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從林地選擇、苗木選擇、整地挖穴、造林密度、造林方法、幼林撫育、松土除草、肥水管理、整形與修枝、間伐等方面介紹了楊樹栽培技術,以期為楊樹的速生豐產栽培提供參考。為了讓楊樹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栽培管理技術論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參考。
栽培管理技術論文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從林地選擇、苗木選擇、整地挖穴、造林密度、造林方法、幼林撫育、松土除草、肥水管理、整形與修枝、間伐等方面介紹了楊樹栽培技術,以期為楊樹的速生豐產栽培提供參考。
為了讓楊樹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優勢,增加農民收入,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棵“搖錢樹”,應推廣先進實用的楊樹豐產栽培管理技術,把楊樹發展的重點從擴大面積轉到提高單產和質量上來,變望天收的粗放式生產為集約經營方式,以提高楊樹經濟效益。
1林地選擇
科學研究表明,楊樹要求生長季節雨量充沛,土壤有效層厚度在1m以上、地下水位1.5~2m是最適宜楊樹生長的立地條件;
土壤有效層厚度80~100cm、地下水位1m左右的為中等立地條件;
土壤有效層厚度在40cm以下、地下水位長期在50cm以上,如無排水條件,則不宜栽植楊樹。
2苗木選擇
一是楊樹品種繁多,同一品種在不同區域生長狀況有很大差別,所以要按照“適地適樹適品種”的栽培原則,選擇合適的造林樹種,切不可盲目引進推廣新品種。二是楊樹苗木質量與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的生長有重要關系。一般選擇二年生的苗木,即2年的根1年的干。要選擇苗木高度3.5m以上、胸徑4cm以上、梢不彎曲的壯苗。
3整地挖穴
楊樹速生豐產栽培,宜采用“三大一深”栽植技術,即要大苗、大穴、大株行距和深栽。這樣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楊樹根系發育,增強抗旱、抗風能力,有利于培育圓滿通直的無節良材。造林密度在造林前進行細致地深翻整地能使低產的林地轉變為豐產林。深翻整地能降低土壤的緊實度,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楊樹根系對深層土壤的利用。根據造林密度,在定植點上挖80cm×80cm×80cm以上的大穴。
4造林密度
根據楊樹人工林培育的目的材種,采用適宜的造林密度。培育大徑級材,在一個輪伐期內不主張間疏伐,通常稀植,并實行農林間作,以保證每株樹有充分的受光條件。采用6m×6m、7m×7m或8m×8m的株行距,間作5年左右;
也可以采用行距10m、株距4m的規格,或者是大行距20m、小行距3m的大小行種植形式,間作農作物6~7年。在這種密度下,輪伐期為10~12年,成材胸徑40cm,每公頃立木蓄積可達到180~240m3。培育中小徑級材,株行距可以小于4m×4m,輪伐期可短些,約5年左右,胸徑20cm,每公頃立木蓄積100m3。在楊樹片林栽培中,密度偏大的現象比較普遍,但通過調查對比可知,栽植密度過大,不但費用增加,且生產的木材徑階小、價格低、效益相對較差,而培育大徑材效益則較高。
5造林方法
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造林方法,即首先在80cm見方的大穴中回填1/3左右的土,把苗木放入穴中扶正、標直;
然后再填土一部分,輕提苗木,使苗木根系舒展;
接著踩實澆2桶左右的定根水,等水滲透后再填土踩實、培起風堆等。
6幼林撫育
