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目前的管樂教材中所能見到的主要是對演奏技術的論述,多系演奏方法和演奏經驗的介紹,演奏方法很多,即使統一學派,同一師承也非完全一致,造成學生換一個老師就要改方法,為教學帶來很多困難。為了吸取不同演奏學派、不同演奏方法的優點,正確認識各種演奏方法和演奏技術的本質及其關鍵所在,以豐富和改進演奏與教學。因此,了解管樂器的發聲原理并對呼吸與口形的作用進行分析和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簧片;唇簧;氣簧;流量;流速
中圖分類號:J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2-0091-02
雖然管樂的演奏技術和理論過去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并隨著有關科學,如聲學……等的發展又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發展,但是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資料卻數量不多,所涉及的問題也不夠廣泛,而在理論上較全面的著作更為罕見,在一般教程中所能見到的對演奏技術的論述也多系演奏方法和演奏經驗的介紹。就目前教學情況來看,演奏方法五花八門,即使同一學派,同一師承也非完全一致,爭論很多,造成學生換一教師就要改方法,面對許多不同的說法無所適從,為教學帶來很多困難。為了能吸取不同演奏學派,不同演奏方法的優點,正確認識各種演奏方法和演奏技術的本質及其關鍵所在,以豐富和改進演奏與教學,因此,要了解樂器的發聲原理并對呼吸與口形的作用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演奏及教學中所常用的管樂器,從發聲裝置方面看可歸納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它們之間的發聲方法和原理也是不同的?,F將其發聲原理分述于下:
(一)簧片樂器。根據簧片構造的不同又可分為單簧及雙簧兩類:
(1)單簧樂器包括單簧管及薩克管等樂器,它們的發聲裝置是一個按裝著一片簧片的吹口?;善捻敹瞬糠萘粲幸豢障斗Q為風口,在吹奏時,由于風口的閉合與開啟造成氣流的疏密而產生聲波。吹奏開始后,空氣強行進入吹口,以高速向樂器開口的一端流動。根據伯努力定律,流體在管子里作穩恒流動時流動速快的時候靜壓強低,流動速度慢的時候靜壓強高來看,有高速氣流在流動之簧片面上,壓力減小,而在無氣流流動之壓力相對增大,將簧片壓向吹口逐漸將風口閉合,氣流亦逐漸減弱而停止進入,風口閉合后,導致減壓因素不復存在,壓力恢復正常,由于簧片本身所具有的彈性,使簧片彈回原位置,氣流又開始進入風口,由于慣性的作用,簧片繼續離開原位使風口張大氣流亦隨之大量進入風口。此時風口張開極大,氣流相應增大,又以高速在簧片上流動,由于壓力減小及簧片本身的彈性使簧片回復。氣流不斷進入風口,簧片就不斷地振動,風口也隨之不斷地啟閉,造成樂器之空氣柱相度頻率的振動,而產生所需要的具有基音和一系列泛音之音波。
(2)雙簧樂器包括雙管簧、英國管及大管樂器,它們的發展裝置是以兩片簧片所構成,簧片之間有一空隙,吹奏時氣流強行進入空隙(郎風口),高速的氣流使簧片內的壓力減小,而外面的壓力就相對地大了。因此就將兩簧片擁攏而閉合,由于風口閉合,氣流消弱,減壓的因素消失,而簧片彎曲,簧片的彈性增強,因此簧片回至原來位置,基于慣性的作用,簧片到達原位后還繼續張開。風口張大后,氣流就相應大量進入風口,此時又因壓力減小簧片本身的彈性,將簧彈回原來位置。在吹奏過程中,簧片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啟閉著,簧片振動的頻率也就是氣流疏密的頻率,因而產生同樣頻率音高并具有一系列泛音有音波。
