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從立法與司法層面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發布時間:2025-07-04 13:57:32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法律與道德作為治理社會的主要形式,起著互相補充、互相調整的作用。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唯有把法律與道德有機結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法律;道德;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D9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2921(2015)06-0060-03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簡介:張煥然(1991-),男,河南商丘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的研究。一、法與道德的含義

      (一)法律的含義

      一般意義上法律的定義是指由社會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范。法律的形成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它的形成受不同時期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同時也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二)道德的內涵

      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是充滿變化的,經濟條件決定了道德的發展情況。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彪A級的屬性明顯體現在道德上,可以說道德觀念的形成是受不同階級的影響形成的,對于調節自然人的社會行為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中國歷史中有關法與道德的論述

      (一)中國古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和法律的對比一直都是歷史上的焦點問題。在我國古代禮法制度就備受關注,有關禮法的相關內容數不勝數。禮法文化的顯著特征是“隆禮重法,德主刑輔”。這一思想形成于西周時代,孔子尤為推崇這一思想,并概括為周禮,社會依照周禮準則運行,成為社會通行的道德規范。這種思想體現的是 “明德慎刑”,即在重視道德的情況下,對于刑罰要慎重進行。法與禮的關系主要表現為,首先,禮是法律的本源。許多的法律條文都是來源于禮數。其次,禮高于法律。禮在實際運用中涉及的范圍比法廣泛得多,許多判例的設定都吸收借鑒了禮的精華。最后,法律是維護禮的屏障。在周代法律的價值有兩點,首先周禮的道德規范在一定程度上上升為法律條文,增強了周禮的權威;其次,周禮以國家政權的強制力為基礎并上升為法律,迫使人們不得不接受禮法的教化,從而為社會倫理觀念的形成打下基礎。儒家主張“寬猛相濟”“德主刑輔”,法家反對儒家的以德服人。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主持的觀點是以刑治民,從而達到道德的最高要求。韓非認為“德化輕刑”是為百姓設計的陷阱,是有損于百姓,而非為百姓帶去福祉的做法。在六國被秦朝一統之后,把法家的治國思想作為正統。但秦朝的統治過于殘暴,把法家的治國思想曲解使用,造成了很大的百姓怨恨,于是統治最終被推翻。漢武帝時期,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該思想主要是以“三綱”為核心,于此同時,儒家的思想成為了司法的正式淵源,司法主體的審判活動以引經決獄為基礎,德主刑輔。由此可見,在漫長的封建年代,人們的思想和日常表現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而法律往往只能在特殊的背景和情況下發揮自身的作用,不同時期作用各有差別。

      (二)中國近現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清朝末年,中國被西方列強入侵,來自西方的思想傳入中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一方面清朝抵制外敵入侵,采取很多方式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開展洋務運動,同時主張“中體西用”“禮讓為國”等思想。正在此時,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高舉維新變法的旗幟,大力改革封建法律制度,但是其根本出發點仍是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所以注定是失敗的。新思潮反對封建社會一直存在的“三綱五?!?,因為該思想有悖于人類自身的自由公平權利。后來,產生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意義重大,是中國法治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也得到了改變,傳統的封建道德被打破,新興的法律觀念得到普及。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過上了全新的生活,開啟了法制的全新進程,著力打造新型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經濟建設的重要任務提到了全新高度,把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讓中國的現代化法制建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F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法制觀念得到普及,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正在逐步完善,法律與道德也成為調節人社會行為的基本規范,即共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凡是法律支持的,道德必然維護,凡是法律反對的,道德必然譴責。

      (三)現當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新階段,我國法制建設在遵循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下,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也可從立法、司法、執法等層面探究。在法治社會的條件下,我們對于道德的思考也應順應社會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密切相連,把有關道德的規則體現在立法的環節,對于法律制定的要求規定在道德原則之下。在執法方面也體現道德的要求,讓執法者公平公正地處理司法案件。將道德規矩引入司法環節,讓司法從業者公正合理地處理案件,一切以法律為準繩,盡量避免冤假錯案的發生。把道德要求同樣引入守法階段,這樣道德就要求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地遵守法律認同法律,對于法律產生敬畏之心。通過發揮道德的作用,扎扎實實化解我國現階段法治社會建設面臨的許多現實問題,尤其是關于道德與法律兩者關系方面。法治社會的建成與落實是全體公民對于道德與法律關系定位的全新認知過程。法治社會的實現需要各方條件的形成,需要全體公民對道德規制的追求與信服。全體社會成員對于道德的觀點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想要全面穩健地完善法治建設,需要兼顧各個方面,不但要考慮法律法規的建設,更需要關注道德自身的作用與價值,使得各方面全面均衡推進發展,打造好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常態。

