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新生兒臍帶護理【五篇】

      發布時間:2025-07-11 20:41:17   來源:心得體會    點擊:   
      字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愈臍帶對新生兒進行臍部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2012年至2013年期間的健康足月新生兒共400例進行研究分析,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使用愈臍帶護理,對照組采用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生兒臍帶護理【五篇】,供大家參考。

      新生兒臍帶護理【五篇】

      新生兒臍帶護理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愈臍帶對新生兒進行臍部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2012年至2013年期間的健康足月新生兒共400例進行研究分析,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使用愈臍帶護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結果:2組臍帶自然脫落時間、炎癥分泌物、滲血、皮膚破損等情況相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愈臍帶;
      新生兒;
      臍部;
      護理

      新生兒的臍帶斷處屬于開放性創口,所以容易受到感染引發其他疾病,需要妥善的進行護理。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臍炎會導致患兒出現臍源性腹膜炎、腦膜炎、肺炎等等疾病[1],嚴重的還會讓新生兒死亡。

      新生兒的臍部感染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主要有產前、產時、產后、環境、衛生等等因素。產前因素是母體子宮感染,導致臍帶水腫、糜爛,患兒出生后沒有進行預防感染的治療。特別是早產兒以及體重較低的產兒,他們免疫能力較差,比較容易受到細菌和病毒的影響,出現臍炎[2]。產時因素是生產時因為胎膜破裂過早或者是生產時間過長,讓細菌進入羊水,對臍帶產生了污染[3],分娩時對于使用的器械和藥物沒有進行嚴格的消毒,臍帶結扎位置過高,導致結扎和臍根部位存在少量血液供應,故壞死晚[4]。長時間的臍帶游離會使臍窩潮濕,增加分泌物,滋生細菌[5]。臍帶過大,結扎位置過高,會使下方出現血腫,有利于細菌的繁殖 [6-7]。產后的臍部護理不規范屬于產后因素,也是容易出現臍部感染發炎的直接因素[8]。

      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本院婦產科對200例足月新生兒采用愈臍帶進行臍部護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足月新生兒400例,男194例,女206例;
      Apgar評分:8分;
      出生體重≥2500 g??紤]費用因素,采取自愿選擇原則,將400例新生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0例,兩組新生兒性別、出生體重和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臍部結扎和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臍部護理方法。新生兒出生后,用2把血管鉗鉗夾臍帶(其中1把血管鉗套氣門芯),臍帶根部及周圍用0.5%碘伏棉簽輕拭,采用氣門芯在距離臍輪0.5 cm處結扎,距結扎遠端0.5 cm處斷臍,擠出殘端血,用0.5%碘伏消毒臍帶斷面,待干后以無菌紗布覆蓋,再用臍帶布包扎[9]。每日2次用0.5%碘伏消毒,觀察臍部情況,保持清潔與干燥,出院前指導產婦和家屬行臍部護理方法。

      1.2.2 觀察組采用愈臍帶進行臍部護理。

      新生兒臍帶經消毒處理后,將愈臍帶(本產品由上海晶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袋芯部位對準臍眼敷好,固定。每天給新生兒洗澡后更換愈臍帶,并查看臍部狀況,如愈臍帶外帶或袋芯部位出現尿濕或污染,及時更換。出院前,對產婦和家屬進行指導,愈臍帶可2d更換1次,如臍部已脫落干燥,則不再使用。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新生兒臍部臍帶自然脫落時間、炎癥分泌物、皮膚破損等;
      觀察臍帶自然脫落時是否有滲血[10]。

      1.4 統計學方法將數據輸人SPSS 17. 0軟件進行處理。

      2討論

      采用愈臍帶對患兒進行臍部護理,使用方式簡單,不僅可以結扎還能夠起到護理的作用。每日在與新生兒進行洗澡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愈臍帶的更換,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新生兒臍部曝露的時間,而且愈臍帶能夠和外部的固定連接,保證袋芯中的藥物不會脫落,這些藥物都是具有止血、鎮痛和抗菌作用的藥物,可以促進臍帶早日脫離,減少炎性物質的分泌以及防止周圍皮膚的損壞和滲血。此次研究中的兩組患兒其臍帶脫落時間、發炎的情況以及滲血的情況對比均有較大差異,使用愈臍帶的患兒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因此,使用愈臍帶可以有效的對新生兒的臍部進行護理,在臨床中可以推廣使用,方便、高效、安全。

      參考文獻

      [1]葉金艷,祝建軍,杜玉梅. 新生兒臍炎病原菌分析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 17(10):1299-1301.

