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實驗室純培養在生物技術中是一個重要的操作實驗,課題涉及內容多、范圍廣,實驗難度很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驗中的許多工作,包括儀器使用、菌液稀釋、菌株移植、接種等,都要在無菌的或不被污染的條件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實驗室【五篇】,供大家參考。
微生物實驗室范文第1篇
關鍵詞:微生物培養 教學目標 實施設計
微生物實驗室純培養在生物技術中是一個重要的操作實驗,課題涉及內容多、范圍廣,實驗難度很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驗中的許多工作,包括儀器使用、菌液稀釋、菌株移植、接種等,都要在無菌的或不被污染的條件下進行,才能保證做到純粹培養成功,筆者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確立
依據課程內容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目標見表1。
表1
二、教學實施設計
1.制訂實驗計劃
依據課程內容要求,確立本課題教學安排見表2。
表2
2.純化大腸桿菌的原理
微生物的純培養,選用平板劃線法或稀釋涂布平板法,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上操作,經培養后可分離得到單個細胞繁殖而來的、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子細胞群體,即菌落。
3.準備實驗材料
本課題所用材料、儀器及藥品見表3。
表3
實驗材料 大腸桿菌 配制系列稀釋菌液
實驗儀器和設備 培養皿、試管、酒精燈、試管架、移液管、膠頭滴管、接種環、涂布器、恒溫箱、無脂棉、玻璃棒、消毒棉球、超凈工作臺 培養皿、試管、移液管、接種環、涂布器等滅菌(已滅菌備用)
實驗藥品 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200ml、無菌水150ml 提前配制(滅菌備用)
4.實驗操作
(1)指導實驗操作。本課題實驗可按照下面實驗流程進行操作:
超凈工作臺倒平板、接種培養箱純化培養。
(2)接種法。一般是無菌培養基在水浴鍋加熱融化后冷卻至50℃左右倒平板。操作必須始終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每皿倒入15ml左右并且不要將皿蓋完全打開,冷卻后的平板要倒置。
平板劃線法(圖1):即用接種環將菌體沾在平板培養基上。微生物細胞隨畫線次數的增多而減少,將微生物單個地分離,并最終形成標準的菌落。在畫線操作時應注意:一是用接種環取菌種之前、每次畫線之前和畫線結束都要進行灼燒滅菌,灼燒后要在酒精燈附近冷卻后再操作;
二是畫線時不要劃破培養基,如果采用分段畫線法操作從第二次操作應總在上一次畫線末端開始,首尾區不能相連;
三是操作必須始終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
稀釋涂布平板法(圖2):即先將菌液用無菌水進行一系列梯度為(如10-1,10-2,10-3)稀釋液,用無菌玻璃涂棒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均勻地涂布在平板上。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將被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能在培養基表面形成單個的菌落。在涂布操作時應注意:一是配制系列梯度稀釋液必須用無菌水配制;
二是配制系列梯度稀釋液和轉移菌液以及涂布過程等必須都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
(3)培養操作。
將接種后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空白)放入37℃恒溫箱中,培養18~24h后,觀察并記錄。這期間安排學生代表或實驗小組長進行定期觀察,并做好記錄,以便及時讓其他學生觀察到自己的實驗成果。
三、問題討論
微生物實驗室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微生物檢驗;
質量控制;
實驗室間比對試驗
[中圖分類號] R117[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0)11(a)-072-02
