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淺析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

      發布時間:2025-07-04 21:32:25   來源:教學考試    點擊:   
      字號: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49-01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品德與社會在小學教育階段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主陣地作用,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做到"樂學"、"愛學"。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1.以人為本,以知導行

      新課程"品德與社會"是原課程"品德"與"社會"二者的有機統一。它強化了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強調教育與兒童的社會生活相結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新課程中的具體體現。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自己也希望能成為公眾的焦點,學習的榜樣,讓榜樣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去感染學生。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主題中《偉大的先人》時,活動前,組織學生調查收集相關資料,①問周邊的人,是否知道孔子、司馬遷,對他們了解些什么?要求每位學生至少詢問五個人,并做好記錄。②匯報統計調查的情況(知道孔子、司馬遷的百分比),然后引導學生整理和歸納統計結果。由此,思考為什么孔子、司馬遷離我們那么久了,還有那么多人知道他們、紀念他們?讓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他們的介紹,并進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問題。在引導學生走進中華民族的杰出人物至圣先師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的至理名言,和他開創中華民族教育事業的不朽偉績;認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偉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頑強的毅力,非凡的學識,為中華民族留下保貴的遺產——《史記》。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像司馬遷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堅忍不拔的努力著,奮斗著,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財富和光輝的形象。如:李時珍27年完成《本草綱目》、司馬遷19年編寫《資治通鑒》、孫思邈10年寫了《齊民要術》等等。這些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自己去收集相關資料,然后,通過討論、交流,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紛呈的故事,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贊歌,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會從內心深處嚴格要求自己,以先人為榜樣,從小事做起。

      2.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與其他學科相比,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獨立性和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多以兒童所感興趣的、所熟悉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的主體,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以愉悅的心情去探索、去學習,使他們的創造性和個性能夠發揮出來[1]。例如:在學習《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銅》一課時,我首先將攜帶的紫砂壺給展示出來,并對其進行介紹:"這是陶都宜興產的紫沙壺,它是一個陶制品",同時詢問學生:"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陶制品?",出示大屏幕:日常生活用品中的陶制品,隨后讓學生對未展示的其他陶制品進行補充,陶器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幾名學生匯報課前調查的關于陶器制作方法的資料,隨后我提出"猜測古人是怎么想出制作陶器的方法的?",孩子們紛紛大膽想象、猜測,最后我再對內容進行點評總結,并指出"人類的祖先在生活實踐中,創造了陶器,人類社會又向前邁出了一步,這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這不僅使孩子們的興趣被大大激發出來,同時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中去,同時也讓孩子們認識陶瓷在我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的歷史角色。

      3.運用情境創設,培養學生主動性

      營造教學氛圍,打開學生思維,調動學習熱情,是情境創設的主要作用。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科特點,按照"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的原則推進教學工作,同時通過和諧的教學氛圍,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中來,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打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造性意識,激發心靈火花,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來。例如:在教授《科技帶給我們什么》一課時,我走進教室后,并不急于開始新一課的話題,而是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視頻觀看:"科技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隨即開展小組討論,并提出:"小組的每個同學舉例說說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好處和方便?小組長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小結"等,引導同學們選擇好方式在全班匯報,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去感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和幸福。除此之外,我還為孩子們布置了"科技造福人類"的演講主題,讓孩子們課下自行對科技改變生活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進而更加深入地認識科學,熱愛科學。

      4.開辟第二課堂,將教學帶入生活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組織兒童到現場觀察與當事人交流,使兒童對關注的問題能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直觀的印象和更深入的了解。強調在調查活動中,指導兒童用擅長的方式進行記錄,對調查進行總結、歸納并相互交流。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不能只停留在學校、課堂上。老師應該有意識地組織學生走出學校,參與社會實踐,通過自身實踐,親身經歷,對問題有直觀的認識。

      例如,植樹節上,我帶領同學們來到田間地頭,進行植樹活動,從整地、播種、除草、施肥、澆水的這一過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與不易,深切體會到了愛惜、珍惜生活資料的重要性,形成了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品質?;顒舆^后我讓學生寫下今天的所感,將課本與實踐相結合,促成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偠灾?,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品社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適當適量地融入實踐教學,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還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更適合學生全面發展,有效避免教育與社會的脫節。

      5.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情感體驗

      偉大的革命家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可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真摯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是學生開發智力的催化劑。而品德教學不僅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而且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情感需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受到情感熏陶。譬如,我在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0課《南湖游船》一課時,采取了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以活動課的形式展開教學,師生、生生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適度借助動人的故事,動聽的歌曲,豐富的文字、音像資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初步了解歷史,真切地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紅軍的可敬,感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自然地產生崇敬、緬懷之情。當然,活動中必須堅持熱愛中國共產黨為主線,讓學生議一議、想一想、說一說,從而真正感悟紅軍造福人民、無私無畏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以利學生進一步感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道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熱愛之情,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限敬仰之情也油然而生。

      云無常形,教無定法。小學品德與社會是進行情感教育的主陣地,作為一名任課教師一定要善于以情育情,以情動人,以真摯的感情來打動學生的心,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感染學生,達到以情育德的目的。但愿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為打造"15/20/10"有效課堂教學模式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