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五篇】【優秀范文】

      發布時間:2025-07-10 17:04:25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摘要全球化帶來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和對話。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引言現今隨著經濟的頻繁往來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一系列全球問題的產生使人們越來越密不可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也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本土音樂文化論文【五篇】【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五篇】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全球化帶來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和對話。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

      引言

      現今隨著經濟的頻繁往來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一系列全球問題的產生使人們越來越密不可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也變得全球化了?!叭蚧弊鳛槟壳白盍餍械男g語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為各國際關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學者羅蘭·羅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為一種文化上的對策和設想,認為“全球范圍的思想和產品都必須適應當地環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樣性和差異性為標志。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命力與之抗衡,世界文化將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音樂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禮?!叭虮就粱币步o予音樂教育以重要啟示。要深入理解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須從對全球化的認識開始。

      一、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

      全球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學科和領域。鄔志輝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國的視點與問題》中歸納了五種界定模式(傳播學的界定模式、經濟學的界定模式、文化學的界定模式、生態學的界定模式、政治學的界定模式),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多緯度的發展過程,各緯度在表現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全球化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對不同國家來說,全球化的意義可能是不一樣的:全球化是一個矛盾性的發展過程,單一與多樣、特殊與普遍等矛盾和悖論都同時并存與全球化的結構當中?!币魳方逃龑儆谖幕懂?,所以在這里重點看看文化學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個日趨同質化(homogenization)和一體化(unification)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間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顯強化的過程?!笨梢娙蚧谖幕I域更多的是一種全球與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對話,沒有差異就沒有交流的必要,沒有交流就不會與進步,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皬挠^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個同質化過程。至少對現在來說,那種認為非西方世界最終將因循一個單一發展模式的合流觀念是過于簡單化的。他沒有考慮到各種全球化趨勢中的復雜性因素?!虼?,當今世界成為這樣一個競技場,全球化和它的對立物——本土化——各擅勝場,正在同時對個體和群體產生巨大的壓力?!?杜維明《對話與創新》)著名文化理論家野健一郎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種文化之間的接觸越頻繁,文化越趨多樣化”。世界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同樣也促進了各本土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沒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未來世界文化朝著“全球本土化”發展。

      在音樂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歐洲音樂的重要樂器之一,大約在兩百年前傳入南印度宮廷,現在南印度音樂會幾乎離不開小提琴了。從音樂風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樂與西方小提琴音樂都有著極大的不同。相信也聽過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會為它們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適應印度音樂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腳之間。風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們采用自己的方式改進小提琴。使小提琴成為了印度人自己的樂器?,F在印度小提琴音樂受到了世界各國的熱烈歡迎。印度傳統音樂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現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體性和獨立性,成為音樂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進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一時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戰。我國音樂教育領域對全球化問題的反應慢一拍。缺少音樂教育基本理論的全球性思考。當看到音樂教育全球化這一概念時難免會誤解為全球音樂教育的趨同,甚至是全球音樂教育的西化。這顯然是對全球化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語境下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認可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須適應本土的音樂教育環境,以體現本土人民的主體性:所有有建樹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總是有地域性的,總是產生于特殊、具體的音樂教育環境.總是由解決具體音樂教育問題的人創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廣為借鑒、學習和再創。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樂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音樂教育的普遍性體現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在音樂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如音樂的終身學習和把音樂視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音樂等觀念正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對話式教學正取代灌輸式教學已成為全球音樂教學認可的方法等等。音樂教育的特殊性體現在雖然各國音樂的終身學習等觀念已被接納,但各國的接受程度、范圍各有不同:各國的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的運用。

      2、音樂教育的一體化和分裂化的統一。音樂教育的一體化體現在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等。這些國際組織在全世界、在國家之間乃至在地區之間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個世紀來糾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歐洲文化中心論,正式提出了世界音樂(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岸嘣幕逃?、“世界音樂”、“全球觀點”等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就在全球音樂教育一體化的同時,各國、各民族、各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加強,珍視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傳統以及保護和促進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努力,不僅是各民族國家,也是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一種追求。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成果正是各國、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3、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地方化的統一。為了便于交流、溝通和比較,國際社會越來越采用為世界各國所共同接納與共同遵守的標準與規范。但音樂教育的國際化并不是絕對的和單一的對應。如在一些術語概念上,由于語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則應慎重的理解和運用。

