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在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這種重要趨勢的背景下,研究其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所帶來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意義;探討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把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外貿論文【五篇】,供大家參考。
傳統外貿論文范文第1篇
[論文摘 要]在國際貿易人文化發展這種重要趨勢的背景下,研究其對未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諧社會的構建所帶來的影響有著重大的意義;
探討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把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與應對貿易壁壘列入“人文貿易”的系統化研究范疇,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貿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內涵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環境”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指導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T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T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
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哲學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經濟學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F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成人文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市場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入生產成本。沒有考慮環境成本的“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其實是一種“虛擬”、“現時”的增長,其增長的背后忽略了“現實”、“延時”的補償成本,如果考慮環境成本帶來的財富和福利的損失,傳統的自由貿易會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結論實際上可能站不住腳。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
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
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
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第三,構建應對國際貿易“人文壁壘”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國際貿易的人文化發展伴隨著“人文壁壘”的產生,為了防止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需構建相關的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對人文貿易發展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壘”的變化因素進行監測、識別、評價、預測、預防控制并及時矯正不良發展的趨勢,以保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健康發展。
參看文獻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喬治.經濟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美]馬克A盧茲.經濟學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傳統外貿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傳統優勢理論;
對外貿易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
近幾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優勢理論取得了長遠的發展,對外貿易總量迅速擴大,入世以后,我國經濟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因此,要充分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就必須完全了解我國對外貿易優勢理論以及國際對外貿易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的傳統理論展望
1.傳統優勢理論回顧
(1)絕對優勢理論
法國一位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在市場經濟體系以及市場利益驅動下,社會一切經濟主體需要按照自己的絕對優勢進行分工,實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利用市場完成交易,從而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優化。一旦交易活動超出本國范圍之內,就出現了國際分工或者國際貿易。這一古典經濟理論說明了國際貿易產生的主要原因。
(2)比較優勢理論
英國一位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兩個生產力水平不平衡的國家,如果一國在生產某種產品時處于絕對優勢,而另一國生產某種產品時處于絕對劣勢,但是只要這兩個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有所差別,那么各國所生產的相對優勢產品也能從國際分工或者國際貿易中取得收益,國際總體福利水平也能夠得到提升。
2.對外貿易方式回顧
最原始的對外貿易方式是用貨換貨,目前國際市場上存在的所有經濟貿易方式,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產生、發展起來的。在國際貿易逐漸增加的過程中,外貿易方式的產生是為了適應不同的政治和經濟需求而逐漸形成的。伴隨著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日益突出以及國際貿易的逐漸開拓,國際貨物買賣狀況和營銷手段、銷售過程也在迅速變化和進步,國際貿易方式也逐漸多樣化,由傳統的貿易方式發展到廣泛的現代貿易方式。傳統的貿易方式主要由單純的單邊商品完成進口和出口關系,現代貿易方式是指主要實行廣泛的技術、勞務和資本等合作的貿易方式,這種貿易方式的轉變,使國際貿易實踐過程中的商貨交易、合作經營、合資企業、加工貿易、補償貿易、技術轉讓和國際租賃等新型國際貿易方式成為可能,旨在實現國際貿易中的一切利益需求。
二、新形勢下國際對外貿易理論
1.國際對外新貿易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1970以來,國際貿易出現了壟斷競爭以及產業內貿易等新現象。對于這類現象,法國貿易理論學家曾經做出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在現代貿易中,大多數國家相互進口、出口的產品主要是種類相同但是品牌相異。在此類貿易交易中,產品的差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場壟斷競爭的過程中,產品與產品之間的相似性使其互相代替的可能性逐漸擴大,最終導致競爭的產生;
而產品與產品之間的差異性將會導致一定范圍內的壟斷競爭。提高產品的差異性,那么產品的可替代性就會變小,產品的價格需求彈性也就逐漸變低,最終形成的結果就是生產廠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產品的價格變化。對于這種變化,傳統貿易理論是解釋不了的。
2.國際對外新貿易理論的缺點
當今社會的主流貿易理論就是新貿易理論,但是新貿易理論的產生并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理論形式。這是國際新貿易理論的唯一缺點。比如說,如果新貿易理論假設全國市場機制基本趨于完善,對正處于經濟轉型的中國來說,這些新貿易理論機制缺乏目的性和實用性。
三、優勢理論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對策
1.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和成本的提高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處于初級階段,依據傳統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所進行的生產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還是擁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近代中國如果努力發展資本技術以及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的進口和出口關系,將會面臨著非常嚴峻的人才和技術要素的投入控制。而對于那些繼續堅持傳統的以要素察賦和以成本為核心的比較優勢可以為新興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積累資金和技術,最終為技術創新、生產要素突破和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升級奠定堅實的基礎。
2.汲取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
就我國經濟來說,所謂的廣義比較優勢是指后起者優勢,它是比較優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后起者優勢是指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吸取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在其所走過的經濟發展道路上汲取正反兩個方面的有效經驗,再聯合本國的具體形勢,做出明智的發展策略思想,加快縮短本國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的大國。因此,我們必須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成功經驗,努力聯合自己的基本情形,利用后起者優勢充分發揮我國原有比較優勢的重要措施。
四、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國際對外貿易理論逐步走向成熟,新形勢下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發展也變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要汲取國內外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水平,努力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和成本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形勢與熱點.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大潮[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0.
