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五篇】(2023年)

      發布時間:2025-07-18 13:14:47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西文化差異論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參考。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五篇】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 文化差異 形式和禮儀 觀念 結構

      一、引言

      飲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飲食與文化緊密相關,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創造出不同的飲食文化。傳統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國是農耕文化和陸地文化,兩種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而飲食的差異則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

      二、中西用餐形式和禮儀的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的禮儀就有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以和為貴的思想體現在從古至今中國人在開席時都有一家人在一起就餐的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飲食禮儀。中國人的聚食制延續千年。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都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營造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火上安放陶釜、陶鼎,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延續至后世。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這符合中華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的思想。此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也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在西方,由于基督教影響深遠,人們將基督教文化中對圣母的虔誠和尊敬延伸至社會生活中,因而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會風尚。法國人賽爾在《西方禮節與習俗》一書中提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連續影響把婦女置于社交生活的中心地位,使婦女成為受尊重的對象,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故而,在西方宴會中,人們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安排的標準,在安排座位時,先將賓客的性別列出名單,再以此安排具體座位。男女同時赴宴,男士需為女士開門,讓女士先行,當主人把女賓客領進大廳時,首先由男主人邀請第一女主賓入席,由男主人為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則同男貴賓最后進入。

      三、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對營養的追求,人們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什么叫好吃,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很難涵蓋其所有意味。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構成了中餐過于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制作方法是調和,最終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切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西方人對待飲食的態度主要堅持其實用性特征,從營養角度出發,重視食物對人體的健康,不追求花樣和飯菜的其他功能。他們認為“吃”只是為一個生物的機器加入燃料,保證其正常的工作、生活的運行,只要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健康,抵御病菌的攻擊,則其他方面并不講究。由此可見,飲食在他們心中只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活動。尤其是在西方國家享有美食之稱譽的大國法國,更是追求高質量的營養。法國烹調雖追求美味,但總不忘“營養”這一大前提。在現代西方社會,除了營養的需求外,還十分重視養生,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

      四、飲食結構的差異

      據西方統計,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是西方的六倍還多。在中國的日常飲食結構中,素菜占據主導位置,而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飲食結構中,所以在中國自古就有“菜食”的說法。這種飲食傳統,主要與佛教徒的鼓吹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認為植物為“無靈”,所以,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素食主義。西方國家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生,傳統飲食習俗以動物性食料為主,由于西方大多數國家地理位置處于高緯度,有些國家甚至終年積雪,這就造成了西方國家大多數人喜食肉類食物,而且西方人注重營養采取了生熟結合的方式,蔬菜很多時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現,飲食結構的不同有時也反映出了各個民族在生活方式和飲食文化方面的不同態度。

      五、中西方飲食文化中烹飪的差異

      西方烹調遵循的是規范與科學,西方人強調科學與營養,烹飪中處處顯示規范與科學。在西方菜譜中,計量都以克計算。這種菜譜似乎是科學的,實際上,這種科學性,也有其弊端,缺乏特色。另外,規范化的烹調甚至要求配料的準備都精確到秒。此外,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季節,面對不同的食者,皆為同一味道,毫無變化。中國烹調推崇的是隨意與特色,西方人不能理解中國烹調不追求精確的規范化,反而推崇隨意性。翻開中國菜譜,常常發現原料的準備量、調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概念。一湯匙、半碗、少許比比皆是,可究竟湯匙、碗有多大,少許是多少,沒有具體標準。中國飲食傾向于藝術性。它的特點就是隨意性。比如同樣一道菜肴,由于地區、作用、等級等不同,可以在操作上做不同的處理。以紅燒魚為例,冬天的色宜深些,口味宜重些,夏天則色和味均清淡些。對于江浙一帶的人來說,紅燒魚的調味中可加糖,如面對川湘顧客,則應多放辣。

      六、結語

      研究跨文化交際中的飲食文化差異將使人們增進相互間的了解,享受不同飲食帶來的不同感受,增進文化間的交流、互補與融合,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欣賞。筆者相信對中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禮儀進行比較,可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從而認識到寬容、理解及尊重文化差異對提高文化交際能力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德]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從措辭、句法、詞匯等修辭方法對化妝品廣告語的語言特點進行分析。研究者發現廣告商不僅僅是為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也試圖探究化妝品廣告語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國家廣告語的相似點與不同點,從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中探究引領文化差異的規則,也為不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新的渠道。當然,也希望為不同文化的廣告商提供參考。

