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赫鋼琴復調作品的頂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被認為是一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課本,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證實了平均率理論的優越性。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
[關鍵詞]復調 抽象 聲部 賦格藝術 宗教
巴赫是十八世紀著名的音樂家,他一生都居住在德國,他的作品最能反映當時德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風貌與特點。他將這些豐富的音樂語言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鮮明的個性。這首先表現在巴赫音樂(尤其是賦格)的主題和各個聲部的個性化上。不論是短小的動機還是氣息寬廣的曲調,都有鮮明的輪廊和豐富的內涵。巴赫的音樂絕大部分以嚴謹的復調寫成,其特點是復調常結成嚴密的音線之網,其中每根線都條理清晰、脈絡鮮明,既有獨立個性,又不失成為整體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聲部都有它流暢的進行和不同的起伏,在嚴謹的發展中含有豐富的對比變化。在這一點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大相徑庭。亨德爾一直僑居國外,其作品風格受意大利等國音樂風格的影響較深,在創作上偏重于主調音樂。巴赫這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
由于巴赫對當時早期的啟蒙哲學和數學有所接觸,他的音樂思維具有高度的邏輯性和結構的嚴密性。巴赫有極多的鋼琴復調作品,對于他的復調作品,有評論家是這樣評論的:“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能理解歐洲音樂;沒有深入的研究過巴赫的復調作品,一個嚴謹的作曲家、鋼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專業?!薄罢l要是不研究巴赫,那么對他的音樂中蘊藏著的那種是以表達我們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是不可能理解透徹的?!倍鴮τ诎秃珍撉購驼{作品的頂峰之作——《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則被認為是一部充分體現巴赫的音樂風格、音樂形象的大百科全書,是鋼琴演奏者的必修課本,這部作品從藝術創造上證實了平均率理論的優越性。他的賦格曲標志著調性功能思維的高度發展,整體曲集標志著大小調體系的完全成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所起的進步作用是不僅僅局限于鋼琴音樂發展的范疇之內的。
平均律把他一切和聲與復調對位理論上的可能性付諸實踐,那些和聲至今仍讓所有的最前衛的搖滾樂手癡迷不已。不管是對平均律分析和聲還是研究編排指法,都是一件其樂無窮的事。它無須使人交際——即使下圍棋也要交際,因為你要找一個對手。能和巴赫的這類音樂相媲美的,就是純數學、數論。這種音樂和數學一樣邏輯嚴密(只要把一首賦格用鍵盤“推導”兩邊,就可以記住,可以“復盤”),和數論一樣,不僅是科學,也是優美無比的藝術(抽象的優美,想想伽羅華的群論)。這種東西自然會使你長時間不出門也不感到孤獨。這種音樂在眾多的聲部中保持各聲部的獨立清晰,在頻繁的轉調中保持各調式的明確清晰,在豐富的和聲變換中保持節奏節拍的明確清晰。
曲集的每一首都包括一個前奏曲和一個賦格曲,賦格藝術對一般作曲家來說,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卻可以寫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動人的作品。他的賦格主題既有抒情性的,悲劇性的也有風俗性的,英雄性的。它們是當時德國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個人內心世界的寫照。巴赫在賦格的創作中,將這一體裁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充分發揮寫作上的自由度,只嚴格遵循呈示部的原則,而在展開部或插部靈活地施展他的變化技能。他運用主題的技藝性處理(倒影,逆行,擴大,緊縮)作為貫穿前后的線索,而在富于對比的答題和對題上進行豐富多彩的變化,并加進新的因素,使全曲達到高度的對比統一。巴赫在賦格創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賦格體現了嚴密的邏輯性和均衡的結構感。這是因為在賦格大廈的底部有堅實的和聲基礎,和聲在巴赫樂曲的發展上和結構布局上起著巨大的作用。巴赫的賦格至今仍被視為復調與和聲相結合的最高典范。