      [2]鐘偉瓊,黃曉燕. 新生兒臍炎發生原因分析與治療[J]. 現代醫院,2006, 6 (3):42-43.

      [3]許同梅,倪月. 新生兒臍部感染的臨床分析及對策[J]. 護理研究,2006, 20 (11):2969-2970.

      [4]苗英,部平. 新生兒臍帶結扎部位的選擇[J]. 中原醫刊,2005, 32 (3):9.

      [5]王菊飛. 81例新生兒臍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預防[J]. 實用護理雜志,2001, 17(4):25.

      [6]庫淑華. 新生兒臍部護理與改進[J]. 中國實用醫藥,2007, 2(19):120-121.

      [7]葉采眉, 馬冬梅. 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分析與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 2000, 35(8):481-482.

      [ 8]何建平,宋桂燕,仲孝琴. 新生兒臍部原因調查及措施[J]. 浙江預防醫學, 2004, 16 (4):61.

      新生兒臍帶護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自然干燥法 新生兒 臍帶 護理

      新生兒臍部是一個易感染部位,若臍帶處理不當,造成臍帶脫落時間延長,容易引起新生兒臍部感染和出血,嚴重者可導致敗血癥, 繼發腹膜炎。為了更好地探索新生兒臍帶護理的方法,系統地回顧目前臨床采用的臍帶護理,廣泛查閱國內外文獻資料,顯示出生后臍帶護理方式各有不同的意見。WHO 生殖健康部門有關正常分娩的實踐指導中提倡自然干燥法(Dry and Clean)[1] ,強調出生結扎斷臍時嚴格無菌操作,以后的日常護理中以保持臍帶清潔干燥為主,不提倡包扎,不應用消毒劑。我科自2012年8月起,對新生兒臍帶采用自然干燥法,并與傳統方法比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 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600例(除臍部有畸形不能正常結扎及轉高危兒室需要治療者),其中早產兒22例,足月兒578例,男319例,女281例,體重 2450g-4400g之間,孕婦均無嚴重妊娠合并癥。

      1.2 方法

      1.2.1出生時臍帶的處理 兩組方法一致。具體方法:新生兒出生后用復合碘消毒臍帶根部周圍皮膚,在臍輪與皮膚交界處用氣門芯( 健嬰寶提供) 結扎臍帶,殘端留存1.5cm-2.0cm,并輕輕擠盡殘端積血,用復合碘消毒斷面,胎毒清臍帶卷覆蓋殘端包扎。

      1.2.2 具體調查方法 采用隨機雙盲研究方法,將病人按床位的單雙數分為實驗組(自然干燥法)310例和對照組(傳統法)290例。由專人操作,護士經過統一培訓合格,但對操作人員事先不告知研究目的,兩組對象均實時記錄整個護理過程。實驗組的新生兒出生16-24 h后,取下包裹臍部的臍帶卷,暴露臍部,保持臍帶及其周圍皮膚清潔干燥,不涂消毒劑,不進行二次斷臍,讓氣門芯始終保持結扎狀態,并連同臍帶斷端結痂一起自然脫落,必要時(臍帶被尿、糞污染)可用75%酒精消毒,同時住院期間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有關臍帶護理的知識培訓至掌握。對照組的新生兒采取二次斷臍法即出生24 h后,取下包裹臍部臍帶卷,48~72 h臍帶殘端干燥結痂后,用無菌剪剪掉結痂,復合碘消毒臍帶后用胎毒清臍帶卷包扎,每日臍帶消毒次數1~2次,同時住院期間也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有關臍帶護理的知識培訓至之其掌握。觀察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臍部炎性分泌物、臍出血、臍肉芽腫的指標并統一輸入進行分析。

      1.3 效果評價

      1.3.1 臍帶正常脫落時間及臍部脫落標準 新生兒出生后經無菌結扎,1d-7d脫落均為正常,局部無滲血、無滲液、無異味為臍帶干燥[2]。臍帶完全修復是指從斷臍后,臍帶殘端經濕潤、干燥、瘢痕、結痂、結痂脫落,最后臍窩形成[3];

