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人來說,人類的構成不單單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人不單單要在物質世界上完善自己,在精神世界中我們更需要完善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更需要在這精神世界中實現人生的主要意義,生命要有信仰的指導。所以對于作為新一代接班人的大學生來說,需要在精神空虛、崇拜金錢等價值觀偏差的指導下,使其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而努力。
青年大學生信仰迷失的探究
從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思維現狀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學生信仰迷失的今天,出現這種迷失是一個多因素的結果。在其中有大學生自身內部的原因,也有在社會因素下,大學生受各種外界的影響也使得大學生的信仰迷失。
大學生的自身的局限性?,F在的大學生雖說在生理上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但在精神和思想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在沒有真切的接觸過社會的大學生,其自身就缺乏對社會最真切的認識和對生活最直觀的了解,以至于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偏差。要想使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既發展其個性的獨立認識,又將集體思維真正的融入腦海,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現實中我們必須認識到,要想讓大學生在以后的發展能夠真正走的又穩又好就必須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上,加強大學生的科學的思維模式的建立,信仰思維的建立更是精神思維的明燈。
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弊端。在教育方面來說,信仰教育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主題,在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有著許多的弊端存在,信仰問題的突出就是最大表現,這也在很大的層面上削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一方面看來,高校的大學生在接觸信仰問題的前提就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所以在這里,由于課程的設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過于理想化,這種傾向使得思想政治課程較為理論、脫離現實。所以在現實壓力過于迫切的現在,學生們更關切的是現實生活在周邊的事項,使得有些學生不僅在思想政治課里產生了反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都產生了懷疑,這點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這也是在現在大學生中信仰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
在另一方面來說看,在現在的教育制度來說,課堂教育一般都是間接性教育,在課堂上更多的是一種教師的主觀性教學,而學生的是被動的接受、被灌輸,在教師的教育中沒有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所以在這種思想教育之中,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多的學生步入馬克思理論的信仰正軌。這種以實用化的教學體系也使得教育的功利化越來越明顯,功利化的必然結果也導致了學生的物質化的想法與需求越來越明顯和迫切,這樣的循環往復,會讓人迷失在功利歧途上。
西方唯利主義與現在功利思想的雙重壓力。在現在世界一體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影響下,追逐功利、追逐金錢在現在大學生的思想生活中已然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主題,物質生活的沉溺也讓現在大學生真正認識到未來生活的迫切。
在現在的大環境下我們只能說這些學生比較符合現在社會發展的主題。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當現在大學生以為追求名利的同時精神生活的匱乏是現在大學生未來的發展的主要障礙。雖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沒有一個正確的思想與精神保證,這種基礎還是十分脆弱的,在現在的大學生身上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去向一直是現在教師以及社會所關注的問題,所以若要矯正現在大學生所存在的思想扭曲,就必須從大學生發生扭曲的根本抓起,在物欲橫流的現在,我們必須堅定自身的價值以及思想走向,在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下,我們必須以信仰為前提,積極加強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的建設,在這種背離精神本質的社會中,真正的要對所缺失的精神信仰問題進行修復,真正的在現在大學生的心理、精神為題上對所缺乏的信仰問題進行挽回。
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們的意識形態演變并沒有消退,而在以另一種方式正悄悄潛入我們現在大學生的精神思想之中,這種具有隱蔽性的行為相對于以前赤裸裸的方式更加有效,在文化中也在以一種巧妙地方式“提醒”著我們,我們要認清這些我們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加強自己堅定地決心,在信仰中我們也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無論是怎樣的侵入,在對于未來棟梁的大學生來說,未來是路,而信仰是這條路上永不消滅的明燈。
加強大學生的信仰教育的對策
在現在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師一定要根據現在學生思想的走向進行因材施教。在思政教育中教師們也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信仰教育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切教育事物的主旨和精髓,所以在現在大學生的信仰教育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堅定現在的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堅定社會主義理想。
建設有說服力的信仰教育,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思想政治不僅僅要以馬克思理論為主要教授,更需要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國情或者甚至于學生周邊事物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教會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要強調的重點,更是能夠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的認識到馬克思基本原理的重要性與指導性,這樣不僅在全球化、網絡化的現在真切的能堅定自身的思想立場,而且在信仰教育中能夠聯系經濟全球化的思潮、網絡信息和我國社會發展出現的“多元化”進行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要層次化,增強信仰的包容性。在信仰教育中,我們不能一股腦的灌輸信仰的重要性以及信仰對于現在生活的積極作用,其實任何一種教育的實施都是有步驟、有過程的。在信仰教育中我們可以發展,在根據信仰的發展規律來說,信仰在層次上一般第一層就是生活信仰,認為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來說,人類的首要就是生活,大學生亦不例外,所以在第一層是生活信仰。擺在第二層的就是道德信仰與法紀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道德是人類發展最初級的法律,沒有道德感的人類社會是可怕的,所以它們被擺在了信仰的第二層。在最后一層,也是最高一層的是政治信仰,話說誰的生活都離不開政治,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不體現著政治的存在,所以在最高一層就是政治信仰。不難發現,信仰教育的分層也應對著人
類發展的軌跡,所以在政治教育中也要遵循人類發展的軌跡這樣不僅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接受吸收,而且在信仰的確立上也會層層深入,堅定不移。
增強信仰教育的滲透性,增強信仰教育的人文性。信仰教育是有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集中提出的,其實信仰是每個人具有的自身的精神思想特點的一項反應,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這項反映的歸納與總結。所以在現在新的教學理論的提出時,作為教職員工更要改變原來單一的灌輸式教學,而更多地是在教育教學中改變和創新出自己的方法,使得教育更能貼近于學生、貼近于生活。在教育中,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是實現信仰教育的有利途徑,只有滿足學生的需求,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與他人的互動性,這樣的引導現在大學生認識社會,認識現實,真正的擺正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開展在學生們的精神思想領域,才能真正的針對學生們的信仰迷失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所以說針對大學生信仰迷失的問題,要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對信仰進行不同程度的修復,信仰教育不單單可以在現代化建設中有著不一樣的作用,也有利于實現個人價值的提升,實現社會和諧與個人價值的統一。
在現在信仰教育中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理想是人生的追求,而信仰是人生的方向,只有在生活中堅定前進的方向才能真正的向理想進發。在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問題上,我們也不要單單責怪任何一方的缺失與不負責任,我們更要從自身出發,從根本上找原因,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科他們更多牽扯到生活周邊的事物而這些更值得我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