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文化間相互交流融合增多,文化趨同性明顯,曾經給中國歷史留下寶貴文化遺產的滿族文化習俗正在悄然消失,因為對于滿族文化習俗的保護和開發對我們有很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所以對滿族文化習俗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滿族文化深受它生長的土壤的影響,有其自身的特點,但種種原因使得滿族文化保護困難重重。了解滿族文化內涵對于保護滿族文化至關重要,只有深刻了解滿族文化的內涵,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滿族文化的保護方法。滿族文化保護困難重重,但是滿族文化背后的經濟潛力十分巨大,對于我們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滿族文化特點 保護現狀 保護難點 保護方法 白山地區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028-02
一、滿族文化基本特點和保護困難
滿族文化發源于白山黑水間,所以它帶著強烈的地區特色。惡劣的環境賦予了滿族人樸實直爽,樂觀好客的民族性格,這種民族性格下孕育出的滿族文化包容性和生命力極強。但滿族文化也正在悄然失去自己的特色。如滿族曾經一度信仰多神教的薩滿教。薩滿有宮廷薩滿和民間薩滿兩種,宮廷薩滿的主要負責清朝歷代皇帝的祭祀典禮,如設“堂子”祭天,都用滿語誦經跳神。但清王朝覆滅之后,宮廷薩滿消失。民間薩滿分為以跳神為職業的薩滿和管祭祀的家薩滿兩種,現在也基本消失?,F在全國范圍內會說滿語和寫、識滿族文字的人寥寥無幾。一些滿族文化保護得比較好的村落,正在開發民俗旅游,但是由于不合理開發以及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盲目復制模仿,不探究這些滿族文化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深刻意義,導致景區環境惡化,失去特色。而且景區缺乏具有較強專業知識的人才來指導,主要靠枯燥的講解,顯然難以很好地傳承和傳播滿族文化。
二、白山地區滿族文化
白山市坐落在吉林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腹地,在長白山的懷抱中孕育出許多獨特的文化,滿族文化也在白山地區生根發芽。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開國皇帝——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2歲時流落到白山市江源“佟佳老營”,成為佟氏的贅婿。后來,在“佟佳老營”的全力資助下,努爾哈赤征服女真各部,統一東北,制定滿文,創建八旗,改建滿洲,拉開了創建后金國、奠定滿清王朝基業的序幕。白山市江源“佟佳老營”既是努爾哈赤的崛起之地,也是滿清文化的發祥之地,擁有豐富寶貴的滿族文化遺產。
在白山市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館展中,有中華名岳長白山、長白山滿族神山崇拜、長白山滿族歷史源流、長白山滿族生產習俗、長白山滿族生活習俗、長白山滿族文化藝術六部分,還設有長白山松花石與松花硯、長白山特種物產標本、長白山人參、白山精品、長白山美術等展區,不光將滿族文化完地展示給觀覽者,還突出了滿族文化根脈,使白山地區的滿族文化完整,令人信服。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一定會成為滿族文化研究的一個基地,肩負起普及滿族文化的重要任務,是白山地區滿族文化輝煌發展的重要依據。
在白山市的撫松縣漫江鎮南側25公里的叢林中建有錦江木屋村,據撫松縣史志記載,該遺址建于1937年,號稱“中國最后的木屋村落”。錦江木屋村村民解放前多以開荒、狩獵、人參采挖和捕魚為生,現除發展特色種養殖業以外,部分村民借助長白山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壯大,由鎮政府幫助村委會組織成立了撫松縣鑫源木屋旅游專業合作社,經營農家樂特色旅游接待。2015年,錦江木屋民俗文化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并運營。我們在看到白山地區在滿族文化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白山地區滿族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如基礎設施差、文化底蘊薄弱、開發政策混亂,餐飲與住宿條件差,導致游客稀少。還有吉林大部分居民是闖關東過來的,當地原始居民漸漸被同化。少數民族文化保留不完整,這種狀況就導致了吉林地區整個文化底蘊薄弱。種種因素使得白山地區的滿族文化保護存在許多困難。
