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實現個性化教學。文章參照德國功能學派Nord的翻譯理論將語用問題、慣例問題、語言翻譯問題和具體語篇翻譯問題設為形成性評價的四個參數,從而幫助教師發現學生的翻譯困難。通過利用電子學檔展開實證分析,具體探討了涉及評價的相關工具與方法,希望為翻譯教學改革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翻譯教學;電子學檔;語料庫;翻譯記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11-0097-05
一、引言
Colina在《翻譯教學:從研究到課堂》中指出翻譯教學與翻譯測試二者發展的不協調:盡管翻譯教學研究論文數量增多,但測試方面的實證分析卻鳳毛麟角。翻譯教材在坊間大量涌現,但大多缺乏系統地研究錯誤評估和評分標準。我國學者穆雷在該領域成果斐然,主要貢獻是:厘定了翻譯測試范疇下的測試、評價、評估等近義詞術語;綜述了大陸、港臺以及國外高校的測試評分標準。從Colina的術語體系看,大部分中國學者的研究領域屬于譯本質量評估(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而不是翻譯技能評價(translation skill evaluation)。前者僅關注翻譯成品,目的是鑒定譯者水平和能力;后者除了翻譯成品之外,還關注學生的翻譯過程和認知技巧。本文所說的形成性評價就屬于翻譯技能評價,通過筆者參與的教學實踐展開實證分析,旨在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翻譯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如何?可借鑒的理論以及相關輔助工具是什么?
二、翻譯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
Bachman等指出教師和學生都希望獲得學生進步的反饋。根據形成性評價反饋,學生可以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量體裁衣”,最終使之更加吻合學生的需求、興趣和能力。吳秀蘭歸納了外語教學中運用形成性評價的8原則:主體性、激勵性、實踐性、過程性、開放性、發展性、多元性以及定量與定性結合。英國文藝批評家理查茲說“翻譯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最復雜的一種活動”。翻譯教學的形成性評價具體應該評什么?測什么呢?有哪些理論以資借鑒?
1.評價參數:翻譯問題(translation problems)
如果剝離了翻譯的交際語境,翻譯測試就變成“對與錯”的判斷而非“適合度”的評價,從而落入傳統外語教學中的“語法一翻譯法”的窠臼。筆者認為,“翻譯問題”可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重要參數(見表1)。這種做法的優勢在于降低了教師的評估負荷,使其工作重點從語法一詞匯矯正(戰術層面),轉變為譯本的交際。功能屬性(戰略層面)和譯者的轉換能力的測評。當然,Nord也承認學生源語或者目的語水平不足始終都是翻譯教學最大的絆腳石。脫離語言正誤來評判翻譯是不切實際的,又如pym所言“不管現在還是將來,翻譯都是學習外語的途徑之一。若堅持學生必須具備完美外語水平才可以學習翻譯,則意味著教室將空無一人?!庇纱丝梢?,從初階到高階,翻譯教學與評價都不能無視學生的語言問題。所以,筆者將詞匯、語法、拼寫等層面的糾錯納入學生自評和互評。同時,教師通過設定每次任務的翻譯綱要、教授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的使用來控制任務的難度匹配學生譯者能力,也確保了教學的有效性。
2.評價工具:翻譯學檔(translation-portfolio)
建構主義學習論者Jonassen等認為評價具有過程屬性,應貫徹學習活動的始終,反對現實教學中二者割裂的做法。評價焦點不僅是學生學會了什么(產品),更要調查學生如何學會(過程)。這種觀點與Colina提出的“翻譯技能評價”恰好不謀而合。出于這種考慮,筆者選擇學檔(portfolio)作為面向翻譯技能的形成性評價工具。
所謂“學檔”是一定目的原則指導下收集的學生作品集,它能夠體現學生的反思、進步和成績。在外語教學領域主要應用于寫作,而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不多見。Newmark反對學生在批改后的翻譯作業上做筆記,因為學生不會再看修改后的作業。試想如果利用電子學檔作為作業載體,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還可以把Newmark提出的兩項基本功,即做筆記和修訂譯文整合到一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劉宓慶在香港中文大學執教課時就利用學檔收錄學生譯作草稿、師生反饋評價以及定稿。Colina認為引入學檔的目的是讓學生譯者體驗專業譯員在實際工作中處理的各類文本類型,以及在翻譯過程中的種種阻力。她將每次翻譯作業設計成譯前、中、后和語言聚焦四個活動部分很好地強調了翻譯的過程屬性,并且使學生在語用、語篇和總體考量方面有所績效改進。王峰要求學生在電子學檔中闡釋所采用的翻譯策略、疑惑、求證方法以及需要得到幫助的提示。由此可以實現教師評價、反饋的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可以更好調查學生翻譯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與翻譯績效(translation performance)二者不匹配的現象——即譯者無法找到翻譯過程中所需的恰當信息(表2),因此無法作出合理的翻譯決策(無績效),不管他多么清楚翻譯問題是什么(有能力)。尤其是在術語翻譯時,該問題尤為突出。以下是筆者在金融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一案例。
農村信用社要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加強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在農村金融中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作用。
學生譯文: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erving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must strengthen thei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and fully play their roles as the dominant financial force in rural areas and as the financial link between farmers.