      三、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幾點建議

      1、重視世界音樂的教育

      全球化語境下人類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區、民族和國際組織的相互聯系乃至相互依賴增大,使全球范圍內的自由交往更頻繁:世界經濟市場化使資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的依賴增大,經濟往來密切: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問題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也把世界人民緊緊的聯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緊密聯系密不可分,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文化的角度看,經濟的密切往來必將促進文化的交流、依賴。作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音樂文化也是人類相互理解的紐帶。

      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話語中的世界音樂指的是世界各國本土的音樂,是為了增強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為目的,這就要打破歐洲音樂中心論的舊有觀念,理解并學習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的音樂,它們是組成世界音樂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從屬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萬別、種類繁多,每一種音樂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們去理解、學習不同的音樂文化以促進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國的音樂教育長期受西方音樂中心論的影響。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內容中世界音樂所占比重幾乎為零。西方音樂只是滄海一粟,是世界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樂給了我們更廣闊是視野,使我們可以從更多角度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在保持自身獨立性和整體性的情況下獲得新的發展。

      2、重視本土音樂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就是組成世界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本土知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學術界也開始了廣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中將“本土知識”定義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長期生活和發展過程中所自主生產、享用和傳遞的知識體系,與本土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也包括社會和人文環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壓迫的本土人民實現獨立自主和持續發展的智力基礎和力量源泉?!辈⑶宜€詳細論述了“本土知識”在內在發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識與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結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著真正的生存智慧,對于解決本土問題是一種真正有效的知識,也是他者所不能給予的。

      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們重新認識本土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增強他們對本土音樂的認同和歸屬感,徹底擺脫西方音樂中心論的控制,探尋適合本土音樂教育環境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并為世界音樂教育之林貢獻力量,以達到“對話”的最高境界。外來文化要在本土得到發展必須適應當地環境和各種條件,也是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再創造的過,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為“他者”推向世界。音樂教育必須有這樣的視野才能使更多的人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進一步把自己音樂文化發揚光大。

      3、讓音樂教育回歸生活

      當代哲學大師胡塞爾從現象學的角度指出了歐洲“科學世界”的危機,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驗現象學,為我們理解“生活世界”與“音樂教育世界”的關系奠定了基礎。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與源泉.教育的有效性與意義最終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們的音樂教育世界漸漸淡忘了這一源泉,處在一個所謂西方科學的音樂技術和理性符號覆蓋的異化了的生活世界。學校音樂教育成了純粹知識的灌輸,遠離了生活世界得以課堂、教材為、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教育。音樂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們擺脫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樂教育的觀念,在生活中交流、學習和理解音樂,最終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種多樣的音樂?!胺鹆_里達州奧蘭多的迪斯尼樂園中的世界民族村。圍繞著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國、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摩洛哥、法國、英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個村,其中不少都有音樂歌舞表演?!氖澜缪不厮囆g團、印度古典音樂協會、皇家非洲協會、亞洲音樂巡回演出團和倫敦共同體學院藝術系常在那兒舉行演出或舉辦綜合藝術節,如1995年舉辦過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藝術節?!寤ò碎T的街頭廣場音樂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樂。如舊金山魚市碼頭前。秘魯流浪藝人的排簫與吉它二重奏?!?湯亞汀《走向現實生活的世界音樂》)這些音樂都是來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看到本土音樂的獨特性,看到世界音樂的異彩紛程。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 本土音樂 教研教育 辦學特色

      《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本土”①為:“鄉土;
      原來的生長地?!薄氨就烈魳贰币来丝梢暈椤班l土音樂”或“本地音樂”。本土音樂的教育可歸為“鄉土教育”的范疇。雖然我國的鄉土教育在原始社會即已存在,無論從過去而言還是審視當代,本土音樂的教育肯定都不是一個新事物,也絕不是一個新話題,但本文并非為中國本土音樂教育歷史研究類文章。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學?!班l土教育”始于近代,①且“我國近代鄉土教育只重視小學,形式以綜合為主,而當代的鄉土教育較側重于中學,以分科形式為主”②。這就是中國近現代學?!班l土教育”的真實歷史。應該慶幸的是,我國現代中小學校自成立伊始就非常強調本土文化的普及性教育,如將本土文化當中的本土音樂文化納入至地方高校的教育體系,也必然是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知識體系貫通的一個基本要求與教育表現。