傳統外貿論文范文第3篇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世界經貿的變化和發展,在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種新的價值取向正在國際貿易領域內悄然形成,即貿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貿易)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領域的體現,它通過以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制度安排,特別是“貿易與”等問題納入WTO新一輪多哈發展議程,使國際貿易活動不僅重視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問題,而且關注人類發展中的社會問題。
在傳統人文主義的影響下,國際貿易的思想以謀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和對物質財富的最大限度占有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義理論,還是亞當斯密的絕對理論、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和H-O原理都只是重視貿易的總量,很少顧及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導致人類發展與自然發展的對立,使人類社會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失衡、貧富分化等。
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對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錯誤價值導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旗幟鮮明地將可持續發展寫入前言,作為一個重要宗旨,這是對GATF宗旨的重大發展。在發展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牢記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目標,是著眼于全球的長遠利益和子孫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時期生產與貿易的發展,而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以至從根本上動搖國際貿易的基礎,降低人類的生活水平。從GATF對世界資源的“充分”利用,演變成WTO對世界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尋求的人類對資源利用能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對資源利用質的提高,而非對資源利用量的擴大;從更深層次上講,也是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在國際貿易的體現,是貿易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一)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國際貿易理論基礎的動搖
第一,對指導國際貿易理論價值取向的思考。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是現代基本的核心假設,是現代經濟學產生、發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與起點。經濟學研究主要建立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并能做出理性決策的假設基礎之上?,F代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國際貿易內形成人文化的新價值取向。人文貿易的哲學基礎現代人文主義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人文主義關注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關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義,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和意義的精神。其哲學價值取向與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完全不同的,對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提出嚴重挑戰。
第二,對傳統自由貿易能增進社會財富和福利的增長的質疑。關于自由貿易可以改善經濟福利的論斷是經濟學中最古老和最廣泛接受的原則之一。它在構造國際、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單一地區,如歐盟和WTO)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自由貿易理論論證的條件假設中都沒有把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的負面影響計人生產成本。
(二)國際貿易人文化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挑戰
隨著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如何協調環境與貿易的關系,對多邊貿易體制的許多基本原則提出了挑戰。如生產過程和方法(PPM)問題和雙重環境標準的爭論對現有國民待遇原則提出了質疑;環境補貼和與環境成本內在化有關的生態傾銷問題使得人們重新思考公平貿易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環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國際貿易人文化的發展,將從新的角度思考兩者的協調問題。
(三)經濟全球4E-F的中國收入分配: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可能改善分配狀況,也可能導致嚴重的分配兩極化問題,而且國家對經濟和分配的調控力度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有可能被削弱,因此合理建構勞動和分配政策體制非常必要。
三、建立以人文貿易為基礎的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初步探討
(一)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目標
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必須以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促進對外貿易的人文化發展。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應與人文化發展方向內涵是一致的。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應跳出傳統意義上的片面追求貿易額的“可持續”增長,而是在關注貿易總量的同時還應關注貿易的實際質量,從以物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從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續發展到追求長期綜合利益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可持續貿易發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審視對外貿易效益來源,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轉變外貿的增長方式,必須重新審視外貿效益來源。首先必須建立人文貿易的評價體系,在衡量外貿效益的經濟指標體系中增加生態指標和社會指標,客觀評估外貿對國家經濟、生態、社會帶來的整體影響。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外貿效益的來源,對資源投入與貿易收益嚴重失衡的產業進行技術革新,減少其負外部性,促進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外貿收益的現實增長。
第二,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建立貿易與環境的有效協調機制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加強貿易與環保法規、政策的協調,充分考慮貿易政策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及環境政策對貿易的扭曲代價,實現貿易與環境的雙贏;其二是建立人文貿易措施保護體系,推行綠色貿易行動計劃,合理建立中國產品綠色標準體系,既可以增加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產品的實際競爭力,又可以實現以人為本,自然、社會的協調發展的保障體系。
傳統外貿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國際貿易 人才培養 模式
一、應用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國際貿易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學科,它培養的是從事國際貿易的,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國際貿易專業的個性,其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教育思想,凝聚著教育主體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認識,主要包括國際貿易專業主張、教育理論和教育學說等。
