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注意到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即使是同一位老師教,又有著幾乎相同的學習環境的條件,也不可避免會有一部分學習者比其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好得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差異的呢?近幾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外語總結【五篇】(完整文檔),供大家參考。
高一外語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
高職學生 英語自我概念 英語學習成績 關系
一、引言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會注意到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即使是同一位老師教,又有著幾乎相同的學習環境的條件,也不可避免會有一部分學習者比其他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好得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差異的呢?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試著從學習者自身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比如:學習策略、學習風格、動機、個性等。其中,自我概念,作為二語習得領域里一個重要的情感因素,已經成為外語研究者的一個熱點話題。近年來,在我國,關于英語自我概念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如王初明(2003)關于英語發音自我概念的研究,朱秀全(2004)關于英語自我概念與英語課堂焦慮的關系的研究,馬冬梅(2003)關于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的研究,張志宏(2005)關于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與英語學習成敗的歸因的關系的研究,等等。然而,關于高職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與其英語學習成績的關系的研究卻很少,本研究主要就這一問題作了相關的調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筆者調查了江西藍天學院經濟管理系物流專業59名大一新生,其中男生28名,女生31名,他們中有19人來自城鎮,40人來自農村,他們的年齡介于18歲到20歲之間,平均年齡19歲,學習英語的時間至少有6年。
2.測量工具
該調查采用了2個測量指標:英語自我概念問卷得分和英語考試成績。
英語自我概念問卷,筆者引用了張志宏(2005)碩士學位論文中的問卷,為避免學生理解有誤,特將其改編成中文版的問卷。該問卷主要目的是調查我國大學生對自身英語學習的能力與成績的自我評價。問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研究對象的背景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生源(來自城鎮或農村)、學習英語的年限、高考英語成績;
另一部分是英語自我概念量表,包括7個分量表,即英語整體自我概念,英語聽力自我概念,英語口語自我概念,英語閱讀自我概念,英語寫作自我概念,英語詞匯自我概念,英語語法自我概念,每個分量表包括6項,因此該英語自我概念量表共42項,是6個等級的里克特量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值為1到6,問卷中42項任意排序,且有一半是否定措詞。
英語考試成績包括研究對象的高考英語成績和他們在完成2006年1月全國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試卷后所得聽力部分成績、閱讀部分成績和詞匯結構部分成績。由于大部分研究對象的寫作部分都是空白,筆者無法得到該部分的有效成績。另外,他們的英語口語水平普遍不太好,口語測試很難進行,因此筆者未能得到他們的口語成績。再者,從B級試卷中,很難區分詞匯和語法的得分,所以筆者只能獲得詞匯結構部分的得分。
3.調查過程
問卷調查和試卷都是在他們上晚自習時完成的,在做問卷之前,筆者仔細解釋了問卷的說明,并強調他們自身真正的感受最為重要,問卷的答案沒有對錯之分。在進行統計分析之前,英語自我概念量表中所有否定措詞的項目中的得分都要反過來,以便更高分反映的是更高的自我概念(如:“我不喜歡英語”或“我的英語口語很差”)。然后,每位研究對象的英語整體自我概念的總分、英語聽力自我概念的總分、英語口語自我概念的總分、英語閱讀自我概念的總分、英語寫作自我概念的總分、英語詞匯自我概念的總分、英語語法自我概念的總分,B級試卷中所得聽力部分成績、閱讀部分成績和詞匯結構部分成績分別輸入電腦,并用SPSS13.0統計軟件作了相關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
三、結果與討論
1.高職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與其英語學習成績的關系
為研究高職學生的英語自我概念與他們的英語學習成績的關系,對以下11項進行了相關分析,即英語整體自我概念,聽力自我概念,口語自我概念,閱讀自我概念,寫作自我概念,詞匯自我概念,語法自我概念,聽力成績,閱讀成績,詞匯結構成績,高考英語成績。結果如下表1:
注:GESC指英語整體自我概念;
LSC指聽力自我概念;
SSC 指口語自我概念;
RSC指閱讀自我概念;
WSC指寫作自我概念;
VSC指詞匯自我概念;
GRS指語法自我概念;
listening指聽力成績;
vocabulary指詞匯結構成績;
reading指閱讀成績;
matriculation指高考英語成績
**p在.01水平上顯著;
*p在.05水平上顯著
與以前的相關研究結果一致,高考英語成績與英語整體自我概念具有顯著相關性(r=.511,p<0.01)。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英語整體自我概念更高的高職學生,其高考英語成績更高,反之亦然;
英語整體自我概念更低的高職學生,其高考英語成績更低,反之亦然。在中國教育背景下,高考英語成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具有積極的英語自我概念的高職學生,其英語學習成績好,反之亦然;
具有消極的英語自我概念的高職學生,其英語學習成績差,反之亦然。這一研究發現與張志宏(2005)的研究結果相符合。此外,高考英語成績與閱讀自我概念之間的相關性較大(r=.462,p<0.01),對于這一點,筆者以為這是受中國高考英語試卷的結構影響所致,因為閱讀在中國高考英語試卷中所占比分最大。
就聽力成績而言,聽力成績與聽力自我概念的相關性最大,這意味著聽力自我概念與聽力成績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其次,聽力成績與口語自我概念的相關性也較大,這也即是說,聽力口語這兩種技能是相互影響的。
就詞匯結構成績而言,詞匯結構成績與英語整體自我概念的相關性最大(r=.406,p<0.01)。由于詞匯結構題中既包括詞匯知識又包括語法知識,這說明了中國的高職學生非常重視詞匯知識和語法知識的學習。其次,詞匯結構成績與語法自我概念的相關性較大,這一點很顯然,只有學生的語法知識掌握好了,才能得到較好的詞匯結構成績。
