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對外科患者手術后疼痛護理的有效對策進行分析。方法 在該中心2016年1—12月期間行手術治療的外科患者中隨機選100例,隨后盲選其中50例,在術期實施綜合性疼痛護理,作為觀察組。其余50例患者,則以常規護理流程施護,視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效果間差異性。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該次治療中視覺模擬疼痛評分為(5.01±0.87),對照組為(7.36±1.58),同時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00%(47/50),而對照組為80.00%(40/50),兩項指標,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外科手術患者治療期間給予綜合性疼痛護理,可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兼具備提升護理滿意度的效果。
[關鍵詞] 外科患者;術后疼痛;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654(2017)05(c)-0133-02
在行手術治療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做好術后疼痛護理工作已成為臨床醫療關注的重點。術后疼痛不但會使得患者遭受痛苦,更將使得其與各項治療、護理操作的配合性降低。結合臨床實際可知,誘發術后疼痛的因素較為復雜,有手術因素,也與術后護理工作有關。采用有效對策對外科手術患者疼痛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在直接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持續提升的同時,更能起到增加患者與各項治療與護理操作配合程度的作用,使得治療方案能夠順利進行。有效護理對策的幫助下,可起到對外科手術患者疼痛癥狀緩解的效果[1]。為此該院就側重對該類患者術后疼痛護理的有效對策進行分析,旨在對術后疼痛進行有效控制,具體方法表現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該院2016年1—12月期間行手術治療的外科患者中隨機選100例,隨后盲選其中50例,在術期實施綜合性疼痛護理,視為觀察組。其余50例患者,則以常規護理流程施護,視為對照組。分析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可以發現,對照組中存在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齡在24~76歲間,平均值在(56.28±1.98)。觀察組中則存在有男性24例,女性26例,其年齡分布在21~78歲間,中間值在(54.87±1.68)。綜合比較以上資料可以發現,觀察組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護理方式上,對照組按照遵照常規護理流程進行護理,做好對患者各項基本體征的監測工作,并做好用藥指導工作以及告知患者恢復期間飲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而觀察組患者則實施綜合性疼痛護理,主要表現在下面幾方面。
①做好疼痛護理宣傳工作。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需做好對應疼痛護理宣傳工作,幫助患者對術后疼痛進行正確的認識。告知患者術后疼痛屬于外科手術正?,F象,避免患者出現不必要負面心理。告知患者疼痛程度超過其耐受度時,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給予鎮痛治療,防止患者盲目忍受術后疼痛。同時需要做好護理人員對疼痛護理的重視程度,指導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操作中及時詢問患者疼痛情況,并做好對應記錄工作[2]。
②做好對患者心理指導工作??紤]到患者對手術方案不了解,在手術過程中可能存在有緊張、焦慮等負面心理。同時,部分患者因畏懼術后疼痛,更可能出現抵觸心理。因此,在手術期間護理人員需做好與患者溝通工作,幫助患者對手術方案有正確認識。并在術后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以及實際需求,針對存在有負面心理患者需及時給予疏導,在不影響治療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患者需求。同時,需指導患者家屬、朋友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起到轉移患者注意力的作用,同樣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3]。
③對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進行提升。疼痛護理與臨床其他方面護理存在有較大的差別,在護理中,需定期對護理人員專業能力進行提升,幫助護理人員及時掌握當前最新的疼痛護理方法。另一方面,需指導護理人員對臨床使用的麻醉技術、止痛藥物類型等進行了解,并對誘發患者術后出現疼痛的相關性因素加以掌握,引導其在日常護理中加以重視[4]。
④對疼痛基礎護理加以重視。護理人員需要結合患者手術部位對術后體位合理進行選擇,并做好術后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的監測與記錄工作。并及時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有術后出血、感染等情況,并及時對術口敷料進行更換。針對術后需要禁食的患者,需做好營養液補給工作,并對患者體內酸堿度、電解質穩定情況進行監測。在手術結束后6 h左右需指導患者采用半臥位,可起到減少切口張力的作用,降低疼痛感。協助患者做好翻身操作,針對安置引流管治療患者,需做好導管保護工作,避免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情況,同時需要及時向患者、家屬做好針對于插管治療的有關講解工作,引導其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護理,避免患者再次接受導管安置操作,增加患者疼痛感。在患者咳嗽過程中,需用雙手將傷口按住,防止因咳嗽誘發切口疼痛[5-6]。