      比較兩組臍帶完全修復需要的時間。

      1.3.2新生兒臍炎的診斷標準 輕度 :
      臍輪與臍周皮膚輕度紅腫,可伴有少量漿液膿性分泌物;
      中度:
      臍輪與臍周中度紅腫,有膿液滲出,伴有哭鬧不安,厭食、嘔吐、腹脹,全身皮膚輕度黃染;

      重度 :臍部及臍周皮膚明顯紅腫發硬,膿性分泌物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癥狀[4]。

      1.3.3臍出血標準 斷臍后新生兒臍部有血跡(0.1ml∕d),則判斷臍帶殘端出血。

      1.3.4臍肉芽腫標準 新生兒臍肉芽腫主要是由于斷臍后創面受異物刺激或感染在局部形成的肉芽組織增生,臍肉芽腫直徑2-9mm。小的肉芽腫﹙直徑5 mm﹚。比較兩組臍部并發癥的發生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 SPSS 13.0 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兩組新生兒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新生兒胎齡、分娩方式、體重、住院天數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

      表1兩組新生兒一般情況比較

      2.2 兩組新生兒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臍帶完全修復平均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實驗組臍炎、臍出血、臍肉芽腫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臍出血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兩組都未發生重度臍炎。見表2。

      表2實驗組與對照組臍帶完全修復需要的時間與臍部并發癥發生比較

      3 討論

      3.1二次斷臍法的弊端 從結果中可以看出二次斷臍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 1)感染:
      無菌操作不嚴格,剪臍后暴露的臍部創面護理不當,易造成感染;

      ( 2)臍帶粗細不同,臍帶內血管閉合時間不一, 剪臍時間不易掌握。

      剪臍過早,發生臍出血的幾率大。國外研究中未見有二次剪臍的報道, 國內外的教材中也未見此類文獻。近兩年臨床上大部分已不支持二次斷臍的做法。

      3.2自然干燥法的優勢 從結果中可以顯示自然干燥法護理讓臍帶自然脫落大大減少了人為增加感染的因素,避免了修剪臍帶后臍帶卷再次繞腹包扎對新生兒腹部的束縛;
      避免了再次修剪臍帶發生臍出血的可能;
      護理方便、操作簡單、成本節約。

      臨床中以低感染率和高自然脫落率是新生兒臍帶護理的目標。出生時結扎臍帶時要嚴格無菌操作,斷臍后,臍帶會按自然規律脫落,造成臍帶脫落時間延長的最主要原因是應用消毒劑。消毒劑減少了臍周正常菌群的形成,減少了白細胞的浸潤,導致了脫落過程的延遲[5]。在隨后的日常護理中,最主要的措施是保持清潔干燥,使其按自然的方式脫落。提倡在臍帶護理中遵循自然規律,減少人為因素干預[6]。同時WHO關于臍帶護理方式的指導原則也是“自然干燥法”,提倡在新生兒出生后嚴格無菌斷臍,然后等待臍帶自然干燥脫落。護理原則包括以下幾點:①分娩過程嚴格執行無菌原則。②斷臍時應用嚴格無菌的器械。③保持臍帶及其周圍清潔干燥直到脫落。日常護理用清水清潔擦干,不涂消毒劑。④在護理每個嬰兒前后洗手。⑤讓臍部暴露于空氣中,或蓋清潔、松大的衣服。⑥尿布要低于臍部。⑦如果有尿、糞污染,用清水清潔,否則,不做處理,讓其自然干燥。⑧觀察感染征象:如臍周紅腫、膿性分泌物,發熱等[1]。自然干燥法護理讓臍帶自然脫落能達到新生兒臍帶護理的目標,也是最符合WHO的指導原則,最接近循證醫學的理念。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在臨床中推廣及繼續研究完善。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are in normal birth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Safe motherhood.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J]. Geneva:WHO/FRH/MSM/96.24.

      [2] 陳吉慶,吳升華.實用兒科診療規范[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6.

      [3] 李亞蘭. 不干預法在新生兒臍帶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2):2058-2059.