      “本土音樂”與“鄉土地理”“鄉土歷史”等內容一樣均為“本土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胡德海認為,“我國的教育事業,過去是靠人治,不是靠法制?!雹鬯坪踅逃陌l展,人治與法制都能起到重大的促進與保障作用,而在新中國成立前那“放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的年代,諸多高校的優異發展及優秀著作的誕生,足以證明,人為因素是如此重要。故欲將本土音樂納入高校教育的范疇,高校教研隊伍的建設首當其沖,由此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育是其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的工作保障

      首先分析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辦學特色的問題。

      何謂“特色”?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特色”即“事物所表現的獨特色彩、風格等”。何謂“辦學特色”?即“大學的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大學在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社會公認的、獨特的、優良的辦學特征”④。

      為何地方高校要特別追求辦學特色?用一句話概括,即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是其生存之本,發展之基。湖北工業大學的胡蔚青曾撰寫《錯位競爭,特色發展――對地方院校發展戰略的思考》⑤一文,表述了他對地方高校發展的一些思想認識。他所謂的“錯位競爭”,指的是地方高校因辦學條件的不同,其發展不應與重點大學相同或趨同;
      所謂“特色發展”,即地方高校應合理定位、揚長避短、奇峰突起。地方高校的“特色發展”是其“錯位競爭”的主要目標與重要手段。需要釋解的是,我們說地方高校應注意錯位競爭、特色發展,不等同于隱指國內的重點大學就可以不主動追求辦學特色;
      同時還應注意,所有高校對辦學特色的主動追求,都須合乎教育科學的發展規律。對于地方高校的辦學特色建設而言,至少不能將辦學特色的構筑事業,短視為一個規避高校生存危險的工具,而主要應當視其為一種發展戰略。

      有人以為,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的取向是可以多元的,因為當代的地方經濟文化體系亦非單一。但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的辦學特色的取向問題上,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支持不取用地方音樂文化資源,而盡去做那些舍近求遠,抑或是“殺雞取卵”似的不合格的文化教育行為,因為地方高校的區域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據說,高等學校有三項主要職能:傳播高深學問、擴大學問領域、運用其成果為公眾服務?!雹藓茱@然,地方高校在完成高校職能上,將其定位于服務區域社會更為科學合理,其人才培養類型也將更為豐富、更實際。猶如易中天的《讀城記》中所云:“中國有個性有魅力的城市很多?!钡胤礁咝K诘鼗蛟诠哦?,或為名邑,抑或在圣地、邊關、濱城、商埠、重鎮等,城市的區域文化特征鮮明。所謂的“江淮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徽文化”“三晉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河洛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風采,本也非某一個一級城市就能完全承載與體現。地方高校所在地的區域歷史文化的風采,一般并不遜色于現位于中心城市的某重點大學,至少它具備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地域文化有利因素;
      有的地市其歷史文化的指征或顯像可能還超越了一些一線城市,畢竟我們現在的一線城市的評判指標非僅以社會人文而論。

      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辦學特色的形成,要注意高校辦學特色的普遍原則與其具體情況相結合的基本原理?!秾O子兵法》云:“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钡捌嬲儾豢蓜俑F”的原則卻是:“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彼?,地方高校欲利用本土音樂文化資源,形成自己的音樂教育辦學特色,本就是具體情況、具體策劃與安排下的結果。豐沛的城市文化與區域文化,可將其所在地的普通地方高校滋養成為極具地方特色、有著地域文化貢獻的地方高校;
      也只有具備了自己辦學特色的地方高校,才可謂是一所成熟的地方高校。

