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史也有許多以四季為寫作對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組頗具特色,它們是《春》《海濱仲夏夜》《故都的秋》《濟南的冬天》。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賞析的價值。任何作品都有基調,即文章的主要精神。這幾篇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中秋節散文【五篇】【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范文第1篇
文學史也有許多以四季為寫作對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組頗具特色,它們是《春》《海濱仲夏夜》《故都的秋》《濟南的冬天》。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賞析的價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調,即文章的主要精神。這幾篇文章的基調各不相同。朱自清滿懷喜愛謳歌、贊美春天;
而峻青則著力渲染海濱仲夏夜的無比瑰麗;
故都的秋在郁達夫的筆下滿載著細膩、冷靜和閑淡的落寞;
可濟南的冬天在“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描繪中成了位溫情脈脈的處子,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地展示給了我們。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當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國文學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題。它們一個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個是呷之彌篤的淡茶;
一個是喜悅至極,一個是冷清之至。因此,它們有著相當強的比較效果。
總的來說,散文是一種靈活自由、不受拘束的體裁樣式。它可以敘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節,也不必以塑造人物為目的;
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詩詞格律的束縛;
也可以有實用的目的,同時又具有藝術的價值。它可以時而敘事寫人,時而抒情寫景,時而議論生發,縱橫捭闔,隨意穿插,但這并不意味著散文的結構可以散漫不羈。這就要求散文的結構應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題或基調維系和駕馭整個結構,萬變而不離其宗,既能撒得開,又能收得攏。
朱自清的《春》從開始急切盼望春的到來,到中間描繪春天里的草、花、風、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種,但朱自清卻將這三十多種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組有強烈表達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個特點:新、美、力,并表達了投人這熱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樣描寫季節的《故都的秋》,卻從頭到尾含著清、靜的悲涼,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從開頭的南北方對比,到中間的景物描寫,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對比,文中涉及內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將其感情貫穿始終,起也南北,終也南北,循環往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猶如中國的太極圖一樣,讓人覺得散而不亂,多而不雜,頗為巧妙。
當然,上文所敘為二者的相異之處,既然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朽之佳作,當然有其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即為二者語言的自然簡潔和優美。散文不以情節沖突和人物刻畫取勝,也不像詩歌那樣可以充分利用音韻的美感,因此語言必須優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穎巧妙的修辭、機智的雋語、生動獨特的形象等等,只要運用得當,都會為散文增添藝術魅力。以《春》為例: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也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p>
此段語句運用了博喻的修辭,將雨的情態以及景物的色彩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感情亦顯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遜色,如:
“北園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秋來的點綴。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p>
這種寫意式的勾勒,雖只寥寥幾筆,卻將人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這種駕馭語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范文第2篇
一、強化課前預習的導向作用
課前預習是學生汲取知識的發端,是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基礎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預習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課堂效率,課前預習必須到位。
預習要怎樣做才算到位,才能體現它的導向作用呢?
1.導讀練習的設計要集中體現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針對學習《故都的秋》一文,結合“自讀提示”,我設置了這樣的練習:1.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在哪些段里概括出來?2.這些特色集中體現在哪些段落的描寫中?3.這些段落的描寫體現了散文的哪些特點?
這樣通過預習,就把學習這篇文章的方向定下來了。
2.導讀練習內容要具體。我在設計《故都的秋》的導讀練習時,完全按標準化試題形式設計,里邊包含有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閱讀題。這樣,既注視了基礎知識的預習,也重視了課文重點難點的預習;
既重視了基礎知識的把握,也重視了各種能力的綜合訓練。這樣,學生在完成導讀練習的同時,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學習課文的要領。
學生在懂得了學什么,怎樣學之后,教學的目標就明確了,教學的方向也就確定了。那么課堂效率的提高也就有了保證。
二、突出課堂教學的主題地位
語文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主題來展開,要像寫作優秀散文那樣,運用各種手法來突出主題。通常情況下,要圍繞主題做到以下幾個結合。
1.點面結合。既注意做好面上的分析、訓練,也要注意做好點上的分析、訓練。
2.教學結合。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突出主題。該講則講,基礎知識要講透;
該練則練,基本能力要多練;
該點則點,重點難點要點明;
該引則引,教學目標要完成,每一步都要作到有的放矢。
3.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相結合。教師要遵循教和學的規律,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什么知識培養什么能力,教師要作到心中有數;
什么能力需復習什么知識,要做到手到拿來。
我講《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就突出了課堂教學的主題地位,主要圍繞下邊兩個問題來展開:一、這篇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二、為什么說“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是這篇課文的又一特點?