      [4] 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主編.實用新生兒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96

      新生兒臍帶護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新生兒;
      臍部護理;
      二次斷臍;
      臍炎

      新生兒出生后臍帶與胎盤斷離的殘端處是一個對外的窗口,臍帶殘端脫落時間過長(≥14天),其臍斷端創面對外開放,殘端未脫落而變干、變硬,容易劃破或損傷臍部周圍皮膚,痂蓋下更易滋生細菌導致感染[1]。

      因此臍部護理是母嬰同室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現在臨床上普遍對新生兒臍帶殘端多采取二次剪臍法,它不需等待自然脫落,通過人為干預臍帶壞死脫落過程從而縮短臍部創面愈合時間,減少臍帶在液化脫落時分泌物的刺激和細菌繁殖的機會,可有效預防新生兒臍炎及臍帶出血,是產科較理想的臍帶處理方法[2-3]。但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如何掌握二次斷臍的有利于時機,是防止新生兒臍帶出血和感染的關鍵,因此,本科室對二次剪臍的時機再次進行研究與觀察,現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選取本院母嬰同室2012年7月份健康新生兒219例作為對照組,2012年8月份健康新生兒219例作為實驗組。兩組新生兒胎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①臍部有畸形不能正常結扎者;
      ②有難產史;
      ③胎兒窒息;
      ④早產兒;
      ⑤需要特殊治療的新生兒。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的出血,滲液,臍周有無發紅,有無臍炎發生。

      1.2 研究方法

      1.2.1第一次斷臍: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即行常規方法斷臍結扎,用無菌嬰兒護臍(護臍注冊號:皖食藥監械準字2010第2640072號)內所備氣門芯,在距離臍帶根部皮膚0.5cm用氣門芯結扎,在用絲線靠近氣門芯出結扎,兩道結扎可避免氣門芯移位和臍帶出血。

      1.2.2第二次剪臍 實驗組在新生兒出生后48-72小時內晨間淋浴后行二次剪臍,對照組在新生兒出生后24-48小時常規晨間淋浴后行二次剪臍。二次剪臍方法采用[3]:左手以高壓滅菌的有齒鑷夾緊臍殘端的末端處,提直殘端,繃緊臍周皮膚,右手用安爾碘棉簽自內向外消毒臍輪周圍的皮膚(包括臍殘端部)直徑約5cm,再用高壓滅菌組織剪,以臍為中心,剪刀與腹壁成15-20°。自臍殘端根部上方,沿臍輪與殘端的交界處為剪切起始點,自左向右順時針方向剪除臍帶殘端,臍殘端分離后,用安爾碘棉簽消毒臍窩。并用明膠海綿覆蓋,一次性臍貼固定后再用一次性護臍加壓包扎,包扎松緊適宜。

      1.2.3日常臍部護理:新生兒在未斷臍前,新生兒每日晨間沐浴,用安爾碘棉簽自內向外消毒臍輪周圍的皮膚直徑約5cm9(臍帶殘端縱行),更換無菌嬰兒護臍。新生兒斷臍后用安爾碘棉簽消毒臍窩及周圍皮膚,以保持臍部清潔干燥。

      1.3評價指標:(1)新生兒臍炎 臍部殘端有滲液或膿性分泌物,有臭味,脫落后傷口遷延不愈;
      臍部及臍周皮膚紅腫、發硬深及皮下。有其中1項即可診斷為新生兒臍炎。(2)出血的評價 二次剪臍后觀察剪臍24 h內臍部出血情況。若明膠海綿未見滲血、臍窩干燥為正常,若滲血、出血浸潤明膠海綿或溢出臍窩為出血。(3)觀察臍窩處局部有無滲出,如滲出浸潤明膠海綿≥1cm為滲出。(3)臍部干燥愈合標準 新生兒出生后臍部經無菌結扎、二次剪臍后,局部無滲血、無滲液、無異味、臍周皮膚無改變,臍殘端閉合為愈合。兩組二次剪臍后規范觀察臍部并認真填寫臍部護理記錄單。

      2.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檢驗,以 P

      3.結果

      兩組新生兒臍帶二次剪臍后臍窩局部情況的比較,實驗組新生兒二次剪臍后臍部出血、滲液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4.1從表1結果得出,掌握二次剪臍的時間和技巧,是防止新生兒臍帶出血和感染的關鍵。表1中可見實驗組新生兒二次剪臍后臍部出血、滲液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2護士規范的觀察與健康指導是二次剪臍預防并發癥的關鍵。剪臍后一方面摟抱、哺乳,更換尿不濕等因素,使無菌嬰兒護臍移位、松脫,臍窩局部失去加壓止血、包扎作用,臍窩局部出現滲血;
      另一方面有的新生兒哭吵,腹壓加大,也可引起臍部出血。因此剪臍后嚴格按照要求定時主動巡視新生兒,剪臍后4小時內每30min觀察1次,無滲血后1小時一次,連續8次;
      再每2小時 1次,連續4次。并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重點交接班。二次剪臍后,認真落實告知家長義務,指導家長掌握自我觀察新生兒剪臍后臍出血的方法,喂養時采取正確的抱姿,以免無菌嬰兒護臍移位。盡量避免新生兒哭鬧,保持臍部敷料清潔干燥,若臍部出血或無菌護臍松散、打濕、移位,及時告知醫護人員處理。利用產后課堂,講解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以便于家長掌握。兩組中有二次剪臍后出血,護士規范的觀察發現及時明膠海綿+加壓包扎后出血停止。