      大學的辦學特色一般體現在優勢學科的學術貢獻與社會貢獻上。因此,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育教學的前提,首先應當是本土音樂教研梯隊的形成,即地方院校應大力支持本土音樂文化的學術研究,盡快形成本土音樂教研的強大人力資源。本土音樂資源首先進入地方高校的科研領域,繼而引入至教研范疇?!吧鐣幕?,從總體角度來看,是‘傳’;
      從個體角度來看,是‘承’。教育便是社會整體與個體之間的一種文化傳承形式和手段?!雹咧挥斜就烈魳肺幕瘡目蒲械秸n程、教材及校園文化活動等層面,并與區域社會一起產生了支持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文化合力(即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算是完成了本土音樂的大學教研教育的全程。從這個要素而言,本土音樂的教研教育是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育辦學特色的工作保障。

      二、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育的文化優勢與其工作素質培養要務

      前面提到的本土音樂的地方高??蒲?,繼之教研,最后教育與普及積淀、傳承與創新等流程似乎已經明示了本土音樂的教研教育是如何促進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的形成。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其實這個流程的完成并非容易。在我們這個擁有全世界最多大學的泱泱大國里,大眾化時期的高等教育不趨同是有一定的工作難度,雖然它們的確有所不同,多半也是因為實施條件的不同而自然形成,人為因素方面有些是加大了趨同性的,如評估、職稱、績效評定等管理建設的要求,學科結構的雷同及大一統文化的一元性文化建設要求,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加劇等。任繼愈也認為:“全世界的經濟已經開始一體化,將來文化發展的總趨勢,也會走向共同的道路?!雹?/p>

      眾所周知,重點大學的科研實力一般強于地方高校。但在本土文化資源的研究與利用上,地方高校相比重點大學而言,并不僅僅具備有交通便利的因素(固然已經占有了“地利”的因素),而主要擁有的其實是文化優勢(注意:不完全等同于科研優勢)。

      首先是文化闡釋的優勢。

      以“本土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模式之一,即為美國音樂家蒂莫西?賴斯(Timothy Rice)的“歷史的構建”“個人的創作和經驗”“社會的維護”三個項目組成的研究要素體系。美國人類學家克盧伯曾指出:文化是一種架構;
      文化的核心信息來自歷史傳統。民族音樂學研究模式中的本土音樂區域社會歷史文化研究要求,是對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視域的重要補充,同時也是賴斯的民族音樂學模式之構建,對民族音樂學研究歷來所開展的共時性(同時代的)研究基礎上的歷時性(歷史的)研究貢獻。⑨

      中央音樂學院沈洽教授曾在《“融入”與“跳出”:民族音樂學之道――由“局內人”和“局外人”問題引出的思考》(載《音樂研究》1995年第2期),以及《論“雙視角”研究法及其在民族音樂學中的實踐與意義》(載《中國音樂學》1998年第2期)等論文當中,多次要求對本土音樂進行“音樂文化的雙視角觀照”,但真正開展過本土音樂調研的人士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在本土音樂研究領域,“局內人”(含本籍人與長期居住此地之人)對本土音樂開展文化闡釋更具文化優勢。王海龍曾在《導讀一:對闡釋學的闡釋》(《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序言)篇中點評曰,“闡釋學的目的即從高層次的普同化和人類學的細節的往還中,借助社會話語而臻至對復雜紐結在一起的符號形式的‘理解’。而達到這種理解的關鍵在于,理解者對被理解的客體應持有‘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馬林諾夫斯基)?!雹獯颂幍摹拔幕钟姓叩膬炔垦劢纭币?,說明理解者與被理解的客體之間建立的主要是“局內人”的文化認知維度。

      其次是文化創新與文化擴散優勢。

      現有的關于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育與音樂教育辦學特色類研究成果,一般都提議或設想有它的高校運作機制或社會運作機制等。如盧德生所著的《民族文化傳承中的社會教育運行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版),即以藏區“且索”儀式的傳承作為民族文化社會教育運行個案進行了考察與研究,得出民族文化的社會教育傳承效能高于學校教育的結論――所以學校教育應努力關注當地老百姓的生存需求,提高學校教育的區域適應性。

