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提出
過重的課業負擔犧牲了學生大量的鍛煉身體、娛樂活動的時間,縮短了學生的正常休息時間,從而使得許多學生睡眠不足、體質下降。引發了不同程度的近視、失眠、神經衰弱等生理疾病,引起了學生的心理過度焦慮、憂郁,產生了厭學情緒;同時,過重的課業負擔減少了學生的自由活動、自由創造的時間,從而使學生親自動手動腦及社會實踐活動的比重相對減少,不能有效發展創新素質。為了促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創造性人才,必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陜西省西安市是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探索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途徑和方法的試點地區,西安小學被列為重點學校,陜西省教育廳委托我研究并指導學校的減負工作,并將“陜西省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研究”列為2010年基礎教育重大招標課題。自從2011年1月起,我們按照減負與創新素質培養相結合的思路,選擇了實驗教師和班級,制訂了科學的方案,培訓了實驗教師,進行了一年的實驗,收集了相關數據和資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期發表的論文是其中部分工作的總結。
二、研究目標
學生學業負擔的主要來源是過多的家庭作業、補課行為、死記硬背、重復訓練和復習考試,主要表現為學習的時間過長和主觀的感受很累。減負不僅要制訂各種監管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和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因此,在本實驗中,我們提出如下研究目標。
第一,探索基于學校的、可以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各項規章制度和實施途徑:
第二,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特別減少語文、數學和英語的作業數量、減少考試次數、減少死記硬背,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第三,留出更多的時間,發展學生的各種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第四,探索既能有效減負、又能促進學生創新素質提高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第五,設計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提高的課程體系,開發和開設相應的校本課程;
第五,探索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發展性評價方法;
第六,提高實驗教師的素質。
三、研究依據
本課題的主要目標是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實施重點是在減負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因此,本課題的研究依據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創新素質及其影響機制
研究創新素質的影響因素,是有效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前提條件。我們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素質的結構及其影響機制,如圖1所示。
所謂創新素質是指創造性人才應具備的素質。創造性人才應具備感知、注意、記憶、學習、思維、想象、知識等多方面的素質,其中,思維能力與思維傾向、學習動機與學習能力、知識的深度理解、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等是創造性人才的核心素質。因此。本課題在重視學生思維、學習和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的培養。創造思維是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穎、獨特且有價值地(或恰當地)產生某種產品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智能品質或能力。創造性人格是指主體在后天學習活動中逐步養成,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和發展起來,對促進人的成才和促進創造成果的產生起導向和決定作用的優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緒、道德等非智力素質的總和。
學生的創新素質受學校、班級和課堂環境因素、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的創新素質、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等的影響。因此,必須創設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環境。開設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發展的課程,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善教師的教學行為,應用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2.學業成績的影響因素和機制
僅靠政府的監管,沒有家長和學校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實現減負目標。而在現行招生考試制度沒有根本改變之前。學業成績是家長和學校關心的最重要的因素。當然,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也是學生創新素質的核心內容。因此。減負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提出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因素和機制,如圖2所示。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因素很多,但對于智力正常的學生,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三個:一是想不想學,即學習動機;二是會不會學,即學習能力;三是會不會想,即思維能力。學生這些素質的發展。主要靠科學的課程體系和內容以及教師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要保證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同時要保證學生良好的學業成績,學習動機的激發、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效學習方法的指導都是重要的措施。而這些素質也正好是創新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將“減負”和“創新素質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能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創新素質。
3.思維能力及其結構
思維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是減負后保證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途徑。
在研究思維能力及其培養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思維能力的結構模型,如圖3所示。
本模型給我們如下啟示:第一,思維能力是由思維的內容、方法及品質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對該能力的測量必須同時考慮這三方面的因素:第二,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貫穿在知識和方法的教學以及學生的活動中,并將思維品質的訓練作為培養思維能力的突破口;第三,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該結構模型的形成和改組過程,每一階段有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教育與教學要適應這種結構。并促進其發展。
四、實施途徑
1.營造創造性環境