2.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活動。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從事國際貿易的,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這一目標體現了社會對國際貿易專業的要求,也是國際貿易專業發展的依據。
3.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養活動。既包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也包括由學校設計并組織的校外教育教學活動,雖然教育教學活動的地點不同,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形式、運行機制以及非教學培養途徑等各方面決定了國際貿易專業的培養要理論和實務要緊密地聯系起來。
二.應用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的理論基礎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一方面,國際貿易專業教育要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同時又推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另一方面,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受人的全面發展的影響,反過來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國際貿易專業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是造就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這些理論為建構我國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制約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發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F代的生產力水平主要決定于科技發展水平。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動力,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制約著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發展結構、人才培養規模,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
對于培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的國際貿易專業教育來說,其發展規模與速度、專業的設置與課程的開發、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實習條件的優劣,無不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制約。
2.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受社會制度的制約
這里所說的社會制度,主要是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我國已實現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國際貿易專業教育誕生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它就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市場化的需求,按照市場需求培養人才。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是我國當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主要任務。
3.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是潛在的制約因素。傳統文化對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都有廣泛的影響,其他社會因素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制約因素,往往要通過文化傳統的折射,即使生產力水平相當、社會制度相似的國家,其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模式、管理體制也不完全相同。發達國家,有的教育管理體制是集權制,有的則是分權制;在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培養目標上,有的重學術,有的重實踐。這些都與該國的傳統文化思想有關。外來文化同樣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有廣泛的影響。中國的儒家思想對于日木、韓國、新加坡來說是外來文化,而現已成為這些國家文化傳統組成部分;
對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也是外來文化,如今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文化,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導作用。
三、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構的基本原則
國際貿易專業培養模式的建構在堅持以科學理論作指導的同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這些原則大體有以下一些。
1.緊靠市場,以就業為導向原則
周濟同志曾指出“要把就業問題作為關系學校發展的重大問題來抓,在招生、教學、管理、畢業生就業等各個環節堅持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都必須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緊貼國際貿易發展的趨勢,以就業為導向。開設國際貿易專業的院校必須加強研究畢業生就業市場和生源市場,使專業定位、招生規模等都能按市場規律變化而變化。2.素質為基礎、能力為本位的原則
國際貿易專業是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培養應用型人才,所培養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質教育基礎之上的。國際貿易專業教育是指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教學環境的開發、教學的實施與管理、教學的評估與改進等教學工作,都要緊緊圍繞著素質和能力培養的要求進行。同時必須注意貫徹“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原則。
3.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原則
發達國家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經驗表明: 理論與實務緊密結合,學校國際貿易的企業相互合作是培養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另外,國際貿易專業作為經濟學范疇里的一門重點學科,必須重視科研活動。
四、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構
1.培養目標的建構
研究培養模式的建構,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培養目標,前面已經分析,我國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是:培養從事國際貿易的,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
科學構建國際貿易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目標,在指導思想上我們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面向”問題,要處理好教育的外部關系。國際貿易專業教育要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迎接挑戰、加快發展服務,要緊跟國際貿易發展的潮流,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國際貿易的應用型人才;二是“定位”問題,要處理好教育的內部關系,教育是一個大系統,高等教育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為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通過人才和科研成果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三是“育人”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畢業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都亟待提高。在培養國際貿易應用型人才時,我們要把“育人”和“育才”、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既重智育,更重德育;
既重理論,更重實踐;
既重知識,更重素質和能力,要顯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構建培養目標時,國際貿易專業院校必須以市場為前提,以就業為導向,在人才培養方向上要充分考慮社會對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及時了解人才發展趨勢,使國際貿易專業具有鮮明行業特色,成為同類國際貿易專業院校的“品牌”專業。