就閱讀成績而言,意外的研究結果是閱讀成績與閱讀自我概念之間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這或許是由于調查的樣本太少的客觀原因所致。然而,閱讀成績與口語自我概念之間卻存在較大的相關性(r=.338,p<0.01)。這一點,可以作如下解釋:閱讀成績好的高職學生能從英語閱讀材料中獲取更多的信息并存儲在大腦中,因此,在進行口語練習時,他們總能從大腦中搜取相關的背景知識。
2.性別差異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
為了研究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是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對聽力成績、閱讀成績、詞匯結構成績和高考英語成績做了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如表2。
注:listening指聽力成績(總分15分);
reading指閱讀成績(總分35分);
vocabulary指詞匯結構成績(總分20分);
matriculation指高考英語成績(總分150分)
1指男生,2指女生
如表2所示,盡管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平均水平都不高,但在這四個變量中,女生的平均分都高于男生,然而,從統計學角度來看,只有閱讀成績(p=0.011<0.05)和高考英語成績(p=0.013<0.05)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即是說,總體而言,高職學生中女生的英語閱讀成績與英語整體學習成績比男生好。至于閱讀成績的研究結果,可能是受性格的影響,因為在我國英語考試試卷中,閱讀部分都是由好幾篇短文構成,一方面,男生沒有耐心仔細閱讀材料,而女生一般更有耐心,另一方面,男生比女生更粗心。就英語整體學習成績的研究發現來看,與吳一安、劉潤清(1993)的研究發現一致,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所致:第一,在語言學習方面,女生比男生更有天賦;
第二,總體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勤奮,因此可能會花更多的課余時間學習英語。
3.生源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的影響
為了比較來自農村和來自城鎮的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同樣對聽力成績、閱讀成績、詞匯結構成績、高考英語成績做了獨立樣本t檢驗。具體結果如下表3。
注:listening指聽力成績(總分15分);
reading指閱讀成績(總分35分);
vocabulary指詞匯結構成績(總分20分);
matriculation指高考英語成績(總分150分)
1指來自城鎮的學生,2指來自農村的學生
如表3所示,在這四項成績中,來自城鎮的高職學生的平均分比來自農村的高職學生高,即在一定程度上說,來自城鎮的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比來自農村學生的好。但是,根據統計分析,這兩類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卻不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英語時,來自農村的高職學生不必在來自城鎮的高職學生面前感到自卑。同時也說明了一點,在大學校園里,所有學生都一樣有著很好的學習英語的條件,比如,學校統一提供接收器,可以收聽英文廣播;
學校每周都會組織英語角且有外教指導。
四、結論
第一,高職學生的英語整體自我概念與其英語整體學習成績顯著相關。即具有積極的英語自我概念的高職學生,其英語學習成績好,反之亦然;
具有消極的英語自我概念的高職學生,其英語學習成績差,反之亦然。第二,高職學生的閱讀成績和高考英語成績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即是說,總體而言,高職學生中女生的英語閱讀成績與英語整體學習成績比男生的好。第三,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成績不受其生源(來自農村或城鎮)的影響。
參考文獻:
[1]Brown,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Jane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4-17.
[3]Li Qiang.Self-concep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English Study[D].Dalia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5.
[4]Ma Dongmei.English Self-Concept of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Majors[D].Guangdo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3.
[5]Marsh,H.Content specificity of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academic self-concep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2a,(84),35-42.
[6]Pan Wei.English Pronunciation Self-concept:Its Effects on Chinese-speaking EFL Learners[D].Guangdo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3.
[7]William & 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8]Zhang Zhihong.English Self-concept of Chinese College Non-English Majors:Its Relations to Self-Attribu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in English Learning[D].Jilin:Jilin University,2005.
[9]Zhu Xiuqua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 Self-concept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nd Their English Classroom Anxiety[D].Guangdo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4.
[10]王初明.自我概念與外語語音學習假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
[11]王初明.英語語音自我概念與實際英語語音水平[J].外語界,2004,(5).
[12]朱秀全.英語整體自我概念和英語發音自我概念與英語課堂焦慮的關系[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5,(4).
[13]江萍.“自我概念”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J].外語研究,1997,(3).
