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打擊樂的教學對象已經越來越向低齡化、幼兒化發展,給幼兒打擊樂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空間。打擊樂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而創造能力是當今社會甄別人才時特別注重的能力。打擊樂活動能使幼兒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活動,促進幼兒和諧健康發展。本文闡述了幼兒打擊樂教學的意義,結合教學案例分析闡述了如何培養幼兒的打擊樂演奏能力。
關鍵詞: 幼兒打擊樂 演奏能力 音樂感知
一、幼兒打擊樂教學的意義
幼兒音樂教育包含歌唱、律動、打擊樂演奏和音樂欣賞。理想的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大腦發展,提高機體運動能力,維護和增進兒童身心健康[1]。打擊樂演奏活動除了可以促進幼兒的大腦神經發育及動作能力、語言感知能力、肢體表現能力的發展等外,還可以增強幼兒的情感體驗、感受音樂的能力;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模仿力、記憶力、創造力等。開展幼兒打擊樂教學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發展、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
“開展整體的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可以發展學前兒童演奏樂器的興趣,使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樂器演奏活動中獲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滿足感;可以使兒童有機會參與表演較長、較大、較復雜的音樂作品,從而提高他們對這些音樂作品的熟悉和喜愛程度。擴展他們的音樂語匯,提高他們的音樂理解能力。而這些作品往往是學前兒童無法用歌唱的方式表現的,也無法用單純傾聽的方法享受的”[2]。由此可見,在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教學活動十分必要。
目前無錫幼教市場上比較受幼兒園教師歡迎的打擊樂教材是我國臺灣地區潘俞安老師主編的奧爾夫系列教材。這套教材每一課都能用到一種或者兩種或者更多種的打擊樂器,從小班到大班,樂器的種類越來越多,操作樂器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教材涉及歌謠、律動及音樂欣賞,在完成這些學習內容的時候可以將打擊樂器運用其中。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小班到大班),我們面對三十個孩子開展了打擊樂教學實踐,對幼兒打擊樂演奏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跟蹤調查。
二、如何培養幼兒的打擊樂演奏能力
理想的打擊樂演奏活動是發展幼兒的藝術思維能力和創造性藝術的表達能力,提高幼兒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能力和積極獨立的個性品質。那么如何培養幼兒的打擊樂演奏能力?經過實踐,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注重幼兒的樂器操作能力練習
1.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的選擇,首先要考慮樂器的音色、演奏方法是否是幼兒能夠掌握的,其次要考慮樂器的形狀、大小、重量是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再次要考慮演奏方法是否適合幼兒運動能力的發展水平。幼兒園里經常見到的打擊樂器有鈴鼓、碰鈴、三角鐵、單響桶、雙響桶、木魚、大鼓、沙球、圓弧響板、蛙鳴筒、木琴等。每一種樂器都有演奏方法,應培養孩子掌握不同樂器的演奏方法。
小班孩子可以教他們用響板、碰鈴、沙球等簡單一點的樂器,中班孩子可以選擇鈴鼓、刮胡等稍有難度的樂器,大班孩子可以選擇木琴、雙響筒、三角鐵等更復雜一點的樂器。教授樂器的一個準則是從易到難,逐步練習。由單純的拍、敲等技能慢慢過渡到刮、彈這些需要肢體合作更靈敏的動作。換言之,小班幼兒選用的樂器應該以臂的大肌肉動作練習為主,中班幼兒選用的樂器可以練習幼兒的腕部小肌肉,對手眼協調有一定的要求,大班幼兒可以選用對用力均勻和手眼協調有更高一級要求的樂器。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特點,適合不同的音樂作品,我們要了解其特點,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在這一點上要考慮樂器的形狀、重量及大小等特點,務必使樂器的特點充分為幼兒所掌握,便于幼兒演奏活動的進行。