      固然,地方高校教師的本土音樂教研教育活動是形成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辦學特色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因小傳統本土音樂在一般地市內的存在量也在日益減少,地方高校教師個體或團隊因教學工作的固定性質也往往難以持續開展較長時日的本土音樂調研工作;
      加之地方高校的部分教師本土音樂分析研究技術手段的粗疏與社會文化理論底蘊的某些欠缺,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師的田野技術素質與其人文素質均需增強?!爱敶U釋人類學的宗旨是‘在解釋之上的理解’。這就要求文化人類學者的角色是一個中介人而不是一個自愎的觀察者?!?本土音樂文化自然是可以“闡釋”的,但要“在解釋之上”去理解它。研究者很有可能提交的不過是如“子非魚,安知濠梁之樂”般,隔靴搔癢、蜻蜓點水或自以為是的“闡釋”文本而已。那么,提升本土文化研究常規性的操作技術與分析技術,并能輔助使用一些“深度描寫”的顯微性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是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人員開展本土音樂教研教育活動的基本素質要求。因此,本土音樂教研人員的素質培養工作是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辦學特色形成的主要工作要務。

      三、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的建設態勢及其文化意義

      從近年正式刊發的教研論文與教育新聞報道及地方高校專業建設數據可知,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華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意識的增強,國內不少地方高校的本土音樂教研意識明顯提升,部分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日漸鮮明:福建泉州師范學院音樂學本科開設“南音”方向,并申報成功“南音”部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3年),后又先后創立南音專業、成立南音學院等;
      評彈走進蘇州大學的課堂;
      九江學院成立“青陽腔戲曲藝術中心”與“青陽腔戲曲藝術教學實踐基地”;
      涪陵學院與長江師范學院開展烏江流域民間音樂的研究與教學活動;
      漳州師范學院成立閩南民俗文化研究所;
      安慶師范學院開展黃梅戲藝術教育,成立黃梅戲藝術學院;
      昆曲成功地走進中國多所高校;
      紹興地方戲曲進入紹興文理學院的音樂教學課堂等事例均說明,不少地方高校在努力履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服務區域經濟文化建設的高校職能的同時,逐漸顯現了強勢的區域音樂文化研究態勢與鮮明的地方高校本土音樂的教育特色。蓬勃的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育勢力,同時引領著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也將區域音樂文化的教育傳統納入至地方高校校園文化生活當中,大幅度增強了地方高校的本土文化特色。2009年12月,以中國音樂學院為首的高校在杭州組織召開了首屆“全國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與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參會的不僅有傳統音樂研究實力強勁的國內音樂學院與重點大學,同時也有不少地方高校進入到了區域音樂文化研究的高校行列當中,本土音樂的教育傳承與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土特色的發展前景會更美好。

      在經濟高速增長和社會現代化加劇的過程中,雖然文化的發展比物質生產要復雜,但本土音樂文化作為區域文化資源的一種,在當代中國地方高?,F已逐步獲得了一個文化再生的機會,此舉為增強各區域人民對本土音樂的文化認同、提升民族自信心、振奮民族精神做出了有益貢獻。我們展望未來,中國本土音樂文化與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辦學特色作為一種話語元素,在后現代的工業社會里,必將以其健全的文化生命體系,成功消解外來文化,創立自我文化,構筑出新的文化空間,終能與世界音樂教育平等地對話,以其民族文化品格的高校音樂教育體系為世界的音樂教育做出中國本土的貢獻。

      總而言之,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的形成要素既然主體上源于本土音樂的教研教育成效,所以,大力培育與扶持一支過硬的本土音樂教研教育隊伍,是其人力資源建設的主要工作事務;
      但因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研教育團隊的區域文化建設優勢主要擁有的還是文化闡釋與文化創新、文化擴散的優勢,而非具備較強的科研實力,因此,地方高校應努力加強教研教育隊伍的本土音樂調研與科研工作能力?,F已有較多的中國地方高校的音樂專任教師開展有高校所在區位的本土音樂科研活動,不少研究成果業已迅速地課程化并逐步地教育常態化;
      也有部分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創新在地方高校與區域社會的藝術實踐領域之內,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的追求將不再是海市蜃樓。

      (注:本文為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地方高校音樂教育本土化辦學特色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LA110304)

      注釋:

      ①②林丙義,劉善齡,顧衛民.中國鄉土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幾點認識//課程發展與社會進步:國際研討會文選[C].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等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04,206.