在教學中,我先從整體上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明確本文主要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和秋果五幅故都的秋景,這些秋景既不以時間順序來安排,也不以空間順序來安排,這樣,從選材和組材上體現出了散文“形散”的特點。接著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秋景的共同特點,即“清、靜、悲涼”,從而把握了作者正是以這個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本文不散的“神”。通過學習,學生對課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就了然于胸了。接下來,我引導學生深入到點上進行分析,分析每幅秋景的描繪角度、描繪特點:秋花,側重于色,突出冷色;
秋槐,側重于形,突出落寞;
秋蟬,側重于聲,突出殘聲;
秋雨,側重于味,突出秋涼的情韻;
秋果,側重于實,突出淡綠、微黃的色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作者選這些秋景來寫的原因,明確:一.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
二.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作家思想苦悶,逃避現實;
三.也跟作家 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
四.還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作者提倡“靜”的文學,寫的多是“靜如止水的遁世文學”。這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怎樣的情。這樣通過分析,課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特點也就體現出來了。
一節課下來,學生既學習了描寫等基礎知識,又培養了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篩選信息能力、理解辨認修辭能力等,又達到高效率、快節奏的教學目的。
這樣,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教學,課堂水分擠干了,無用功沒有了,課堂效率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學生每天面對同一塊黑板,本來就已經夠單調了,如果每節課再面對同樣的教學程式,面對同樣的學習方法,那就會更覺得單調,甚至會覺得枯燥。這勢必抑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嚴重遏制教學效果。所以教師還要善于積極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掛圖、投影、錄音以及運用各種教具,充分調動各種可用因素。掛圖和各種教具可以加強學習內容的形象性、可感性;
投影可以加大課堂容量,增強知識點的穩定性和相對持久性;
錄音可以充分發揮課文的感染力。通過這些教學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來感受知識。
我在上《故都的秋》時,就利用了投影,在六張膠片里,有最簡單的語音、字詞知識,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練習,也有能力遷移的練習。這些內容,在一節課里都得到了落實。投影加大了課堂密度,吸引了學生 的注意力,從而加速了對知識的把握,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高。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范文第3篇
A.語言描寫
B.動作描寫
C.心理描寫
D.細節描寫
2.下列作品中,屬于人物傳記的是()。
A.歸有光《先妣事略》
B.侯方域《馬伶傳》
C.《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D.韓愈《張中丞傳后敘》
3.《馬伶傳》一文的關鍵情節是()。