2.進行樂器操作練習
打擊樂演奏活動離不開演奏,這涉及幼兒的演奏能力的問題。如何鍛煉和提高幼兒的演奏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個打擊樂作品中,需要用到多種樂器,各種樂器的操作方法有所差異。比如三角鐵要用敲,刮胡要用刮,其他樂器要用彈、拍、搖等技能。幼兒在正式演奏前,必須學會樂器的操作技能和演奏方法。熟能生巧,學習樂器尤為如此。
學習樂器是比較枯燥的事情。初學樂器時,應該給孩子配上音樂節奏一起練習。比如《修鞋匠》,可設置節奏為:大街上\有個\修鞋\匠,他修的\鞋子\真叫\棒。聽他\邦啊邦,聽他\邦啊邦,邦邦\邦邦\邦邦\邦。這么一首節奏很強的曲子,可以選擇音色清脆的單響筒或雙響筒進行練習,以便幼兒在節奏樂練習中掌握使用方法。其他樂器亦如此,初學者只有勤加練習才能熟練掌握。
(二)培養幼兒的音樂欣賞和感知能力
1.給幼兒試聽多類型的音樂
音樂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能夠欣賞和感知音樂作品。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感知音樂作品對孩子們來說是最難的。因此,我們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音樂,讓幼兒傾聽并進行感知練習。只有充分感知音樂作品,演奏的時候才會更加投入,取得較好的演奏效果。這是培養幼兒打擊樂演奏能力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前,就已經獲得了一些音樂傾聽的經驗。比如鋪天蓋地的網絡音樂,或者電視里經常播放的流行音樂,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兒避免不了與這些音樂的接觸。但這些經驗大多是偶然的、單一的。比如有些媽媽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會放一首輕音樂,長此以往就養成一種習慣,一到孩子睡覺就放同一首音樂。比如家長喜歡某種類型的音樂,平時就會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來聽,孩子也受到影響。
這些音樂往往比較單一,很少能夠做到全面或者說多類型。進入幼兒園以后,幼兒開始獲得較多的有組織的多類型經驗,學著如何合拍地隨音樂演奏。而且大部分幼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隨樂意識,能夠跟隨音樂演奏,并在與音樂協調一致的活動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幼兒從一開始的只會一個節奏到現在可以在一個作品里表現出兩個節奏,都是他們在多次練習和學習之后取得的進步。
2.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樂曲進行練習
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塑造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段是旋律和節奏。傳統的打擊樂演奏是根據樂曲選擇樂器,通過各種樂器給音樂配上伴奏使其更動聽。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樂曲進行練習,使其通過敲擊樂器表達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音樂欣賞和感知能力。
選擇樂曲時,首先要考慮節奏清晰、結構公正、旋律優美、形象鮮明。其次音樂作品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最好為3歲—4歲幼兒選擇他們比較熟悉的歌曲或韻律,節奏比較簡單,結構大多數應是短小的一段體。如《拍拍打打》,它的內容是“拍拍打打,拍拍打打,把球拍到外婆家”,可引導小班孩子用手鼓進行拍奏。為5歲—6歲的幼兒可選擇學過的歌曲或韻律的音樂,節奏可稍復雜一些,結構可以是一段體,也可以是兩段體或三段體。再次,最好選擇一些形象鮮明的、有規律的對比因素的樂曲,即樂曲的樂句或樂段與樂段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
(三)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音樂配合協調能力
1.培養良好的打擊樂演奏常規