傳統外貿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國際貿易 傳統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WANG Ruiwei
(Xinhua Vocational School, Tianjin 300070)
Abstrac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there are many de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in teaching to inspir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s monotonous, poor teaching,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can be good overcome such defects. In this pap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ill be the problem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everyone to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each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se teaching method
1 國際貿易及其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
1.1 國際貿易課程概述
國際貿易這門課程主要研究的是國際間勞務和商品的交換,是國際金融專業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這門課程的經濟類理論知識對學生來說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而國際貿易和實際生活又有著密切聯系,在其中可以找到許多實際經濟現象的理論依據。這一系列因素都為在國際貿易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提供了可靠依據。
1.2 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
1.2.1 師生缺乏互動
傳統教學理念都是以教師為教學主體,這種理念的形成也決定了其教學方式是灌輸式的、填鴨式的。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像是在強攻學生的大腦,學生被動接受外來知識,降低了師生的互動性。國際貿易這門課程所含內容廣泛:既有貿易政策的內容和分歧,又有貿易常識的經典模型、理論;
既有基于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的新理論假設,又有對傳統貿易理論的深入剖析。思想深邃,理論博大,具有很高的實踐性、務實性和理論性。而傳統教學中對這門課的講授主要集中在抽象的理論上,而理論知識的抽象和難以理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打擊,從而使學生積極性降低,導致教學效果較差。
1.2.2 理論與現實脫節
作為一門理論課,國際貿易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而其與實際貿易現象的聯系密切,又印證了它在實踐活動上的重要性。傳統教學中,往往對理論知識的講授尤為重視,而對實踐較為疏忽,這就導致了學生學得的知識與現實脫節。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大學生在從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走向實踐應用的道路中遇到了巨大屏障。國際貿易課程中的知識,不僅需要從理論上為學生進行講授,還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以及如何用理論解釋實踐情況。
2 案例教學法
2.1 通過對案例的展示引起學生對知識的學習
這種方法指的是,老師在國際貿易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選擇案例,并以案例帶動知識學習的途徑為學生傳授課程內容。例如,老師可以“溫州打火機事件”為引子,為學生講授我國對外貿易中遭遇的技術性壁壘問題及相關內容,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到:(1)在對外貿易中遭遇到技術性壁壘對我國對外出口構成的巨大阻力,并讓學生在感性層面上認識到我國在對外貿易方面的客觀狀況;
(2)在知識層面上,讓學生學習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分類,包括:合格評定程序、技術標準和技術法規等。在學生對這些知識和實際情況了解的基礎上,再向他們講授技術性壁壘的相關內容,學生們就更容易接受、消化和吸收了,并且還能夠讓學生對國際貿易有更深刻、真實的體會。又如,以某公司精密機床的進口為例,提出關于國際貿易合同的問題,從而切入對貿易合同相關內容的講解。
在使用此種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對案例的選取,正確和經典的案例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在對案例進行精選時應做到:(1)以目標為導向,根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的不同,對不同的案例進行篩選;
(2)以現實為依據,在選擇案例時,老師還應考慮學生現有的能力和學習程度是否能夠接受此案例,以及課時對案例長短的要求;
(3)以原則為準繩,在選取案例時,要注意案例應涉及不同的領域和類型,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思路,還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 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這種方法與上一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上一種方法中,案例是作為課程內容的引子出現的,而在結合實際講解理論知識的這種教學方式中,所選的案例應是完整的,能夠貫穿整個課堂內容的。在對案例的使用上,既可以用案例來推動理論知識的講授,也可用案例對已講授的理論進行舉例說明,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對“比較優勢”原則的講解為例,如果單純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會對其原理的理解較為模糊。在本節課程的教學中,可以“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比較優勢分工策略理論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在貿易伙伴的選擇上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比較優勢原則在同類產品出口、進口的時機抉擇上也有重要應用,隨著匯率的變化,貿易形勢會呈現多變的狀況。在對原理、原則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案例為教學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不僅能夠讓課堂變得生動和有吸引力,而且能夠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3 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并做出點評
這種方法一般用于實踐性較強、理論性不強且學生較容易掌握的課程內容的教學中,否則學生會在對案例進行分析時倍感壓力,適得其反。例如,向學生介紹WTO最惠國待遇等概念時,就可以美國克林頓時期在國會上對中國是否給予最惠國待遇的史實為例,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由老師對案例進行點評。這樣,不僅向學生展現出了我國進入WTO的重要性、曲折性和復雜性,更為學生理解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的內涵提供了依據,從而提升了教學效果。又如,在對外貿易信譽證的問題上,可以讓同學們通過對雙方責任和賠償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最后讓學生了解有關信譽證的相關內容。
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對國際貿易有關的政策、措施、理論、效應等有基礎了解,對應用和分析外貿規律的知識有基本掌握。老師在對案例進行點評時,要注意時刻以課程的內容和教學的目標為主進行點評,通過點評讓案例的內涵和所涉及的課程內容清晰地呈現出來。
3 總結
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案例教學法的使用。在對教學方法的革新上,首先應做到以教學理念的革新為前提,真正在教學思想、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徹底革新。其次,在革新實踐過程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適應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
參考文獻
[1] 李奇新.案例教學法在《文化生活》教學中的應用[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 張嬌.案例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13.
[3] 陳勛宇.主題案例教學法在“國際貿易”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2.12(23):67-68.
[4] 肖楊.案例教學法在獨立學院《國際貿易實務》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6(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