在學校教育中,營造創新型的環境是培養中小學生創新素質的前提條件。創新型的環境主要包括人文環境、物質環境、班級環境和課堂環境。創新型的人文環境指學校所有的成員特別是校長和教師的思想意識、輿論導向、心理素質、人際關系、價值取向、教風學風、精神風貌等有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正確的教育觀、知識觀、人才觀、質量觀和評價觀等,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堅信在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過程中,教育起著主導作用,堅信學生的創造能力有類型上的差異;學校的管理體制、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等能夠為開展創新素質培養提供組織上的保證。創新型的物質環境指校園建筑、校容校貌、教學設施等能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產生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創新型的班級環境指班級具有和諧的教育情境、優良的班風學風、有效的激勵機制、濃郁的文化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生動活潑的風貌等;創新型的課堂環境指教師采取民主型的教學方式,平等地對待學生,構建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的“學生主體”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讓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挑戰權威;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
2.開展思維型教學
在認真總結已有教學理論和自身實驗研究的
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該理論突出了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和因材施教,體現了課堂教學中創新素質的培養。
思維型課堂教學理論的核心包括認知沖突、自主建構、自我監控和應用遷移四個方面的基本原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抓住教學重點,聯系已有經驗,設計一些能夠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的“兩難情境”或者看似與現實生活和已有經驗相矛盾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方法、學會知識、發展能力,主動完成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發生具有促進性和抑制性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而達到師生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中的反思和學生對學習過程中的反思,而且強調計劃、檢查、評價、控制等,從而更全面反映了教學的基本要求;重視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和遷移。
3.開設創造性課程
在理論研究、發展研究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開發了用于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學思維”活動課程。該課程共有8冊,每個年級1冊。小學每冊24個活動,初中每冊14個活動?;顒觾热菀韵到y的思維方法為主線,按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以及隨著知識面的擴展而不斷加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每個活動先從日常問題開始。再到各個學科領域;先從具體形象的問題開始,再到抽象的問題;先從簡單問題開始,再到復雜問題?;顒觾热萆婕罢Z文、數學科學、社會、藝術和日常生活等多個領域。2003年以來,近300所學校的20多萬學生參加了實驗,跟蹤實驗結果表明:經過一年到一年半的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業成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等創新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4.實施發展性評價
實施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注重終結性評價的同時,加強形成性評價。
根據創新素質培養的目標,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培養學生素質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立整體優化、科學正確的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在客觀性的基礎上。注重評價的全面性、動態性和激勵性。全面性是指不僅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且評價學生的能力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動態性是指要強化形成性評價,淡化終結性評價,要強調縱向評價,淡化橫向評價;激勵性是指把評價作為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手段。堅持評價內容的開放化。增強考試內容的選擇性及試題答案的發散性;堅持評價標準多元化,承認個體差異,實施形成性評價,鼓勵學生創新素質提高;堅持評價方式多樣化,口試、筆試以實際操作相結合;堅持評價主體的融合化,采取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有機融合,特別是注重創造民主的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堅持評價手段的科學化,采取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整體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系統考查學生創新素質發展情況。
5.布置程序性作業
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檢測學生學習狀況的重要手段,對于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多的死記硬背、過多的重復訓練、過多的家庭作業越來越成為學生課業負擔最主要的來源。因此。系統地規劃、科學地布置作業是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途徑。在實驗過程中,按照創新素質培養的要求?;诓?a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同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同內容的教學目標、知識教學和能力培養的系統規劃。布置分類練習和分層作業。我們將作業分為六級:第一級:識記性練習;第二級:理解性練習;第三級:應用性練習;第四級:綜合性練習;第五級:探究性練習;第六級:創新性練習。
在完成每個練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完成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達到鞏固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總結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針對中小學生的實際,提出了明確問題、探求解法、實施計劃、檢驗結論、討論反思的問題解決五階段構想,如圖4所示。
明確問題是問題解決者對問題信息的發現、辨認、表征的過程,它是主體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并有思維的積極參與。探求解法即在對問題有一個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實施計劃是展開解題思路、構思解題步驟、實施具體運算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檢驗結論即檢驗問題的解決是否正確,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實驗。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我們一般采用一些特別的方法。這些方法有:從合理性檢驗,即檢查解題是否符合實際情況;從對稱性檢驗,即檢驗題解能否反映事物的對稱性;從協調性檢驗,即檢驗題解與題目條件在問題情景中是否一致;從特殊性檢驗,即將題解表達式推向某個簡單、熟悉的特殊狀態或極端狀態,看題解反映的關系是否仍然正確;從邏輯性檢驗,即審視解題的推理過程是否符合邏輯法則,具有邏輯性和嚴密性;從單位的一致性檢驗,即檢驗方程兩邊的單位是否相同:從不同解法的一致性檢驗,即通過利用不同解法來核對結論(或假設)的正確性。等等。討論反思是解決科學問題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
經過一年的努力,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觀念有了明顯的轉變,機制體制和創新的環境基本形成。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學生的課業負擔有一定的減輕,而素質有了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