撫育楊樹幼林,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是實行林糧間作。實行林糧間作不但在栽植后的幾年內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通過間作,撫育了幼林,給幼林生態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林糧間作應以矮桿豆科作物為主,如花生、黃豆等。
7松土除草
松土除草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對促進林木生長效果十分明顯。每年夏冬兩季都要翻耕土壤,除掉雜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讓楊樹根系生長發育更良好。在沿河土壤比較粘重的地區尤其需要推廣這種技術,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施肥。實踐證明,僅此一項技術,就可使用材產量提高1倍。
8肥水管理
楊樹對水分的要求很高,一般每年應灌水3~4次。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芽前灌返青水;
5~6月灌促生水,促枝葉擴展;
11月灌防凍水,促進根系生長。施肥后遇天氣干旱亦應澆透水。施肥分基肥和追肥?;适窃谥矘鋾r施入穴中,一般株施有機肥5~10kg或過磷酸鈣250g,將所施肥料與熟土摻勻,回填于30~60cm的根系活動層內。施追肥在樹冠邊緣下開施肥溝,溝長80cm、寬20cm、深20~30cm,株施尿素250g。施肥后應及時澆水、中耕除草。
9整形與修枝
整形與修枝應在秋冬與初春樹木停止生長時進行。幼樹的修枝,如果用大苗造林,苗高在6m以上,3年之內不進行修枝,3年后6m高處直徑達10cm以上時修枝1次,把無側枝的主干再提高3~4m,以培育較高的無節良材,但修枝絕對不能過度。應當強調的是,整形應在第1年生長結束后或第2年春天就開始,直到3~5年樹高10~14m已形成通直的主干時為止。整形的方法是剪去影響頂部主梢生長的競爭側枝,隨著樹木長高還要修去樹冠下部和中部粗大的競爭枝,直到8m以下通直無枝。8m以下樹干上側枝著生處直徑達到10cm時即應修去側枝,由下而上修枝直到干高8m為止,以保證干材芯10cm以外沒節。修枝高度大致是1~3年少量修枝,4~5年修枝到樹高1/3處,6年以后修枝到樹高的1/2~2/3處。主干上發出的萌條應及時除去。
栽培管理技術論文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詳細闡述單季晚稻直播技術研究實施概況,簡單介紹直播晚稻技術試驗研究結果,并從選用良種、精細整地、適期播種、合理運籌肥料、水漿管理、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方面介紹與之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海鹽縣地處杭嘉湖平原,是一個糧、棉、油、畜等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農業縣。全縣單季晚稻面積約1.69萬公頃,水稻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在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了縣鄉(鎮)農技推廣部門的共同努力,已超額完成了農業豐收項目計劃指標,全縣直播稻面積約1.47萬公頃,其中免耕直播8020hm2,翻耕直播6673.33hm2,項目達標面積7686.67hm2,比計劃指標超了1020hm2,平均省工節本增產增效1566.9元/hm2,推廣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全縣共增收1204.42萬元,超額完成了項目計劃指標。
1單季晚稻直播技術實施概況
1.1氣象與苗情