微生物檢測實驗室是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工作十分重要的技術支撐之一,主要承擔著傳染病監測與檢測、衛生細菌學檢測、醫院消毒質量監測及消毒產品檢測等方面的任務,技術手段涵蓋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其檢測過程的質量控制尤為重要。開展微生物檢測質量控制,參與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活動,對所接受盲樣的分離鑒定工作能提高微生物檢測人員的檢測能力,同時也能提高微生物實驗室檢測各種樣品的技術水平。因此,每年我們都要定期參加淮安市CDC的質控考核活動?,F將2009年微生物實驗室間的質控考核及檢驗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質控樣品:淮安市CDC下發的5 ml螺口塑料試和裝半固體菌種一份,編號1號。
1.1.2 培養基:本次質控所用培養基為江蘇博達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及抗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提供,均在有效期內使用。自配試劑按GB/ T4789―2003配制。
1.1.3 診斷血清:沙門菌屬診斷血清及O1群和O139霍亂弧菌診斷血清由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在有效期內使用。
1.1.4 質控標準菌株:乙型副傷寒沙門菌標準菌株,菌株號為50004、非O1群霍亂弧菌標準菌株,標準號為N92001。均購自江蘇省博達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
1.2 方法
《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GB/T4789―2003[1]、《霍亂診斷標準》WS-2008[2]、《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沙門菌檢驗》GB/T4789.4―2008[3]。
2 檢驗步驟
2.1增菌培養
無菌操作下開啟試管裝半固體,挑取混勻后的半固體分別接種到下列增菌液,觀察各增菌液生長情況。見表1。
取生長情況渾濁的SC、GN增菌液各1環,分別接種到麥康凱平板、SS平板上,取葡萄糖肉浸液肉湯、營養肉湯各1環分別接種血瓊脂平板和普通平板,取堿性蛋白胨水劃線接種TCBS平板、堿性瓊脂平板,37℃ 24 h培養,觀察各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2.2分離培養情況
SS平板和麥康凱平板上可見圓形、濕潤、透明光滑中等大小菌落,在SS平板上呈中心褐色;
普通平板上有兩種菌落,一種為無色半透明圓形較小菌落,另一種為無色透明扁平光滑濕潤較大菌落;
血平板上也有兩種菌落,一種為乳白色圓形不透明小菌落,無溶血環,一種為無色透明扁平較大菌落,有溶血環;
TCBS平板上有黃色較小菌落;
堿性瓊脂平板上有扁平光滑濕潤透明的較大菌落,無拉絲現象。
2.3 麥康凱及SS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以及普通平板和血瓊脂平板上較小菌落
分別從麥康凱及SS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以及普通平板和血瓊脂平板上較小菌落進行氧化酶試驗和染色鏡檢。結果:氧化酶-,G-無芽胞短小桿菌。
2.3.1 接種雙糖鐵瓊脂斜面,37℃ 24 h培養。結果均為:斜面-、底層產酸產氣、硫化氫+、動力+。
2.3.2生化試驗及血清學鑒定。
2.3.4挑取斜面上菌苔做下列生化試驗[4-5],37℃,24~48 h培養,生化結果見表2。
2.3.5血清學鑒定:沙門菌屬A-F群多價O:++++;
O4:++++;
O12:++;
O1:-;
O5:-;
Hb:++;
H5:-;
H2:-;
Henx:-;
Hw:-;
鹽水:-。
2.3.6同時用標準菌株50004乙型副傷寒沙門菌作對照,生化試驗、血清學結果基本同上。
2.3.7結果報告:報檢出乙型副傷寒沙門菌(抗原模式為4,12:b)。
2.4 TCBS上黃色菌落、堿性瓊脂平板上菌落、血平板和普通平板上較大菌落
挑取TCBS上黃色菌落、堿性瓊脂平板上菌落、血平板和普通平板上較大菌落做氧化酶試驗和鏡檢。結果:氧化酶+,G-彎曲菌。
2.4.1挑取典型菌落作純培養,再進行血清學凝集試驗?;魜y弧菌O1群多價:-;
霍亂弧菌O139:-;
鹽水對照:-。
2.4.2 生化試驗。
2.4.3 挑取純培養物做下列生化試驗[4-5],37℃,24~48 h培養,生化結果見表3。
2.4.4同時用標準菌珠N92001非O1群霍亂弧菌作陽性對照,生化試驗、血清凝集試驗結果基本一致。
2.4.5結果報告:報檢出非O1群霍亂弧菌。
3 結果
依據菌落特征、菌體形態、生化反應結果及血清學凝集試驗,1號質控樣中檢出乙型副傷寒沙門菌和非O1群霍亂弧菌。
將質控樣品檢測結果上報淮安市CDC,結果全部正確。
4 討論
面對當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因涉及范圍廣,危害性大,在社會上日益被重視,這對檢驗技術、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6]。實驗室間比對以及水平測試、能力驗證是體現實驗室質量水平和技術能力最具有說服力的手段,實驗室應盡可能參加與其檢測范圍相關的外部質量評估計劃(如能力驗證)和實驗室間比對試驗。實驗室使用外部質量評估計劃不僅可評定檢測結果的偏差,還可以檢查整個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7]。微生物檢測實驗室與其他類型實驗室一樣,質量體系的建立與質量控制工作是維系實驗室運作的生命之源,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該疾控中心的技術能力和技術水平。
