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泥鰍池塘養殖高產技術要點

      發布時間:2025-07-18 18:33:09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 要:該文介紹了泥鰍池塘養殖高產技術要點。主要包括:做好產前準備、選放優質苗種,實施綜合管理等。為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泥鰍;池塘養殖;高產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 S96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117-02

      泥鰍(Misgurnus lacepede)是一類分布廣、適應性強、食性雜的小型淡水經濟魚類,素有“水中人參”之美譽,國內外市場需求頗大。隨著國內對其生物特學、生態習性、人工繁育、商品養成等相關技術的研究深入,泥鰍已成為當前淡水養殖最熱門的品種之一,各類水域的人工養殖皆呈快速發展態勢,尤以池塘養殖為最。筆者自2012年以來對當地泓潤泥鰍養殖家庭農場、豐鰍家庭農場等泥鰍養殖狀況進行了跟蹤調研,并于2014年在豐鰍家庭農場的2口池塘(024hm2/口)進行了高產技術生產性試驗,平均產量464kg/667m2、產值超過2萬元。總結實施過程及相關管理,認為實現泥鰍池塘養殖高產高效的技術關鍵在于抓好下列生產環節。

      1 做好產前準備,是確保泥鰍養殖高產的必要條件

      池塘是養殖泥鰍的生活場所,同時兼作天然餌料的生產場所和有機物質的分解場所,其條件的優劣勢必影響泥鰍養殖的成敗。因此,要想養好泥鰍,必先備好池塘。只有池塘的相關條件滿足泥鰍的生態需求,才能確保泥鰍安全舒適、健康快長,為實現養殖高產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1.1 池塘改造 (1)基本要求。根據泥鰍的生活習性及生態需求,養殖池塘的水面以0.2~0.33hm2/口為宜;池塘深度1.5m左右(最高水位應不小于1.2m);池底力求平坦;附近應有優質水源(水質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每口池塘需配設0.75kJ的水車式增氧機1臺,以供養殖過程調節水質(做水)之用。(2)設置圍欄。為防泥鰍逃逸及陸生敵害入侵,池塘四周應圍建高度不低于50cm的篩絹布欄或其它材質的防逃墻;并在進、排水口分別設置過濾網袋和防逃裝置。(3)架設天網。為防飛鳥侵害,池塘水面上方應整體覆蓋網目3cm左右的網片(俗稱天網),高度以不低于1.8m為宜,以方便日常管理。

      1.2 清塘消毒 在放養前15d左右,刨除池底結斑狀的表泥層,而后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按常規劑量進行池塘徹底消毒。

      1.3 池水培育 于放養前7d左右,由水源向池內注水。為防敵害生物混入,進水需經120目的篩絹網袋過濾,池水深度達50~60cm即可。而后,即用50~80mg/kg的漂白粉全池潑灑進行池水消毒,期間應開啟增氧機,并任其持續運轉。并于次日,按50~100kg/667m2的用量施放經腐熟發酵的鵪鶉糞、雞糞等有機糞肥,進行水質培育,以繁育小型枝角類等適口的天然動物性餌料(俗稱“紅蟲”)。通常,可以“紅蟲”大量出現作為泥鰍苗種放養的最適時機。

      2 選放優質苗種,是確保泥鰍養殖高產的基本前提

      泥鰍苗種的質量優劣,不僅會影響其養殖存活率,而且會影響泥鰍生長及群體產量。因此,選擇種源好、體質好、規格好的苗種,并進行合理放養,是確保泥鰍養殖高產的基本前提,必須加以重視。

      2.1 優質種源 目前,泥鰍養殖所用的苗種大多采集于天然水域。據相關研究,泥鰍的遺傳性狀不甚穩定,在自然繁殖中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現象,往往會導致種源混雜而影響子代的生長性能。因此,在進行人工養殖時,最好選用由優質親本(個體50g以上、體色一致、體態豐滿而體型修長)經人工繁育的苗種。如果,非用天然苗種不可,則必須注意其外觀特征,尤其要關注體色和體型;同時,還應了解其產地。通常,來自相近地域的天然苗種更容易適應養殖環境。

      2.2 適宜規格 放養規格適宜與否,一方面會影響泥鰍的存活率和生長率,而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泥鰍的養殖周期及其生產效益。為此,對于專事泥鰍養成的企業或個人而言,宜實施1a的養殖周期,供放養的泥鰍苗種規格宜,選擇400尾/kg之內個體。如果放養泥鰍規格過小,不僅其生活能力嫩弱,易遭敵害侵襲,存活率不高,而且當年也很難養成上市,勢必將延長養殖周期,并會增加養殖風險及成本支出。

      2.3 合理密度 生產性試驗表明,放養密度合理與否,不僅會影響泥鰍的個體生長及群體產量,而且還會影響池塘水質管理及鰍體存活。因此,在確定泥鰍放養密度時,應充分考慮“因地制宜、因塘制宜、因人制宜”等因素,以“適度、合理”為原則,在放養規格和計劃667m2產既定的前提下,放養密度既不可過高,也不宜太低;密度過高會影響生長性能、增大管理難度;而密度太低則會影響養殖產量、造成水體浪費。以預期產5 000kg/667m2為例,根據池塘條件及管理能力,每667m2水體可放養上述規格的泥鰍苗種4~6萬尾。

      3 實施綜合管理,是確保泥鰍養殖高產的根本保證

      良好的池塘條件和優質的苗種放養,為泥鰍養殖高產奠定了重要基礎;但實際高產的獲得還有賴于養殖過程的綜合管理。換言之,光有好的前提條件,沒有好的過程管理,也難以獲得好的實際成果。因此,在理想的養殖條件下,必須配以綜合的飼養管理措施,以確保養殖高產的最終實現。就泥鰍池塘養殖而言,除了水產養殖共通的常態化日常管理外,重點應做好防蟲害、控水質、管投飼等個性化管理。

