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年農業科普論文【五篇】【精選推薦】

      發布時間:2025-07-18 13:11:39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黑龍江墾區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規模最大、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農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有經濟區域。伴隨著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墾區農民希望學習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技知識,然而通過報紙或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農業科普論文【五篇】【精選推薦】,供大家參考。

      農業科普論文【五篇】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數字科普;
      網絡信息系統平臺;
      黑龍江墾區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龍江墾區在我國農業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規模最大、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農業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國有經濟區域。伴隨著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墾區農民希望學習更多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技知識,然而通過報紙或書刊、影片或電視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無法實現公眾的主動參與?,F在互聯網迅速普及,把科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是科普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墾區農業數字科普服務信息系統平臺設計順應農業經濟發展和建設,它以互聯網為傳播平臺,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全景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3D技術等展示科普知識,不受時間、場地、環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觀、更迅速、更形象生動地把實時的信息和先進的技術傳遞給廣大墾區農民。

      1 系統平臺建設目標

      在建設墾區農業數字科普服務信息系統平臺的過程中,要保證平臺各模塊間數據資源能夠共享,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能統一各個系統模塊內數據的定義,建立統一的數據定義標準,并提供相應的數據定義管理功能。建設農業數字科普平臺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開展科普工作,能夠實時、快速、準確地為政府部門、農業科研技術推廣部門、普通農民提供多層次、高質量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所以此平臺要力求操作導航清晰,檢索查詢快捷方便,采用虛擬現實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3D技術等實現農技知識的形象模擬展示,建立專家系統為農業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并提供專家服務。建設墾區農業數字科普服務信息系統平臺可以推動墾區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積極推動農業信息化工作。

      2 系統平臺功能模塊的設計

      在農業領域中,原理性和經驗性的知識比較多,而系統主要是面向墾區農民,要求系統提供的農業技術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龍江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是從實際需要出發,為農業生產人員提供各類實用的農業技術,根據農業技術知識設計了圖、文、聲并茂的網頁,使用戶在瀏覽網頁的同時能夠得到專家的知識指導,遠程用戶通過Internet輸入本地的基本生產數據,推理引擎從知識庫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規則,對已有事實進行匹配,完成專家的判斷和推理,從而加快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應用步伐[1]。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采用“瀏覽器/服務器/數據庫系統”三層結構[2],如圖1所示。其數據庫為數據層,完成各種數據存儲、提取和更新操作;
      服務器為應用層,主要提供各種與邏輯相關的服務構件,完成數據的、查詢、分析處理等事務;
      瀏覽器為用戶層,主要為用戶提供操作界面。

      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包括新聞動態、科普教育、成果展示、農作物專家系統、農技推廣、景觀展示、休閑娛樂、科普論壇8個功能模塊。各個模塊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聞動態模塊:主要是把最新的有關農業的政策方針、市場動態、農業科技知識提供給廣大農民群眾,讓他們能夠實時了解最新的農業技術研究方面的發展現狀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場走向,以便能夠更好地進行農產品種植和銷售。

      科普教育模塊:主要是把一些農業常用的知識呈現給廣大群眾。有些詞匯比如現在流行的精準農業,若僅僅使用文字來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動畫的形式表述,則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記憶?,F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過大米、豬肉,但是沒有見過水稻的成長過程以及真實豬的樣子,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把墾區所包含的農作物和動物的生長過程用虛擬動畫形式展示出來,以便大家了解和學習。

      成果展示模塊:主要包括農業科技、農業成果和農業機械,以圖片、虛擬動畫的形式展示墾區獲得的優秀農業成果,使用戶感受到農業科技的進步。對于大的農業機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到現場去看,所以使用3D技術對農業機械進行虛擬仿真,讓廣大群眾對實物的認識更直觀,對農業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農技推廣模塊:包括畜牧業知識和種植業知識以及農機、農具的推廣。黑龍江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服務的對象是廣大人民群眾,而更多的也是服務于墾區的農民,他們中間的大多數文化水平不高,為了更好地把正在應用推廣的新品種、實用新技術成果(比如黃瓜冬春茬生產實用技術、溫室生產管理中利用精準作業機械實現變量施肥及變量施藥的過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機作業、帶AFS系統可自動生成產量圖的聯合收割機作業)傳遞給他們,此系統平臺使用了文字、圖像、視頻、動畫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生動,通俗易懂,有利于他們理解和掌握。