學生在學檔中注明:“農村信用社”是一金融術語,通過有道詞典以及調查山東省農村信用合作社網站等雙語文本,確認其譯名rural credit cooperative(簡稱RCC)。教師反饋:四川省農村信用合作社網站等平行文本采用了Rural Credit Union(簡稱RCU)。另外,《中國法律法規漢英平行語料庫》顯示大陸法律英譯本出現“農村信用社”13次均是RCC。以英文譯名反向查詢;臺灣地區法律3項CC,22項CU;而香港以CC檢索為0,出現100次CU。同樣,COCA語料庫顯示436條CU,4條CC??梢娦g語翻譯的查詢手段必須充分。RCC毫無疑問是中國特色譯語,但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金融環境下是否該參照國際慣例呢?以上案例反應了學生確實具備了相當的翻譯能力,但是在績效方面還不夠理想。傳統的作業模式,教師無從得知學生的認知過程,通過學檔的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Blackboard、Moodle、Wiki等電子平臺的出現,學檔電子化(即E-Portfolio,也稱電子檔案袋)日漸趨勢。王峰、王正根據新西蘭開放源碼學習歷程系統Mahara設計了翻譯教學功能模塊。Bowker與工程師Bennison聯袂開發了“學生翻譯檔案”(student translation archive)和“學生翻譯跟蹤系統”(student translation tracking system),除了作品之外還有學號、源語篇來源、翻譯工作條件、日期、語對、母語、翻譯方向等屬性信息,并且將作業批量導入MS Access數據庫實現縱向(不同學生間)和橫向(同一學生不同時期)的便捷捷檢索。筆者認為電子學檔作為形成性評價的依托工具平臺可以幫助教師更加準確地為每一位學生的翻譯績效“號脈”。以學檔作為“病例”克服了傳統形式的作業的弊端:保證了同一譯者不同譯作問的歷時關聯,明晰了不同譯者間的共時特點。
3.評價方法:質化與量化結合
基于學檔的形成性評價關注績效層面的考察,要求學生生成自己的見解而非是被動地跟從教師提出的標準答案,拉近了學習與評價的距離,是一種真實性評價。翻譯學檔記錄真實學習行為,允許學生收集不同種學習經歷的證據,體現出高度的靈活性、自主性和創造性。至于學檔評價的信度與效度至今也存在學界爭議,但信度、效度都是來自客觀性為旨歸的量化評價,目的是為了保證評價獲得的普適性與推廣性。李雁冰這兩個概念不適用于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并不適于對個別差異進行充分理解和闡釋的質性評價方式。通行辦法是從傳統的評分(grading)轉變為學檔的特點描述(profiling),推行學檔量規(scale),英國許多大學都采用了這類學檔評價模式(如表3所示)。
筆者認為本質上學檔評價屬于質化評價,但在操作層面上并不排除運用量化手段,特別是運用語料庫檢索軟件進行量化分析。從定義上看,語料庫(Coprus)指大量按照一定標準收集的,可機讀的文本集合。Portfolio是寬泛意義上的Corpus的一種,區別在于后者來源往往是學生語料,而且語料一般無需抽樣設計和賦碼方案。這意味著電子學檔研究方法可獲益于外語學習者語料庫的研究理念?;仡櫳鲜兰o90年代,桂詩春、楊惠中先生領銜建設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CLEC)目的就是觀察各類學生的英語特征和言語失誤的情況,通過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對中國學習者英語作出較為精確的描寫,為我國學生的英語教學提供有用的反饋信息。Tognini-Bonelli根據Saussure關于語言和言語的區分來進一步討論語料庫方法對認識語言系統的作用,她指出二者差異在于(表4):
由此可見,學生譯本屬于一種中介語,教師完全可以以建設語料庫的方式調查其翻譯過程與成品,調查學生譯本的特色。而且作為一種特殊語料庫,電子學檔還可以實現橫向和縱向閱讀,完整和零碎統籌,內容和型式兼顧,定性和定量結合。比如,教師通過觀察學習者語料庫中的類符——形符標準比和詞匯難度,可以研究學習者在譯文中所使用的詞匯豐富程度:通過研究平均句長、單詞長度等,可以從文體角度判斷譯文的風格,并和專業譯者的譯文進行對比;通過研究學習者譯文中特定詞匯在語境中的搭配(KWIC),了解學習者的搭配錯誤和母語的負遷移信息;通過研究學習者語料庫中特定詞性(如名詞)的出現頻率并與專業譯者譯文中的相應信息進行對比,則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特定翻譯技巧如名詞與動詞之間的轉類(conversion)的掌握。
三、實證分析
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某高校英語專業三年級下學期本科生,該班級學生人數17人。前一學期完成英漢互譯、漢英對比、語篇分析概論等相關課程,學生掌握了基本翻譯策略、熟悉相關理論。本學期接受筆者執教的為期15學周的科技翻譯。主要選用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翻譯本科系列教材:方夢之、范武邱主編《科技翻譯教程》。
