auditors的角色,演變為評估人員(evaluators)。美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逐漸走向政策評估的時代,評估聯邦政府的計劃是否符合經濟、效率與效益原則。我國的政府審計工作亦逐漸朝此方向發展,因此審計人員除必須具備基本的會計、審計等專業知識外,尚須具備其它自然與社會學科的專業知識,諸如公共管理學、企業管理學、經濟學、公共政策、信息管理、法律、土木、建筑等,同時對于政府施政必須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勝任公共政策分析與評估政府計劃執行績效的職能。目前審計機關因受相關制度的制約,用人渠道受限,審計人員專業知識范圍過于狹隘,因此建議:審計機關可參照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建立“審計咨詢委員會”(AuditAdvisoryCommittee),提供專業與技術咨詢,委員們可來自審計署及社會各界,均應是其所屬領域的領導者或知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