      景觀展示模塊:主要是使用全景技術展示墾區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讓更多的人了解墾區。用全景技術展示墾區,使人們能更清晰、更直觀地看到各個基地的場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較小,系統又增加了用戶的自主選擇,從而可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

      農作物專家系統模塊:主要是總結和匯集農業專家先進的知識以及長期積累的寶貴經驗,建造有關農業的計算機智能軟件系統,能結合用戶提供的信息,模擬農業專家對農業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并給予解答[3,4]。結合黑龍江墾區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情況,開發水稻、大豆、玉米等實用性強的系列化農業專家系統,為農業生產者、科技人員和管理工作者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專家系統開發流程如圖2所示。

      休閑娛樂模塊:在此模塊中設計一些與農業相關的Flash小游戲,通過游戲,用戶不但能掌握相關的農業知識,也能從中得到樂趣。

      科普論壇模塊:通過該模塊用戶可以提出在農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農業專家登陸系統后,針對用戶提出的問題給予相應的在線解答。并且在此模塊中,用戶可以上傳自己制作的有關農業知識的多媒體作品,經評價效果好的可以到農技推廣、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觀展示相應的模塊中。

      整個平臺提供細粒度的用戶權限管理,能夠對數據訪問實現權限分級控制,在關鍵的業務數據訪問上提供可靠的授權設計,并具有數據備份、還原的功能。

      3 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的優勢

      3.1 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黑龍江墾區農業數字科普服務信息系統平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論用戶身處在地廣人稀的北大荒,還是發達的一線城市,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連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隨時隨地訪問科普平臺,及時找到所感興趣的知識技術。

      3.2 傳遞信息的及時性

      農業是一門不斷發展的學科,在農業的前端領域不斷有新的科研成果產生,這些成果不應只保存在科研單位的檔案庫里,而應該及時地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所了解?,F在是信息時代,通過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可以把農業最新的科技前沿動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給普通民眾,為不同人群了解農業發展現狀提供豐富的知識保障。

      3.3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此平臺展現信息的形式豐富多樣,使用圖片和文字展現一些活動資訊、科普資料,利用Flas形式展現玉米螟綠色防控技術、溫室施肥打藥一體機、果園節水灌溉技術等最新技術,使用3D技術展現農機展品本身的形狀、特點以及操作技術,使用全景技術展示墾區農場景觀。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的引入,為農民群眾提供了更全面、更豐富的內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動活潑,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廣大人民群眾。

      3.4 傳遞科普知識的同時增強了交互性

      通過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可以控制某個項目的展示路線,在專家系統中根據農業實際生產過程選擇不同的情況給出不同的結論,并且廣大群眾可以對某項技術與專家進行探討,或者對某項技術的多媒體展示進行評論,這樣有助于科普創作作品的進一步提高,增強科普工作的效果。

      4 關鍵技術的實現

      4.1 數據緩存的實現

      為了使用戶在訪問平臺時Web服務器能夠及時響應,及時把頁面和查詢結果返回給用戶,系統平臺采用了緩存技術,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對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數據表對應的緩存實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術。為了保證整個架構的可擴展性,也允許設計者建立自定義的CacheDependency類,用以擴展緩存。

      在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術來實現工廠模式。命名空間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類DependencyAccess即為創建對象的工廠類。

      4.2 知識庫的設計

      知識庫是專家系統的核心,它相當于專家的大腦,有關農業的專業知識都被抽象化地存儲在知識庫中。本平臺采用產生式規則來表示知識。為了有效地存儲有關農作物知識庫中的各種規則知識以及診斷方法,采用XML文檔來存儲規則知識,將產生式規則的模型轉換為XML的數據模型,設計XML文檔結構,然后把定義好的XML文檔作為最基本的存儲單元進行管理,通過應用程序接口對數據進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機的設計

      推理機是專家系統的控制中心,是模擬專家的思維,根據已有的事實,推理出相應的結論。推理機的實現首先是根據決策建立相應的推理模塊,輸入條件、知識定義、前提條件的可信度、規則強度以及事實數據,計算機進行動態編碼[7,8]。當用戶使用時,輸入自己的事實數據,就會產生相應的推理結果,當原有知識不能滿足要求時,推理機可以隨時修改事實數據。系統平臺推理部分的結構如圖3所示[9]。

      5 結語

      科普興農是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把科普和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結合起來,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知識的普及,加快農業的發展。黑龍江墾區農業數字科普網絡信息系統平臺可以讓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墾區,減少農業領域知識傳播和應用的成本,為墾區現代化大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何離慶.網絡環境下的智能化農業信息平臺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2.