A.馬伶與李伶的第一次技藝較量
B.馬伶與李伶的第二次技藝較量
C.馬伶偷以當朝宰相顧秉謙為師
D.華林部夜訪馬伶相與羅拜而去
4.在《西湖七月半》中,最能表現作者筆調輕松隨意,富有詼諧意味的一句話是()。
A.裝假醉,唱無腔曲
B.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
C.杭人游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
D.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5.散文《秋夜》最主要的藝術特點是運用了()。
A.夸張手法抒情
B.比喻手法抒情
C.象征手法抒情
D.借代手法抒情
6.散文詩《秋夜》中,天空象征著()。
A.投奔光明卻無謂地犧牲的幼稚的人們
B.具有堅韌戰斗精神的斗士
C.遭受蹂躪卻還抱有希望的弱者
D.黑暗暴虐勢力
7.散文詩《秋夜》中,象征“投奔光明卻無謂地犧牲的幼稚的人們”的是()。
A.棗樹
B.天空
C.小青蟲
D.小粉紅花
8.在《香市》一文中,重興香市冷落的主要原因是()。
A.因“破除迷信”,香市地盤被侵占
B.打拳頭賣膏藥,武術表演不精彩
C.商人不太熱心,市場商品不豐富
D.農村破產,香市主角農民來得少
9.《香市》中,今昔香市主角的轉移指的是()。
A.從江湖班變為“南洋武術班”
B.從“南洋武術班”變為江湖班
C.從小商人變為農民
D.從農民變為小商人
10.在《香市》中,往昔香市的主角是()。
A.農民
B.官吏
C.工人
D.小商人
11.在《愛爾克的燈光》中,文中出現的“燈光”共有()。
A.一種
B.二種
C.三種
D.四種
12.《紀念傅雷》中,因為作者認為黃賓虹晚年的畫越來越像個墨豬而引起了傅雷的()。
A.第一怒
B.第二怒
C.第三怒
D.第四怒
13.根據《紀念傅雷》這篇文章,下面有關傅雷“怒”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一怒”是在昆明“不知怎么一回事”和滕固吵翻了,竟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
B.“一怒”是作者與傅雷關于翻譯方法和黃賓虹畫的爭論,討論的都是學術問題
C.“二怒”是作者與傅雷關于翻譯方法和黃賓虹畫的爭論,討論的都是學術問題
D.“最后一怒”導致輕生
14.《哭小弟》中作者抄錄了小弟同事的信來表現小弟的忘我工作,這在全文中屬于()。
A.事件描寫
B.行為描寫
C.直接描寫
D.側面描寫
15.《哭小弟》中“是好黨員,是好干部,斗志未酬,灑淚豈只為家痛;能嫻科技,能嫻藝文,全才罕遇,招魂也難再歸來”運用的修辭手法有()。
A.排比、對偶
B.對偶、反詰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范文第4篇
《春》作者以新奇的比喻、清新流暢的語言贊美春天,想象春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細膩的感官描寫,以及對景物獨到的觀察、典型景物的選擇均有高妙之處。
《濟南的冬天》則像講故事一樣充滿滄桑感、動感。描寫景物著眼于景物特征,“響晴”算是濟南冬天的總特征吧,作者先從總體上把握濟南特點,然后揭示濟南的地理特點,山暖和而安適,水綠盈盈的,寫出冬天濟南的獨特魅力。
《夏感》則抓住了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征展開,“熱烈”即麥浪翻滾、熱風浮動,“緊張”農民忙著打麥子,忙著給秋苗施肥?!凹贝佟敝柑镩g禾苗、麥子、玉米高粱,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寫景著眼于景物細節,書寫生動,概括有個性,角度新穎,見解獨特。
《秋天》以敘述筆觸為詩,語言清新婉麗,秋天“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轉換景物角度,由景及人,脈絡分明。詩歌語言的韻律美、和諧美可見一斑。
《古代詩歌四首》書寫春秋之景,想象或宏闊,或清麗,展現了不同風格的詩歌特色?;蚴乔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蚴谴禾?,“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好課文就是寫作的好范例,學習本單元,就是要模仿這些經典文學作品來嘗試寫作的樂趣。如何才能寫好景物類文章呢?