      關鍵詞:化妝品;
      廣告語;
      文化差異;
      措辭;
      句法;
      詞法

      一、引言

      化妝品市場在發達國家的迅速發展,為許多著名化妝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機,如蘭蔻,資生堂,倩碧等。人們購買化妝品的原因并不總是基于個人需要,也因為品牌背后的隱含意義:象征了優越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化妝品公司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特點,想盡一切辦法說服他們購買自己的化妝品,如利用化妝品廣告宣傳。然而,化妝品廣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語言。本論文從語言學方面比較中西方化妝品廣告語,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異以及導致語言差異的原因。當然,本文也希望為廣告商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中文廣告語

      (一)語音方面:多使用雙關。

      雙關語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寫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雙關語廣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語言字面的含義,用作雙關語的詞通常與產品的某種特點或品牌名稱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例如:

      1.趁早下“斑”,請勿 “痘”留。(某化妝品廣告語)。

      這個句子與辦公室的流行用語“趁早下班,請勿逗留!“有著相同的發音。廣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達了產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發音相同,“痘”和“逗”的發音相同。然而,他們的意思卻完全不同。這里廣告商在廣告中運用相同的發音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產品的效果,這就被稱為雙關語。

      2.金斯頓曾在她的作品中說:“只有中文里有雙關語”。(金斯頓,1982)在中國的文化中,雙關語非常受歡迎,因為中文里,很多字聽起來相似。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基于人際關系的國家,因此,中國人不喜歡用文字直接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真正意圖。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雙關語是處理人際關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例如:

      1.“擁有健康,當然亮澤?!保ㄅ随孟窗l水)

      2.“明星風采,純純關懷?!保兰觾簦?/p>

      3.“清涼舒爽,全家共享?!保胥逶÷叮?/p>

      “擁有”和“當然”,“明星”和“純純”,“清涼”和“全家”是平聲?!敖】怠焙汀傲翝伞?,“風采”和“關懷”,“舒爽”和“共享”是仄聲。這樣的設計能夠很好的吸引消費者,因為它可以給他們帶來美好和溫暖的感覺。

      (三)詞匯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詞語。

      蘭蔻空間,一個寧靜和諧的享受空間。(Lanc?me .cn)“寧靜”和“和諧”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情緒或周圍的自然氛圍。中國社會提倡和諧,這個廣告中,很明顯廣告商非常了解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這里用“寧靜”和“和諧”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印象,因為它能夠親近自然。

      三、英語廣告語

      (一)語音方面:多使用重復。

      重復是最主要的修辭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復的單詞和短語意在強調、明了、擴大或深化情感效應。在一些化妝品廣告中,廣告語撰寫人經常使用該方法重復強調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廣告商通過重復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詞,意在指出化妝品的優點,以喚起消費者的興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簡單句式,少用復雜句式。

      使用簡單句式比使用復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為讀者不愿意花太多時間閱讀復雜的句子,另一個原因是這樣既能夠減少廣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廣告商希望建立一個基本概念或主題,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廣告語中更推薦使用簡單句。通常這樣的廣告語只需容易記住的幾句話。以上的兩個例子,每個都只有一句話,每句都在10個詞以內,而且每個詞都很簡單。從英文化妝品廣告語中不難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點。西方人十分開放、簡單,并且西方國家的歷史也沒有中國歷史長。例如,美國重視個人價值,認為自己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他們認為應該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還經常令人吃驚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觀點,無比珍惜受到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權。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詞匯方面 :多使用形容詞。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詞“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來形容良好膚質的詞。好的膚質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擁有的。這里廣告商使用這些形容詞很容易就表達出了產品的效果。

      四、總結

      本文回答了東西方國家化妝品廣告語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答案是肯定的:東西方國家化妝品廣告語之間存在差異。作者不僅從語言中找到了這些差異,還從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結論是東西方文化中的審美觀、個性特征、家庭觀念、歷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發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議廣告商在撰寫化妝品廣告語時應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撰寫者應考慮目標客戶所在地的風俗和文化特征,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剛. 英漢寫作修辭對比 [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3]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 [C].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
      日常交際;
      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探討在日常交際用語中所突顯出的中西文化差異,包括在稱謂用語、禮貌用語、告辭用語、邀約用語及比喻用語方面存在的差異,并闡述了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交際語言運用中要強調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它涉及語言學、文化學、心理學、交際學等相關學科??缥幕浑H學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現代心理學“格式塔”削瘦的理論演繹的方法探索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以及他們與底層文化結構之間的邏輯關系等等。它把交際過程看成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動態多變的編譯碼過程。影響這一過程的因素包括文化、社會、心理、環境等,并強調學習者要達到有效交際在心理、文化等方面應具備的條件。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極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障礙和誤解,從而產生文化沖突(cultural shock)?!霸诳缥幕浑H活動中,參與的各方不僅要熟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對方的語言和文化,特別是本民族文化與他民族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使交際順利進行下去?!?/p>