參加上級衛生部門組織的實驗室間比對試驗,并做好這項工作,是建立在一個較好的室內質控的基礎上,所以做好微生物實驗室質量控制直接關系到日常檢測工作的質量[8],實驗室室內質量控制是產生精確和可靠結果的基礎和核心[9]。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室內質量控制工作認真、具體地落實到日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做試驗時要嚴格遵守微生物檢驗操作規程,配制培養基時要嚴格按照國標中的配方要求制備,并做好配制記錄、效能試驗和無菌試驗,生化反應試劑以及診斷血清要在有效期內使用,定期對培養基、生化反應試劑及診斷血清用標準菌株進行質量控制,所在檢測設備均要進行定期檢定或自校準。同時本次實驗操作過程中,我們將生物安全要求體現在每一個環節中,實驗室的結構和布局按2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要求,嚴格地注意個人防護,戴口罩、手套,穿工作服,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將廢棄物放置特定容器,經高壓處理后集中處理。只有做好室內質量控制工作,才能增強室間質量控制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我國的檢驗市場將全面開放,實驗室將面臨市場經濟的嚴峻挑戰,委托人有自主選擇可信賴、有資質的實驗室做樣品檢測,這就要求實驗室必須轉變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客戶滿意為中心,以提高質量求生存,以技術能力為依托,堅持科學發展觀,嚴格規范各類檢測行為,堅持不懈地不斷提高檢驗人員的檢測技術水平,確保提供給委托人的檢驗結果科學、準確、公正。
[參考文獻]
[1]衛生部,國標委.GB/T4789―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33-100,239-247.
[2]衛生部政策法規司.WS-2008霍亂診斷標準[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0.
[3]衛生部,國標委.GB/T4789.4―2008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沙門氏菌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1-10.
[4]何曉青.衛生防疫細菌檢驗[M].南昌:新華出版社,1989:306-308,341.
[5]孟昭赫.食品衛生檢驗方法(微生物部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6-128.
[6]巴德才仁.實驗室微生物檢驗質控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9,19(12):2978-2979.
[7]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B/T 27405―2008實驗室質量控制規范食品微生物檢測[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15.
[8]楊美琴,孫來玉,王鳳云.微生物實驗室質量控制與管理[J].職業與健康,2008,(2):68-70.
微生物實驗室范文第3篇
關鍵詞:微生物檢測 質量 優化
中圖分類號:TU2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4(c)-0146-01
1 建立健全微生物檢測質量管理體系
只有將模式和理念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實現全面的建立起質量管理體系的目標,達到管理與技術的有機結合的結果。如果微生物檢測實驗室的工作中沒有有效、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就無法全方位的確保最終的檢測結果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和質量。
1.1 建立適宜的管理體系
質量管理體系必須建立在軟件和硬件兼顧的基礎之上。因此,就要求我們應該切實、合理的按照硬件方面的試驗項目、設備設施;
軟件方面的人員結構、技術水平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全面規劃、科學選取、嚴格制定,以確保規范、機動、妥善和有針對性。
1.2 質量管理體系的全覆蓋
