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淺談漢唐墓室圖像中的女性形象演變成因

      發布時間:2025-07-04 20:37:03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 要:墓室圖像作為美術的一個分支,在喪葬領域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古代的喪葬思想,人們相信靈魂不滅生命不息的觀念,衍伸出了墓葬的多樣化的形制,漢唐作為墓葬風氣盛行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墓室圖像的形成與他們的政治背景與文化風俗息息相關。在整個漢唐墓室圖像中女性形象的變遷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所有的變化包括女性形象由纖細到豐肥,女性地位由自由到束縛再到略微開放,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由外界社會生活逐漸轉移至家庭內部,這一系列變化皆是與當時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都是植根于這個兩個時期不同的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

      關鍵詞:墓室圖像;畫像石;壁畫;女性形象;變遷原因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4-0136-02

      一、前言

      女性形象是眾多文化體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性形象并非單純的指代作為性別是女的社會人,而是藝術家們由現實生活的表現加上自我內心對女性形象的預期而構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形態。從遠古時期到現代社會,女性地位的變化對其形象的塑造也有著很大的影響,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藝術作品能讓人產生共鳴并且記憶深刻。

      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王朝周王室日漸衰微,社會權利逐漸轉移到各個諸侯王手中,政治社會更加關注經濟以及軍事實力,其中秦始皇陵作為早期墓葬典型的代表,以墓為喪葬形式凸顯家庭和個人地位與權利,由此帶來宗族祖廟地位的下降。發展到了漢代,社會更加進步,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死觀念,與此相應的喪葬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漢代的墓葬中墓室圖像種類主要有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等。而發展到了唐代,墓室壁畫依舊是貴族社會才有的墓葬美術形式,而畫像石與像磚則隨著漢代社會的終結而終結了,唐代的墓室壁畫遺存數量豐富,比起漢代的墓室壁畫可謂是壯觀非常,雖然唐代對死后世界也比較重視,但是在題材內容上卻更多的是對現實世界進行描摹,用唐代男性獨有的審美視角創作出影響后世的壁畫。

      漢代墓室圖像中的女性形象的主要藝術形象有貴族婦女,民間勞作女子,列女,舞女以及超現實女性。唐代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這個期間的墓室圖像以壁畫為主,不同于漢代時期的題材多樣,這個時期女性形象主要表現為仕女和樂舞百戲的藝技。

      二、漢唐墓室圖像中女性形象造型差異

      漢代墓室圖像中的女性在服飾的裝飾造型上圖案多為龍鳳,款式設計上也更為藝術化,女性服飾不僅是美的象征也是藝術欣賞價值的體現,前面的內容提到過擁彗侍者圖,畫面線條粗獷、稚拙,身上的衣紋和圖案豐富華麗,上身除了領口和袖口還有天文裝的圖案,下身則綴滿了鱗片形狀的裝飾,這些圖案被穿插有序的安排在女主人身上,絲毫不顯得復雜。從這幅作品我們不難看出除了寫實性以外,對于細節和線條的刻畫處理,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唐代,墓室圖像主要以壁畫為主,而壁畫中的女性形象以仕女居多。

      初唐時期,人物畫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藝術表現形式也有著差別,這個時期墓室壁畫人物形象俊偉,面部及雙手清淡細潤,暈色自然,衣紋細致。從侍女的發髻和服飾上可以看到隋代乃至北周的遺風,頭大身子小,謹慎的形象與落落大方的形象相得益彰,這個時期的壁畫人物形象比較多元化,也是初唐時期獨有的藝術風格。

      盛唐前期壁畫中的侍女身材勻稱高挑,并更融入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因素,侍女擺出迷人的“S”形身段,和早期僵硬的侍女相比,形象更嫵媚動人。一改往日的纖細凸顯出了一種豐肥美,臉龐豐滿,體胖,發髻多變,衣服紋路稠密,這個時期有一個比較有特點的妝容就是“曉霞妝”。