      二、交際活動中突顯出的文化差異

      1.稱謂用語

      稱謂語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是稱呼者對被稱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關系的認定,起著保持和加強各種人際關系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稱謂系統。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稱謂詞語的數量和指稱的范圍各有特色。中國文化傳統“重名分,講人倫”的封建倫理觀念,與西方社會“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念,使得中西方在稱謂系統上存在著明顯的反差。稱謂的使用差異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在稱呼問題上,中國文化一直認為年幼的必須尊敬年老的,這可能與我們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有關。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時,我們常常說老王、王老、老爺爺、老奶奶等等,因為“老”字在中國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稱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認識的人之間往往直呼其名,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老師和學生之間都可以這樣,他們認為這樣是關系親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長者,如果你在他們的姓之前加上“old”,他們往往會非常生氣,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暗示著你認為他們身體虛弱,風燭殘年,失去活力,他們更希望你稱呼他們的名字。七、八歲的孩子稱呼自已的爺爺、奶奶“tom,susan”在西方人看來是非常親切的,可對于中國人來說卻是不可思議。這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另外,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尊稱的詞很多,早些時候最通用的是同志、師傅等等,不論男女,都可以這樣稱呼;
      在西方文化中,尊稱的通用形式為“mr.”、“mrs.”、“miss”、“sir”、“madam”等。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先生”、“女士”、“小姐”等國際通用稱謂語使用逐漸頻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化對我們傳統價值觀念的沖擊。

      2.禮貌用語

      不懂英語習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達感激之情時需要說“thank you”。但他們卻不知道許多其它場合也該說聲“thank you”。例如,晚會上,一位美國人用這樣的話來贊美一位中國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復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這樣的答復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他會認為女士認為自己缺乏審美能力,無法鑒別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這時,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說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me”一詞,很多人認為它的意思是“對不起”,和“sorry”屬同一用途,自然應該在道歉時用到它??捎⒄Z中“excuseme”一詞通常用在打斷別人或打擾別人,希望引起對方注意時用到。

      3.告辭用語

      在使用告辭用語時,也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萬萬不可對號入座。例如,一位中國學生到美國教師那里請教問題,美國老師熱情的接待了他,還耐心地解答了他的問題。告辭時學生按照漢語習俗說:“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這會讓這位美國老師感到相當費解。為什么學生認為自己解答問題是浪費時間,難道學生感到沒有收獲嗎?在上述情況下,告辭時怎樣說才算恰當呢?按西方人的習慣,首先應該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別,而且往往要找一個借口??梢哉f:“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i don’t want to get caught in the rush hour.”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這樣,既符合英語習慣,又容易被中國學生掌握和接受。

      4.邀約用語

      請客吃飯,如果是比較正規的要發請柬,這種禮節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飯。中國人在客人造訪時,臨時決定挽留客人吃頓便飯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發出口頭邀請,并約定時間和地點。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陳述中,“1”只能認為是寒暄而已,而“2”、“3”則可視為真誠的邀請。另外,如果到飯店吃飯,按中國人的習俗應該由邀請人付賬,但按照英美人的習慣卻不一定。如果對方說:“i’ll take you to dinner”,這意味著對方付錢。但如果對方說:“let’s eat togather”,這將意味著“going dutch”。對西方人來說,約朋友到飯店吃飯而各付各的錢是很正常的現象。

      5.比喻用語

      由于不同語言的人們生活的具體自然環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歷史的影響,對很多東西往往賦予各種不同的寓意。例如“龍”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尊貴、威嚴和力量。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在西方國家中,則稱兇暴的女人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兇狠的母夜叉,最好離她遠點。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些年養寵物狗的人數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變,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漢語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國家,狗卻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英美人常說“you are a lucky dog ”,這沒有絲毫侮辱之意,而是說你是一個幸運兒,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增強在跨文化交際中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動物詞匯;
      文化差異;
      文化內涵;
      文化根源

      由于漢英兩個民族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動物文化,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英語學習者應該熟悉了解漢英動物文化的差異,從而更好的進行中西文化溝通。本文試從傳統文化差異、審美價值取向兩方面分析英漢同一動物詞的文化內涵差異。