良好的常規對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打擊樂演奏活動歷來是教師感到難以保持良好秩序的活動,因此為打擊樂演奏活動建立必要的常規尤為重要。打擊樂演奏常規主要包括活動開始前、進行中、結束后三個部分。幼兒常規要從早培養,也就是說要從孩子第一次進行某項活動的時候就建立常規、培養常規。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常規教育各有不同。
小班孩子在第一次接觸打擊樂活動的時候,應該先教會孩子收樂器、拿樂器等基本常規;中班孩子要學會聽指令行事,如聽指令收取樂器、演奏樂器,學會初步與他人協調,與場地上的物品協調,使自己在交換樂器或者移步的時候,不與其他孩子或場地內的物品發生碰撞;大班孩子的常規要求比中班孩子更高,要逐步培養他們看手勢拿樂器、放樂器,以及在樂曲演奏過程中看手勢交換位置或樂器的能力。
教師要隨時隨地以身作則,示范這些常規。這些常規對新學孩子是有難度的,這就要求教師堅持不懈,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良好的常規使活動順利開展事半功倍,我們要努力培養幼兒打擊樂演奏的良好常規,使孩子們在演奏活動中合作協調。
2.多為幼兒創造磨合的機會
打擊樂演奏若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演奏者之間的前期磨合十分必要。幼兒在入園之前很少有練習合作協調的機會。到了幼兒園,朋友多了,伙伴多了,情況就不一樣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幼兒才能互相配合,協同工作。幼兒彼此磨合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適當地為幼兒創設情境,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交流合作,等他們成為朋友后再一起協同工作。
在幼兒還沒有磨合好的一段時間內,幼兒可能會自隨自愿,想怎么玩弄樂器就怎么玩弄樂器。幼兒這時候演奏出來的一定不是一段好聽的樂曲,教師要引導幼兒努力演奏。只有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后,幼兒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并且考慮自己奏出的音響是否與整首作品相吻合,是否可以和大家的演奏相協調。
三、幼兒打擊樂教學案例分析
打擊樂教學是一種綜合性教學,通常結合聲勢、歌唱、音樂欣賞等內容共同呈現,包括聲勢打擊樂和樂器打擊樂。聲勢,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打擊身體的某個部位發出聲響從而感知節奏。樂器打擊樂就是使用各類打擊樂器對樂曲或樂段進行表現而感知節奏。打擊樂教學確切地說是各種表現形式的綜合呈現。下面將通過兩個案例具體了解幼兒打擊樂教學。
(一)歌唱中的打擊樂演奏
歌唱必須讓孩子在感官上產生優美而富有韻律的印象;聲音本身的美應該比歌詞的意義更受重視[3]。在為幼兒選擇樂曲時,務必考慮美感,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讓幼兒感受到節奏美和韻律美,讓幼兒在歌唱時心情美好。
以中文版歌曲《王老先生有塊地》為例: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呦。
他在田里養小雞,咿呀咿呀呦。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呦。
小雞嘰嘰嘰,吵得不得了。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王老先生有塊地,咿呀咿呀呦。
從整首歌曲可以看到“咿呀咿呀呦”這句歌詞總共出現了四次。這個活動的一個重點是感受這四句的相同節奏。在活動中筆者要求孩子用不同的身體樂器分別演奏這四句話。第一次唱“咿呀咿呀呦”的時候要求孩子們用拍手表示,孩子們在傾聽了兩遍歌曲之后已經知道這一句歌詞是四二拍的節奏,在拍手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拍了四下,咿呀|咿呀|呦-|;第二次唱“咿呀咿呀喲”的時候,請孩子們用拍肩膀表示;第三句的“咿呀咿呀喲”用拍腿表示;第四句的“咿呀咿呀喲”用跺腳表示。幾遍表演下來,孩子們已經能用身體樂器合拍進行演奏了。
在之后的討論中,一個孩子說:“老師,我覺得用拍肩膀不好?!惫P者問他:“哪里不好呢?”他說:“唱到‘咿呀咿呀呦’的時候我們是很開心的,我開心的時候就喜歡大聲地唱,大聲地笑,弄點大聲音出來,可是拍肩膀和拍腿的聲音都太小了,所以我覺得不合適?!惫P者佩服這個孩子的想法,確實是這樣的。對身體樂器來說,同樣涉及高音部、中音部和低音部。拍手屬于高音部,拍腿屬于中音部,腿以下的部位自然就是低音部的范疇。筆者當時特別感謝這個孩子,他提出了這個問題,使我們的探討可以延續到音高的方向。