      ③胡德海.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328.

      ④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編.高等學校辦學特色: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7:3.

      ⑤熊健民,張穎江,龔發云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6:17-20.

      ⑥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01.

      ⑦胡德海.教育學原理(第二版)[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174.

      ⑧任繼愈.任繼愈自選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3.

      ⑨德丸吉彥.民族音樂學[M].王耀華,陳新鳳翻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17.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一)加強基礎音樂教育機制的創新多元文化音樂理論突破傳統以歐洲的音樂為中心的音樂理論音,音樂的教育模式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并且這一轉變的過程中,會引發一定程度上的創新以及改革,從音樂教育的根本上來改變其格局以及面貌,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為實現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提供理論基礎。(二)提升跨文化的音樂能力跨越文化的能力是指對本民族以及本民族以外的其他音樂文化都有一定的理解,有不同的感受以及認識,通過各種不同的文化和各國進行交流以及溝通,建立起充實和和諧的關系,推進各國之間的發展。(三)開闊音樂文化的視野,樹立全球性的文化音樂觀學習多元文化音樂,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的發展歷史、淵源以及精粹,探索世界各國音樂文化的形成及其的內涵,同時還可以培養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意識,開闊音樂文化的視野,樹立全球性的文化音樂觀。(四)加強對音樂教師多元文化能力的培養因多元文化的音樂能力是音樂教師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因而要培養教師音樂文化的互動意識,培養音樂教師的多元文化能力。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先是培養音樂教師多元文化音樂的教育能力,再實施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其次是政府組織培訓,對音樂教師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進行培訓,還要對其音樂教育的資格進行認證,還可以準備一系列專題的研討會。最后還應該鼓勵音樂教師強化多元文化音樂。(五)打破二元論的文化理論,構建多元論的文化理論現在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已經不再是個別的文化現象,而是世界的音樂教育趨勢。多元論是世界的音樂教育以及世界教育理念上的重要改變,也漸漸被人們所接受。對于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我們不僅限對其的概念理解,還應該從音樂文化產生到發展這一過程深入進行探究。人類在進化人類的文化也必然在進化而音樂活動是每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生命個,理解其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精神意義,懷著一顆敬畏的心去感受其文化價值,尊重前人的勞動成果。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樹立多元文化音樂的價值觀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拋開了傳統的音樂理論把多元文化音樂理論作為了音樂的核心理論,樹立多元文化音樂的價值觀和視野,學習以及吸收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尊重其音樂文化,使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能夠共存以及共融。(二)樹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1.立足本土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理念音樂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而立足于本土的音樂文化則是民族意識的體現。培養民族意識,有利于傳承本土的音樂文化,將其發展下去,還有利于與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溝通,同時還可以加深對本土的民族音樂的理解,吸取其它音樂文化的精髓,豐富自身文化,所以樹立多元文化音樂的教育理念,推動其發展時,首先要立足本土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發揚本土的音樂文化。2.吸收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理念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就是表現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也能夠引進世界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理念。因世界音樂文化的不同,五彩繽紛,所以要想開展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活動,就要提倡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以及接納世界上不同的音樂文化,立足于根本,挖掘以及發展本土音樂文化的特色,引入外來音樂文化,吸收、理解以及學習其它的音樂文化,探索出符合我國的多元文化音樂特色的教育體系。(三)建立多元文化音樂的課程體制建立多元文化音樂的課程體制,增設多元文化的音樂課,這不僅僅是欣賞不同的音樂文化,也是構建世界教育課程總體系。實施多元文化音樂的課程,不是設立一種學科,也不是將民族文化融入到已有的課程中去,而是將各種音樂文化精華或者是特色融入到已有的課程中去,以此來反映音樂文化觀點,培養學生的認知以及情感等方面能力以及態度。所以在建立多元文化音樂的課程體制時,要根據地區的教育情況來建立合理的課程體制。(四)培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音樂教師應該具備多元文化音樂的知識以及價值觀,這是對一個音樂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音樂教師應該利用業余的時間學習不同的音樂文化,學校還可以組織多元文化或者音樂教育類的培訓,對音樂教師進行培訓,加強于各國音樂文化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拓展視野。同時學校還應培養具有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師資隊伍,這樣教師們在學習本土的音樂文化知識以及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時,還能夠拓寬以及加強對于到國外去學習的派遣,以及邀請國外知名學者或者導師來我國講學。

