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之思考

      發布時間:2025-07-04 14:38:47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本文結合近幾年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及對外傳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提出中國文化典籍英譯與對外傳播的策略建議,以期完善我國典籍英譯工作與對外傳播體系,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中國文化典籍;典籍英譯;對外傳播

      【作者單位】畢冉,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構建和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彪S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我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中國文化典籍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國文化典籍英譯(下稱“典籍英譯”)作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典籍英譯事業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多方協作和人才建設等方面采取了積極有力的措施,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滿懷熱情地加入到典籍英譯事業中來。如何譯出優秀的作品并使其薪傳海外,是我們中國翻譯工作者及相關文化產業部門需要深入探討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中國文化典籍及其對外傳播的現實意義

      1.中國文化典籍釋義

      “典籍”一詞在詞典中的解釋是“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載體。就價值而言,典籍指經受過一定時空考驗與篩選、在推動本民族文明甚至世界文明進步的過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的文獻與典冊。就其學科而言,典籍包括中國歷代哲學、宗教、文學、兵學、歷史、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經典作品。典籍經過歷史長河無數次的大浪淘沙,流傳至今,它們被歷代學者不斷地研究、增補、注疏、闡釋、傳播與借鑒。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典籍亦是浩如煙海。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靜態體現,是古代先賢思想與智慧的結晶;匯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體現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

      2.典籍英譯對于傳播中國文化的現實意義

      亨廷頓教授在《文明的沖突》中預言文化差異會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本原因。彌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加強雙方文化互通有無,是事關當今世界穩定和發展的重大課題。因此,越過文化障礙,加強中國優秀文化的對外傳播,增進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了解和溝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這有利于世界各國從文化淵源上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中國文化典籍的對外傳播與推廣可以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貴和尚中”的中庸之道、“和而不同” 的文化觀,以及謙和禮讓、重義輕利的處世態度,通過傳播中國文化所具有的鮮明個性和民族特色,展示中國人民勤勞、勇敢、智慧、正義的優點,塑造強大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這有利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增強,能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贏得更有利的地位。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

      典籍英譯是中國翻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宣傳和推廣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有關方面高度重視中譯外(典籍英譯)工作,將之視為關乎中國國際形象的大事,并把它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二、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現狀及存在問題

      中國翻譯協會發布的《中國文化對外翻譯出版發展報告2012》顯示,近10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深入發展,在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實施的帶動以及“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華學術外譯計劃”等國家主導的重大對外項目的牽引下,中國的對外翻譯出版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目前中國文化典籍譯作的數量,以及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與中國文化本身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無論是數量、質量,還是影響力,譯出的作品都難以與譯入的作品相比,造成了中國文字和國外文學在文化交流活動地位上的不平等。

      1.典籍英譯數量相對較少

      相關數據表明,從1900年到2010年的110年間,中國翻譯的西方國家文、史、哲、政、經、法、數、理、化等書籍近10萬種,但是西方翻譯的中國書籍種類還不到1500種。我國大約有3.5萬種古典書籍,但時至今日翻譯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1]。僅《論語》《孫子兵法》《紅樓夢》等為數不多的名著譯出作品較多。目前,中國文化典籍只能在漢文化圈里孤芳自賞,我們徒有燦若晨星的文化典籍卻沒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存在巨大的“文化赤字”[2]。進入21世紀以來,典籍英譯事業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已被列入國家戰略工程。政府部門投入巨資啟動了“大中華文庫”“經典中國對外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等項目,有力推動了中國文化典籍英譯事業向縱深方向發展。但是,中國文化典籍總體上仍是譯介比例低,數量少。文化軟實力較弱的現狀既與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相去甚遠,也與中國文明古國的形象不符。

      2.典籍對西方社會影響甚微

      我國文化典籍對西方社會的影響力較弱。由中國譯者主持的中國文化典籍英譯作品在海外的發行和影響力不盡如人意。比如我國著名劇作家關漢卿,其著作數量和文化價值不比同時代的莎士比亞差,但是關漢卿的世界知名度遠不如莎士比亞。同時,中國文化典籍向海外傳播缺乏有效的渠道??v觀各國在世界文化市場的譯作,美國占了43%,歐盟占了34%。亞太地區占了19%(其中日本占了10%,韓國占了5%,中國和其他亞太國家僅占4%)[3]。