直播單晚生育期(6月1日至10月底)積溫3937.2℃,比2006年多107℃,日照時數1006.3h,比2006年多46.8h,雨量468.5mm,比2006年多46.8mm,雨日47d,比2006年多1d,直播單晚大部分田塊出苗較好,苗數充足,雖受臺風影響,單晚仍獲得豐收。據縣苗情點10塊田調查,最高苗峰出現在7月20日左右,最高苗峰834萬叢/hm2,比2006年高217.5萬叢/hm2,葉齡8.9張與2006年相同。
1.2起發快,分蘗早,根系活力強
據苗情點定點調查,單晚免耕直播在播后20d,平均葉齡為5.38張,苗數505.5萬叢/hm2,平均單株帶蘗2.1個,比翻耕直播稻多1.8個;
播后30d,平均葉齡為8.05張,苗數873萬叢/hm2,單株帶蘗4.6個,比翻耕直播多0.9個。成熟期根系考查,免耕直播白根數比翻耕直播高1.8個百分點,黑根系數比例則比翻耕直播少3.4個百分點,平均單株根數比翻耕直播多13.8根,增幅27.4%,平均根系增加0.6cm,增幅3.2%,平均單株根系鮮重增0.21g,增幅22.2%。
1.3經濟性狀表現好
據全縣8個鄉鎮、40塊田6.14hm2調查匯總,平均播種量51kg/hm2,播期6月14~20日,始穗期9月3~9日,齊穗期9月6~11日,最高苗峰784.5萬叢/hm2,有效穗數396萬穗/hm2,株高89.24cm,穗總粒數113.5粒,穗實粒數99.7粒,結實率87.8%,千粒重23.6g,理論產量9318kg/hm2,實際產量8520kg/hm2。根據16塊田調查匯總情況看,直播稻平均產量8505kg/hm2,比移栽稻的8310kg/hm2增加195kg/hm2,增幅2.4%。直播稻增產主要靠增穗增產,同時可以適當控制最高苗,提高成穗率。
1.4涌現了一批中心示范方和高產攻關田
我縣根據省級項目積極開展優質高產示范競賽活動,各鄉鎮建立了一批直播高產示范方和高產攻關田。中心示范方中如西塘橋青蓮寺村7.07hm2直播秀水110,平均產量8430kg/hm2,比常規水稻高705kg/hm2,增幅9.1%;
縣級百畝示范方武原鎮金星村涇塘10組7.012hm2直播稻,平均產量8265kg/hm2,比常規水稻高540kg/hm2,增幅7.0%。高產攻關田如秦山鎮長川壩村萬建生1133.34m2免耕直播秀水03,產量8580kg/hm2;
百步鎮萬勝村嚴德方1200m2秀水110直播稻,平均產量8400kg/hm2;
沈蕩鎮沈蕩村二組陳福忠1400m2直播秀水09,產量8730kg/hm2。
1.5省工節本增產增效
水稻直播栽培法,達到了省工、省種、省秧田、省成本和增產的目的。據8個鄉鎮調查匯總,全縣7686.67hm2直播晚稻達到了項目計劃指標,省工節本增產增效1566.9元/hm2,推廣直播輕型栽培技術共增產增收1204.42萬元,超額完成了項目計劃指標。
2直播晚稻技術試驗研究結果
為了進一步研究直播技術,更好地指導生產,我縣進行了單晚直播粳稻不同播種量、不同播期試驗。不同播量試驗,品種為秀水110,4個處理分別為播種量15kg/hm2、45kg/hm2、75kg/hm2、105kg/hm2,隨機排列,重復3次,共12個小區。試驗結果表明,播量為45kg/hm2產量最高,播量15kg/hm2由于苗數不足,產量為最低,播量75kg/hm2、105kg/hm2由于苗數過足,但成穗率不高而導致產量不高,所以播量45kg/hm2群體比較適中,成穗率、產量都較理想。不同播期試驗:品種為秀水03,3個處理播期分別為5月30日、6月10日、6月20日,3次重復,共9個小區。試驗結果表明,早播比遲播的在經濟性狀上表現千粒重高、產量高。前茬為冬閑田的田塊可以適當早播,其他茬口的田塊能早播的盡早播種。我縣的直播稻播種期定在6月10日左右為宜。
3直播稻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3.1選用矮稈抗倒的優質高產良種
我縣推廣應用的適合直播單晚品種有秀水03、秀水09、嘉花1號、秀水110等。
3.2精細整地
大田整地做到“四要”:一要早翻耕,使雜草、樁頭等腐
爛;
二要田面平整,不留水漬害;
三要畦面軟硬適中;