      [2] 楊悅欣.基于XML技術的設施農業信息平臺的研究[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06.

      [3] 孫妮娜,秦向陽,楊寶祝,等.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陳帝伊,馬孝義.專家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概況及前景[J].農機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趙澤英,李莉婕,等.貴州天麻種植專家系統開發與應用[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8):190-192.

      [6] 趙文忠.基于MVC機構的農業專家系統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8):78-80.

      [7] 劉明輝,沈佐銳,高靈旺,等.基于WebGIS的農業病蟲害預測預報專家系統[J].農業機械學報,2009,40(7):180-186.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第2篇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著力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精心組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仍是各級科協組織、學(協)會的首要政治任務。全縣各級科協組織行動起來,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學習宣傳,把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四中全會、縣委35號文件精神傳達貫徹到廣大科技工作者中去。領導帶頭學。各級科協組織和學(協)會領導班子帶頭學習、帶頭貫徹、帶頭宣講,把學習貫徹同增強黨性、轉變作風結合起來,同新年度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同科技創新活動結合起來,用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精心組織學。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按照要求,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深入抓好十七屆四中全會和縣委35號文件精神的學習貫徹工作。形式多樣學。利用理論學習中心組、機關學習日等有效載體,舉辦學習班、座談會、專題講座會等各種形式,認真組織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學習交流,力求多學一點,學深一點。

      (二)圍繞中心,開展“千百科技服務活動”

      1、“農民專家”走千家農戶。組織第一屆、第二屆評選的40名“農民專家”開展走千家農戶科技輔導;
      編印“農民專家”名片,發送到全縣166個行政村近3000個村民小組;
      開展農科教培訓、“農函大”教學,進一步加強農科教“一站、一欄、一員”建設,評選科技示范村、示范戶,為我縣“精農業”戰略、新農村建設示范縣、中國和美家園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2、科技專家進百家企業。發揮新組建的“*縣企業科技工作者協會”的作用,組織20名高工、工程師走百家企業科技輔導,編印“科技專家”名片分送企業,開展科技交流、培訓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提高企業科技競爭力。

      (三)周密部署,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建設

      認真組織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圍繞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整合資源,加強統籌協調,把工作重點放在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四個主要人群上,加強群眾性、社會性、經常性的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平臺,繼續做好科普短信發送,電子科普屏建設,開辦科技理論講座,為提高領導干部科學素質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大力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宣傳月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傳播行動等活動,引導青少年增強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利用外來民工子女學校平臺,開展“科普大篷車”活動,并向外來務工者進行科普宣傳。

      認真組織好科技周、科普日重大科普活動。精心組織舉辦2010年科普宣傳周活動,邀請有關專家舉辦科普講座,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學科的科普活動。繼續開展科普示范單位創建工作。

      開展科技培訓和科普示范單位創建。加強面向“三農”的科技培訓、科技下鄉、科技科普示范等工作,一年制培訓每年不少于2000名,短期培訓每年不少于3萬。開展*縣第五批科技示范戶的評選工作。根據城鎮勞動人口的需求,深入開展“科教進社區”、群眾性技術創新等活動和勞動技能培訓,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和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

      (四)構筑平臺,加強學(協)會建設

      協助做好各學(協)會到屆換屆選舉工作,配好配強各學(協)會理事會班子,進一步提升縣級學(協)會“三服務一加強”的能力,為新農村科普工作順利開展做好組織保障,促進農村科普工作。建立健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組織學習實踐活動”工作機制,組織縣級學(協)會不斷開展科技下鄉活動。開展自然科學優秀論文評選工作。

      認真組織優秀科技工作者外出療休養。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黨和政府的關懷,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縣科協將聯合縣委組織部、縣人事局、縣科技局組織我縣優秀科技工作者開展一次外出療休養活動。