高一外語總結范文第2篇
我國目前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問題,亟須研究改進,我國在各階段的教育(基儲高教)對外語教學一直是重視的,開課很早,課時不少,從中學(有的從小學三年級)到大學二年級,很多學生經過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語學習,然而大多數學生卻不能較熟練地閱讀外文原版書籍,尤其是聽不懂、講不出,難以與外國人直接交流,
因此應當重視外語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進工作。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在不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前提下,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用較少的時間,使學生學習掌握更多的外語知識,提高外語水平。外語教學中的教材問題、教師問題、語言環境問題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教學方法問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聽說有個張思中外語教學法,并用了一個星期天的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他在北京介紹他的教學方法的錄像,看后感到很高興。張思中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一附中的一位特級外語教師。張思中外語教學法是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有效的,為我們改進和提高外語教學水平提供了一項可貴的經驗。
張思中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在長期實踐中(將近四十年時間)不斷總結和完善的,在幾十年的探索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老師也參加了這方面的研究、試驗和推廣工作,并作出了不少貢獻,甚至有新的創造和發展,所以說,這種教學法也是許多老師共同努力探索的結晶。這種教學法符合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實際情況,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生學外語,我看對成人學習外語也是有效的;
既適用于英語,又適用于其它某些外語,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
現在提高外語教學水平還有一個難題是教師隊伍問題,而張思中教學法恰恰對教師水平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經過一段培訓,一般外語教師都可掌握,解決了我們師資問題上一個人的難題??傊?,它比較符合中國國情。見效快,容易推廣。
凡是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取得了好的實際效果的經驗、方法,就應該加以肯定,進行總結、提高和推廣普及,使之在更大的范圍產生更多更好的效果。這里還要強調一下,一種好的經驗、作法并不排斥其他好的經驗和教學方法。我們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學術上可以有不同意見。但不要因學術上的不同意見和爭論影響了對基本上是好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的推廣。進一步總結和推廣張思中老師的外語教學法,擴大推廣面,要采用先進的電化教學手段,編制計算機教學軟件(在制作外語教學的音像制品及計算機教學軟件時,要注意盡可能采用母語國的教師的錄音,以便外語的發音更加準確),加快師資培訓,提高外語教師的業務能力,下一步還要研究教材和教學體系問題。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茅栗鎮初級中學)
高一外語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遠程教育;
外語教師;
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G7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10-045-05
信息與交流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自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專家學者開始使用。其最早出現在教育研究領域則是由Dennis Stevenson于1997年在向英國政府做的一份報告中提出。此后,該概念開始受到廣泛接受和使用。1999年,英國政府頒布了《信息與交流技術課程標準》,并于2000年明確提出把以前的“信息技術”課程改為“信息與交流技術”課程。ICT逐漸融入教育領域后,技術的作用日益凸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技術現代化變得越來越重要,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成為教育主管部門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從信息技術素養發展而來的信息素養(Information Literaey),也稱為信息素質、信息文化、信息知識等。信息素養的概念最早出現于美國圖書情報界。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在向美國全國圖書館和信息科學委員會提交的一個報告中將信息素養定義為:“人們在解決問題時利用信息的技術和技能?!盤aul Zurkowski還指出:“具有信息素質的人,是那些經過訓練,掌握了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的技術與技能,并能將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人?!贝撕?,信息素養一直處在發展過程中,它與信息技術素養的相互融合,使有信息素養的人既有足夠的元認知策略指導其獲取、評價、運用和創造信息,又有能力使用信息技術如數據庫、網絡等工具完成實際工作、學習等任務。Pinto(2010)認為信息素養是現代信息世界生存的關鍵,它為個人、經濟、文化等發展提供了空間和機會。信息素養已成為終身學習的基本要素。有信息素養的人在終身學習中會獲得更多的成功。因此,信息素養已成為外語教師發展的重要內容。而從事遠程教育的外語教師必須運用現代化遠程教育教學手段,充分發揮系統辦學的優勢,整合利用中央、省、市和縣級廣播電視大學的遠程教育資源,提供適合本地區學習者需求的學習方法和手段。因此,信息技術對于遠程教育外語教師顯得更為重要。
一、相關文獻和研究背景
2006年,教育部對全國五十多所高??疾煺{研,在充分肯定改革成績(如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普遍提高)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大學英語師資狀況仍不容樂觀,很多外語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學法和教育信息技術掌握等方面都跟不上改革的進程,影響了改革的進一步推進。2007年,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以外語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的教與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和自主學習的方向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8年頒布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標準》。該標準提出為了使教師能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成功地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教師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素養與能力:構建學習環境的能力、信息技術素養、知識深化能力和知識創造能力。該標準除了提出教師相應的能力要求規定,還為教師ICT標準指導下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指南。