如果想要達到這一體系的全覆蓋,就需要我們在實驗室的一切工作都納入到管理的系統當中來。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流程和人員的管理成為了全覆蓋是核心部分。崗位、部門和工作步驟都是重中之重。
2 明確崗位職責 引導全員參與互助
質量管理的工作不能有“死角”,因此我們必須將所有領域和過程都納入到系統當中來,對于崗位、部門的分工管理也就尤為重要了。將崗位職責進行清楚的描述和分工,動員全體進行參與并相互監督、審核和互助,才能夠讓管理系統進入良性的、正向的運行狀態之中。
2.1 明確職責權利
實驗室檢測的工作中,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人員都應該各司其責。但是我們也發現,一些基層的微生物檢測實驗室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說人員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在實際的工作中還會出現交叉、兼顧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將職責進行明確的分工,以此保證工作的順利、暢通的進行。
2.2 加強各部門的協作
微生物的檢測工作僅僅依靠實驗室是不可能全面完成的,因此需要各個部門的有機配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抽樣室的協同合作。但是縱觀目前抽樣室的配合工作,我們發現在銜接環節上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以至于對于整個檢測工作都處于一個混亂的狀態,缺乏流暢的條理、效率低下,因此,這是檢測工作中我們必須重視各個環節、各個部門之間的相互協同合作的問題。
2.3 提高全員質量意識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應該加強培訓工作,以期達到讓工作的目標以及員工的個人需求都能夠很好的發展的結果。在實際工作中,對于涉及技術或質量工作的責任人進行培訓,將有助于提高實驗室的綜合管理水平,管理層對于質量管理體系的認知和執行達到了一定水平,就可以自覺、主動的帶動全體員工參與,激發大家在實施質量管理方面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
3 形成持續改進的模式
在微生物檢測工作中,我們應該注重改進的思想方式,尤其是在質量管理體系的運用當中,更應該注重這一思想的保持和使用。將體系中不適合實際工作的部分進行改進,使之更具有匹配性、充分性和有用性,并不斷的在實施過程中,進行檢驗和更新,以獲得更新、更好、更完善的體系。堅持使用這樣的方式,不斷地進取、改進、創新,讓質量管理體系一直處于持續的完善過程之中。同時,我們也要重視內審和監督的工作,這些工作也是體系改進的一個的重要途徑。
3.1 內部審核
上面我們提到的內審工作是指實驗室工作人員對于檢測環節中的種種步驟進行審核項目,并對于不符合要求的項目采取跟蹤、追查的方式,以確保目標的落實。這一工作可以強化薄弱環節的管理,對于不足之處進行改進,并會促進整個實驗室工作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需要制定相應的計劃,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對各個環節進行內審,完成體系的相關要求,讓管理工作落實到實處。
3.2 質量監督
負責這一工作的人員被稱為質量監督員。這一工作的性質要求對應人員必須具備相當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熟練的檢測技術,并在思想意識上需要很強的管理責任感。之所以需要這樣人員,是因為在實驗室工作中,考核機制的建立和執行需要有相應的人員進行監督,同時這一機制還應是發展的、實效的、經常性的,也就更需要決策層擇取高素質的人員擔任,這樣才能夠保證質量體系管理工作的順利、高效的完成,在另一方面,負責這一工作的人員需要進行督導的評價,這就要求相關的人不能敷衍了事,流于形式,應該自始至終的完成監督工作,全面、規范的檢查工作執行情況、設備維護狀況。
4 結語
言而總之,當前社會和人民的需求要求微生物檢測工作必須向著更高的標準邁進,因此也給實驗室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在質量管理工作上,我們必須重視實驗室內部相關系統的建立、改進和完善。在崗位、人員上進行清楚、明了的分工,并促進全體員工參與質量管理工作的執行中來,相互監督、相互協助,確保體系長期的、有效的、良性的運行,并最終全面的實現水平的提高,從而保證微生物檢測工作中各項數據的正確、質量的安全。
參考文獻
微生物實驗室范文第4篇
1 室內質量控制
1.1 人員和組織管理的質量控制[1]
1.1.1 為了保證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正確,必須加強微生物檢驗人員的質量控制。加強人員的基礎知識教育,保證人員基本業務能力。微生物檢驗工作人員不僅要學習醫學、微生物學、微生物檢驗學知識,還要學習與工作有關的其他學科,如食品檢驗,公共衛生等。以提高專業技術和能力。