      (五)落實措施,加強企業科協組織建設

      結合我縣企業科協組織建設實際情況,會同縣委組織部在優強企業中開展企業科協組織建設,力爭新建2~3個企業科協組織,真正為企業創新創業、科技開發、合作交流做好服務。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農村;
      氣象科普;
      問題;
      改進方法;
      山東昌樂

      中圖分類號 P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9-0265-02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nstructor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ways and means of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meteorological suppor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countrysid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problems;
      improvement ways;
      Changle Shandong

      “三農”問題歷來都是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農業經濟受氣象因素的影響非常大,據統計,在我國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的70%,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整個國民經濟GDP 的6%以上[1]。近年來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給工農業、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尤其是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日益引起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但由于農民對氣象科普知識認識不足,普遍缺乏氣象災害的防御意識,突發性氣象災害事件對農村的危害尤為嚴重,因此氣象防災減災的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最薄弱的地方也在農村。因此,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視和加強農村的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向農民群眾普及各類氣象災害常識和防御要點,推出針對性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傳品,逐步增強農民群眾應對氣候變化和氣象防災減災的意識,進一步提高“三農”的經濟效益,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1 昌樂縣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現狀

      1.1 利用重大科普或紀念活動日宣傳氣象科普知識

      在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5?12”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日組織氣象科普工作人員走上街道、深入農村,通過散發宣傳材料、現場咨詢服務等形式宣傳氣象科技知識;
      組織中小學師生參觀氣象臺,通過介紹人工影響天氣流程、演示天氣預報方法、體驗天氣預報節目制作、觀看圖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氣象科普知識;
      向農民贈送《氣象與生活》《氣象知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雷電防護手冊》等氣象科普知識的書籍。據統計,最近5年,平均每年散發宣傳材料12 000余份,參觀師生240人次,贈送書籍200本。

      1.2 氣象災害應急演練

      每年與昌樂縣城南小學或雙語學校聯合舉辦1次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培養小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其自救能力和應急能力。

      1.3 舉辦氣象知識培訓班

      每年舉辦2次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氣象知識培訓班,一次科級干部氣象知識培訓班,培訓180人次。

      1.4 通過預警信息一鍵式平臺,利用大喇叭廣播、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的形式傳播氣象信息

      昌樂縣氣象局于2012年建設預警信息一鍵式平臺,每天通過該平臺2次氣象信息,有突發性天氣時隨時,全縣已安裝氣象預警大喇叭的369個行政村、11塊電子顯示屏、手機號碼庫中收集的823個號碼,可以同時收到氣象信息。

      2 昌樂縣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氣象科普知識獲取渠道單一,傳播效果難以保證

      農村地廣人稀,信息集中程度不高。農民主要通過電視獲取氣象信息,在報紙、雜志的閱讀上還沒有形成習慣,能上因特網的更是少之又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對氣象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傳播效果很難保證[2]。

      2.2 科普活動模式簡單,缺乏互動

      目前,開展的農村氣象科普活動模式是單向的傳播過程,農民只能被動接受科普工作者傳播的內容。由于雙方沒有互動,缺乏溝通,農民不能真正理解氣象科普,科普工作者也不能了解農民的實際需求。

      2.3 科普內容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

      2.3.1 科普內容單一。單純的晴雨、溫度等氣象信息已難以適應農民的需求,農民更需要專業化的氣象產品和可操作性強的防御措施的指導。

      2.3.2 缺乏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隨著農村生產經營的多樣化,對農業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尤其對基層氣象部門來說,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更是缺乏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比如,關鍵的農時季節,以及有災害性天氣時,農民需要短時、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的指導。

      3 昌樂縣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改進方法

      3.1 建設一支氣象科普隊伍

      為了做好氣象科普工作,首先需要有一支氣象科普隊伍??梢杂蓺庀蟛块T退休人員組成,因為他們都具有專業的氣象科技知識,也可以從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中篩選。通過培訓,讓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掌握一些基本的氣象知識、防災與減災知識,利用他們直接接觸當地農民的特點,快速傳達氣象信息,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另外,氣象協理員和信息員熟悉周圍群體對氣象科技知識的需求,可以使氣象科普工作更深入、更有針對性。