⑤合理使用鎮痛藥物。結合臨床觀察可以發現,在麻醉效果持續降低的情況下,術后疼痛程度也將逐步加重。為此,在治療期間需結合患者疼痛程度對鎮痛藥物進行合理選用,并對藥物使用劑量合理進行控制,同時需告知患者臨床使用鎮痛藥物成癮性較低,具備較高的安全性,使得患者能夠放心使用[7]。
⑥做好對病房環境管理工作。舒適、安靜的環境可起到幫助患者恢復的作用。在疼痛護理中同樣需要對該方面問題加以重視,室內溫度宜控制在25℃左右,相對濕度控制在50%左右。定時對病房進行開窗通風,保證病房空氣質量。在未治療期間,可在病房中播放旋律較輕快的音樂,起到放松身心,舒緩患者壓力的作用。針對禁食患者需定時使用棉簽對患者唇部進行濕潤,避免出現皸裂的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分。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作為該次研究中各項數據處理的主要用具,使用(%)對計數資料進行表示,以χ2進行檢驗,而計量資料則以(x±s)表示,行t檢驗,若P<0.05則表明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8]。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在該次治療中視覺模擬疼痛評分為(5.01±0.87),對照組為(7.36±1.58),同時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00%(47/50),而對照組為80.00%(40/50),兩項指標,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數量在持續增加。結合醫院各個科室臨床接診情況可以發現,普外科手術患者數量占據著臨床手術治療患者總數量的絕大比例。病床緊張、護理壓力大為普外科當前主要情況,也是目前普外科面臨的主要壓力。如何提升普外科術后患者恢復速度,在幫助患者迅速恢復的同時,緩解醫療壓力已成為普外科研究的重點。術后疼痛為行手術治療患者常見臨床表征。術后疼痛對于患者造成的影響不是單方面的,不單會直接導致患者承受巨大痛苦,更會降低患者與各項治療、護理操作的配合度,打亂治療計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結合臨床有關研究可以發現,在術后疼痛的作用下,患者交感神經將受到一定刺激,使得全身耗氧量增加。嚴重時,更可能影響到患者泌尿系統、消化系統功能的恢復。為此,對術后疼痛進行有效預防顯得格外重要。在該次治療過程中,該院將綜合疼痛護理運用于5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從鎮痛藥物使用指導、環境護理、護理人員疼痛護理技術提升以及對患者實施心理疏導,術后疼痛知識講解等方面進行干預。從護理結果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術后視覺模擬疼痛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等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以證明,綜合性疼痛護理干預能有效緩解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在起到提升患者恢復期生活質量的同時,更能增加患者與各項治療、護理操作的配合度,加快治療進度。與專家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綜合性疼痛護理干預具備對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緩解的作用,能幫助患者迅速恢復,起到提升普外科綜合醫療效率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顧文燕,曾瑩,姜紅.創傷外科患者圍手術期疼痛的護理管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刊,2016,15(11):1176-1177.
[2] 米克熱尼沙·艾海提.外科門診手術患者焦慮與疼痛的護理方法及干預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55(35):221,224.
[3] 王飛.外科病人手術后疼痛的護理管理方法[J].中國衛生產業,2015,18(16):153-155.
[4] 葉明春.普通外科手術護理管理與手術感染和疼痛的相關性分析[J].河北醫藥,2015,18(8):1276-1278.
[5] 梁育梅,謝靜譽.心臟外科手術病人術后疼痛的護理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4,19(22):2072-2073.
[6] 楊麗超,李燕輝,王芬.探討針對外科手術后疼痛的護理干預方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4,55(4):50-51.
[7] 張麗紅,祝安慶,嚴仕華.規范化管理在外科手術后疼痛病人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1,59(6):525-526.
[8] 王三榮.普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的護理方法和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0,5(6):108-109.
(收稿日期:2017-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