      4.3據相關研究顯示1200 例新生兒敗血癥中,有66.9% 以上的存在臍部感染,給予適當的臍部護理方法,可明顯預防新生兒發生臍炎[4-5]。新生兒二次剪臍可使臍帶與臍帶皮膚之處血液循環阻斷,基底部早期暴露于空氣中,利于干燥,使鋸齒樣表面被薄層皮膚所覆蓋,瘢痕形成,縮短了臍帶脫落的時間,促進臍部愈合[6]。國外有研究表明,通過加強手衛生可降低30%的院內感染[7] 。從表1得到結果本組新生兒沒有發生臍炎,說明本研究的護理措施是完全到位的,本科室在醫院感染管理方面是有效的,醫務人員嚴格執行手衛生,指導產婦及家屬護理新生兒臍部前后及時洗手,在產婦出院時,新生兒臍帶已愈合或基本愈合,減少了產婦及家屬對臍部護理的擔憂和因護理不當引起臍部感染和出血的發生率。

      新生兒臍部處理是母嬰同室護理工作中的重點。臍部是一個易感染部位,若處理不當,容易引起新生兒臍炎和出血。新生兒出生后行規范結扎,48-72小時后臍帶殘端萎縮,干癟較充分,二次剪臍后臍帶殘端并發癥少,對于個別臍帶較粗的巨大兒二次剪臍延長至臍帶干燥后。實踐證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歧英,崔淑敏,孫元美.新生兒臍殘端修剪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9):787―788

      [2]張翠瓊,王冬梅,孫偉,等.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最佳時機探討[J].護理學報,2009,16(6A):54―56.

      [3]蘭曉娥 洪惠珠 姚美蓉.二次剪臍四步驟護理干預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36-37.

      [4] 喻丹,粟紅梅. 早期家庭干預對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1):124,135.

      [5] 鄭瑞鶯. 不同護理措施對新生兒臍部愈合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2,18(22):3353-3355.

      新生兒臍帶護理范文第4篇

      福建省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的臍部護理方法對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應用效果。

      方法 隨機抽取該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則加入二次斷臍護理措施,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臍帶平均脫落時間、臍部平均愈合時間、臍部出血情況、臍炎發生率)和家屬的滿意度。

      結果 觀察組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3.43±1.15)d明顯短于對照組(6.04±1.34)d,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臍部平均愈合時間(6.34±1.06)d明顯短于對照組(9.65±1.76)d,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臍部出血情況出現4例,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1例,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新生兒臍炎發生率為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7.5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新生兒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二次斷臍護理措施,有利于預防新生兒臍炎,提高護理效果,提升護理滿意度。

      [ http://

      關鍵詞 ] 臍部護理;
      新生兒臍炎;
      預防;
      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8(b)-0138-03

      [作者簡介] 林美英(1967.2-),女,福建莆田人,大專,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婦產科護理。