縱觀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在國內高校積極開展CALL實踐的同時,外語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問題也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相關調查報告發現,高校外語教師信息素養令人擔憂,主要問題是普遍缺乏系統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不足、不熟悉網絡信息資源和學習軟件、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不足等。外語教師的信息素養顯然與目前英語教學改革形勢很不相稱。如何把ICT真正整合于課程之中,實現外語教學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和多元化,還有一段相當艱巨的路要走。
解素芳等人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對1999-2009年的信息素養教育核心期刊論文進行統計,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其時間分布、期刊分布、主題分布及著者與多產單位分布等,來探討國內信息素養教育研究現狀、進展及發展趨勢。研究結果發現;
1999-2006年信息素養教育論文數量快速增長,尤其是2002年全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學術研討會召開后,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及各省級、校級課題的支持下,國內信息素養教育研究成為教育研究熱點之一。越來越多的高校對信息素養予以關注和研究參與,關于信息素養的研究逐漸擴展到整個高等教育領域,并迅速成為高校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的實踐性內容。研究者對外語教師信息素養現狀以及信息素養的提高等方面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入。這些研究結果針對不同階段教師(包括大學、高職、中小學、幼兒園等)、不同地區(主要有河北、河南、湖北、江蘇、吉林、廣西、安徽、甘肅等)、不同學科(主要有信息技術、英語、體育、化學等)等方面對教師的信息素養現狀及其提升策略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在傳統的高等學校中,有關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然而,我們通過中國知網等國內幾大檢索工具查閱近十年公開出版的文獻,尚未發現專家學者對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開展相關研究的報告,針對外語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遠距離外語教育的研究尤為相當罕見。因此,通過對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探討,查找外語教師對有關知識存在的不足,結合遠程教育外語教學的特點,提出適合現代遠程教育外語教師需求的信息技術培訓和外語教師自我發展以及外語教師間協作發展來提高遠程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成為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是保證遠程外語教學模式改革順利實施和滿足遠程教育外語教師終身職業發展需要的保障。本研究采用網上問卷的研究方法,以廣東省電大系統78名外語專業教師為調查對象,旨在探討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及其專業發展的狀況,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對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技術及其專業發展研究提供借鑒和啟示。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廣東省開展遠程教育外語教學的廣播電視大學系統78名外語專業教師進行網上問卷調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參考了Albirini(2004)、Al-Ammari(2004)、Isleem(2003)、Hastings(2009)所做的教師信息素養調查問卷,并針對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素養實際情況,我們對原來的問卷做了適當修改,編制了5個大類共31道題項,5個方面的信息素養問卷量表,設計了“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問卷,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對廣東省開展遠程教育外語教學的電大系統78名外語專業教師進行網上問卷調查。共發放電子郵件邀請參加問卷78份,回到78份有效答卷。調查問卷由課題組研究人員在文獻閱讀和反復討論的基礎上設計而成。根據遠程教育外語教師的實際狀況和外語教師信息素養的內涵,問卷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及外語教師的現狀,共4個題項,采用單項選擇的形式;
第二部分為外語教師信息素養的調查與分析,包括外語教師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情況、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情況、學校管理部門的支持服務的情況、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態度和外語教師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培訓情況5個維度31個題項。問卷在經過多次預測后,并征求了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意見。最后反復討論修改而成。
三、結果與討論
(一)外語教師的基本情況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總結,外語教師基本情況(學歷、年齡、職稱和在電大的教齡情況)的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表1顯示,本科及以下的外語教師人數占被調查人數的64.63%,碩士和博士以上占35.37%;
30歲以下的占19.51%,31-50歲的占70.73%;
高級職稱外語教師占25.61%,中級以下職稱外語教師占62.20%。在電大的教齡小于5年的占23.17%,16-20年的占10.98%,21年或者以上占9.76%。此數據表明,在全省被調查的78位電大系統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整個外語教師隊伍總體學歷較低,職稱偏低,中年外語教師居多,年輕外語教師較少,缺乏后備人才,在電大的教齡多數是十年以下,缺乏遠程教育教學的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給遠程教育中的外語教學產生負面影響。
(二)外語教師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情況
表2顯示,“經常和總是”使用計算機軟件Word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86.59%;
“經常和總是”使用計算機軟件PowerPoint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64.63%;
“經常和總是”使用電子郵件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86.59%;
“經常和總是”使用計算機軟件Excel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36.59%;
“很少”使用網絡聊天室的外語教師就占了28.05%,還有8.54%的外語教師從來都沒用過。此數據分析表明,目前大多數遠程教育外語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情況總體較好,多數外語教師都能“經常和總是”使用計算機軟件Word、PowerPoint和電子郵件,然而,外語教師使用Excel的情況并不理想,只有少部分“經常和總是”使用該技術。同樣,外語教師很少使用網絡聊天室,還有的外語教師竟然從來都沒用過。顯然。這根本不符合遠程教育的要求。
