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構建急救信息化體系,提高急救醫療救治水平

      發布時間:2025-07-22 21:36:54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 要:目的:構建急救信息化體系,提高急救醫療救治水平。方法:結合現有醫療急救系統基本狀況進行分析,首先了解急救信息化體系的作用和價值,之后提出可行的急救信息化體系建設措施,并將其應用于醫院急救演練和實際工作中,了解各類措施的可行性以及實際效果。結果:通過構建急救信息化體系,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進一步保證,醫院的急救工作借助信息系統可以更有序的開展。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滿意度均不同程度提高。結論:構建急救信息化體系在現代醫療系統中十分必要,價值也非常突出,有效提高了急救醫療救治水平,后續工作中可以加以推廣。

      關鍵詞:信息化體系;急救醫療;信息庫;指揮中心

      急救醫療是現代醫療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工作之一,內容包括治療搶救、醫療轉診、重癥監護等,由于急救患者的情況特殊,要求充分重視急救醫療工作。當前急救體系信息化程度不高,研究表明較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利于提高急救醫療救治的效果,我院針對性的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期為后續工作提供參考。

      一、急救信息化體系的價值

      (一)提升醫院建設的信息化水平

      醫院是重要的社會機構,其建設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直接影響院方工作能力,同時,現代社會對醫療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設法提升醫院建設的信息化水平非常必要。急救信息化體系的建設,一方面直接提升了醫院的急救醫療能力,另一方面也是醫院整體信息化水平的體現,可以帶動醫院其他工作整體邁向現代化。如醫院統籌工作可以在急救信息化體系的基礎上穩步提升、不斷擴大,最終實現全覆蓋。

      (二)有利于規范化進行醫療工作

      醫療工作的核心特色之一是高度的規范性,要求醫護人員嚴格按照固定流程進行工作,避免出現不必要的問題,急救信息化體系的建設,能夠有效保障急救醫療工作的有序開展,并帶動其他工作的規范進行。如急救設備管理,在信息化模式下,所有器具需要量、類別都有明確規定,調度上十分便捷、高效,有利于間接推動醫療醫療設備管理系統的規范化,整體提升醫院工作的水平。

      (三)有利于保證患者生命安全

      醫療工作的核心目的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在此前的常規急救系統中,相關工作能夠有序開展,但如果稍微差池,就會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此前山西某地醫院進行急救工作,醫院血庫存血不足,且院方未能及時察覺,幾乎導致患者死亡、釀成重大醫療事故。在信息化模式下,與急救醫療工作相關的各項物資、材料均可以通過信息系統查看,了解各類問題,避免事故發生,有效的保證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急救信息化體系建設措施

      (一)建設信息庫

      急救信息化體系建設的核心之一是信息庫,所謂信息庫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急救規范層面,包括各類急救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項等;二是急救設備,包括各項用具的類別、用量以及庫存信息等;三是急救人員,即本院內可以執行急救手術、管理急救事宜的醫護人員。在進行信息庫建設時,應根據地區多發急救情況做好準備,進行匯總,指導信息化建設工作。如某醫院距離海灘較近,可能面臨較多的溺水急救工作,應將溺水急救的基本流程、需要注意的問題、所用設備等給予總結,納入信息庫中,指導后續工作的具體開展。此外,由于急救醫療面臨的患者類別多樣,院方在強化自身專業特色的同時,也應具備基本的全方位急救能力,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1]。

      (二)指揮中心信息化建設

      指揮中心是在進行急救醫療工作時,對各項工作進行流程化安排、指揮的辦公室,該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根據患者情況快速做出反應、安排人員及時進行處理,信息化建設的要點包括通信系統建設、物聯網建設以及信息識別系統建設。信息識別系統是識別患者病狀的系統,在患者入院后,首先由信息識別系統進行快速診斷,了解患者基本狀況,快速給出急救方案,通信系統負責將方案通過信息化數字設備展示給醫護人員,物聯網則將所有急救辦公室、人員連為一個整體,使指揮中心的各項指令快速下達、傳遞,節約時間、保證效率,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三)調度中心信息化建設