      3.典籍英譯實際效果不佳

      20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經典作品的對外傳播主要是由來華的游學者和傳教士完成的。由于文化背景、翻譯動機(宗教傳播)、思維認知、語言功底等原因,這些外國譯者無法深入透徹地理解原著,不能體味其中深邃的中華文化底蘊,致使翻譯效果不佳,甚至造成對中國文化的誤讀?!都t樓夢》是世界上翻譯版本較多的中國文學經典,然而《紅樓夢》的翻譯作品卻存在諸多問題。單是對“紅樓夢”這個書名的翻譯,很多譯作就無法反映作者的真實寫作意圖?!凹t樓”一詞在唐詩中專指富貴人家婦女的金閨繡戶,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比喻眾多女兒。且不管其他譯本,目前比較通行的Dream of the Red Cham ber 和 A Dream of Red Mansions將“紅樓”二字譯為“紅色小樓”和“朱邸”,便與《紅樓夢》的女兒主題相去甚遠了[4]。

      4.典籍翻譯人才嚴重不足

      迄今為止,在21世紀初的十余年中,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翻譯家,如對我國典籍英譯理論研究和實踐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許淵沖、汪榕培、潘文國等。但是,總體上高素質、專業化的中譯外人才嚴重匱乏和翻譯隊伍“斷層”是中譯外翻譯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5]。在對外版權貿易方面,中國和外國的逆差達到16∶1[6]。中國培養的翻譯人員并不少,但大多數流向商務領域,選擇從事文化典籍翻譯工作的人很少,博古通今的翻譯人才更是稀缺。傳統文化教育在我國人文教育中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態,國人普遍不太重視對文化經典作品的學習,自然也影響了文化典籍對外推廣工作的開展。

      5.典籍英譯本身難度大

      由于中國語言文字的特殊性和中國文化的海納百川,將中國文化典籍完整地譯成英文存在諸多困難。同時,中國文化經典英譯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僅憑一人之力就完成。這項工程需要譯者坐得住“冷板凳”,更需要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團隊合作。隨著中國的崛起,漢學逐漸成為“顯學”,中國古典文化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創新文化典籍對外傳播與推廣的方式、方法,推動中國文化典籍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三、跨文化傳播下的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策略

      對外文化傳播與交流是國家提升軟實力和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策略,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典籍英譯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典籍英譯對中國文化的推動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好的譯作,中國文化何談走出去?關于中國文化典籍英譯,前人已總結了一些寶貴經驗,筆者在此結合前人成果,提出一些個人觀點。

      1.加快典籍英譯人才培養

      中國要推動文化典籍英譯進程,傳播中華文化,必須有自己的精英翻譯隊伍。高校應該有意識地承擔起培養英譯人才的責任,在翻譯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等方面以促進中國文化典籍英譯事業發展為目標。同時,我國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整合各涉外部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才,建立英譯人才儲備庫。國內已有不少高校擁有翻譯本科專業、翻譯碩士專業學位項目,并開設了翻譯學的博士研究方向,有的院校還成立了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研究機構。他們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典籍英譯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培養出了一批專門研究典籍英譯的博士和碩士,但仍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因此,我國要進一步有效地開展工作,為典籍翻譯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奠定人才基礎。

      2.完善典籍英譯體系,奠定良好的對外傳播基礎

      首先,適應文化傳播需求,創建新型合作模式。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典籍的英譯主體,經歷了外國人、海外華人和中國大陸譯者幾個發展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我國的典籍英譯工作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重心轉移情況。我國的典籍英譯工作至今仍處于缺乏系統性目標的狀態,為了有效地規劃和實施對外翻譯工作,我們可以從國家層面上組織大型的翻譯和研究項目,整合國家職能部門、出版編輯部門和翻譯研究部門三方力量,開展較大規模的英譯出版活動。對外譯介作品的受眾在國外,因此,我們尤其要重視中外合作。我國可以設立專項基金,資助承擔對外翻譯項目的學者赴西方漢學機構進修;同時吸引國外學者參與中國作品的譯介,讓國內作家和學者嘗試與國外譯者合作。