      3.2 村干部口碑傳播,加大宣傳效果

      村干部是農村發展的帶頭人,在本村一般有較高的威信。通過氣象科技培訓、手機短信等,先讓他們掌握一些常規的氣象信息、氣象與減災防災知識,再由他們向村民宣傳氣象科學知識,趨利避害。由此,氣象科普的普及可以由點帶面,向農村薄弱環節深入。

      3.3 充分利用氣象手機短信傳遞科普知識

      氣象手機短信以其快速、便捷的特點,目前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的信息媒體。近年來,各級氣象部門都在建設氣象信息手機短信平臺,非常重視利用手機短信宣傳氣象科普知識。充分利用手機短信的優勢,進一步加強手機短信的宣傳力度,擴大短信宣傳覆蓋面,將會起到更好的科普宣傳效果。

      3.4 多種形式開展氣象科技下鄉活動,打造整體宣傳氛圍

      3.4.1 氣象科普流動車。利用氣象科普流動宣傳車,攜帶宣傳材料、展板、擴音喇叭等宣傳物資進行宣傳。

      3.4.2 紙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氣象科普知識。紙杯或塑料口杯成本低,在農村使用頻率高,是科普宣傳的永久性工具。在紙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氣象科普知識,以贈送的形式向村委會、社會團體、農民適當贈送。

      3.4.3 氣象電子顯示屏。利用氣象電子顯示系統內容廣、更新便捷、顯示直觀的優勢,24 h無縫隙相應的氣象信息,為農民安排農業生產提供相應的氣象保障。

      3.5 利用現代化手段強化氣象科普宣傳

      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普及,給氣象科普宣傳帶來更好的宣傳契機。氣象科普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制作氣象科普宣傳片,刻錄成VCD、DVD 等視頻光碟,發放到農村有影碟機、計算機的專業戶;
      充分利用氣象為農服務的網站,開辟和豐富氣象科普專欄;
      利用天氣預報自動答詢系統12121的信箱,設置和豐富氣象科普信箱內容[3]。

      3.6 加強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宣傳

      近幾年,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4],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有所增加。遇有大風、冰雹、暴雨、雷暴等極端天氣造成災害事件時,要及時用身邊的事例進行宣傳,尤其是對防范措施的宣傳,引發農民對災害性天氣的認知,加強農民對災害性天氣的重視程度,提高農民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3.7 重視對農村學生的科普教育

      要特別重視農村中小學生防御氣象災害常識的普及,要保證每一個學生在小學或中學階段受到1次以上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可以請學生到氣象局參觀,也可以派人到農村中小學校開設氣象科普輔導課,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圖片、視頻、展品等,給學生講解當地的氣象災害及其防御常識,讓廣大農村的兒童從小就了解氣象,懂得氣象災害的簡單防御知識。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充分發揮學生向社會進行廣泛宣傳的作用[5]。

      4 結語

      昌樂縣開展農村氣象科普工作要在吸收利用傳統經驗的同時,圍繞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探索氣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緊緊貼近“三農”服務,進一步豐富氣象科普工作途徑,努力創新氣象科普形式,拓展氣象科普領域,擴大農村氣象科普宣傳的覆蓋面,增強農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達到應用氣象趨利避害的目的。

      5 參考文獻

      [1] 劉英金.中國氣象戰略研究(輔導讀本)[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

      [2] 黃東林,蔣運志.“氣象科普”向農村延伸的探討[J].農技服務,2009,26(7):155.

      [3] 杜婧,張脈惠.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C]//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杭州: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2009.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第4篇