      三、結語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一、本土非遺音樂引入高校音樂教學的意義    

      在我國的燦爛文明中,民族民間音樂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體現了我們民族的精神,也反映了歷史的變化。本土非遺音樂引入到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意義,其一是傳承、弘揚民族音樂文化。音樂與文化是互相包含的關系,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就是該地的音樂,是該地群眾精神、審美、人文等的一種體現方式。本土音樂文化是在本土群眾長期的生活、勞作中發展出來的,體現本土的活態文化;其二是創新音樂我國的音樂體系。我國長期以來的音樂體系就是以西方音樂為主,要想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必須重視本土非遺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將其作為音樂創作的源泉,積極建設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體系。

         

      二、本土非遺音樂引入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措施    

      在我國經濟逐漸騰飛的環境下,越來越重視我國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創新,傳承和發揚本土音樂文化是高校音樂教學的重要使命,高校在音樂教學中要積極引入本土非遺音樂文化。

           

      (一)確定高校音樂教學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音樂教學要想引入本土非遺音樂,首先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辦學特色,有效融合本土非遺音樂。比如某高校確定的音樂教學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是:要求學生掌握音樂藝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要求學生對本土非遺音樂的學習要達到“四會”和“兩能”,“四會”即會教學、會唱、會跳、會談,“兩能”即能夠登臺,能夠創作;C3)高校音樂教學對本土非遺音樂要做到“三善”和“一突出”,“三善”即善于保護、善于挖掘和善于傳承,“一突出”即主專業比較突出。高校音樂老師要將高校確定的教學目標,積極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將其作為具體的教學目標,以此進行教學。

           

      (二)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高其綜合素質    

      高校音樂教學要成功引入本土非遺音樂,其教師隊伍必須有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專業能力、專業素質。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都加以關注,注重理論教育、情感教育,利用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土非遺音樂的關注,了解音樂的發展、文化背景,掌握演奏技能等,有效傳承和創新本土非遺音樂。針對我國高校音樂教學偏重西方音樂,民族音樂課程較少的現狀,高校和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理念,重視本土音樂。同時,音樂教師要積極吸納民族音樂文化知識,提高音樂教學專業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創新教學,有效融合本土音樂。比如某高校設置了民歌選修課,并聘請民歌領域比較有造詣的名家授課,在名家指導下設置本土音樂課,建設出既能有效傳承本土音樂,又受學生歡迎的本土音樂課程。

           

      (三)本土音樂教材的建設與完善    

      高校音樂教學要引入本土非遺音樂,一個關鍵因素是教材。高校要積極建設和完善本土非遺音樂教材,使其具有藝術性、可操作性、規范性和系統性,形成統一教材。比如某高校加大了對本土非遺音樂的研究力度,組織音樂方面的專家尤其是本土非遺音樂方面的專業學者和在演奏方面比較有造詣的名家編寫教材,比如土家族打溜子、苗族音樂文化等等曰。同時,該高校還鼓勵組織音樂教師有計劃地進行民間采風,為本土非遺音樂教材的編制增加新鮮素材。

           

      (四)加強對本土非遺音樂的藝術實踐    

      將本土非遺音樂引入到高校音樂教學,加強其藝術實踐能夠做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充分煥發本土非遺音樂的活力。比如某高校加強本土非遺音樂藝術實踐采取的措施有:u>有效結合民間采風、課堂教學等形式,積極開展對本土非遺音樂的搜集整理、演出、音樂比賽等,激發學生學習本土非遺音樂的積極性;邀請民間藝人進入課堂,讓學生感受本土非遺音樂的魅力。比如某高校邀請土家族擺手舞的民間藝人進入課堂,面對面教學生擺手舞,同時組織了相關講座和藝術表演,受到學生的歡迎。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全球化 本土化 全球本 土化音樂教育 本土知識 

      引言 

       