(三)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情況
表3顯示,外語教師經常和總是在辦公室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56.10%;
經常和總是在教室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57.31%;
經常和總是在家里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的外語教師占總人數的34.15%。此數據分析表明,外語教師在辦公室和教室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況總體較好,多數外語教師都能“經常和總是”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不過,僅僅三分之一的外語教師在家里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能的原因是外語教師不習慣在自己家里開展遠程教學,這顯然與遠程教育教學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學校管理部門的支持服務的情況
表4說明,認為學校經常和總是鼓勵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的外語教師占64.63%,認為學校經常和總是提供計算機軟件的升級支持和維護服務的外語教師占43.91%,認為學校經常和總是提供計算機硬件的升級支持和維護服務的外語教師則較少,僅占了39.03%。此數據分析表明,目前多數遠程教育學校管理部門的信息技術支持服務情況總體并不理想,盡管大部分學?!敖洺:涂偸恰惫膭钔庹Z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但是實際上只有少部分學校為外語教師提供計算機軟件的升級支持和維護服務,為外語教師提供計算機硬件的升級支持和維護服務就更少。由此可見,學校在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的技術支持上并沒有為外語教師創設良好的環境,這在客觀上導致外語教師計算機信息素養的不足,進而影響了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遠程教學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五)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態度
由表5可見,認為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經常和總是讓學生感到愉快的外語教師占67.07%;
認為在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時,經常和總是感到自在的外語教師占64.63%;
認為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很少有焦慮感的外語教師占34.15%;
有時感到有焦慮感的外語教師占31.71%;
認為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很少擔心出故障不懂處理的外語教師占21.95%;
有時擔心出故障不懂處理的外語教師占42.68%;
選擇“其他”的外語教師占4.88%。此數據分析表明,目前多數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態度情況總體較好,大部分外語教師認為使用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進行教學“經常和總是”讓學生感到愉快并自己感到自在,大部分外語教師認為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能夠能提高外語教師教學水平。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有時感到有焦慮感”的外語教師占了將近三分之一。還值得關注的是,選擇“其他”的外語教師竟然從沒用過計算機進行教學,這顯然不符合遠程教育高校外語教師的基本要求。
(六)外語教師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培訓情況表6顯示,認為學校有時提供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的培訓的外語教師占40.24%,認為學校很少提供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的培訓的外語教師30.49%,已經參加過一到二輪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培訓的外語教師占47.56%,從來沒有參加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培訓過的外語教師占21.95%,在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中,82.93%認為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培訓中的主要問題是培訓的內容與外語教師需求匹配程度,其次是培訓的方式,占53.66%,主講外語教師的水平占30.49%,培訓的環境占30.49%,外語教師的培訓態度占24.39%。認為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培訓比較好的方式依次為觀摩67.07%、案例分析60.98%、完成項目56.10%、講座報告50.00%、小組討論35.37%、發資料自學25.61%。此數據分析表明,目前多數遠程教育外語教師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培訓情況不容樂觀,部分學校很少為外語教師提供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的培訓,有的外語教師甚至從來都沒有參加過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的培訓{數據表明,大部分外語教師已經了解到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培訓中的主要問題是培訓的內容和外語教師需求匹配程度以及培訓的方式,并渴望通過觀摩、案例分析、完成項目和聽講座報告接受培訓??梢?,關于外語教師計算機信息交流技術培訓的問題的確值得有關學校和部門高度重視。
四、結論和建議
本研究采用網上問卷調查了廣東省電大系統78名外語專業教師,結果發現遠程教育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狀況總體良好。其中,外語教師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較高,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頻率較高,學校管理部門的支持服務還算周到,外語教師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態度較好。但是,此次研究也發現不少問題,其中較為嚴重的是,多數遠程教育外語教師計算機信息技術接受的培訓情況較差,這在客觀上導致外語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能力較差,甚至還有部分外語教師從沒用過計算機進行教學,這對于專門開展遠程教育的電大系統外語教師來說,是莫大的諷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學校沒有認真履行為遠程教育創造良好的硬件和軟件環境等責任,這里面的原因可能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本研究結果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并積極地采取確實可行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從客觀上為外語教師提供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以上存在的問題更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從事遠程教育外語教師自身主觀認識上的不足而造成的,若是如此,外語教師就必須對自己進行自我剖析的重視,從主觀上樹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意識,并認識到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行動上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提高外語教師自身信息技術的水平。國家開放大學可以充分利用系統辦學的優勢,參考國外開放大學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國遠程教育需要的外語教師信息技術教學能力標準;