其一,要靜心觀察,細心體悟。春天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春意表現在一草一木上。只有細心觀察,方有獨特的審美體驗,才能做到描寫到位,表達生動?!笆掌鹎圉~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才是典型的秋景嘛,撒網撈起的樹葉,這是秋天最美的一片葉子。
其二,要抓住景物特征來寫。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一個季節有一個季節的風情。在作家梁衡筆下,夏天“緊張、熱烈、急促”,在曹操筆下,秋天“蕭瑟、宏闊、浪漫”。同樣是秋景,在何其芳筆下,秋天“清麗、細膩、多情”。這就是說,景物是帶有個人獨特體驗的景物,這樣的景物才具有新鮮感、代表性。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范文第5篇
過去,不少專家、同行都在試圖去探索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語文教學模式,什么“幾步”“幾環節”教學,最終無不因為過分呆板、教條而不了了之。今天,風靡全國的所謂的導學案式教學,較之當年的“幾步”“幾環節”教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筆者認為,散文閱讀教學主要是抓兩件事,一是把握思路,即從宏觀上了解作者寫了些什么,領會文章的主旨及表達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思路。二是品味語言,即了解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的,為什么要這樣表達。要深入到語言里頭去,品味語言運用的妙處,培養學生對語言運用的分寸感、和諧感和情味感。把握思路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學的重點,不可占用太多的時間,盡量作簡潔處理。品味語言是教學的重點,應該多花點時間,多下點功夫。
可以這么講,縱觀我們見到的關于散文教學的成功案例,不論形式如何新穎,花樣怎樣翻新,其教學流程都驚人的一致,都是從整體感受入手,進而結合整體感悟與理解深入細讀品味課文的語言表達。散文的課堂教學大體如此,但具體到不同的篇目我們還可以有細微的調整,例如筆者往往會根據文本的具體情況采取兩類課堂結構:
一是橫式結構。即“總分總”式或“總分”式。如《荷塘月色》的教學,我先是通過三步誦讀的方式整體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流程變化,體會作者郁結心頭的那份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情緒,重點鎖定文章中最為人稱道的描寫荷塘月色的語言,細細品味。而品味語言時,筆者則先設置這樣的一個問題:“課文的標題是《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月色’究竟是一個偏正關系的‘荷塘的月色’,還是一個并列關系的‘荷塘和月色’呢?”這樣即將學生自然引導到了課文主體部分4到6段的學習上來,同時又讓他們通過辨析體會到了荷塘與月色二者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兼容呼應渾然一體的關系,體味到了文章流露出的那份靜穆素雅、恬淡朦朧、迷離柔和。之后讓學生帶著這份理解放聲誦讀文章,尋找自己喜歡的詞句與大家交流:“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些語句,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來,并陳述理由?!比绱擞煽偠稚鷮υ?、師生對話,相互交流,互為補充,加之教師穿針引線的點撥引導、糾偏總結,最終有效地達成了對作品語言的品味、對作者情感的體悟。
二是縱式結構。一般來說,對那些文化內涵較為深遠、思想內容較為深邃、情感世界較為深厚、藝術境界較為深廣的文章,我們可以分成“感知整體――感受語言――感悟文化(真情、思想、意境)”三個步驟,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漸入佳境。如筆者講授《故都的秋》一課時,第一步是“感知整體”,讓學生把握文章:了解這篇散文的寫作角度――秋天的“味”;體會“故都的秋”的整體特點――“清、靜、悲涼”;把握散文“總分總”的行文結構以及開頭與結尾相互呼應的寫作特點。第二步則是“感受語言”,這一步重在細品語言。閱讀是一種自由的精神漫步,筆者讓學生從五幅圖畫中任選一幅進行探究,說說作者是如何用景物描寫來體現“清、靜、悲涼”這一特點的.并通過誦讀的方式加以體驗提升。這一步是學習的關鍵,目的在于通過感受品味,讓學生透過景物的描摹窺見郁達夫微妙的內心世界,體會其散文以情馭景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揣摩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激情來選擇景物的,是如何對這些景物進行情感過濾,最終使得其筆下的秋味、秋色、秋的意境與姿態都自然地籠上了一層濃重的主觀感彩的,又是如何通過自己細膩、雋永的筆觸去描繪這秋景,從而折射自己那溫婉細膩的內心的。第三步是“感悟意境”,首先圍繞《故都的秋》到底是頌秋還是悲秋這一問題探究,得出結論――《故都的秋》實則是一曲悲涼的頌歌!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之后通過仿寫的形式進行評論,讓學生感悟作者是如何“把情感滲入到景物描繪中去,使讀者幾乎不能辨出這美麗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體的一部分”(郁達夫語)的這一特點,體味作品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境界。
當然,由整體而局部的思路決定了大體的教學流程,具體的教學環節卻無法統一。事實上,教學無模式,教學流程也是“大體有之,具體則無”,關鍵是要根據具體的學情,靈活變化,也許這才是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