      我們按照“四科”要求,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為出發點,以創新為動力,以活動為載體,積極探索新時期科普新模式、新領域、新內涵,廣泛深入開展了科普工作。一是精心打造了科普之冬活動品牌。把科普之冬作為科普工作重點加以推進,形成了主管領導掛帥、部門相互配合、科協組織實施、全民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僅近三年來,就舉辦各級各類培訓班16343場(次),受訓人數305.2萬人次,推廣農業新技術380項。特別是先后2次承辦全省科普大集,2次舉辦農技協發展論壇,邀請500多位專家深入各地提供了技術指導和咨詢,有力地推動了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堅持從農村經濟發展需要和農民現實需求出發,大力開展了科普流動課堂、農民務工技能培訓、農業生產科技信息研討、“百名大王進萬家”科技下鄉等活動,使科普之冬的內涵不斷豐富,效果更加突出。二是扎實推進了社區科普工作。幾年來,先后依托參美礦泉水廠、市自來水公司,在世界節水日開展水知識、《水法》宣傳,向市民發放宣傳資料近5萬份。依托市醫學會、書畫學會在市區開展健康知識講座、科普文化夜市等活動,已舉辦20余場次。以宣傳貫徹《科普法》的契機,與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等單位聯合啟動了“城市社區科普文化廣場”活動,共舉辦科普展覽、科普講座28場(次)。特別是去年6月,我們舉辦了全市科普日活動啟動儀式,為全市第二批科普志愿者授旗并頒發了證書,開展了“講科學文明、反生活陋習”主題演講、科普掛圖展覽、“工程技術與百姓生活”知識競賽活動,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科普日活動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目前,全市共建城市文明樓院87個,科普文明樓道108處,科普畫廊、市民閱報欄216個,60以上的社區建有科普櫥窗或專欄。三是廣泛開展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多次與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等有關部門聯合下發文件,對青少年科普活動進行安排和部署,共組織20__多名師生參加了科技創新大賽、科普知識競賽、科技夏令營等活動,肇東市實驗小學被中國青輔協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肇東、安達兩名教師獲得了“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榮譽稱號,百余名學生獲省級獎勵。20__年,我們還成立了全市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各縣(市)區也藉此機遇進一步完善了協會組織機構,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中國科協青少部來我市工作調研時,對我市科協挖掘和動員各方利用條件,積極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四是深入開展了科技致富大王競賽活動。堅持把大王競賽活動作為鄉土人才涌現的載體、作為科學技術的孵化器牢牢抓在手上,并不斷尋求發展創新。全市省級大王已達到185名,市級大王546名,帶動農戶達10多萬戶,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引導和輻射作用。為進一步深化競賽活動效果,我們在今年的科普之冬活動中啟動了“百名大王進萬家”活動,組織大王進村屯、入農戶,采取科技培訓、科技結對子、科技扶貧等形式,為廣大農民送去了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經驗。我們還與市人事局協調,為市級大王、能手破格晉升中級農民技術職稱,進一步地調動了廣大農民學科技、創高產、當大王的積極性。

      二、實施規模推進,加快體制創新,努力推動農技協大發展、快發展

      堅持把農技協作為服務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通過擴張規模、強化管理、規范運作和優質服務,促進了農技協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由單一型向實體型,由小區域局部性向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一是抓組織推進,擴大群體規模。9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農技協工作納入了農村目標管理,先后7次召開農技協經驗交流會、推進會,2次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技協工作的意見》。去年5月,市委召開的全市農技協服務農業產業化推進會議,對全市“十強”農技協和“十佳”、“優秀”農技協會長給予了重獎和市級勞模待遇,并出臺了《全市農技協服務農業產業化推進意見》。各縣(市)區也真正把農技協工作上升為黨政行為,納入了主管領導的目標責任制,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定期檢查,加大了農技協工作的組織推進力度。目前,我市農技協已發展到1867個,比去年增長7,會員27萬人。二是抓引導扶持,創造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了與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積極爭取信用社為農技協提供發展生產專項貸款,目前已下發1356.97萬元;
      與農業、科技、工商、 稅務、交通、環保等13個部門協調,爭取市委出臺了扶持農技協發展的14條優惠政策,努力營造了推動農技協發展的良好氛圍。同時,不斷加強了典型扶持力度,在20__年開展了農技協“規模推進年”活動,在全市樹立了20個龍頭型、200個示范型農技協;
      在20__年開展了向“先進農技協集體和個人學習活動”,在全市上下掀起了樹立典型、宣傳典型、學習典型的熱潮。三是抓整頓提高,切實發揮作用。制定了《文秘站網市農技協示范章程》,幫助農技協明確產權關系,規范權利義務,完善了操作辦法;
      在農技協中大力推行了“支部 協會”、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進一步加大對農技協骨干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目前,全市一大批農技協正向著高層次化邁進,“公司 農戶”的農技協達到414個,在工商注冊產品46個。蔡景學瓜菜研究會和文秘站網市農業高新技術開發研究會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百強農技協”榮譽稱號。中國科協副主席徐善衍、中國科協“農技協”與“三農”問題調研組先后前來調研,對我市農技協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理論探索,不斷提高科協工作指導性、創新性