建立在國家開放大學統一管理下的系統培訓基地,為外語教師提供較高水平的職前和職后的繼續教育,逐步形成外語教師終身學習的網絡體系;
國家開放大學為外語教師構建繼續教育學習平臺,信息素養的培訓課程逐步網絡化;
建立健全國家開放大學系統考核的標準,包括對外語教師和系統內部各級學校的考核,并對達到考核要求的外語教師和學校頒發相應的等級證書;
建立健全國家開放大學系統外語教師培訓的長效機制??傊?,本研究結果旨在能夠引起有關外語教師、部門和學校對外語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高度重視。
高一外語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交際口語 策略 英語專業
一、理論論據
關于“語言學習策略”的定義至今尚無定論,但就學習策略的本質而言,多數研究者已達成共識,Ellis(1994)從眾多有關語言學習的策略的定義中抽取出幾個典型的概念(Stern1983,Weinstein&Mayerl986, Chamot1987, Rubinl987, Oxford1989),并歸納出關于語言學習策略諸多定義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即學習策略既是行為也是意識,作為語言學習的總體特征或趨勢對語言學習產生間接影響,作為具體策略則對語言學習產生直接影響;
學習策略是有意識的。學習策略對語言學習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喬母斯基轉換生成語言學理論的出現,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逐漸從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學”的問題上來。學習策略作為學習者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Ellis (1994)的理論框架中明確指出,學習策略起一個中介作用,它將個體差異(包括信念、動機、性格、認知風格、語言潛能等)、環境因素(包括所學的目的語、學習形式、教學性質、學習任務) 跟學習結果連接起來。換言之,個體差異、環境因素決定學習者學習策略的選擇,而學習策略的運用影響學習效果,即語言習得的速度和語言習得達到的最高水平。因此加強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對于推進外語教學理論研究,指導外語教學改革和改進學習者的學習方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二、現狀
(一)高校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策略使用的總體水平是基本樂觀的,絕大多數大學生(99.21%)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各種學習策略,在學習策略中,最偏愛使用的是形式操練策略,占總人數的48.75%,其次是功能操練策略,占總人數的37.30%,再次是交際策略占總人數的30. 96%,最不常使用的策略則是母語策略,僅占總人數的18.26%。
(二)高校英語專業大學生在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在形式操練策略和功能操練策略的使用頻率上顯著高于男大學生,而在母語策略的使用頻率上,男大學生則高于女大學生。男、女大學生在交際策略的使用頻率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高校英語專業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各構成要素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其中在語音、語法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內容和得體性,流利性最差。
(四)高校英語專業大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大學生在語音、語法、流利程度,各項得分及口語交際能力的總體水平上均顯著高于男大學生。男、女大學生在得體性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研究的對策建議
(一)形式操練策略與口語交際能力各要素及其總分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單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形式操練策略是促進口語表達在語音、語法的準確性上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口語表達內容、流利性和得體性水平的提高。就口語交際能力的總體水平而言,形式操練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口語交際能力總體水平的提高,但過度使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語交際能力總體水平提高的速度及最終達到的水平。功能操練策略是促進口語表達內容、流利性及得體性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口語表達在語音、語法上的準確性水平的提高。就口語交際能力的總體水平而言,功能操練策略是促進口語交際能力總體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但過度使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口語交際能力總體水平提高的速度及最終達到的水平。交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口語表達內容的提高。交際策略與口語交際能力在內容、流利性上的得分及其總分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結果表明:交際策略是促進口語表達流利性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適當使用交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口語交際能力總體水平的提高,但過度使用則會抑制口語交際能力總體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母語策略、形式操練策略、功能操練策略及交際策略均對口語交際能力具有預測作用。
(二)創造語言學習環境,努力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具體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習得語言,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其最大的功能就是交際性。因此,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應予以高度的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適時的向學生介紹一些交際策略。鼓勵學生在交際活動中適當使用交際策略。交際策略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促進口語表達的流利性,提高交際效果,克服焦慮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等。其次,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息息相關,是課堂教學的繼續與延伸。因此,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創造一個良好的外語教學環境。
四、結論
各項學習策略在口語交際能力不同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高分組大學生較中等組及低分組大學生,更注重綜合運用形式操練策略、功能操練策略和交際策略并努力克服對母語策略的依賴。中等組大學生較高分組大學生,在功能操練策略的使用上明顯不足,且較多的使用母語策略。低分組大學生則在形式操練策略、功能操練策略和交際策略的使用上均明顯不足,并且更多地依賴母語策略。
參考文獻:
高一外語總結范文第5篇
自本世紀60年代,特別是80年代以來,由于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諸
多學科突飛猛進的發展,外語教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過去的二十
年中,國外學者對外語學習的普遍規律,學習者的特點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做了
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那么我國的外語教學研究情況又怎樣呢?我
們從50年代就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系。40多年過去了,
我國的教學研究也成果顯著。例如在引進國外外語教學法流派,并結合中國國
情加以應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對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我國英語教學界迄今為止還沒有獨立走出一條由堅實
的理論作基礎的英語教學路子,特別是在中小學基礎英語教育方面,更是缺乏
系統的研究。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的現狀,并指導今后
的研究工作,以推動我國外語教育的發展,筆者做了一項調查。
二
調查的資料是最近三年(1995~1997年)我國主要兩種中小學外語教學期
刊中的全部675篇文章。這兩種期刊是北京師范大學主編的《中小學外語教學》
和華東師范大學主編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調查分五個方面,即研究方法類型、數據類型、研究范圍、研究對象和研究
層次。
經統計發現,在675篇文章中,有189篇(占28%)屬于語言知識,對此
我們不做分類。以下是對其他486篇文章的統計結果:
研究方法數據處理
理論描述實驗思辨介紹總統計不依數據總
性性性性性計數據賴數羅列計
據1995年1753965181621514161621996年1450117117163
15131171631997年25462251171612812310161總計5614942187
524865839533486%11.530.78.638.510.710011.981.36.8100
研究范圍研究對象
小中一總教教教測學總
學學般計法材師試法計1995年1389601629322121421162
1996年13876316310321223141631997年8955816110318619
15161總計3427118148629961205650486%755.837.210061.512.6
4.111.510.3100
研究層次
本體論實踐方法論總計1995年1852921621996年1057961631997
年134999161總計41158287486%8.432.559.1100
(另外,其中涉及到相關學科理論的研究文章共有17篇,占3.5%;
針對
新教材、教法討論的文章有112篇,占23%)
注:思辨性方法指對一些問題進行討論時僅隨意舉些例證。
三
從研究方法和數據處理情況來看,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
思辨性和描述性的方法(總共占69.2%)。也就是說,教研重點一是對教學工
作發表議論和看法,且在論述過程中舉一些例證;
再就是對一些具體操作過程
的描述與記錄。這類文章往往缺乏理論性指導,帶有較強的主觀性,難以令人信
服。這種現象反映在數據處理類型上,就是絕大部分的研究(81.3%)都不依
賴數據,沒有進行量化分析;
結果僅限于經驗總結或對某些事跡的報道。實際
上,通常所說的總結經驗,如果不是以系統地收集、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方式來進
行,并不能推動我們學科的發展,不應該被當作我們學科的重要研究方法。個人
的經驗,在實踐中產生的想法、觀點或體會可以作為一個問題或一個假設,成
為我們研究工作的起點,但是它們本身不應該成為我們學科的研究成果,不應
該代替科學研究工作本身。
大體上說,研究方法可分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兩大類(Nunan1992),
而定量方法的使用已成為現代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定量方法才是認識事
物的科學方法。近幾十年來,外語教學研究方法大的轉變莫過于定量研究方法
的廣泛運用。據Henning統計,1970至1985年期間,美國兩種主要應用語言學
雜志(TESOLQuarterly和LanguageLearning)發表的定量研究的數量分別增
長了49%和68%。在1985年,這兩種雜志刊載的定量研究文章分別占發表文
章總數的61%和92%。而在我們的研究中,只有8.6%是采取了實驗性的手段,
11.9%使用了統計方法去處理數據。這說明我們在研究方法上還有待改進。另
外,在為數不多的實驗性研究中,實驗的規范性也頗不令人滿意。受試的選擇,
變量的控制,實驗對照組的設置,以及結果分析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所
以盡管文章作者宣稱作了一次實驗,很大程度上是對使用新教材和教法的一次記
錄,最后以平均分數來說明其結果。這樣,實驗(如果可以稱為實驗的話)的
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不高。我們知道,實驗的內部效度指實驗樣本結論的真
實性程度,或者說是研究實驗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真實的程
度;
外部效度是指實驗總體結論的真實性程度,即實驗的樣本結論推廣到特定范
圍的總體時的有效程度。實驗缺乏內部效度則其本身的科學性不強,精確度不
高;
缺乏外部效度則推廣價值不大,這項實驗就會失去其實用價值和普遍意義
(Seliger1989)。如此看來,我們研究方法的現狀令人擔憂。根據Nunan(1992)
和Seliger(1989)的理論,實驗要有明確的理論依據,要提出實驗假設,要
把變量交代清楚,并描述實驗對象和科學分析結果等。但我們的實驗卻缺乏這
方面的陳述,從而影響了實驗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也不利于實驗結果的普及、
推廣與運用。
看來,提高實驗者的外語教學理論水平,加強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的
指導已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確實應該在大學開設研究方法及其有關的(如
統計學)課程。
筆者認為,以后我們的外語教學應加強定量研究,不僅在數量上要增加比例,
在質量上也要提高;
并在合乎實驗規范的基礎上,更多地嘗試運用推斷統計,
多變項分析等科學的方法。
四
從研究范圍來看,中小學外語教學研究有過于偏重中學之嫌(小學僅占到7
%)。固然,中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占有主導地位,無論從所學內容還是從持續
時間來看,都顯得更重要一些。但隨著小學英語課的普遍設置,對小學英語教
學的研究也不容忽視。
首先,根據語言習得規律和兒童善于模仿,勤于開口等特點,對外語教學進
行研究。例如在語音、書寫及淺顯的日常交際用語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訓
練,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從中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中學及更
高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可以為中學的外語教學提供一個較高的起點。
但如果不注意對小學生學習心理、學習規律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教學不適宜,
就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過早出現"兩極分化”,對以后的進一步學習造成不
良影響。所以,小學英語教學也是引導學生入門的關鍵所在。而且,從應試教
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也必須在小學英語教學上有所體現,這同樣需要我們深入研
究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
其次,只有對小學英語教育做了充分的研究,才能搞好中小學教學上的銜接,
實現順利、高效的過渡。否則勢必在人力、物力和時間上造成浪費,也會給中
學的教學帶來困難。目前,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比較混亂,缺乏統一的教材,各