      現今隨著經濟的頻繁往來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一系列全球問題的產生使人們越來越密不可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也變得全球化了?!叭蚧弊鳛槟壳白盍餍械男g語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為各國際關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學者羅蘭·羅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為一種文化上的對策和設想,認為“全球范圍的思想和產品都必須適應當地環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樣性和差異性為標志。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命力與之抗衡,世界文化將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音樂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禮?!叭虮就粱币步o予音樂教育以重要啟示。要深入理解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須從對全球化的認識開始。 

       

      一、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 

      全球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學科和領域。鄔志輝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國的視點與問題》中歸納了五種界定模式(傳播學的界定模式、經濟學的界定模式、文化學的界定模式、生態學的界定模式、政治學的界定模式),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多緯度的發展過程,各緯度在表現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全球化是一個不平衡的發展過程,對不同國家來說,全球化的意義可能是不一樣的:全球化是一個矛盾性的發展過程,單一與多樣、特殊與普遍等矛盾和悖論都同時并存與全球化的結構當中?!币魳方逃龑儆谖幕懂?,所以在這里重點看看文化學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個日趨同質化(homogenization)和一體化(unification)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間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顯強化的過程?!笨梢娙蚧谖幕I域更多的是一種全球與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對話,沒有差異就沒有交流的必要,沒有交流就不會與進步,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世界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皬挠^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個同質化過程。至少對現在來說,那種認為非西方世界最終將因循一個單一發展模式的合流觀念是過于簡單化的。他沒有考慮到各種全球化趨勢中的復雜性因素?!虼?,當今世界成為這樣一個競技場,全球化和它的對立物——本土化——各擅勝場,正在同時對個體和群體產生巨大的壓力?!?杜維明《對話與創新》)著名文化理論家野健一郎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種文化之間的接觸越頻繁,文化越趨多樣化”。世界文化的多樣化發展同樣也促進了各本土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沒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未來世界文化朝著“全球本土化”發展。 

      在音樂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歐洲音樂的重要樂器之一,大約在兩百年前傳入南印度宮廷,現在南印度音樂會幾乎離不開小提琴了。從音樂風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樂與西方小提琴音樂都有著極大的不同。相信也聽過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會為它們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適應印度音樂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腳之間。風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們采用自己的方式改進小提琴。使小提琴成為了印度人自己的樂器?,F在印度小提琴音樂受到了世界各國的熱烈歡迎。印度傳統音樂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現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體性和獨立性,成為音樂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進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一時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戰。我國音樂教育領域對全球化問題的反應慢一拍。缺少音樂教育基本理論的全球性思考。當看到音樂教育全球化這一概念時難免會誤解為全球音樂教育的趨同,甚至是全球音樂教育的西化。這顯然是對全球化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語境下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認可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須適應本土的音樂教育環境,以體現本土人民的主體性:所有有建樹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總是有地域性的,總是產生于特殊、具體的音樂教育環境.總是由解決具體音樂教育問題的人創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廣為借鑒、學習和再創。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樂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音樂教育的普遍性體現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在音樂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如音樂的終身學習和把音樂視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音樂等觀念正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對話式教學正取代灌輸式教學已成為全球音樂教學認可的方法等等。音樂教育的特殊性體現在雖然各國音樂的終身學習等觀念已被接納,但各國的接受程度、范圍各有不同:各國的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的運用。 

      2、音樂教育的一體化和分裂化的統一。音樂教育的一體化體現在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等。這些國際組織在全世界、在國家之間乃至在地區之間發揮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個世紀來糾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歐洲文化中心論,正式提出了世界音樂(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岸嘣幕逃?、“世界音樂”、“全球觀點”等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就在全球音樂教育一體化的同時,各國、各民族、各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加強,珍視民族優秀音樂文化傳統以及保護和促進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努力,不僅是各民族國家,也是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一種追求。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成果正是各國、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3、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地方化的統一。為了便于交流、溝通和比較,國際社會越來越采用為世界各國所共同接納與共同遵守的標準與規范。但音樂教育的國際化并不是絕對的和單一的對應。如在一些術語概念上,由于語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則應慎重的理解和運用。

      三、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幾點建議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