      新生兒臍炎是圍產兒中比較多見的一種臍部炎性癥狀,是由于出生后臍帶處理不當或臍部在醫院內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見的病原菌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過新生兒的臍部進入身體。新生兒臍炎臨床癥狀表現為臍部出現帶有臭味的粘液和膿性分泌物,常伴隨著臍窩周圍皮膚紅腫,癥狀較輕的新生兒并不會影響到食欲和體溫,而嚴重者則會有發熱癥狀,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兒臍炎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有引發新生兒敗血癥的風險,甚至危及生命。為了研究不同的臍部護理對于預防新生兒臍炎的效果,該院給予80例新生兒常規護理以及二次斷臍護理,對兩者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該院收治的80例新生兒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兩組新生兒均無宮內感染。其中對照組中男18例,女22例;
      經剖宮產分娩29例,順產11例;
      足月兒30例,早產兒10例。觀察組中男19例,女21例;
      經剖宮產分娩30例,順產10例;
      足月兒29例,早產兒11例。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方法,步驟如下: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對新生兒臍帶和臍部周圍皮膚進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維酮碘,在臍帶根部處使用臍圈進行結扎,并于結扎部位距離約1.0 cm處剪斷臍帶,將殘留的血液擠干凈,再于新生兒的臍帶斷面處利用5%的碘伏進行嚴格消毒,擦拭臍帶根部、臍輪周圍皮膚和臍帶殘端,最后用無菌紗布覆蓋。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使用二次斷臍護理方法,具體操作如下:斷臍方法同對照組,在新生兒沐浴之后用75%乙醇對臍部皮膚進行消毒,24 h之后暴露臍部皮膚,48 h之后觀察新生兒臍帶的干燥程度,再進行二次斷臍。注意臍帶根部受壓部位應該遠離氣門芯,在操作過程中,將牽引線向上提拉,當其與腹壁大約呈30°角時,沿著順時針方向將臍帶殘端用無菌剪刀剪斷。然后消毒新生兒的臍部皮膚,并貼上臍貼,24 h之后完全暴露臍部。護理過程中,應注意在新生兒每日沐浴之后觀察新生兒的臍部情況,若愈臍帶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濕或者污染情況,應及時更換愈臍帶。在新生兒出院前,護理人員應囑咐家屬每隔2 d更換一次愈臍帶,直到臍部干燥脫落。護理人員還應加強新生兒家屬的健康宣教,讓家屬了解臍帶護理對于預防新生兒臍炎的重要性,囑咐家屬加強家庭護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新生兒的護理效果,包括臍帶平均脫落時間、臍部愈合時間、臍部出血情況、臍炎發生率,對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作出回訪調查??倽M意度=(十分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3]。

      2 結果

      2.1 臍帶平均脫落、臍部平均愈合時間

      觀察組新生兒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和臍部平均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臍部出血、臍炎發生情況

      觀察組的臍部出血發生率為10.00%,對照組為27.5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新生兒臍炎發生率為2.50%,對照組為17.5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家屬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95.00%,對照組新生兒家屬護理滿意度為80.0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該次研究中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發現,采取二次斷臍護理措施的觀察組在臍帶平均脫落時間和臍部平均愈合時間上均比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要短;
      觀察組的臍部出血率為10.00%,臍炎發生率為2.50%,而對照組的臍部出血率為27.50%,臍炎發生率為17.5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二次斷臍護理措施對預防新生兒臍炎效果良好,能夠加快新生兒臍帶完全脫落,促進臍部創口的愈合,減少出血。另外,通過比較兩組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發現,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也足以說明二次斷臍護理措施比常規的護理方式更具有優越性。

      新生兒臍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現為在臍帶脫落后,臍部傷口會延遲不愈,并且潮濕有分泌液流出;
      之后便會出現臍部周圍皮膚發紅、膿腫、惡臭,常使得皮下組織受到波及。隨著炎癥加劇,臍部殘端流膿、腹壁出現水腫現象并且發亮,導致蜂窩組織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壞疽,嚴重影響臍部創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兒在斷臍之后,血液供應隨之中斷,經過一段時間,臍帶會缺水干枯,最終硬化自然脫落。正常情況下,新生兒臍帶可在一周之內完全脫落,而臍部創口愈合則需要更長時間,一般在兩周之內。據臨床觀察,新生兒臍帶在脫落的過程中常常會分泌少量的膠質分泌物,而這少量的分泌物極其容易導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厭氧菌為主,從而引起臍部炎癥的發生。大量醫學實踐表明,新生兒斷臍之后24 h再進行二次斷臍護理,可減少臍帶脫落的時間,對于新生兒臍炎有著很好的預防作用。