四要溝渠配套。
3.3適期播種,精量勻播
常規粳稻用種量在45~60kg/hm2,雜交粳稻18.75~22.50kg/hm2。播種期因品種而異,一般以5月底至6月上旬為宜,最遲不超過6月20日。播前種子要經曬種、浸種、催芽,后期做好疏密補稀的工作。
3.4合理運籌肥料,促進平衡生長
采用氮、磷、鉀配套,用腐熟有機肥7.50~11.25t/hm2結合基肥施入。分蘗肥用尿素112.5kg/hm2,鉀肥112.5~150.0kg/hm2,長粗肥用尿素112.5kg/hm2,穗肥在8月10日前后,施尿素45~90kg/hm2,后期苗色明顯落黃的田塊,可酌情補施尿素30~45kg/hm2。
3.5水漿管理
采用濕潤好氣灌溉,中期以淺水濕潤灌溉為主,當苗數達到有效穗數的80%時及時擱田。采取多次輕擱、露擱相結合的方法,后期干濕交替,保持田板濕潤至收割前3~5d,防止斷水過早。
栽培管理技術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利用固態肥料代替傳統無土栽培營養液,具有節水、節肥、省工、高產優質、不受地域限制和產品潔凈衛生等特點。特介紹黃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主要包括設施構造、無土育苗、定植、日常管理等內容,以期為黃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支撐。
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是由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無土栽培研究組鄭光華等于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到1993年北京海淀區農科所有關科技人員加入研究,經多次試驗總結制定出完整的技術方案,于1996年正式定名為“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該技術利用農業副產品及廢棄物,將其轉化為植物所需營養源及栽培基質,是我國首創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新技術。
1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特點
(1)栽培的植物營養源大部分或全部來自農業副產品及廢棄有機物質,資源豐富,能再生,為傳統無土栽培從無機化走向有機化開辟了道路,不僅可解決土壤障礙問題及非農耕地開發農業生產,更是生產綠色食品的市場需要。
(2)有機基質是重要營養源,需加添的營養元素,可施用固態肥料,可省去營養液的配制及供應系統,故設備大為簡化,較無機營養液無土栽培投資節省70%以上,在經濟上為大量推廣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3)營養供應可根據所需生產的農產品等級,施用不同類型的肥料,如生產綠色AA級農產品可全部施用有機肥,生產綠色A級農產品可施用有機肥加部分無機化肥。
(4)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設施的商品化,可加速推廣該項技術,可使得該栽培技術更簡明,施肥配方化,管理規格化。宜發展成工廠化、產業化生產,增加規模效益。
(5)該項技術應用于設施園藝栽培,可有效克服土壤連作障礙,生產特種、珍貴的花、果、菜,產品質優、高產,可達綠色食品標準,在瓜、果、葉菜類上均表現味濃純正,外觀形正色亮,僅用眼、鼻感官就可鑒別,產量一般比土壤栽培高50%左右,有些超過1倍以上。
2黃瓜無土栽培技術
2.1無土栽培的設施構造
利用日光溫室,室內安裝無土栽培系統,包括栽培槽、灌水設施、栽培基質。