前奏曲與賦格或幻想曲與賦格,井不是古老的曲種。這種曲體起源,可能是自由的即興部分與賦格曲部分所交替的多段體的托卡它。前奏曲原來是樂曲的即興部分,并無確定形式,所以巴赫在這部作品中,賦予各種形態,大約可分為三類:音形裝飾化;旋律型,在和弦伴奏之上,流動著美妙的旋律;創意曲型,主題以對位方式運作。賦格曲形態也是千變萬化,大致也可分為兩類:濃縮型,有較多次的主題導入,主題的反行或緊密發展等使用較多的對位技法;弛緩型,與濃縮型相反,除呈示部,全部聲部的發展都是絕無僅有。
從音樂的旋律特征上講,由于他的音樂是多聲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結果因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交織、發展,但卻欠缺后來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結構上清晰。而這卻正是巴赫的特性,顯然,我們是不能用樂句、樂段去分析巴赫的。巴赫存在那種“立面”的思維方式。他的音樂是獨立的,甚至可以說是“抽象”的。其中有一個橫向(旋律)與縱向(和聲)的關系,如何均衡,是精義所在。筆者個人以為,巴赫從來就不是靠旋律“優美”見長的音樂家,他的很多東西某種程度上來說甚至是枯燥的。在另一方面,由于巴赫的音樂具有非常古典的美學內涵,而不同于后來的浪漫主義音樂,不同于比如說貝多芬的音樂。所以,他的音樂與其說是熱情的,不如說是均衡的,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冷峻的。
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云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復雜的均衡關系。通過這種均衡關系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同時也是最復雜的,是最基本的點、線、面的復雜變化,接近于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在面向音樂殿堂拾階而上的路途中,任何努力都不能脫離音樂語言的要義。巴赫的音樂世界寬廣深遠,其音樂表達猶如人生之語言交流體驗,自省、祈禱、交談、感慨、抗辯,甚至于遐思的無語之境皆可聞?,F在要在人群中找出對于貝多芬、莫扎特、舒柏特音樂的不同理解并不困難,而對巴赫的有生氣的看法和見解相比之下就很貧乏。這恰恰說明普遍情況下巴赫都遭到曲解,以訛傳訛的描述令人感到疏遠,真心渴求了解的人因而變得更少。本文的諸條建議、以及言之未及的更多寓意,無非反對“一言以蔽之”、將巴赫的音樂與人生簡單模式化的傾向,還巴赫人生軌跡真實、親切、自然的本來面目。
今天我們身邊很多年輕的音樂工作者,因為文化環境的差異所造成的不甚了了,往往把祈禱當作西式的念經來看待,或者干脆模仿影視劇的某些情節,把祈禱當作一種許愿。個人祈禱是一個基督徒宗教生活的基本特征和中心事件。對于在傳統的基督教文化環境中長大的人們而言,祈禱的重要性不亞于呼吸、吃飯、睡覺。祈禱不是一種強加的宗教生活形式,也不是謀求社會生存的通行證(除非虛偽的皈依);祈禱是自然的,直接的,是心口合一的。誠然,在異教徒、無神論者和持有其它信仰的人群中,也不乏優秀的音樂家。但巴赫是一位真心向上帝祈禱的信徒,他創作的無標題音樂也不可避免的時常演化為抽象的祈禱。正因為真正的祈禱均是自然流露,所以巴赫的音樂中注入的祈禱因素理當比他有意為之的部分還要多。西方古典音樂之所以較任何其它地區的古代音樂體系在和弦、和聲、復調的系統化上都做得更加出色,正是得益于連禱因素在音樂中的影響和注入。當世界各地的民歌與歡娛之樂將各具特色的地方旋律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一代又一代吟唱格里高利素歌的僧侶們卻在修道院的高墻之內,以最為簡潔、肅穆的重復變化形式、在充分發揮每一個調性特征和優勢的基礎上,把分解和弦可進行優美深沉演變的雛形建立了起來,以分解和弦為基礎,在合唱中完成了和聲與復調的探索。雖然后世在音樂理論、創作和演奏實踐方面的發展遠遠超過了經院文化領導拉丁世界文明的時期,連禱特征在早期音樂中的印記已無可改變,直到日常音樂生活中主調音樂完全將聽眾從復調音樂中拉攏過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