      多年來,我們切實加大信息工作力度,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積極探索新時期科協工作思路、模式和機制,為開創科協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輿論支持。一是圍繞科協工作亮點進行宣傳。針對科協大部分工作不被社會所認知的實際,我們打破了平行推進的方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叫響、炒熱活動精品。幾年來,對科技活動周、科普大集、農技協論壇、優秀科技工作者表彰等具有顯示度和影響力的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在《文秘站網日報》開辟的“科協之光”、“農技協擷萃”專欄中刊登稿件180多篇;
      在文秘站網信息港的科普網頁上登載信息200余條;
      在電視臺的“科普大篷車”專題節目中播發科技片26期。同時,還聘請電視臺、報社記者為特約撰稿人,專題報道科協重大活動,擴大了科協組織的社會影響。二是圍繞群眾關心熱點開展調研。文秘站網市作為欠發達的農業地區,為農民增收搞好服務,是我們調研宣傳工作的重大課題。針對農民生產缺技術問題,通過科普之冬、科技下鄉、農函大培訓等載體,為農民送去了先進實用技術;
      針對農民生產缺信息問題,于每年備春耕生產之前借助閉路電視、《文秘站網日報》、《東北網》等信息平臺,對全市農業生產年景進行了預測分析;
      針對農民致富缺門路問題,精心收集、整理了科技能人的致富經驗,編輯了《致富經》一書,被市委組織部確定為開展黨員先進性教育教材;
      針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狀況,與農委、供銷社聯合組成調研組,深入6個縣(市)區對合作經濟組織進行調研,為市委召開全市發展農村股份合作組織工作會議提供了依據。三是圍繞科協工作特點提出建議。20__年,對全市科技工作者發揮作用情況進行調研,為市委、市政府制定《關于加強科協工作的決定》提供了依據;
      20__年,深入基層開展組織建設情況調研,提出了科協工作要由服務經濟向參與經濟轉變、哪里有科技工作者哪里就應有科協組織的建議;
      20__年,對全市科協干部隊伍建設和科技工作者參政議政情況開展了調研,所提出的建議被市委采納;
      20__年,與工青婦部門聯合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借鑒寧波經驗,爭取市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工青婦科工作的意見》,為開展好科協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注重強化職能,健全網絡體系,切實增強科協組織凝聚力、影響力

      我們從建立健全網絡體系入手,進一步夯實了科協的工作基礎,為科協工作的健康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在健全組織網絡上下功夫。針對基層組織萎縮、斷層現象,我們把加強組織建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在城市,進一步整頓、規范了學會和企業科協,著手建立了社區科協;
      在農村,在鞏固加強鄉(鎮)科協組織基礎上,大力發展了農技協組織;
      積極拓展工作空間,在社區和非公有制企業建立科協組織,從而初步形成了一個縱橫結合、條塊聯動、多方參與,具有廣泛性、群眾性、開放性特點的組織網絡。二是在加強隊伍建設上下功夫。我們以每年“科技活動周”、“科普日”活動等為契機,組建了科普志愿隊伍,并組織他們經常性地深入社區、農村、學校開展科普宣傳、科技咨詢等活動,目前我市科普志愿者已達867人。為提高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的教育水平,邀請中國青輔協教師在肇東、安達舉辦了培訓班,組織參參加省信息學奧賽輔導班。三是發揮了職能作用上下功夫。我們從服務“三農”出發,在每年備春耕前,組織農學會、林學會、水利學會、畜牧學會、氣象學會的專家對農業生產年景分析和自然災害進行預測,為農民提供了及時準確的農業科技信息;
      從服務科技工作者出發,組織開展了“保健康、送愛心”醫療優待活動,協調文秘站網市第一醫院,為科技工作者提供20多個優待項目,減免額度達30—50。從服務農村弱勢群眾出發,我們制定了科技扶貧三年規劃,充分發揮科協及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的組織優勢,通過協會帶、能人幫、培訓教等形式,已幫助150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人均收入達1600元。