筆者趁機引導孩子們,樂器可分為有固定音高樂器和無固定音高樂器。有固定音高樂器又分為高音部樂器、中音部樂器和低音部樂器。這跟身體樂器的高中低音區是一樣的道理。
(二)音樂欣賞中的打擊樂演奏
音樂欣賞是借助各種手段讓幼兒感知樂曲的節奏和不同樂段之間的關聯與區別。筆者在幼教一線工作十余年,身邊許多幼兒老師都認為音樂欣賞課是學前音樂教育中最難把握的部分,很多時候根本無從下手,只好讓幼兒一遍遍地聽音樂,然后根據樂曲編動作。幼兒能夠跟著樂曲完整地用動作表演,或者讓幼兒跟著音樂做一個游戲就算是完成任務。其實這樣做根本沒有達到音樂欣賞的學習目的。音樂欣賞的學習內容包括對樂曲的音色、旋律、節奏及曲式結構的理解和掌握。為了完成學習內容,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和效果,老師們總是想出很多辦法,打擊樂伴奏就是方法之一。下面以小班音樂欣賞《鞋匠之舞》為例具體說明。
故事導入及對應情節的打擊樂器演奏?!坝幸粋€非常能干的修鞋匠,他修的鞋子不僅結實而且漂亮,他修起鞋子來是邦邦邦,邦邦邦(此時用敲鼓來模仿修鞋子時釘釘子的聲音),所以總是有很多人找他給自己修理鞋子。有一天,一個巨人來找鞋匠修理鞋子,因為鞋太大了,所以鞋匠必須跑著‘縫鞋子’(此時大力敲鼓,模仿在場地跑動時鞋子與地面碰撞出聲音),還得用全身力氣使勁釘鞋子(此時繼續用敲鼓模仿修鞋子時釘釘子的聲音)。最后,鞋子終于修好了,巨人高興地跳起了舞(此時用整齊有力地敲鼓表示巨人的開心)”。
這是一首典型的ABAB結構的樂曲。筆者在第一次給孩子們播放這首樂曲的時候問孩子們的感受。有的孩子說:“我聽到有人在玩兒拍手的游戲?!庇械暮⒆诱f:“我感受到他們在一起圍著圈圈跳舞,特別開心”,有的孩子說:“我覺得是有人在縫衣服,而且縫的特別仔細?!惫P者在佩服孩子們的聯想和感知能力的同時,意識到孩子們對不同樂段的節奏的感受也不同。緊接著讓孩子們討論這首樂曲用什么樂器表現合適,孩子們給出了諸如鈴鼓、手鼓、單響筒等聲音比較響亮的樂器。通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A段用手鼓,B段用單響筒。然后大家一起嘗試了兩遍,收到了比較不錯的效果。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認真完整地傾聽整首樂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讓孩子理解樂曲的節奏,再從已有樂器中尋找合適的匹配樂器。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同時使用兩種樂器是有難度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分組操作,一組幼兒使用手鼓,另一組幼兒使用單響筒。演奏一遍之后,兩組交換樂器再進行演奏。
四、結語
打擊樂演奏不僅可以用來表演,做節奏練習,還可以作為學習各種音樂要素和音樂概念的媒介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在學習打擊樂器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感受各種音色的不同帶來的樂趣從而培養樂感。在演奏樂器的同時可以幫助幼兒增強音樂的節奏感和感知音樂的能力,進一步領悟和表現音樂。尤其在培養幼兒對多聲部音樂的理解能力方面,打擊樂教學具有其他教學內容不具備的優勢。在奏樂過程中可以培養師幼、幼幼之間的合作能力、合奏意識、組織紀律性、良好的責任感等,并使幼兒在音樂中體驗到快樂和滿足。在幼兒園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有助于發展幼兒的藝術思維能力和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使孩子形成守紀、負責、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品質。故我們要培養幼兒的打擊樂演奏能力,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打擊樂曲,培養幼兒良好的打擊樂演奏常規,在實踐中培養幼兒的音樂配合協調能力,還幼兒生動、活潑、有滋有味的打擊樂演奏活動。
參考文獻:
[1][2]許卓婭,孔起英,學前兒童音樂與美術教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12,180.
[3][德]Rudolf Steiner,著.柯騰,譯.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M].臺北: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