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血痢病是養殖生產中經常發生的一種腸道傳染病,尤其斷奶后的幼豬發病率較高。本病雖然流行較慢,但是常會反復發病,給治療和預防帶來困難。筆者根據天津市薊州區的發病情況,對流行特點、病狀、剖檢特征做了詳細的闡述,并對診斷方法和防控措施做了分析,以期給養殖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豬血痢??;流行特點;病狀;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7-0057-01
豬血痢病又稱為血液性痢疾、傳染性出血性腸炎以及弧菌痢疾,是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的,本病是以粘液性血液性下痢為主要特征的腸道傳染病。斷奶后的幼豬發病率較高,對養豬場的危害比較大。
1 流行特點
豬痢疾密螺旋體是引起豬血痢病的病原微生物,此病原體的形態呈慢螺旋體,活動運行如蛇狀。革蘭氏染色為弱陰性,普通的苯胺系色素不易著色,常用鍍銀染色。豬血痢病不論豬的品種、性別,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正處在發育生長期、體重15~70kg左右的幼豬易感性強,哺乳期、成年豬發病較少。本病大多是經口感染的,由于吞食了病豬糞便而發病,也有的是通過接觸了被污染的用具等而間接感染。此病原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常由于運輸、飼料和環境的突變、飼養密度過大等應激因素而誘發疾病。
豬血痢病發病以后,流行進展一般比較緩慢,不像傳染性胃腸炎、豬瘟等傳染病在短期內同群齊發那么兇猛,但常常是持續不斷,死亡率可達5%~25%。病愈以后的豬常成為帶菌豬,病菌不斷排出體外,常為主要的傳染源之一。本病的潛伏期為3d至2個月或更長,當有應激因素影響的時候,潛伏期就會縮短。
2 病狀
本病的病狀以排泄粘液血便為特征,但也有少數急性經過的時候,罕有下痢而突然倒斃。糞便形狀呈消化不良樣,病初糞軟,灰黃色,混有大量的粘液,里面夾雜有未消化的飼料,進一步發展則為膿狀物,最后出現血痢。如果在腸道內貯留時間稍長,則轉變為咖啡色。但也有不夾雜血液呈灰黃綠色的糞便。糞便腥臭。粘液血便常能持續5~10d,有的病例2~3d可以恢復,也有不少的病例轉變為慢性,病程拖延到2周以上。也常有病愈又復發的情況出現。病狀除了血痢以外,還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體重減輕,頻頻飲水,一過性發熱,但常不易覺察。
病豬轉為慢性以后預后不良,停止發育,最后死亡。尸體極度消瘦,呈嚴重脫水。
3 剖檢特征
結腸、盲腸有較明顯的變化。從回盲瓣到直腸的粘膜出現多處滲出性卡他性變化。急性期腸壁肥厚、水腫、充血、腸褶很淺,粘膜因高度充血呈暗紅色,多處有血液溢出,表面被粘膜覆蓋,經過急性期后炎灶糜爛,進一步形成潰瘍和偽膜。胃和小腸常無變化,偶見胃大彎粘膜面充血或出血,腸間膜淋巴結腫脹,腹水增多。
4 診斷
豬血痢病的發生、流行以及臨床癥狀等都有顯著的特征,可以作為診斷的依據。本病發生在肥育豬群較多, 病勢發展慢,以出血并伴隨有滲出性卡他性局部大腸炎為主要的特征。病變部位或者凹陷部涂片鏡檢可以觀察到螺旋體樣微生物。
病原學診斷主要取大腸內容物直接鏡檢,急性期可見有多數螺旋體樣微生物。此微生物在健康豬腸道內也有存在,但是數量極少。在診斷此病的時候還要注意和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相區別,以免引起誤診,貽誤治療時機。
5 治療
治療螺旋體豬血痢病的常用藥物有鏈霉素,桿菌肽、新霉素等,可以按照140g/t飼料均勻混合,連續應用3~5d;金霉素均勻混合于飼料中,用量為100~200g/t飼料,連用3~5d;土霉素均勻混合于飼料中,用量為100g/t,連續應用3~5d;泰樂菌素肌肉注射,劑量為200mg/頭,連用3d。飼料中投藥治療的時候,一定要連續飼喂一定的時間,否則影響療效。
6預防措施
6.1 預防接觸感染 預防本病的關鍵就是要防止病豬和健康豬的直接或間接接觸,首先要注意,不要從常發此病的地區引購豬只,從外地購豬,至少要隔離觀察4周以上;第二,豬場要與周圍的環境隔離;第三,不同月齡的豬不在同一個豬欄內飼養,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
6.2 改善飼養環境 本病的發生和飼養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如調群、更換飼料、密集飼養、通風不良、潮濕等情況都可能成為發病的誘因。處在這種環境下的豬群非常容易發病,不但發病率高,而且病勢往往很兇猛,常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把飼養環境搞好。已經污染的豬舍應該凈化處理,即把全部豬圈騰空,徹底消毒后在放置1~2個月再引進健康豬。
6.3 藥物預防 在衛生條件差的養豬場,可以根據自己養殖場豬血痢病的發病情況,在適宜的時間應用抗菌素等進行藥物預防。在進行預防之前,要對病原體做藥敏試驗,力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何余湧.生長豬血痢病的臨床綜合診斷與治療[J].甘肅畜牧獸醫,2011(06):23-25.
[2]許建軍.豬血痢病臨床報告[J].畜牧獸醫雜志,2011(03):126.
[3]周建明.豬密螺旋體痢疾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畜禽種業,201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