2.研究方法
采用博客為個體作業單位,以博客圈(http://q.blog.sina.com.cn/english521)增強交互與管理。博客作為學生的翻譯學檔平臺收錄學生對翻譯學習過程中的課程作品、評估、自主學習作品、反思與規劃、同伴與教師反饋、代表翻譯能力的實證材料等。博客圈管理員(教師)在前臺實現橫向閱讀學生作品并予以反饋:在后臺將學生譯本收集、清除語料代碼、校對和存儲,最終建設學生譯本語料庫,實現縱向閱讀,以求發現具體哪些翻譯問題構成學生的困難,多大程度上構成學生群體的困難。所發掘的翻譯問題再作為課堂討論的重點。劉宓慶教授(2010)在與筆者通訊過程中曾提到大陸翻譯課堂教學不足之一是教師講評的太多,與學生討論的太少。相信建設翻譯學檔這一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師生的多元互動。本文具體以一次作業Down into the Deep:Using high tech to explore the Tutabuc為例做個案展示。
3.個案舉證
科技翻譯不僅要幫助學生熟悉這種文體特點,更重要是體現在特定語境下譯本的交際功能如何實現,這樣才是真實性的翻譯,也才能夠匹配真實性評價。因此筆者每次都將翻譯任務與翻譯綱要掛鉤,翻譯綱要越具體,譯者發揮自由度的空間就越小。本次翻譯綱要,如表5所示。
Shih利用翻譯記憶軟件建設平行語料庫發現不同語境下某具體詞語的對等體。筆者認為同樣可以利用這類軟件來建設學習者譯本平行語料庫,以發現同一翻譯問題在不同學生譯者處理策略。筆者統計本次作業預備考察學生譯本的語用問題有2處、慣例問題3處、語言翻譯問題處3、具體語篇問題5處。限于篇幅,本文僅展示1處慣例問題與1處語用翻譯問題。通過翻譯記憶庫搜索可以定量得出結果,如圖1顯示源語篇300-ft只有3個同學(僅占總人數18%)根據翻譯綱要的需求換算成米。筆者再返回學檔觀看學生發出的“譯者聲音”:目的語群體慣用度量衡是米,所以根據1英尺=0.3048米換算出300英尺=91.44米。
另外使筆者意外驚喜的是三位有心的學生(18%)利用作業尾注(From Newsweek)的信息追查到底發現了源語篇的出處年代是1987年,并且對翻譯策略進行了積極調整,很好地解決了一項語用翻譯問題。He also brought back evidence that the ship broke apart not when she hit bootom as he had thought when viewing the first Titanic images last September.(圖2)課后參考譯文以及其他14名同學都采用了“去年9月”作為劃線部分對等體,但是根據翻譯綱要的語境,當下讀者很可能會將自己的時空體系作為參照系,譯者“1986年”的顯化策略是合宜的。
4.小結
以上案例展示了“學檔收集譯文——教師建設學生譯者語料庫——分析翻譯問題——回歸翻譯反思——實現形成性評價”的一個循環模式,較好地兼顧了翻譯過程與翻譯產品之間的關系。本次實驗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主要翻譯問題仍然是語言翻譯問題和具體語篇翻譯問題,說明學生譯員的外語水平仍亟待提高,這也是日后筆者執教科技翻譯教學的努力方向。Graves指出語言課程要處于持續的評估活動中,這樣才能將協調課程規劃設計與課程教學之間的斷層,促使教學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能力(圖3)。
四、結語
翻譯課程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顯然不止學檔一種,還可以有問卷、訪談、內省、有聲思維法(TAPs)等多種形式。教師還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效度相互檢驗的辦法,即三角印證(triangulation)讓研究者更有彈性地應對一些未能預見的問題。本文翻譯學檔的應用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起點、不同興趣開始學習。形成性評價與學生初始想法或遙相呼應、或交鋒碰撞,激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反思和譯文修訂,結果是既彌合了當前翻譯績效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也幫助學生更好地識解翻譯的過程屬性。
作者簡介:李麗,女,河南鄭州人,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教學。
收稿日期:2012年8月14日
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