      在新生兒的臍部護理中,保持新生兒臍部的干燥和清潔是關鍵,因此對于新生兒臍部的分泌物,護理人員應該及時地清除干凈,做好消毒和清潔工作,從而降低臍炎的發生率。護理人員在剪除新生兒的臍帶之前,應該密切觀察新生兒的臍帶干枯情況,通常醫護人員在新生兒出生后48 h之內剪除臍帶,而對于一些沒有達到剪除標準的新生兒,為避免局部出血情況的發生,則可兩天后再行剪除[6-7]。在剪除臍帶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具備專業的修剪技術,以免在修剪中給新生兒帶來不必要的傷害,影響臍部創口的愈合。在斷臍之后,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新生兒的臍部皮膚,對于出現腫脹或者出血情況則應及時予以處理,避免臍部受到感染。另外,新生兒在出院后,一般臍帶并未完全脫落,因此護理人員要囑咐新生兒家屬做好家庭的護理工作,指導家屬每日對新生兒臍部進行消毒,尿布要及時更換;
      在新生兒沐浴時注意觀察新生兒臍部有無出現異常情況,如紅腫、流膿、出血等,若出現不良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感染等嚴重的不良后果發生[8]。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采用二次斷臍護理措施護理效果顯著,有利于新生兒縮短臍帶脫落時間,避免感染,大大減少了新生兒臍炎的發生幾率,值得臨床推廣。

      [ http://

      參考文獻]

      [1] 宋紅輝.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中的作用對比[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170.

      [2] 張國英.不同臍部護理法對預防新生兒臍炎的價值比較[J].吉林醫學,2012,33(14):3088-3089.

      [3] 郭淑慧.對比分析不同的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2):99.

      [4] 王璐.對比分析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J].醫學信息,2014,27(30):106-107.

      [5] 周樹勤,徐小英.觀察不同臍部護理方法在預防新生兒臍炎方面的效果[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7):106-108.

      [6] 李小花,朱亞萍,朱為.不同臍部護理在新生兒臍炎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9):62-63.

      [7] 喻丹,粟紅梅.早期家庭干預對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2,2(11):124,135.

      新生兒臍帶護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新生兒;臍部;護理

      新生兒臍部護理是新生兒護理工作的重點,臍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門戶,若臍部處理不當,容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出血,嚴重者可導致新生兒敗血癥的發生,危及新生兒的生命[1]。目前主張臍帶根部結扎,可縮短脫臍時間,減少臍部感染和促進臍部愈合。如何能安全有效的促進臍帶脫落和臍部愈合,減少患兒的不良刺激,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我科采用了臍帶牽拉法的臍部護理方法,并與常規護理方法對照,對其臨床效果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我院住院1周以上的新生兒580例,入院時臍帶未脫落,日齡≤1天。其中早產兒42例,足月兒368例;新生兒窒息30例,病理性黃疸85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55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臍帶牽拉組。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臍帶根部結扎,即在臍輪上方0.1 cm處用氣門芯或絲線結扎,然后在結扎部位上0.5 cm處剪斷臍帶,擠除殘血,再用2%碘伏消毒臍帶殘端,用無菌紗布包扎,臍繃帶固定[2]。

      對照組:每天按常規做臍部護理,75%酒精應用臍部護理效果較好。每天擦洗、清潔皮膚后做臍部護理(不能讓寶寶泡在浴盆里洗澡??梢韵认瓷习肷?,擦干后再洗下半身),拆除臍部的紗布、繃帶,用棉簽蘸75%的酒精,一只手輕輕提起臍帶的結扎線,另一只手用酒精棉簽仔細在臍窩和臍帶根部細細擦拭,使臍帶不再與臍窩黏連。隨后,再用新的酒精棉簽從臍窩中心向外轉圈擦拭,保持肚臍干燥。清潔后把提過的結扎線、殘端也用酒精消毒,再用無菌敷料包扎固定。

      臍帶牽拉組:出生第2天起,每日臍部護理前,提起臍帶殘端,使臍根部突出臍輪,分別向腹部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牽拉后并旋轉2周,然后按常規做臍部護理,護理結束后不再用無菌敷料包扎,囑家屬保持臍部干燥,避免小便和水污染。

      2 結果

      臍部愈合標準為局部干燥,無紅腫,無異味,殘端為上皮覆蓋。兩組臍部護理方法臍部情況比較,臍帶牽拉組出血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臍部愈合天數:臍帶牽拉組為4~7天,比對照組(5~14天)均明顯縮短。臍部潮濕率牽拉組比對照組顯著降低。

      3 討論

      臍帶自然脫落需1周左右,創口在10~14天才完全愈合,臍帶牽拉法是促使臍部壞死組織與正常組織分離,不易損傷血管及正常組織[3],比對照組讓其自然干燥脫落效果好。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不論是采用何種臍部護理方法,注意臍帶根部結扎及暴露殘端的清潔和干燥,是新生兒臍部護理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陳秋蘭,李堅彥,佘寶鉆.影響新生兒臍帶脫落的相關因素.中華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6,1(5):34.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