(二)唇簧樂器。習慣上稱之為銅管樂器,是用嘴唇來阻斷呼出之氣流造成疏密相間的氣流而產生音波的,唇在發聲過程的動作及作用如下:嘴唇是閉合著的,當吹奏開始后,氣流由于呼氣肌肉群所造成的壓力,以全力沖突嘴唇,將嘴唇沖開產生一空隙。嘴唇張開后由于慣性的作用,繼續張開,此時唇間的空隙已張至極限,大量高速的氣流,流經空隙進入樂器。由于流速增加,壓力減小,即產生了后努利定律所說的現象,并且嘴唇極度張開后,唇肌所產生的拉應力也增強,這兩個因素促使嘴唇產生相反的動作而趨向于閉合之位置。唇的閉合動作繼續直至完全閉合。這一周而復始的啟閉動作造成疏密相間的氣流而形成相應頻率的音波。
(三)氣簧樂器。長笛與短笛是以唇間小孔吹出氣流沖擊樂器之吹口,使氣流而進入吹口。時而鼓撲吹口。外而使空氣柱形成一疏密相間之氣流而發聲的,整個氣流進入吹口及吹口外的過程,吹奏開始后氣流由流唇間小孔吹入樂器之吹口。由于樂器管中有空氣存在及管壁的阻力等原因,大量空氣以高速流動時必須然會受到阻礙,而形一定壓力的,當管內的壓力與氣流的壓力平衡時,甚至超過氣流之壓力時,氣流就停止進入吹口。樂器管內過大的壓力使氣流自樂器吹口溢出,部份氣流溢出后,管內壓力又與氣流壓力平衡。氣流停止自樂器吹口溢出,接著氣流又強行進入吹口。如此,氣流進入滯止溢出,再進入,周而復始地進行,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氣流而產生了相應的聲波。
氣流:從前述之各種管樂器之發音原理來看,其所以能發音,皆由于一定壓力的氣流,因此,氣流是發聲的動力。管樂演奏的呼吸和運氣技術就是在演奏時提供發聲所需要的動力。
流量、流速:氣流的壓力包含著流量與流速兩個因素,是由這兩個因素來決定壓力之大小的,而這兩個因素在演奏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可以通過控制這兩個因素的變化取得不同的演奏效果。管樂演奏時要得到一定音高及音色的聲波,是依靠一定的氣流通過發聲裝置使之形成一疏密相間的氣流而產生的。在單位時間內氣流疏密的次數就是頻率,而空氣在整個氣流中之分布情況和密集程度是決定著泛音組成的。因此,一定流量的氣流是構成音色質量的要素,在實際演奏時就是依靠調整流量來改善音色的。在演奏時是以調整氣流的速度來使同一個發聲裝置以相應的速度來工作而得到不同頻率的音高的,也就是說氣流的速度是決定音高的重要因素。在實際演奏時由于氣流速度不夠往往使音準偏低,反之亦然,這些事實就是說明氣流速度在實際演奏過程中的作用之具體例子。
力度:氣流的壓力是決定音量強度(即力度)的因素。在吹奏長笛時如保持口形不變,逐步加強氣流,音量隨之增強,而仍然能保持音高,音準基本不變,但音量到達一定限度后就產生超吹現象,而吹出高八度的泛音來了。從單簧管吹奏時要張大風口,加大氣壓,才能增強力度的現象,說明力度的增強是依靠流量來獲得的。因此可以肯定流量是決定力度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在力度變化的同時,音色也必須隨之產生變化。這也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的。綜合以上述,管樂器演奏的呼吸,運氣的作用在于,它是發聲的動力,同時也影響著音高,力度和音色。演奏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運用適當的壓力,恰當的流速和流量來發出所需要的音。
不同類型發聲裝置的管樂器,皆有其獨特的性能。因此,在吹奏時對口形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任務。屬于同一類型的樂器之間,在控制和用力程度上雖稍有差別,但原則是一致的。故現僅就不同類型的樂器的共同特點來分析口形的作用。
