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基于行業背景的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5-07-02 01:28:46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要:目前油田企業需要能立足一線、能創新、能管理、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本文在分析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專任教師與輔導員聯合育人、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建立健全石油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油田企業的用工要求,促進學生就業和成才。實踐證明,油工程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逐步顯現,并得到了油田企業的高度認可。

      關鍵詞:石油工程;人才培養;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35-0143-0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石油企業逐步與國際接軌,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都有較大的調整,對員工要求也越來越高,不但要求員工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而且應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石油企業需要懂技術、能動手、敢創新、會管理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應具有扎根基層、吃苦耐勞、善于創新、善于管理的基本素質,是油田現場的問題解決者、管理的組織者和執行者[1]。單純注重理論教學的石油工程培養方案已不能培養出滿足油田需求的高級應用型人才[2]。石油工程專業為適應石油行業發展和國家高校戰略轉型的要求,凝練60多年的辦學經驗,提出培養能立足一線、能創新、能管理、能解決現場實際問題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增強本校石油工程專業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一、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教育教學模式單一,個性化培養不足。目前,石油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由思想政治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日常服務和紀律管理;專業教師通常以班級教學為主,教學內容仍然以知識點的傳授為目的,針對每章節的重點內容布置作業,課程的作業量較少。專業教師在授課方式上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授課內容以書本上的知識為主,知識點不能及時更新[3]。專業教師在課堂講授完后離開教室,師生之間缺少一定的溝通。輔導員由于不具備專業背景,無法指導學生選課和解讀人才培養方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2.實踐教學環節需完善,動手能力需提升。石油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為課帶實驗、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課帶實驗多為驗證課堂的知識點,學生根據實驗指導書可順利完成實驗,驗證理論知識點,缺少實驗設計和總結分析的訓練,學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生產實習由于多在油田,由于安全和生產任務的需要,學生只能看,不能動手操作。畢業設計仍然以教師出題、學生選題的模式進行,課題由教師根據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設計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對知識點的興趣選題,這種模式未必適應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部分畢業設計題目的工程特色不突出,綜合性不強,導致學生缺少綜合運用各方面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3.創新平臺較少,獎勵制度未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應立足于熟悉生產問題、能夠發現生產問題,并且能夠解決或者創新性地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生創新平臺較少,學生有想法,無法轉化為行動或者缺少教師的指導。學生在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所花費的費用,需學生自己承擔,無法報銷,使得學生經濟負擔加重,不愿意創新。學生有無創新性成果在評優、評先、評獎等活動中未得到認可,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為適應石油行業對人才的需要,打造高級應用型人才,本文主張改革過去研究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探索出創新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出具有石油行業特色的、適應國內外油氣開發與管理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一)專任教師與輔導員聯合指導,服務教育全方位

      石油工程專業自入校之初,學院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師的研究方向,分配每位專業教師3—4名學生,作為大學四年期間的導師,指導學生學習、教導學生做人,引導學生創新。學生與導師定期會面,以便于學生向導師匯報課程的學習情況和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導師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難題給予解答,并給學生安排一些與所學課程相關的課題或專業的外文翻譯等任務讓學生完成。學生通過參加導師所承擔的研究課題,加深對專業知識的了解,促使學生深入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學生可以將導師安排完成的科研任務轉化成科技成果或論文,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成就感[4]。學院成立石油工程科技創新中心,為導師引導學生從事創新研究提供平臺,同時學校每年資助一批本科生創新項目,為本科生從事創新研究提供經費支持,結題項目可沖抵部分選修課學分。根據創新項目結題、學生申報專利和發表學術論文情況,每年評選一次創新獎學金,根據不同等級可獲得5000—1000元不等的獎金。學生在大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申報專利所產生的一切費用,學院根據發票金額,進行報銷。通過上述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2015年,300余名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500余名學生參加石油工程設計大賽,600余名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

      (二)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理論實踐學習全方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之路,石油工程專業依托石油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西南油田分公司重慶氣礦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積極探索校企深度合作長效機制及“校企聯合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聯合組建實驗教學隊伍、聯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聯合搭建實踐、實訓平臺、聯合開展實踐教學、聯合評價教學效果、聯合評價學生素質”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邀請現場具有高級職稱的工程技術人員、用人單位人事部門主管領導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邀請現場專家舉辦新工藝、新技術講座、邀請優秀校友舉辦成才報告會,邀請油田專家協助指導學生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使得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全程參與指導學生的成才、成長。石油企業技術專家全過程參與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工作,根據油田技術專家的建議,在培養方案中加入油氣開發新工藝、新技術課程,滿足行業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在使畢業生能提前掌握油田新技術、新工藝,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同時定期到油田走訪,拜訪油田企業領導并慰問校友,收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信息反饋及油田企業崗位不斷變化的新要求,及時修改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石油工程專業的人才更好地滿足生產現場的需要。學校與油田企業共同成立產學研工作委員會和教學指導委員會,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目前與油田企業共建立22個產學研合作基地,確保油田公司高級工程師以上技術人員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油田企業為學院教師提供3—6個月的工程實踐崗位,學院根據教學任務情況,每年選派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到油田進行工程實踐能力鍛煉,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通過校企雙方構建并實施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保證了教學體系高質量實施,確保了學生全方位素質的提升。