(1)栽培槽。溫室內北面留70~90cm作為走道,南面余30cm,用磚砌成南北走向的栽培槽,槽內內徑50cm,槽連框高24cm(平放4塊磚),槽間作業道40~60cm。也可直接在地上挖半地下式栽培槽,深12cm,兩邊再用2層磚壘起,在槽的基部鋪一層厚0.1mm的塑料膜,膜上鋪一層持水層,多用河沙,約3cm,河沙上再鋪一層編織袋,上面填栽培基質。
(2)灌水設施。用自來水或建水位差的蓄水池,也可以用水泵加壓的灌水系統,棚內主管道和栽培槽內的滴灌帶均用塑料管,槽內的滴灌帶2根。
(3)栽培基質。栽培基質在生產過程中較為重要。有機質可根據當地易得的有機材料,如玉米秸、鋸末、菇渣等;
無機質可用河沙、煤碴等。有機和無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如河沙∶鋸末∶玉米蕊粉∶豆秸粉為1∶2∶1∶1,基質使用前必須進行消毒處理,可使用藥劑消毒或蒸汽消毒,每立方米加入3kg有機無土栽培專用肥、12kg腐熟的雞糞,混合均勻后可填入栽培槽內,每茬作物收獲后對基質進行消毒處理。
2.2栽培管理
(1)無土育苗。根據栽培計劃與當地條件選擇適當的播種期,采用優良的品種。無土育苗可采用育苗盤,也可采用營養缽育苗,按草碳∶蛭石為3∶1的比例配好基質,每立方米混入5.0kg的腐熟雞糞和0.5kg的蛭石復合肥,混勻后填入穴盤或裝入營養缽內,用穴盤的每穴1粒種子,用營養缽的可根據營養缽的大小多放幾粒種子,盤或缽下面要鋪一層塑料與地面隔開。播種到出苗期,白天應保持28~30℃,夜間保持18~20℃。子葉出土后應降低溫度,以白天24~26℃、夜間保持15~16℃為宜。定植前應進行低溫煉苗,以白天20~24℃、夜間10~12℃為宜,整個育苗過程中地溫應保持在15~20℃為宜,苗盤應保持濕潤。
栽培管理技術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用玉米芯和工業下腳料廢棉袋裝平菇的高產技術,包括栽培原料的選擇、栽培料的配比、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積發酵、裝袋接種、發菌、出菇管理及生物轉化率高等特點。
多年來,陽泉地區食用菌生產以玉米芯為主料配比小麥麩和米糠,不僅產量低而且原料麥麩成本大、效益低;
陽泉有2家大型的紡織企業,每年的工業下腳料廢棉產量很大,而且還在逐年增加:因此利用本地的下游資源玉米芯和工業廢棉為原料栽培平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試驗和生產經驗,得出了一套利用玉米芯和工業廢棉袋裝平菇的高產技術。并成功地在陽泉地區進行了大面積推廣,有效地帶動了陽泉地區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將有關技術介紹如下。
1主要栽培原料的選擇
玉米芯要求是干燥新鮮、無霉變。粉碎成玉米粒大小的顆粒狀,原料廢棉從紡織工業購置干凈、無雨淋霉變的工業下腳料廢棉。
2栽培料的配比
據有關資料,玉米芯的碳氮比在100:1左右,而適合平菇生長的碳氮比約為60:1,這就需要加入工業廢棉和尿素來提高栽培料的營養及含氮量;
栽培料的最佳配比為: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小)1000kg、工業廢棉100kg、尿素3.5kg、磷酸二氫鉀1kg、生石灰50kg、50%的多菌靈0.1%、石膏1%。
3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積發酵
將以上配比的玉米芯和工業廢棉干拌均勻,再將尿素、磷酸二氫鉀、多菌靈、石膏溶于水中后均勻灑到栽培料中,最后用石灰水將栽培料拌濕,注意廢棉不易吸水,加水時要踩踏使其充分吸水,栽培料總加水量為65%~70%。栽培料含水量以用手緊握栽培料指縫間有水珠滲出但不滴下為最佳,拌好的栽培料要堆積發酵,料堆高lm,一般堆積24h后栽培料就會升溫到60℃~70℃,保持12h后進行第1次翻堆,將表面和四周工業廢棉翻到料中,堆積24h后再第2次翻堆,此時腐化的料中可見有大量白色放線菌:栽培料一般翻堆3次、翻堆間隔24h、發酵時間7d為宜,注意翻堆間隔時間、發酵天數不宜過長和過短,時間過長則發酵溫度高,營養消耗大;