三、保護滿族文化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進行深入挖掘滿族文化的內涵,比如滿族有許多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故事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當時滿族人的生活狀態。他們的許多神話傳說都受到漁獵文化因素的影響。還有他們對于祖先的崇拜,對于英雄人物的崇拜,對于大自然的崇拜等。這些故事有些雖然有可能是虛構的,但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卻是不可估量的,而且這種正在消失的文化,完全可以帶來非??捎^的經濟效益。通過對神話傳說進行二次創作與當地的民俗旅游相結合,可以使這些文化內容煥發新的生機。還有許多故事當中所反映出的滿族風俗,可以通過滿族村落得到還原形成特色。
滿族還有許多的傳統節日也值得我們探究。滿族有許多節日同漢族一樣,如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等。但是其中很多節日的慶祝方式卻不相同,如清明節的時候,不同于漢族在祭祀過后會在祖先的墳墓壓上紙錢,而是會在祭祖的時候,在先人的墳上插上“佛朵”?!胺鸲洹笔菨M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為“柳”或者“柳枝”。這背后就蘊含著獨特的滿族文化。滿族對柳有獨特的信仰,他們認為柳是人類的始祖,在祖先的墳墓上插柳,就代表著子孫興旺。除了同漢族相似的節日外,滿族也有其獨有的節日如頒金節。頒金是滿語意思是滿族的命名之日。頒金節是滿族盛大的節日,是滿族的“族慶”之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在公元1635年的農歷十月三十一日,皇太極頒布諭旨,正式將族名“女真”更改為“滿洲”,標志著滿族正式誕生。還有走百病,這是屬于滿族婦女的節日。在正月十六日這一天婦女們穿上漂亮的衣服,結伴出行,游樂玩鬧,希望能夠消災祈福。滿族在節日期間也有自己獨特的娛樂活動。如珍珠球、跳駱駝、跳馬和滑冰等。這些運動大都來源于滿族人民樸實無華的勞動生活,如珍珠球在滿語中被稱作“尼楚赫”,是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滿族人在漁獵時期,會下到江河之中采捕一種蛤蚌,然后取出其中的珍珠。
政府在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扶持和指導不可或缺。政府應該重視關于滿族文化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制定關于保護滿族文化的相關政策和法規。設置民俗保護區,采用“政府扶持+景區運作+周圍居民監控”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將景區的文化潛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如設計具有滿族特色的紀念品、工藝品,發布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廣告,印發關于滿族基本知識的科普讀物。還可以選派一些有豐富經驗和能力強的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滿族聚居的村落,進行系統的研究。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老的傳承人去世,而又沒有新一代的傳承人繼承的兩難境況,對此我們應該形成一套完整的傳承人保護機制,充分調動人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從經濟、法律等多個方面為傳承人提供支持??梢砸龑Ы⒁恍┟耖g組織,給予引導資金支持,讓民間自發組織交流活動,允許他們適當地盈利。對于滿族文化的開發切忌過于急躁,簡單粗暴的開發只會對滿族文化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保護滿族文化生長生存的人文環境,是保護滿族文化的核心所在。對于一些滿族文化保存比較好的地區,我們應該保護好當地的自然環境,進行合理的開發,應該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只有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滿族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才能夠使滿族文化巨大的經濟潛力發揮出來。
保護滿族文化遺產主要依靠人才,只有更多精通滿族文化的人才出現,才能更好地保護滿族文化??梢蚤_辦滿族文化保護學校,專門培訓滿族工藝,培養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組織科研隊伍,盡快使對滿族文化的保護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參考文獻:
[1]苑海龍.吉林省滿族民俗旅游開發研究[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1):99.
[2]曾亞玲,戴士權.滿族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吉林滿族地區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6):168-172.
[3]劉雅琴.滿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6):124-12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