      三、法律與道德在實踐層面的關系

      (一)法律與道德在立法活動中的關系

      1.對立法者的道德制約

      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條件下,立法者法律的制定必須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原則基礎之上,否則便不能發生法律效力。立法者在行使手中權力之時,往往要屈服于道德規范。一方面,立法者為了全體公民的權利,需要公正客觀地進行立法活動。另一方面,一旦立法者作出違反道德要求的行為,那么立法者制定的法律就會與社會價值相悖,從而在根本上對于公民的約束失效。若如此類的法律頒布施行,勢必會與道德要求產生巨大沖突,會帶來很多麻煩。歷史上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于這種情況的先例。所以,法律應當體現出對道德的包容和尊重,使得兩者共同起作用。

      2.法律與道德在內容上的關系

      在分析處理有關法律與道德兩者關系之前,應該先明確一點,即在社會中存在的法律應該是良法,是使人向善的,能夠維護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另外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必須在比較兩者關系的時候,把二者置于相同的時期。如果兩者是存在于不同時期,那么兩者關系的比較就不具備意義。在上述背景下,再來討論法律與道德在內容上的關系。一般可以把兩者的關系看成為對于社會正常秩序合理運作的維護,即道德是一種倫理規范,是一種準則,包含了很多內容,比如不能采用詐騙來獲利,不能采用非正當手段損傷他人等等,這樣的一些規則往往是對于規則破壞者的懲處。這些帶有強行性質的規定,對于維護公民利益,保障社會發展穩定有著巨大的意義。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可以看成是,道德的最低限是要變化成為法律,來懲治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錯誤行為。然而最高層次的道德與法律是不能共通的,因為高層次的道德要求是不能以法律來規定,對社會公眾的要求是不同的。

      3.法律變化情況和道德要求的關系

      法律對于道德的影響一般體現在法律的設立、修改、廢除等各個方面,法律的屬性就包含了強制性和規范性,對于公平正義的維護和穩定有著巨大的功能。設立法律時,以法律的形式將某些優良道德規范蘊含于法律中,可以建立社會的良好風尚。例如法律中有關正當防衛等規定,是為了鼓勵與侵害行為作斗爭,來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體現了法律對于道德風尚的鼓勵和提倡,對于整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都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此外,道德觀念的變化也會受到法律變化的影響。一些法律和文件的廢除打破了以往陳舊的錯誤道德觀念,與此同時,伴隨著一些新的道德要求出來,各方面也隨之更新。因此,法律的動態變化會對道德產生一系列的影響。

      (二)法律與道德在司法活動中的關系

      1.對司法者的道德要求

      道德信念的作用體現在司法者所考慮法律的角度。一個社會法律的順利實施建立在高水平的司法道德標準之上,相反如果一個社會司法道德觀念薄弱,則會導致法律成為一紙空文,社會就會呈現無序狀態。司法活動應該以法律要求為基礎,恪守法律是正義得以彰顯的保障。在司法實施中,道德也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法官審判案件時有自己的自由裁量權,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至關重要。這些都體現在法律和道德兩者對于司法者的要求上。

      2.法律實施層面所遇到的問題

      (1)法律解釋對道德價值的選擇

      對于法律應該在具體實踐中有著準確的判斷和解釋,在司法運用中有關道德價值的取舍尤其重要。通過比較相關道德原則,分析各自的特點,從而對相關道德觀念進行取舍,對法律判決起到一定的幫助。所以,道德價值的選取應該是與立法精神和法律要求所統一。對于選擇的道德價值,會在法律的具體實踐和運用中進行提倡。

      (2)司法實踐過程中的兩者運用

      一部法律的頒布施行,會對一些道德產生相應的作用和影響。因為,法律中往往會體現道德的介入和影響,以法律的實施作為渠道,把道德的要求和提倡表現出來。同時,以法律作為規定和教導,使得公民的道德觀得到正確的引導。同時法律通過懲戒違反道德的人們,制裁他們的不當行為,指引他們學習正確的道德觀念,倡導社會建立健康良好的道德環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但道德與法律也有相互矛盾的情況。因為兩者的觀念角度有時是不同的。在有些情況下,例如在案件中當事人的行為符合法律卻面對著道德的制裁。但是在另一些案件中,當事人的行為符合道德卻面臨著法律的制裁。整個社會不會只以道德準則作為評判標準,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還是應該優先適用法律規定。

      結語

      以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作為主線,探索并吸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比如在我國古代時期,道德的禮是法的源頭,法低于禮,且服從于禮,是禮的維護和補充內容?,F當下,我國提出了依法治國,明確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兩者互相補充、共同作用。通過立法與司法層面上對于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究,可以看出法律是對于道德部分要求的具體化,而道德也對立法和司法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

      [2]張國華.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美]羅斯科·龐德.法律與道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方真.道德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兼與沖突論觀點商榷[J].齊魯學刊,1997(03).

      [6][意]朱塞佩·格羅素.羅馬法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