      到了晚唐時期,在女性形象的造型上沿襲了盛唐后期的基本形象,在此就不多描述。

      三、漢唐墓室圖像中女性形象變遷成因

      (一)漢唐的政治思想對女性要求的不同

      女性形象的構造和演變是與社會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由漢至唐,從社會制度上看,漢代是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禮教趨于完善,在西漢初年,制度上沿襲了秦朝和六國的傳統,這個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很高,也有一定的婚姻自主權,也是圍繞中央集權形成了服飾標準的開始,服飾也反映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手段,服飾文化是國家文化的一部分,集合了當時朝代人們的自然屬性與人文思想,即貼合人自然生長的規律也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反映時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空間指向。這個時期還沒有發展成為嚴格規范女性的社會制度,很多的女性還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施展著自己的才一華,如呂后外戚干政,以及隨軍婦女的出現。

      到了漢武帝時期,吸取了漢初女權過剩帶來的弊端對這個時期的女性地位做了一定的調整,董仲舒的陰陽學就被運用了起來,與此同時劉向的《列女傳》也應運而生,把婦女的行為準則具體化書面化。東漢時期女性的德行標準再一次產生了變化,把曾經只在上層社會流傳的道德標準普及化,并且把貞潔順義變成了評價女子的唯一標準。

      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中,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被斥到公共領域之外,只能在社會生產中的生育和家務勞動方面起作用,地位隨著男性地位而變化,家庭內部一夫多婦、等級分明,強調嫡妾有別和長幼有序。隨著這種禮教束縛的增強,女性尤其是上層社會女性的行為逐漸開始受到了規范和制約,但是其他社會階層的女性由于在個性上也存在差異,再加上東漢末年盛行個性思想的解放思潮,禮教對女性的束縛比較后代來說沒有那么強烈。雖然漢武帝對女性專權做出了調整,但是女性在政權上的影響依然存在。

      唐代上承魏晉南北朝動蕩割據局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其疆域遼闊,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重要發展。

      隋唐以漢民族的禮制為統治基礎,承襲了漢晉南朝的官制,在其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門閥大族勢力逐步減弱,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社會發展人民安定,采用先進的用人制度,并且對少數民族以及外來民族采取包容的姿態,經濟發展,手工業產品遠銷海外。婦女的性別特色不是由簡單的生理因素所決定,社會性別制度在女性形象形成的過程中占有重要的社會地位,這種性別制度秦漢時期形成唐宋時期得到嚴密的強化,性別的不同規定了社會關系和權力關系的不同,這既是一種政治壓迫,也是一種經濟壓迫,封建皇帝和中央政權依靠一系列的教育和教化表彰制度鞏固父權制,在全社會風化風俗,并用法律保障父親和丈夫在家庭中的權力。君主們倡導貞孝節烈、禁淫亂,頌揚遵循婦德的模范婦女,直接干預家庭生活,懲戒違背禮制的女子。

      唐代君主就多次表彰賢婦烈女,下詔令贊美那些在家族面臨危機的時刻保全家族、忠于國家的女子。唐代貴族婦女的形象演變比漢代更為豐富,從墓室壁畫中女子的形象衣著上看,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擺脫漢代家庭倫理規范,但是這種開放式的僅限于唐朝男性思維的開放與需求,女性服飾妝容的流行本質上還是迎合著欣賞者眼光的。

      (二)漢唐女性社會文化生活的內容不同

      兩漢時期,社會中對靈魂賦予更豐富的內涵,在漢代靈魂不僅是不朽的,還主導著人的生命和思維,靈魂是不滅的,身體的死亡不代表靈魂的死亡,漢代的厚葬之風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響盛行以孝為先,這種觀念信仰主導著墓室壁畫不斷地發展繁榮。

      在漢代墓室圖像中頻繁出現的神仙祥瑞題材,里面的神仙觀念產生于戰國時期,是靈魂不滅發展下的人們思想的產物,通過人物或者半人半獸表達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不死的追求。神仙思想僅限于上層社會,到了西漢后期,漸漸發展至民間。唐代詩歌小說中女性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這女性些形象產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反映了古代社會性別制度發展的狀況。