      其次,拓寬翻譯領域,統籌待譯作品。就典籍翻譯的文本范圍而言,譯者以前較為傳統的認知是孔孟和老莊,至多擴展到先秦諸子,或者唐詩宋詞,再加上一些散文名篇?,F在,譯者需要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及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站在文化戰略的高度,以現代學術眼光進行全面反思和深入思考。一是在民族分布上,譯者對少數民族文化典籍關注不夠。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有很多輝煌的文化典籍,特別是宏大的敘事史詩。如中國維吾爾族11世紀中期富于哲學思想的文學著作《福樂智慧》,蒙古族的歷史文學長卷《蒙古秘史》等。二是在年代分布上,譯者偏重于先秦的典籍,對先秦之后的典籍關注不夠。如宋明理學、陸王心學,這些典籍蘊含大量中華文化精華,被譯介的卻不多。三是在譯作類別上,譯者對譯作類別關注度分配不均,文學類典籍是其研究重點,其次是思想類典籍,而其他類型典籍則關注較少??傊?,中國有大量文化典籍被譯者忽視,我們應突破思想禁錮,拓寬翻譯領域。

      再次,調整翻譯方案,面向國外大眾。筆者建議根據不同層次的目標受眾,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案,推出不同的譯本,這樣才能滿足國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不同需要。比如,針對青少年兒童,可翻譯出版一些簡單易懂、有趣味性,并帶有繪畫插圖的譯本,或者制作一些有聲讀物和音像制品。針對普通大眾,應推出一些可讀性強、大眾化的普及型譯本。面向國外高層次的讀者,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或漢語言文學的鑒賞者,應采取異化翻譯策略,翻譯一些既能表現典籍的語言風格、思想內涵、文學韻律之美,又能旁征博引、解釋典故、考釋出處的學術研究型譯作。這樣一個多維度、立體式、生機勃勃的翻譯體系更有利于文化的傳播。

      四、拓寬典籍文化對外傳播路徑,增強文化軟實力

      1.利用海外華人,傳播中國文化

      目前世界約有5000萬海外華人華僑和100萬中國留學生,他們中大多數受過中外文化的教育與熏陶,既有國際化觀念,又有國內文化的良好基礎,他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是中國文化傳播的使者,更是宣揚中國文化的布道士。因此,我們在推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應當重視與這些人士聯系,集思廣益,尋找國外受眾易于接受的傳播方式進行中國文化典籍推廣。

      2.深入海外市場,推介中國文化典籍

      中國文化典籍走不出去,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國不了解國際市場的出版趨勢。因此,我們要弄清楚國外出版發行體制,組建專家團隊調研海外市場和海外讀者,研究典籍翻譯和海外傳播的歷史。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讀者需求進行選題,并根據不同國家讀者的閱讀習慣對圖書版式、裝幀等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是一項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影響對外傳播的效果。另外,國家可以建立一個兼具典籍翻譯和傳播雙重職能的綜合性管理機構,根據傳播需要遴選翻譯素材,整合國內外翻譯人才。在典籍英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不同的讀者需求,在一個譯作出爐之前將作品、作者、譯本的目標對象、傳播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考慮進去。

      總之,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下,典籍英譯作品的數量正逐漸增多。典籍英譯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中國文化典籍走出去更是方興未艾的偉業,需要黨和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和引導,也需要翻譯界、學術界和出版界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建中國文化經典英譯工程,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1]徐珺,霍躍紅. 典籍英譯:文化翻譯觀下的異化策略與中國英語[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7).

      [2]王宏. 中國典籍英譯:成績、問題與對策[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3).

      [3]張小明. 約瑟夫·奈的“軟權力”思想分析[J]. 美國研究,2005(1).

      [4]潘源. 消除軟實力“軟肋”傳播“中國夢”愿景——論軟實力建設中文化傳播力的提升策略[J]. 民族藝術研究,2013(6).

      [5]王宏印,榮立宇. 典籍翻譯,任重道遠——王宏印教授訪談錄[J].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3).

      [6]盧萍,寧霽. 中國文化典籍對外傳播與推廣的新思考[J]. 文教資料,2012(1).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