(一)簧片樂器在演奏時,如聽任簧片自由振動,不加控制或少加控制,發出來的音,由于泛音過多,音色較濁甚至接近尖銳的嗓音,音準也極不穩定,需要用嘴唇加以控制始能使音色和音準有所改善。因此,簧片樂器的口形之作用就在于控制簧片的振動。
嘴唇要控制簧片的振動,首先要解決如何去控制簧片,也就是如何去接觸簧片,唇肌與簧片之間的接觸是否緊密等問題,其次是控制唇肌的彈性強度以協助和調節簧片的振動,這兩點就是口形作用的關鍵所在,一切不同的演奏學派和不同的演奏方法,甚至同樣演奏方法之所以造成不同的演奏效果,究其根源也在于這兩點關鍵上。
嘴唇如何同簧片接觸,也就是唇肌用何種方式去控制簧片的振動,這是簧片樂器口形控制的最根本問題,它是決定音準和音色的重要因素。關于這一點在各種著作中或在教學中往往被忽略,只是要求將簧片置于唇上后用嘴唇將簧片或吹口箍住匆使漏氣,甚至更強調不要過多控制簧片振動,這種口形只是消極被動的影響簧片的振動,不能夠積極主動和創造更多的條件來控制簧片以求得到更高的演奏質量。用這種口形來吹奏容易削弱唇肌彈性的作用。正確的控制簧片的方示是要使唇肌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終不渝地緊密的接觸簧片,控制簧片的振動,為了達到這一要求,必須使簧片與嘴唇之間有一定的磨擦。在吹奏時將簧片微微用力推向嘴內,同時將嘴唇稍向外拉,由于這兩個相反方向的力,使嘴唇與簧片之間產生一定的磨擦力,因而簧片就與嘴唇緊密相連,而達到緊密控制的目的,即使張大風口時也這樣,在感覺上也好象是簧片在嘴唇上的。
(二)唇簧樂器。在演奏時嘴唇的作用相當于簧片樂器的簧片,它是依靠開啟和閉合這兩上動作使樂器發聲的,因此,在吹奏時就需要控制這兩個動作,這也是唇簧樂器之口形的關鍵所在。
在演奏時要用氣流將閉合的嘴唇沖開,嘴唇的彈性強度及嘴唇間的閉合力量之大小就成為決定沖開嘴唇所需之氣流壓力的強度的關鍵。由于發聲需要一定流速流量的氣流,因此,嘴唇間之閉合力量和嘴唇之彈性強度必須與樂器發聲時所需要的氣流壓力和相一致,以供應恰當壓力之氣流滿足正常發聲的需要。
(三)氣簧樂器。長笛在吹奏時唇肌并不參與振動亦不需控制振動。它的作用在于;控制唇間吹氣孔之大小及與吹口之間的距離;以及控制氣流之方向和氣流與樂器吹口之角度。
吹氣孔的作用相當于簧片樂器的風口,其大小是控制氣流之流量的重要手段,它的作用基本上與簧片樂器中所述情況相類似,不要復述,但其不同之處是在呼吸時氣流基本上不受阻礙,吹氣孔過大時亦能發聲,但呼出之氣流多屬浪費,也造成了大量雜音使音色混濁,吹氣孔過小之影響與其他樂器情況相似,不再重復。如在吹奏時將嘴唇極度放松,使它不能靈活地控制吹氣孔造成音色混濁就是這方面的實際例子。
吹氣孔與樂器吹口之間的距離是影響氣流強度的,因為氣流離開吹氣孔越遠,氣流擴散越大造成其橫截面的面積大于進吹口處,因此,單位面積的壓強就小于進吹氣孔處之氣流。由于樂器是固定在下唇的所以在放置樂器時要注忌這一點。
氣流與吹口所交之角度對發聲是十分重要的,它決定著與吹口相垂直的力和與吹口相平行之內的大小。與吹口相垂直的力就是氣流進入吹口的壓力與吹口相平行的力是進入吹口之壓力與樂器中所產生之壓力相平衡時使氣流能吹出吹口外并使過剩之氣流能溢出所不可少的力。因此調整氣流與吹口所交之角度是使樂器正常發聲的重要因素。如,在吹奏時氣流過分與吹口垂直時由于進入吹口之壓力過大氣流外溢出力過小,阻礙了氣流的溢出造成音準偏低,音色緊而暗,反之則使音準偏高,音色也較明亮而松馳。
參考文獻:
[1][德]羅加爾·列維茨基.管樂隊講話.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2第一版.
[2]管樂器的演奏與訓練.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4第一版.
[3]B.A.吉科夫.管樂器吹奏呼吸法.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6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