1.1.2 注重業務學習與培訓,由于醫學的快速發展,新的檢驗方法和理論的出現。特別是新的標準的出臺,要求檢驗工作人員不斷地學習和使用。通過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業務培訓,或到業務水平高,設備先進的高級實驗室進修學習,或參加專業的學術交流會議等,使檢驗工作人員能夠掌握新的標準和理論。
1.1.3 嚴格微生物檢驗人員準入制度,中心需要對微生物檢驗人員進行業務知識考核,合格者持證上崗,明確崗位職責。只有保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才能保證檢驗工作的質量。除此之外培養檢驗工作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務實、嚴謹的工作態度也是準入的基本條件。
1.2 檢驗過程的質量控制
1.2.1 仔細閱讀檢驗申請單,重視微生物檢驗采樣前的準備工作;
如采樣容器的消毒,檢驗試劑的配制,培養基的配制與保存等。
1.2.2 嚴格檢驗標本的使用制度,合格的樣品對檢驗的結果至關重要[2]。采集的樣品必須具有真實性,代表性、保證無菌采樣;
采樣所采用的方法是正確的,記錄采樣時的環境狀況。采集的樣品必須按規定以正確的方式和時限送到實驗室。在實驗室內的樣品應有唯一性標識,樣品的處理和保存符合規定,以滿足樣品的復核。
1.2.3 及時處理或接種標本,檢驗人員應按標準操作指導書將合格的標本及時處理,一般為樣品的涂片、染色、接種、分離、純化、生化鑒定、抗血清反應及結果報告。
1.3 標準菌株的對照實驗 微生物檢驗的工作中,質量控制系統必須有標準菌株做對照實驗以保證檢驗的正確。在工作中標準菌株做陽性對照實驗,也用有關的標準菌株做陰性實驗。對于標準菌株的使用和管理,應在質量手冊作具體規定。
1.4 新的標準或方法的的驗證實驗[3] 在微生物檢驗的工作中,不斷有新的標準或方法出現,在工作中應采用一定的樣品對新的標準進行預實驗,來達到熟練使用標準的能力,從而保證檢驗結果的正確。
1.5 微生物實驗室檢驗所用的培養基、試劑、染色液、抗血清的的質量控制。
1.5.1 培養基的采購,驗收、配置、使用等是培養基質量控制重要環節[4]。選擇有質量保證和服務能力的生產企業。微生物檢驗所用的培養基為商品化干粉培養基或專用固化培養管,配制的培養基一般質量要求為;
培養基應有標識與配制日期,新配制的液體培養基外觀透明、無渾濁、無沉淀。顏色符合要求。固體培養基應有適當的硬度,表面光滑平整,在接種前應無菌。培養基的PH值應符合規定,有指示劑的培養基應有其特有的顏色。對每一批培養基按生產企業所提供的技術參數進行技術驗證,并且在有效期間使用。
1.5.2 試劑、染色液 根據試劑、染色液的穩定性及靈敏性的要求,配置好的試劑、染色液,必須用標準菌株定期地進行陽性和陰性對照,一些與細菌酶反應有關的,需要較高質量的試劑,在每次使用時檢測其穩定性及靈敏性,對于較為穩定的試劑,每周檢查核對一次。并記錄結果。
1.5.3 抗血清 要求抗血清的質量可靠,按質量手則的要求記錄其名稱、包裝、數量及批號、生產企業等。在使用時觀察是否澄清,定期用標準菌株進行監控。按規定儲存和在有效期內使用。
1.6 微生物實驗室檢驗所用設備儀器的質量控制
1.6.1 高壓滅菌器 檢驗人員應掌握高壓滅菌器使用方法,對于大容積的高壓滅菌器,在不同的部位放化學指示卡,以觀察滅菌的效果。并做記錄。
1.6.2 培養箱、水浴箱、冰箱 隔水式培養箱應定期加水。二氧化碳培養箱應保持二氧化碳的濃度,而生化培養箱保持相宜的濕度和溫度。每天開始工作前和結束工作后,應對所需的溫度進行調節和記錄。水浴箱定期換水,冰箱則需要定期清理和消毒。一旦發現異常,及時的維修或更換。
1.6.3 超凈工作臺 生物安全柜的監測 上述設備過濾網更換應有專業人員更換,紫外燈的輻射強度監測控制結果應符合規定。
1.7 微生物實驗室的環境設施的質量控制
1.7.1 隨著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實驗室建設項目的建立和推進,疾控中心建立了高標準的微生物實驗室。國家也加大了對各種重大傳染病的監測力度,如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等。大量高危險的生物樣品進入實驗室。通過建立相關的制度,配置有關的生物安全設備或設施,達到實驗室的環境設施的質量控制。防止病原體的交叉污染,確保標本,人員,實驗室環境的安全。
2 室間質量控制
實驗室室間質量控制主要是由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其他部門實施,組織實驗室間比對和能力驗證進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發放盲樣,對實驗室間分析的精密度和準確度進行考核,驗證實驗室的技術和能力。通過分析結果,識別實驗室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證實實驗室對標準方法,程序,過程的質量控制。
參考文獻
[1]李貽漢,蔡妙森,王琳,等.衛生微生物的質量控制[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08,15(6):78-80.