      回顧幾年業的工作,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認清形勢,明確方向,開闊思路,努力進取,才能進一步推動科協工作整體上水平。

      一是必須緊緊依靠黨委政府的領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加快發展中找準位置??茀f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一部分,只有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服務,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得到黨和政府及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近年來,我們堅持把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在圍繞農技協、青少年科普、社區科普、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上,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科協工作達到了與黨政工作合拍同步,實現了“有為有位”。市委兩次做出《關于加強科協工作的決定》,10個縣(市)區全部獨立建制,市、縣兩級科協的正副職分別在同級 人大、政協中擔任常委職務,并不斷把素質好、能力強的干部充實到科協班子中來。

      二是必須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優勢,開拓創新,爭創一流,在常規工作中謀求突破??茀f具有學科齊全、人才薈萃、聯系廣泛的優勢,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努力把創新的思維、方式、方法引入到工作實踐中去,向常規工作要突破,向工作成果要精品。幾年來,我們通過推廣農技協發展的“五種模式”、“五條路子”,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市實際的農技協工作方法,為農技協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開展“百名大王進萬家”科技下鄉活動,實現了科普之冬與大王競賽活動的相互促進,推動科普之冬活動向四季延伸;
      通過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實現了科協優勢的發揮和和科技工作者個體的發展,為我市科技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第5篇

      中國科技報研究會曾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有深度的調查研究工作。從調研情況看,各地的黨委、政府和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對科技報都有著一種發自肺腑的信任以及難以割舍的情懷。以務實見長,內容平實,文風樸實的科技報,已成為農村老百姓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科技報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肩負科普宣傳的重任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社會特別是農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萍紙笞鳛榭破招麄鞴ぷ鞯闹髁?,在提高全社會特別是農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方面是大有可為的。

      首先,在開展科普宣傳方面,科技報擁有從事科普宣傳工作所必需的專業人才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萍紙笫情L期從事科普宣傳的專業報,在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科普宣傳工作的經驗,擁有大批綜合素質、專業化程度都比較高的人才隊伍,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資源。

      其次,科技報在群眾別是農村群眾中所具有的影響力,是實現科學工作效果不可多得的資源。長期以來,科技報所堅持的“以科技引領群眾致富”的辦報宗旨,和自身樸實無華的風格,是吸引群眾的重要因素。

      第三,科技報在科普宣傳工作上的專業性,是其他媒體所不具備的??萍紙笫强破招再|的專業報,在進行黨的農村政策、科技政策和科普宣傳時,不受報紙版面和編采人員專業水平的限制,可以大篇幅、深層次進行宣傳,效果就更明顯。

      科技報在科普工作特別是農村科普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普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全國科技報一直用大量的版面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實用技術,傳播科學精神,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迷信和“偽科學”。面向城市的科技報,每年開展“科普進社區”活動,免費向市民散發科技報和科普資料;
      而面向農村的科技報更是在送科技下鄉、科技活動周、科普示范基地建設和破除封建迷信、反對“偽科學”的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技報在傳播實用技術、引領農民科技致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全國科技報中80%以上是面向農村的,面向農民的??萍紙笤趧摽醣惆岩詫嵱玫目茖W技術引領農村群眾致富作為辦報的一項主要內容來抓,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為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為更好地為農村讀者服務,我們開設了熱線電話,隨時接聽、解答讀者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被農民親切地譽為“致富熱線”。近年來,我們除了把中央、省里的有關“三農”的政策及時準確報道出去外,還把目光真正投向最廣大的農民和農村基層干部,了解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把上下兩頭的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還開辟了“讀者熱線”、“關注農民增收”等專欄,專門將落實政策后,各地采取的做法、農業結構調整的進展、農民增收的情況進行及時報道。

      為農服務,就要急農民所急?,F在農民最想了解的是致富信息,為此,我們開設了“信息廣場”、“致富有招”、 “農資市場”、“打工指南”、“種植天地”、“養殖課堂”等專版,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介紹了當今國內外最新的科技實用技術和各地的新信息、新產品,農民對這些實用的信息十分喜愛,報社每年僅此收到的農民反饋信息、書面咨詢不下數千條。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