地、各校都各行其是,這對教育的發展極為不利。
所以,在談到基礎英語教學研究時,一定要給小學英語教學足夠的重視,充
分發揮這一“準備階段”的積極作用。
五
從研究對象來看,除對教法進行重點探討外(61.5%),也兼顧了對教材、
教師、測試、學法等方面的研究。這說明我國的研究工作者已意識到了教法以
外其他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這與"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研究局限于對具
體教學法優劣的無休止的爭論"(束定芳,莊智象1996)相比較,是一個積極
的進步。另外,自使用新教材以來,對新教材、教法的討論占到了總體研究的
23%,這說明我們對變化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在積極探求一種更適宜的教學方
法,并努力提高教材的編寫水平和教學水平。
在進步之中,筆者感到,稍嫌欠缺的是對教師和學法方面的研究相對不足。
首先,對于有些教師缺乏系統的外語教學理論方面的學習和培訓,以及教學能
力不強等現象應予以重視。實際上只有加大對如何提高師資水平的研究力度,
才能更大地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隊伍直接關系到教研成果的推廣和教學法
的實施,是聯系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的中間環節,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
來微格教學就是一項積極而有用的教研成果,它可以對教師的十種技能進行訓
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外語教師培訓形式。今后我們還需要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
研究,為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服務。
另外,我們知道,60年代以前,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是"教",即教法和
教的過程;
進入60年代以來,開始轉向了對學習過程的研究,不僅探討學生怎
樣"學會"外語,更重要的是要探討學生如何"會學"外語,因為"授人以魚,
供一飯之需;
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不盡",而我們對這一變化似乎還不太敏感。
很多文章只是描述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該如何操作,卻沒有對學生一方給
予充分的重視。"教師講,學生記,課后完成作業就了事"的現象仍嚴重存在。
關于學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不但很少(10.3%),而且主要集中在解題方法的研究
上,更缺乏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實際上,學法研究不僅包括學生智力的開發,
還包括學生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信心等的培養。如果我們不注意這方
面的研究,不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去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就很難獲
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借鑒前人的理論體系,例如學習的特征、學習過程
的結構、各種學習類型的意義、學習的生理機制、影響學習的各種內部因素等,
使學法研究更具科學性。只有把教法研究和學法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促
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外語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學計劃、目的
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才能實現。重視學法研究已成為中外外語教學改革的共
同趨勢,所以我們也需要加大學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六
從研究層次來看,一半以上(59.1%)的研究限于具體的方法論,而只有
8.4%為本體論層次的研究;
涉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更少,僅占3.5%。本體論研
究的是語言和語言使用的本質,語言學習的本質及外語教學的本質等;
實踐論
研究的是外語教學的組織實施、教學大綱的制定、教材的編寫、聽說讀寫能力的
培訓,以及外語測試等;
而方法論研究的則是具體的方法和手段(束定芳,莊
智象1996)??磥?,目前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還處于一個較低的層次,
大部分教研成果來自于方法和手段實施方面的經驗,缺乏有力的理論指導,也沒
有吸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這對提高我國外語教學的整體水平,對提高我國外
語教學理論研究在國際上的地位極為不利。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又高于實踐,
指導實踐;
反過來,實踐又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并對理論進一步深化,從而使
人的認識不斷螺旋式上升。在外語教學中,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也是如此。所
以,今后我們必須提高外語教學研究的層次,在理論上多下功夫,弄清幾類本
質問題,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
筆者認為,造成目前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本體論的研究需要有較高的
理論水平做基礎,而這是許多教研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所缺乏的;
二是這類
研究的結論或成果雖然對教學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對一般教師來說,往往不
能"立竿見影"地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能直接用于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
因此對于這類研究也只有"望洋興嘆"了。然而,這類研究的缺乏會導致貫徹
教材指導思想時的力不從心或盲目跟從,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我們
一定要加強理論層次的研究,再也不能忽視合理的理論指導,而模仿自己的老師
或根據自己認定、熟悉的教學方法來授課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對于本體論的研究,我們既要實行"拿來主義",吸收國
外教學理論的先進成果,也要立足于我國國情,具體分析;
既要借助相關學科
的成果,又要注重本領域的研究,真正為我國的外語教學服務。在研究過程中,
要盡量避免科研和實踐脫節,應該鼓勵廣大教師加入到科研中來,把本體論、實
踐論、方法論三個層次的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動外語教育事業的發展。
七
從以上的調查及分析中我們看到,我國目前的基礎英語教學研究工作,無論
從研究領域、研究方法,還是研究層次來看,都具有了相當的水平,對教學質
量的提高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有待改進或提高的方面,
例如對理論的研究比較欠缺,研究方法的掌握還不夠完善,對小學的研究偏少偏
輕,對學法研究不夠等,這些是我國教研現狀的不足之處,同時也為我們今后
更進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搞好英語教研工作與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是相輔相成的。英語教研工作以提高
教學質量為目的;
提高教學質量則應以教研工作為基礎。教研工作主要有五方
面的作用,即參謀作用、導向作用、預測作用、伯樂作用和培訓作用(王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