時間過短則發酵溫度低,栽培料未腐熟平菇菌吃料差而且易滋生雜菌。
4裝袋接種、發菌
在裝袋前應先挑選菌絲粗壯且無雜菌的栽培種,用0.1%高錳酸鉀液將栽培種外部全部消毒,再用手把栽培種扳成棗粒大小的顆粒,避免菌絲損傷太厲害而影響萌發。將發酵好的栽培料裝入規格為22cm×24cm×45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裝袋過程中要在袋的兩端接種栽培種,接種量盡量大些(10%),使菌絲能盡快布滿栽培袋兩端料面,以杜絕雜菌侵染。裝袋用手工或螺旋推進式簡易裝袋機把栽培料裝入事先裁好的塑料袋中。若用手操作,要邊裝邊用手指壓,手壓時只沿袋壁周圍壓緊,中央稍壓,形成周圍緊中央松、兩端緊中段松。松緊合適,有利于平姑菌絲的生長。若裝得過緊,氧氣不易進入袋內,發菌慢:裝得過松,難以出菇。把接種好的菌袋移入消過毒的培養室中并以“井”字形堆放,一般堆4層。培養室的溫度要求保持在(25±2)℃,空氣的相對濕度70%左右,接種2d~3d,菌種開始萌發,四周長出白色菌絲,并逐日擴展連接,此時要特別注意料溫不得超過30℃,若溫度升高達30℃,必須開窗降溫;
接種4d~5d菌絲開始吃料,8d~10d菌絲布滿栽培袋兩端料,此時要注意雜菌的污染情況,一旦發現,應及時揀出處理。此后菌絲開始向深層蔓延生長,菌絲代謝旺盛、生長加快、呼吸作用加強,需氧量日益增大,產生的CO2增多,因此每天需開窗更換新鮮空氣,接種30d左右菌絲長滿全部栽培袋,繼續促進菌絲生長,使菌絲累積充足營養,準備出菇。
5出菇管理
將發好菌的栽培袋移入出菇室內,將菌袋口打開并將其反卷,放在墊有磚的上面壘成高1m左右的菌墻,菌墻間行距不小于80cm,便于出菇、操作管理。料溫不得超過22℃,菇房的溫度要控制在20℃以下,一般以13℃~17℃最為適宜,要拉大晝夜溫差,其變動幅度為5℃~8℃左右:提高菇房空氣的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
要給予充足的空氣和一定的散射光,一般3d~4d菌絲即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菇蕾,當菇蕾轉化發育為子實體后開始噴水保濕,噴水要按照輕噴、勤噴、細噴的原則,不宜在菇體上多噴水。當子實體長到菌蓋大小不變,邊緣展開,孢子尚未彈射時,及時采收。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要及時清除菌墻上的死菇、爛菇、病蟲菇等,用干凈的粗鐵絲在料面上來回拉動幾下稍加壓實,停止噴水2d~3d,讓菌絲充分恢復并積累養分,再出第二茬菇。當采收完二茬菇后,栽培袋中料的營養、水分多半喪失,為提高產量、品質和栽培袋料的生物轉化率,采用脫袋抹土泥壘菌墻的方法,先在干凈的黃土中加入一些生石灰,用水攪拌成稀泥,把脫袋的菌料用稀泥壘成菌墻,層與層之間要用泥粘結充實,菌墻的兩個側面也要抹上1層稀泥,在菌墻的上端用泥抹成1個水槽,水槽中放人營養水,讓營養水從上向下滲入到培袋料中。用此方法處理的第三茬菇的產量、品質往往不亞于第一茬菇,由于可以一直加營養水,所以能采收四茬一五茬菇,使得生物學轉化率高達200%。
栽培管理技術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通過對京秀葡萄在保護地栽培示范試驗,總結出京秀葡萄保護地栽培技術,主要包括定植、棚內溫濕度調控、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幾個方面,從而為該品種的擴大生產提供參考。
京秀葡萄屬歐亞種,果穗圓錐形,平均穗重450g,最大穗重1.0kg,平均單粒重6.3g,最大單粒重9g。在徐州地區保護地栽培提前1個月成熟,產量可達37.5t/hm2。
徐州地區露地栽培7月上旬成熟,在保護地栽培6月上旬成熟,是一個綜合表現優秀的早熟葡萄新品種。2003年從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引種,在徐州市賈汪區建立2.2hm2保護地栽培示范園獲得成功,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園地的基本情況