[2]樸美花.淺談臨床檢驗標本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對策[J],吉林醫學,2008。29(1):75.
微生物實驗室范文第5篇
關鍵詞:菌種復蘇;
傳代;
保存
微生物實驗是我國建筑醫藥研發及生產的重要環節,是確保我國醫藥研發行業發展的關鍵基礎。根據藥典中的標準,微生物實驗室對于新引進的培養基需要通過靈敏度測試后才能投入使用;
另外,在對無菌實驗成果進行檢查時需要使用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對比參照,而在對日常灌裝環境質量檢測時需要使用環境菌進行輔助檢驗。由此可見,菌種為微生物實驗中非常關鍵的因素,所以必須要建立起一個科學、健全的微生物實驗室菌種的復蘇、傳代及保存體系。
1 用具與設備
接種環,接種針,酒精燈,電熱恒溫培養箱,生化培養箱,冰箱,滅菌柜,超凈臺,液氮罐,超低溫冰箱,1.5mL凍存管,試管等。
2 菌種的復活
應在環境潔凈度D級下的局部潔凈度不低于B級的單向流空氣區域內或隔離系統中進行,其全過程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制備F1,(接收到合適菌種準備使用時,應根據菌種/細胞株的說明書制備復活的培養基對標準菌株、細胞株進行復活。清潔安瓶(可用75%乙醇)后,用砂輪在安瓶的上部1/3處劃線,用干燥的無菌紗布包裹安瓶,將安瓶打開。用一無菌吸管吸取0.5-0.8mL適量的液體培養基(生抱梭菌用液體硫乙醇酸鹽培養基;
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短小芽胞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和枯草芽抱桿菌用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基;
白色念珠菌、黑曲霉用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基)滴加到安瓶中,輕輕旋轉安瓶并吹打,使凍干菌種和液體培養基充分混合并完全溶解,再將安瓶內的菌液轉移至相應的培養基中,根據菌種類型將其放入適宜的培養條件[需氧菌培養溫度(30-35)℃,18-24h;
真菌培養溫度(20-25)℃,3-5d下培養,觀察培養基是否渾濁,渾濁說明菌種復活生長,此為F1,如不渾濁,需氧菌應延長培養時間至5天以上,真菌應延長培養時間至7d以上,仍不渾濁,按121℃,30min條件火菌處理,再對復活后的標準儲備菌株進行純度和特性的確認。
3 菌種的傳代
菌種是微生物實驗中的重要輔助工具,所以其質量非常重要,每一個菌種在使用前都需要進過嚴格的測評才能投入實驗中。微生物實驗是一項對嚴謹性和精確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所以對于試驗中要用到的每一類菌種的復蘇、傳代和保存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標準及原則,已經透過嚴格檢定、確定與相關條件相吻合的菌種才能執行傳代步驟。另外,傳代工作流程在實際操作時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傳代次數不宜過多,且要減少不必要的傳代工作,同時還要對傳代時的溫度進行合理調控。
4 菌種的保藏
在菌種的復蘇及傳代工作完成后,實驗室中的菌種管理工作體系已經進入最后一個環節,這一環節同樣是保證菌種質量及功效的重要步驟。而在實驗室的當中對菌種進行保藏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筆者就對幾種實驗室中常見的菌種保藏方法進行簡要闡述。
4.1 甘油冷凍管保藏法