      隨著空間和時間的變化,唐代女性的生活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狀況,漢民族的傳統婦德、代北少數民族的胡俗和自印度傳入的佛教理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她們的面貌。唐代文學作品中的婦女形象極為豐富多彩、普遍以柔弱婉順為特點、賢婦是社會主流文化所推崇的的模范女性形象。同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一樣,唐代的思想文化在傳承了漢民族禮制的同時也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受到胡風胡俗的影響,女性也可以參加社會活動。

      古代上層社會的女子生活差異不大,后宮女子多為自己容貌衣衫煩憂,并不會參加社會生產勞動。但是這種現象在民間就完全不同了,民間女子受到男耕女織的傳統思想,女性不止要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還要擔負生產生活中的重任,比如采桑、養蠶、繅絲、織布、刺繡、制衣等等,都成為古代女性經常參與的活動,是非常普及的一種勞作,有些甚至是必須掌握的技能,所以在漢代墓室圖像中以這些勞動題材作為表現內容的也較為豐富。既表現出漢代女子的日常生活也社會地位也從側面表現了勞動婦女的衣著與發飾,不同于漢代貴族婦女的繁雜,民間女子的衣著頗為簡單,便于生產勞動。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唐代,但是并未在墓室圖像中有所體現,從唐代的詩歌小說中可以看出唐代民間女子依然過著凄苦勞作的生活。

      (三)漢唐對女性審美要求的不同

      在墓室圖像的變遷中,審美習俗因素僅次于政治制度因素,審美習俗不僅由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影響,還包括創作者的主觀思維,女性形象簡單來說是性別為女的人物形象,但是美術中任何的人物造型都是帶有創作者自身的感情因素和社會經歷在其中的,兩個同時期的畫師不可能創作出相同的人物形象,類似卻不同,這就是藝術創作的魅力,也是墓室圖像之所以富有特色的依據。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代,女性人物由工匠創作,代表的是這個時期統治者以及社會中的男性對女性的看法,與其說女性形象是表現女子服飾妝容等造型的,不如說是社會中的男性所希望女子成為什么樣子而產生的女性形象。

      造成兩個朝代女性形象的變遷的不僅僅是社會中男性的審美變化,還有藝術家的創作手法的變遷,線條是藝術家表現人物形態所使用的基本手段,使用富有彈性的毛筆,通過用筆的輕重緩急,用墨的光滑或者微澀的不同線條,體現出不同的藝術美,表達不同的神態特征。

      四、結語

      漢唐墓室圖像產生變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治制度的變化,政治思想決定社會生活習慣。當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必然產生變動,如果不跟著發展進步,那么社會就會出現動蕩變得不穩定,政治統治就會受到威脅。政治思想與文化習俗和社會主導者的審美決定女性以何種姿態面對社會,從服飾到發型,再到身形以及妝容,都是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統治者對于自身需求的演化,進而在服飾變遷上,內容豐富,形制變化復雜,身形由纖細到豐肥,妝容有悲啼到華麗,但是有一點卻始終沒有變,女性的柔美和溫婉,無論在什么時期,無論外形產生何種變化,都沒有改變社會對女性整體且始終如一的訴求。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班昭.女戒[M].北京:中華書局,1973.

      [3]陳履生.漢畫主神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4]杜芳琴,王政.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6]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7]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M]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8]季偉.漢代樂舞百戲概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9]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2.

      [11]汪小洋,姚義斌.美術考古與宗教美術[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2008.

      [12]汪維玲,王定祥.中國古代婦女化妝[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13]王維堤.衣冠古國—中國服飾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19.

      [14]巫鴻.禮儀中的美術[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5]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

      [16]易存國.敦煌藝術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四庫全書本,2013.

      [18]昭陵博物館.昭陵唐墓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19]趙超,熊存瑞.衣冠燦爛—中國古代服飾巡禮[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