      調度中心可以作為指揮中心的附屬機構,如果醫療規模較大,則可以獨立成為單獨辦公室,以確保工作的精細化進行。在獨立工作的情況下,調度中心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物聯網和通信系統。要求調度中心與院方物資管理部門、指揮中心以及急救室建立聯系,當存在急救需求時,指揮中心將所需物資、人員信息傳輸給調度中心,調度中心與院方物資管理部門進行聯系,要求提供各類工具、器械,與此同時與急救室進行核對,確保用具需要得到滿足。建立調度中心的意義是保證工作精細化,避免指揮中心工作壓力大導致的細節遺漏等問題[2]。

      三、急救信息化體系的應用結果分析

      (一)演練與應用

      在完成相關建設后,要求院方對院內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首先將急救信息化體系構建的意義、作用告知醫護人員,之后講述急救信息化體系工作的具體流程、方式、特色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包括設備養護、工作時注意力的集中等。要求培訓進行23個月,到期后對醫護人員進行考核,保證其技術過關。之后將急救信息化體系投入實驗,以每三天為間隔進行一次演練,收集系統工作情況,調整優化其中的不足,并調查人員的滿意度。1個月后,將急救信息化體系投入正式工作。在應用階段,共應用急救信息化體系急救57例患者,在此期間,同樣記錄系統的工作情況,同時調查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滿意度,并進行記錄分析。

      (二)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滿意度

      1.醫護人員滿意度

      醫護人員滿意度分為三個階段調查,第一階段為常規階段,設為1號組,未應用急救信息化體系;第二階段為實驗階段,設為2號組,將急救信息化體系投入試運行;第三階段為應用階段,設為3號組,指急救信息化體系投入使用后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參與調查的醫院人員均為51人 ,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級別,由滿意和一般構成總滿意度,相關調查的結果如表1所示。

      2.患者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分為兩個階段調查,第一階段為常規階段,設為1號組,未應用急救信息化體系;第二階段為應用階段,設為2號組,指急救信息化體系投入使用后患者的滿意度。參與調查的患者均為57例 ,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級別,由滿意和一般構成總滿意度,相關調查的結果如表2所示。

      (三)討論

      1.急救信息化體系的不足和改進

      在急救信息化體系的實驗應用,研究人員發現系統可以實現快速反應,人員也能較快的適應工作變化,但信息庫建設似有不足,尤其是信息識別系統,此前的設計中,以不同患者的身體機能概況作為識別標準,但由于很多需要急救的病人身體機能類似,但病情卻千差萬別,識別上經常出現錯誤,因此將該環節進行優化,改為人員和設備聯合診斷,大大提升了信息識別系統的診斷精確性,也提升了急救信息化體系的使用價值[3]。

      2.系統的價值

      本次調查中,常規急救體系存在的反應速度慢、物品供應不及時、聯動能力差、統籌管理不到位等各類不足得以解決,信息技術支持下,急救系統的各項工作可以規范化、高效化進行,醫護人員滿意度由60.78%上升至92.16%,患者滿意度從80.70%上升到92.98%,提升十分明顯,有力體現了急救信息化體系的積極作用和突出價值。

      四、總結

      通過探討急救信息化體系構建,了解了相關理論內容。急救病人情況特殊,需要通過規范化的、及時的手段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現代醫療技術、理論以及信息技術發展為急救信息化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支持,通過建設信息庫,規范工作流程等方式可以實現急救信息化體系建設,演練和實際應用則證明了上述理論的可行性,后續工作中,可以對急救信息化體系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龍春花,陳桂蘭.急救體系應急能力培訓的教師標準化患者隊伍建設與培養[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23):21652167.

      [2]劉志學.抓住時代機遇,拓展“大急診急救體系”——訪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主任委員陳玉國教授[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19):13.

      [3]陽世雄,張劍鋒,文育平.基于城市應急聯動平臺的南寧市三級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探討[J].廣西醫學,2017,39(03):431433.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