      (三)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能力全方位

      1.建立高水平實踐教學平臺。整合和完善實驗教學體系,加強實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減少演示性實驗,開發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增加創新性實驗,實驗室全天對本??迫罩茖W生開放,2013年本院石油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獲批石油工程國家級實驗示范教學中心,平臺獲得提升,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還建立了校內外實訓基地。2009年,本校投入2000多萬建立了集鉆井、采油、集輸于一體的高水平綜合性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可完成鉆井、采油工藝所有相關項目的訓練。實踐教學基地環境設計與油田現場完全一致,能夠滿足石油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2012年,本校還獲得“中石油重慶氣礦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改革試點,與河南油田等8個油田企業建立了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本校依托石油與天然氣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企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16個校企合作實踐訓練基地建設,構建了“四層次、五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自主開發了油藏、采油等虛擬仿真系統和工程教學資源,與中石油集團公司共同建成了全尺寸的石油工程校內綜合實踐基地。實現了專業基礎及專業實驗虛實結合,生產實習等工程實踐項目虛實結合、內外結合,科技創新、畢業論文等創新實踐內外結合,確保了人才培養與現場實際要求不脫節。在平臺、資源建設等方面支撐了滿足企業要求的人才培養[5]。

      2.建設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團隊。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關鍵,特別是熟悉油氣現場生產工藝、能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應用型實驗指導教師。為快速提高教師隊伍的工程技術水平,學校引進油田一線高級技術人員到學院授課,并定期送教師到油田一線學習,提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目前學院引進具有現場工作經驗5年以上的高級技術人員20余人,先后選送60余人到油田一線進行工程實踐能力鍛煉學習,通過引培并舉,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大幅提升。學院建立教學效果考評機制和工程能力提升激勵制度,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工程實踐、國內外進修和學生管理三種經歷,提升教學、研究、工程實踐和國際交流四種能力。聘請油田專家為兼職教師參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課程建設,建立專兼融合的教師隊伍。經過10余年的努力,高水平的實踐教學隊伍已形成,并在實踐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優化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學院總結60余年的辦學經驗,立足大石油工程,依據油氣生產的“地—鉆—采—輸”流程,構建石油工程專業高級應用型人才的實驗教學體系。通過優化實驗教學體系的環節—模塊—層次構建模式及教學鏈接體系,完成了石油工程專業實驗七環節、四層次、四模塊27個實驗項目的重建,在8個學期中合理安排67個學分的實驗,開展理論與實踐、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虛擬與現實、科研與實驗的有效結合,保障工程實踐“四層次能力”的有序培養和高效提升。

      把實驗教學質量的重點放在教學的兩個主體上,分別建立、協同對應在教學中師生的10個質量提高點,編制學生實驗指南和教師教案、考核方案,明確每一個實驗在10個點上的基本要求,保障實驗教學的環節、過程、方法、考核有標準可依;同時,注重在明確質量提高的要求前提下,給教師和學生更多的創新空間和自主空間,為形成規范不死、放開不亂的標準化教學模式創造條件。

      三、改革效果分析

      1.學生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極大地提高了石油工程專業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年學生在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石油科技創新論壇等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共計省部級以上科技創新獎勵125項。本專業學生發明的“3D拋光技術”通過CCTV“發明夢工廠”獲得200萬元的專利轉讓費,《氣液聯動閥參數設置研究》等5項成果被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合作開發并應用,每年約20%的畢業生到國內外名牌大學深造。具有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特色獲得石油行業的高度贊譽:“石油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幾十年來,三大油公司及國際油服公司踴躍來校招聘。近年,地礦部下屬公司、地方燃氣公司及多家民營企業都陸續成為本校畢業生的應聘對象。

      2.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突出。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同行專家的一致肯定,有40余所高校先后來校交流。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了教師和實驗平臺建設水平,比較科學地構建了實驗教學的質量控制體系,也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自主實驗、創新教學方法的空間,實現了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本校石油工程專業在強化應用型人才工程實踐能力的實驗教學上走出了一條新路,畢業生在石油行業中廣泛享有“下得去、上手快、留得住、素質高”的良好聲譽。

      四、結語

      油田企業目前需要懂技術、能動手、敢創新、會管理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本校石油工程專業的特色和發展方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堅持專任教師與輔導員聯合育人、校企深度合作育人、建立健全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達到油田對人才的需求,促進學生成才。通過多年的努力,高水平的實踐教學隊伍實踐教學平臺已經形成,完善的校內外實踐教學體系已經構建,石油工程專業人才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逐步顯現,并得到了油田企業的高度認可。

      參考文獻:

      [1]曾順鵬.應用型本科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82-184.

      [2]王鄭庫,李鳳霞,蘇堪華,等.石油工程專業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78-179.

      [3]劉慧卿.石油工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7(2):108-112.

      [4]姜元章.提高中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問題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4):94-98.

      [5]王鄭庫,李鳳霞,曾順鵬,等.石油工程專業課程自主式實驗教學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6,25(1):93-95.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