甘油冷凍管保藏發是在實驗室中一種非常常用的保藏手段,該方法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無菌接種環對菌種表面的菌苔進行刮取,然后利用接種環接觸試管的方式使細菌通過與試管壁的輕度摩擦向事先準備好的放置于試管內部的無菌蒸餾水中傳輸,或直接將菌放置于培養基當中,同時還要對菌液的濃度進行調節,然后在調配完成后的菌懸液中添加體積相等、濃度標準是30%的無菌甘油,從而得出15%的甘油菌懸液。在操作過程中要保證所使用的甘油濃度保持在一個較低的程度,如果甘油濃度高于實驗標準將會造成細菌細胞滲透壓力產生變化,最終導致細菌發生死亡的問題。在細菌傳導完成后需要對試管進行振動和搖蕩,在搖時要注意對力度的控制,讓試管內的各種物質達到充分融合,再將融合后的溶液分別放置于無菌小試管中,最后將制作完成的甘油冷凍管放入-20℃的低溫環境中進行預凍處理,并將其放在低于-80℃的超低溫環境中存放,且要保證冰箱的溫度至少為-30℃,其在這種冷凍環境下通常能夠保留的時長為2a,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對保存溫度的要求較高,在超低溫環境下該菌種的可保存時長為3個月。
4.3 斜面低溫保藏法
斜面低溫保藏法是一種過渡性較強的保藏方法,其保藏時間較短,該方法是通過將菌種轉移至條件合適的試管培養基上,或將其轉接在茄子瓶的固體培養基斜面上進行培養,在菌種成長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將其放入2-8℃的溫度環境中進行保存。而微生物菌種的類型不同,其保存時間長短也會有所差別。然而,這種保藏方法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劣勢特點,就是采用這種方式進行保存的菌種極易發生狀態改變,如果菌種發生變異會對其后期傳代效果造成影響,使菌種受到污染。所以,這種方法只能在需要保藏時間較短的菌種類型的保藏工作中使用,并且還要對菌種的保藏狀態進行隨時檢查。
4.4 液氮超低溫保藏法
4.4.1 制備菌懸液
將需要保藏的菌種接種在適宜的固體斜面培養基上,適宜溫度培養,當菌落健壯地長滿斜面時取出。配制30%的甘油溶液進行121℃下高壓火菌30min,將生長良好的菌種斜面用生理鹽水制成菌懸液,菌濃度控制在107左右,然后加入等體積甘油水溶液混勻后制成15%的甘油菌懸液。
4.4.2 分裝菌懸液
把購買的1.5ml的塑料凍存管擰松管帽置一燒杯中,外扎紗布、牛皮紙包扎好進行121℃高壓火菌30min。然后將制備好的菌懸液分裝至1.5mL的塑料凍存管中,每支凍存管加入1mL菌懸液,擰緊管帽,并用膠布封口,分別在膠布和凍存管上做好菌種標記。
4.4.3 液氮保藏
將菌液保持在0攝氏度的狀態,然后將有關設備放置到零下70攝氏度左右的冰柜立面,然后進行降溫。接著將相應的凍存管放入到液氮罐妥善的保存,并且在罐的外面做好詳細的標記工作,為以后使用菌種帶來方便。當液氮中所存在的菌種需要復蘇時,這時操作人員就應當將菌種提出來,放置到大約35-40攝氏度的環境里面進行充分的攪拌,從而達到解凍的目的。為了避免菌種出現污染的情況,操作人員需要用75%的酒精進行擦拭,當表面完全干燥以后就可以使用相應的容器將菌液按種到相應的培養基上做好培養工作。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微生物實驗室中的菌種進行保存的方法有很多種,這些方法的正確使用對菌種的保存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然而,若方法使用不合理使菌種的保存質量嚴重降低,不但無法達到有效提高菌種保存效果的目的,還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因此一定要建立起科學規范的菌種復蘇、傳代和保存體系,這樣才能有效提高菌種保藏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以促進微生物實驗室檢驗效率的提高,增強實驗結果的精確性,為微生物實驗工作的完善奠定基礎,從而推動該行業在我國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