      一、傳統文化差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西文化對于“龍”的理解。龍(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中邪惡兇殘的dragon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文化中, 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封建社會, 龍是帝王的象征, 歷代皇把自己稱為“真龍天子”。時至今日, 龍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至高無上的, 我們把自己的國家稱作“東方巨龍”, 龍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漢語中有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 諸如龍騰虎躍, 龍飛鳳舞, 都展現了龍在漢文化中的文化內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們卻認為dragon 是邪惡的代表, 是一種猙獰的怪獸, 是惡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異使同一動物詞有不同的內涵, 給人帶來的聯想截然不同。人們若想用英語表達漢語中的“龍”這一概念, 最好將其譯成the Chinese dragon。如“亞洲四小龍”可譯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誤解。

      二、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的差異

      審美價值取向和社會心理的差異的不同造成同一動物詞在中英兩種文化中產生不同的褒貶義, 這與英漢兩個民族對動物的好惡有關。對該動物喜歡、欣賞, 那相對應的動物詞就會向褒義方向發展。反之, 就會向貶義方向發展。

      (1) 同一動物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褒貶意義截然不同。同一動物詞在英語中表示褒義, 在漢語中卻表示貶義, 如狗 (dog)、貓頭鷹 (owl)、熊 (bear)。

      與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厭惡的狗。在英漢語言中狗的基本意義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養的, 有四條腿, 可幫人看家護院的一種動物。但其文化內涵意義卻差異甚大。狗在英語中大多數場合是褒義詞, 可用來形容值得同情信賴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 (助人度過難關) , a lucky dog (幸運兒) , an old dog (老手) , 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很顯然, 這些說法反映了英國人的文化心理, 他們視狗為可愛的同伴, 人類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來形容人的忠誠??稍跐h文化中, 狗是屢遭謾罵的東西, 代表卑劣可惡的品性。帶有狗字的詞語明顯具有貶義色彩, 如狗腿子、癩皮狗、狐朋狗友、喪家狗、狗仗人勢、狗咬狗等。

      (2) 同一動物詞在英語中具有貶義, 而在漢語中卻含有褒義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蝙蝠(bat)孔雀 (peacock)、等等。

      邪惡的bat 與吉利的蝙蝠。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蝙蝠令人厭惡, 使人聯想到丑陋與罪惡, 所以英語中凡帶有bat 的習語都含有貶義,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無珠) , bat 成了睜眼瞎的典型形象。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 ”字與“?!弊滞?, 搖身一變成了吉祥物。

      還有就是中西對于“孔雀”的理解。驕傲狂妄的peacock 與吉祥美麗的孔雀。由于英漢民族的審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動物常常在他們的心目中產生不同的聯想。英國人強調peacock與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孔雀般驕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

      以下是一些常見動物中西文化理解的差異分析:

      1.cat(貓)

      俗話說“貓有九命”,這是漢語的說法。此外,中國人常戲稱嘴饞的人為“饞貓”。

      cat在西方是人們寵愛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語俚語中,cat的含義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照此看來,似乎是中國的貓可親,西方的貓可惡了。

      2.dog(狗)

      在英語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煞褐浮皞€人”。如諺語: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時。如:dog eat dog(注意eat為原形),意指“人們自相殘害”;
      同樣,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漢語里,盡管狗在某些地方也為寵物,但“狗”的形象總是不雅,因而用來指人時多含貶義。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勢”、“癩皮狗”等等。

      3.pig(豬)

      pig所受待遇可謂最糟,人們總是一邊吃豬肉(pork),一邊又對豬惡語相加。

      漢語里,豬集“懶、笨、饞”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語不勝枚舉。

      英國人也給pig以丑惡的形象。a pig意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貪婪、骯臟或無禮貌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進入漢語。

      4.rat(鼠)

      漢語中的“膽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雞腸”及“鼠輩”等詞語,皆有“畏瑣、卑微”及“心胸狹窄”等含義,可見鼠在漢語中簡直一無是處。

      作為俚語,英語的rat指人時喻意與漢語稍有出入,但也含貶義: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5.ass(驢)

      漢語有“笨驢”之說,用來指人,則表達“愚、笨”之意。

      英語同漢語在這一點上有相通之處:an ass意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義語還有donkey,但常用來指小孩。

      6.bear(熊)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為緩慢”,因而具有“呆傻”之態;
      指人時常有“熊樣”之說;
      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氣乃稱“熊市”。

      但英語用bear指人時,則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魯莽之人);
      另一習慣用語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則表示“脾氣暴躁”。

      所以語言歸根結底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積淀,由于英漢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的差異,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動物文化,熟悉了解英漢動物文化的差異,對于學好英語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