園地地勢平坦,pH值為6.7,排灌條件良好,土層厚度有1.0m。賈汪地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降水量較為充沛,年降水量在900mm,溫度變化較為平穩,平均相對濕度73%,無霜期200~220d左右,年日照時數2100~2360h。四季之中,冬、夏長,春、秋短,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霜凍、冰雹等。年平均氣溫13.6℃,1月份平均氣溫3℃左右。
2定植
挖深80cm、寬1.0m的定植溝,將表土與底土分開放置,回填時表土在下并鋪入破碎的稻草、農作物秸稈等,一層草一層土,鋪至60cm時,再摻入充分腐熟優質圈肥45t/hm2及適量的氮、磷、鉀復合肥與表土混拌均勻,同時加入少量硫酸亞鐵一并填入定植溝內,回填后澆水沉實。選芽眼飽滿、生長健壯、根系完整、無病蟲害的一年生苗木定植。
株行距為1.0m×1.5m,定植6600株/hm2。栽時,在定植溝內按株行距挖30cm深的小方穴,將用清水浸泡過的苗木放入穴中,適當淺栽,覆土時使根系能與土壤充分接觸舒展開。栽后澆水,待水滲下后覆土起壟,隨即剪留30~50cm定干,南低北高。
3大棚結構
大棚東西走向,長60m、寬10m、高2.8m,鋼支架、東西兩側及后墻為80cm厚的雙層空心墻,后墻高2.2m,后坡以木桿和鋼絲加玉米秸做棚,棚內設1行水泥立柱,柱距2m,立柱高2.8m,采光膜厚度0.08~0.12mm無滴塑料薄膜,棚面傾斜23°,棚前面高度1.0~1.2m,為提高冬季棚內溫度,后墻用玉米秸稈圍擋,然后培上土,無加溫設備。
4棚內溫濕度調控
4.1溫度的調控
花期溫度控制在15℃以上,最適溫度在18~28℃,漿果著色期一般夜間溫度在15℃,不能超過20℃,白天在25~32℃,以利于漿果著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一般當太陽曬滿整個棚面時,可揭開覆蓋物。冷天和大風天氣要早蓋、晚揭。棚內地膜覆蓋地面,可增加地溫。
4.2濕度的調控
萌芽至花序伸出期,棚室內空氣濕度應控制在80%左右;
花序伸出后控制在70%左右;
開花至座果期控制在65%~70%;
坐果后控制在75%~80%。為降低室內空氣濕度,在灌催芽水后在地面及時覆蓋地膜,既能減少水分蒸發,又可提高地溫,也可加大放風,排除水蒸氣。
5肥水管理
在棚室中,一般在葡萄開花前追施1次氮、磷、鉀復合肥,坐果至漿果開始著色期追施2~3次氮、磷、鉀復合肥,也可進行葉面噴肥。在12月下旬或翌年元月上旬棚內溫度開始升高時灌1次催芽水;
開花前灌1次水;
花后至坐果著色期灌水1~2次。
6整形修剪
樹形采用獨龍干或雙龍干整形。為提前打破休眠,可在12月下旬用20%石灰氮(碳氮化鈣)的浸出液加展布劑涂抹結果母蔓上的芽眼,頗有成效。
7花果管理
在初花期進行摘心,花序以上留4~5片葉,花序以下副梢全部抹掉,花序以上副梢留1~2片葉反復摘心,盛花期用0.3%硼砂溶液噴布葉面,花后掐除果穗1/5~1/4,根據坐果情況進行疏穗,生長勢強的結果枝一般留2穗,中等的保留1穗,弱的一般不留,每株留5~7穗,疏去過密果和單性果,做到合理負載,保證穗形整齊。
8病蟲害防治
扣棚前噴5°Bé石硫合劑加100倍五氯酸鈉,細致地噴灑葡萄枝蔓與地面,可殺滅病菌。生長期噴藥5~7次,重點防病,可采用的藥劑有1∶0.7∶200倍波爾多液、多菌靈、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大生M-45等,交替使用防治;
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維菌素等防治蚜蟲、小葉蟬等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