      3.1 防蟲管理 泥鰍體表鱗片細小,防御外來侵襲的能力較弱,分泌粘液是其應對外來刺激(包括蟲害)的主要防御機制;而隨著大量粘液的分泌,其綜合防御能力會逐漸下降,相關病害也會隨之出現,尤其在養殖初期,極易遭遇害蟲的侵襲或因此夭亡或感染發病。因此,在泥鰍養殖過程中重視蟲害防治,既是提高泥鰍養殖成活率的必要措施,也是確保其健康生長的重要手段。從實踐觀察看,養殖水體容易大量繁殖并對泥鰍危害較大的害蟲主要包括龍虱及其幼蟲(水蜈蚣)、蜻蜓幼蟲等。據此,防控重點就在于針對這些常見害蟲,關鍵措施則是設法切斷其產卵途徑。在池塘清整時,根據這些害蟲的繁殖習性,要特別注意徹底清除池邊淺水處的雜草雜物,以不給其留有所需的產卵基質;在養殖過程中,利用它們的趨光性,在池塘一角設置燈具誘集,并用煤油觸殺;蟲害嚴重時,可用低劑量的敵百蟲(0.25mg/kg)沿池邊潑灑除之,用藥時應配合水體增氧措施,以提高殺蟲效果而降低對泥鰍的危害。

      3.2 水質管理 泥鰍養殖池塘的水質管理應遵循“整體、統籌”的理念,關鍵在于設法構建“水相、藻相、氣相、菌相”綜合平衡的養殖生態系統。因此,泥鰍養殖水環境的管理忌采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單一手段,而應重視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組合措施。除了配合投飼管理外,泥鰍養殖池塘水環境的管理重點應聚焦下列環節并力求聯動實施:(1)充分發揮增氧機的攪水及曝氣功能:堅持晴天午后開機2h,以實現生物造氧與機械輸氧的有機統一,增加全池溶氧,改善底質環境,加快物質循環。(2)及時適量更換新水,并追施氨基酸等生物肥料:在主要生長季節堅持隔天換水10~20cm,配合生物肥料使用,以維持養殖水體藻類密度的適宜性及藻類品種的多樣性(“肥、活、嫩、爽”),避免水質老化、“水華”形成及其可能引發的“倒藻”隱患。對于因錯失調控時機,已因藍綠藻極度爆發而出現“水華”的水體,必須多管齊下,在下風處用浮游生物網撈除,在藻類密集處用0.7mg/kg的硫酸銅及硫酸亞鐵合劑局部潑殺,同時配合換水和增氧措施,并要切忌用藥物全池潑灑除藻,以免因藻類驟死、耗氧激增、毒素產生、泥鰍窒息而導致整個養殖系統崩潰。(3)適時適量潑施微生物制劑:實踐表明,定期施用光合細菌、芽孢桿菌、EM菌露等微生物制劑,有利于分解、吸收、消除水體內的有害殘留物質,調節藻相平衡,控制有害菌藻。因此,在泥鰍養殖過程中,應根據池塘水質及底質演變規律,適時選用“改水型”或“改底型”微生物制劑,養殖前期可每15d左右使用1次,中后期可增至每7~10d使用1次;其中,在夏秋高溫季節,由于水溫高、藻類交替繁衍、水色水質多變、易肥易濃,在增加微生物制劑使用次數的同時,還應配合經常性的新水添加。同時,應特別注意微生物制劑應選擇晴天使用,并應在潑施時配合所有的增氧措施。

      3.3 投飼管理 飼料是確保養殖泥鰍生長的物質基礎,其不僅關乎養殖成效,而且也會影響水質管理。因此,投飼管理與水質管理既同等重要,又彼此矛盾,對立又統一,是養殖過程中需要始終加以調和的一對矛盾綜合體。為有效化解矛盾、促成和諧,投飼管理需要兼顧水質管理,而水質管理旨在促進投飼管理。(1)選用優質專用飼料,并實施合理投喂。優質飼料營養全面、利用率高、廢棄物少。選用此類飼料,既有利于泥鰍生長,也有利于水質管理。而采取定時定量、少量多餐(5餐→3餐)的投喂模式,并將日投喂量視水溫控制在池鰍總體重的3%~5%左右(以投喂后1.5h之內攝完為度),不僅可以減少飼料浪費、避免水質污染,而且可以確保泥鰍健康、預防疾病發生。(2)適量水培植物,并輔以燈光誘蟲。泥鰍喜食植物根須、微生物、小動物等小型水生生物。因此,為更好地平衡泥鰍營養,彌補人工飼料的營養缺陷,在養殖過程中可在池內選用不超過1/3的水面以水培空心菜、生菜等綠色植物。此舉不僅有利于凈化水質,而且可為泥鰍提供稀有微量元素,在促進泥鰍生長的同時,還兼具防病作用。而夜間采用燈光誘蟲,可為養殖中后期的泥鰍提供高蛋白的動物性餌料,在豐富泥鰍營養的同時,可明顯減少外源飼料進入系統。(3)定期拌喂微生物制劑。在泥鰍養殖中,定期潑灑微生物制劑或將其拌入飼料投喂,不僅有利于培水、凈化水質,而且還有利于調節泥鰍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壯大有益微生物菌群,從而達到促進生長和防治疾病的目的。通常,可每10d左右用200~300倍的復合微生物制劑稀釋液噴灑待用飼料,稍加拌和后即可投喂。 (責編:徐煥斗)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