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在快速發展,在不同年級段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不能固定化、模式化,而應有針對性地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在現實的教學中,尤其是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學數學教材教法【五篇】,供大家參考。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范文第1篇
一、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是制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因素。
因為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在快速發展,在不同年級段所表現出來的特點有著明顯的區別。這就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不能固定化、模式化,而應有針對性地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在現實的教學中,尤其是在新授課中,教師常常通過圖片、多媒體課件等對事物、情境的演示,或借助于實物、模型等進行實際操作,幫助學生獲得對知識的直觀感知和理解。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認識鐘表》時,讓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實物鐘,并仔細觀察思考:鐘面上有什么?學生仔細看后,有的說:鐘面上有兩根針,一根又長又細,一根又短又粗。有的說:鐘面上有12個數,是從1到12。還有的說:12個數正好把鐘面分成12個相等的大格。此時教師出示自己準備的鐘面,對學生的發言適時總結,并告訴學生:又長又細的指針叫分針,又短又粗的指針叫時針。由于有了前面實物觀察的基礎,學生馬上就記住了時針和分針的名稱。接著通過教師演示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鐘面上整時的表示方法,并讓學生自己撥一撥、說一說,進而理解整時的概念。之后又借助于多媒體課件等展示場景進行練習,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這里,如果沒有實物鐘面及多媒體畫面的支持,要想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說,在低年級學段的教學中,演示法和操作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而對高年級段的學生來講,無意注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自制力明顯增強,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抽象思維能力大為提高。對于他們來講,學習的主體地位更加明顯地體現出來。他們可以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通過自學的方式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此時教師沒有必要像對低年級學生那樣步步都予以引導,更多的是扮演著一種合作者的角色,常常只需對學習的關鍵之處進行點撥即可。
二、決定教學方法使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學內容的特點。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材 轉化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泵鞔_地將數學思想方法列入數學教學的培養目標中。轉化是數學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數學思想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種,也是一種重要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思想就是在研究和解決有關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將待解決的問題通過轉化的方法,轉化成易解決或已解決的問題,最終使原問題得以解決,它能化生為熟、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未知為已知。轉化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材多有滲透,從教材內容到習題設計,需要我們充分來挖掘,讓學生了解、學習并掌握這些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
一、化新為舊,把未知問題轉化為已知問題
任何一個新知識,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和轉化的結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把學生感到陌生的問題轉化成比較熟悉的問題,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加以解決,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學習新知。
在小學數學里處處充滿了轉化。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均是在學生認識了這些圖形,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后安排的,是整個小學階段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小學階段中能較明顯體現轉化思想的內容之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通過剪拼轉化為長方形求得的;
圓的面積是轉化為長方形的面積求得的。除此之外,在計算部分的內容中也蘊含著轉化的思想,如分數除法是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的;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來計算的……轉化思想方法的實質就是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把新知轉化為舊知,把未知轉化為已知,把復雜轉化為簡單,從而解決各種新問題。
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19頁的圖。
根據圓面積剪、拼轉化成長方形的思路,我們也可以運用切拼轉化的方法,把圓柱體變成學過的幾何形體來推導出計算公式。
這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111頁的圖。
異分母分數由于分數單位不同,可以通過通分轉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來計算。這樣的過程,就是將未知的問題轉化為已知的問題,將看來不能解答的問題轉化成能解答的問題,簡單地說,就是將“新知”轉化為“舊知”,利用“舊知”解決“新知”。
二、化難為易,將難解問題轉化為容易求解的問題
“曹沖稱象”,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6歲的曹沖,將“大象”轉化為“石頭”,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稱出大象的重量從而解決了一個令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難題。其實,這就是轉化思想中的等價變形,我通常把等價變形比作將一塊橡皮泥在不同的需求的情況下捏成不同的形狀,但是變化的只是外觀和形式而已,橡皮泥的本質卻并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數學中,很多問題能化復雜為簡單。下圖為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中的一道習題,此類型習題的“化難為易”主要策略是“圖形分解”,即把復雜圖形轉化成成簡單的基本圖形。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學生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三角形的面積來計算,還有的學生將隊旗橫向分成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來計算……這里讓學生領悟轉化的思想方法,又同時在“轉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化數為形,把抽象問題轉化為直觀問題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
數形結合百般好,隔離分家萬事休”。數學中,數和形是兩個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它們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小學兒童的抽象思維還不很發達,如果有形象性的圖形作引線,學習的抽象知識也直觀了,解題思路就會一目了然,便于幫助學生理解。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分與合”的圖就是借助圖形來幫助學生理解數的組成與分解。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第61頁的內容,也充分體現了化數為形的解題思路。
例7:比較下面兩道題,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
(1)有4排桌子,每排5張,一共有多少張?
(2)有2排桌子,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范文第3篇
一本好的教材有助于課堂教學和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而當今教材不斷改革,小學教材版本多樣,因此本文將針對“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課程,對北師大版和人教版的教學內容進行比較研究。
一、教材簡介及編排特點比較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研制歷時十余年,經過4次修訂,最近的一次是于2001年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從2001年秋季期起在全國的17個省22個部級實驗區試用。該套教材在深入研究國內外數學課程的基礎上,試圖通過教材的編寫,建立促進學生發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
北師大版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都是從我國實際出發,總結多套教材編寫的經驗與特點,在此基礎上編寫而成,兩版有許多共同之處,如編寫理念、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等。在分數乘除法的編排上,兩版教材均將分數乘法排在分數除法之前,層層遞進,盤旋上升,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結構編排上,北師大版和人教版都以單元劃分,每一單元再分為不同的節。北師大版教材每一節包括“正文”、“涂一涂”、“算一算”、“試一試”、“做一做”、“討論”、“數學故事”、“聯系”等八個部分;
人教版教材每一節包括“正文”、“做一做”、“算一算”、“練習”、“解決問題”等五個部分。正文一般會以例題的形式呈現。
二、分數乘法對比分析
1.總體結構安排不同
北師大版教材的分數乘法安排在五年級下冊第一章,用時8課時;
人教版教材的分數乘法安排在六年級上冊第二章,用時12課時。其中,北師大版將分數乘法細分為三部分:“分數與整數的乘法”、“整數與分數的乘法”、“分數與分數的乘法”;
而人教版只包括了兩部分:“分數與整數的乘法”和“分數與分數的乘法”。
2.重視概念和算法相同
雖然兩版教材的分數乘法的總體結構和課時安排不同,但他們都將概念理解和運算法則的深層含義作為教學中的重點目標,進行了重點強調。比如說,在“分數與整數相乘”這一小節,兩版教材都引入“倍數”的概念,將乘法看作反復相加,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在“分數與分數相乘”這一節,兩版教材均把分數乘法理解為“部分的部分”,在第一節的基礎上拓展分數乘法的意義,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3.概念引入和計算方法介紹不同
北師大版的教材借用裁紙的小案例引出分數乘法,并將其總體分為三部分。在分數與整數相乘這一部分,部分占總體的問題通過加法和乘法的方法得到解決,隨后配套幾道練習題,供學生摸索分數乘法的運算法則。最后,以兩個小孩討論的形式直接給出分數與整數的運算法則:“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在分數與分數相乘這一部分,北師大版的教材直接給出運算法則:“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但該法則的表述易產生歧義,是“分子與分子相乘,分母與分母相乘”還是“分子與分子相乘,分子與分母相乘”呢?該處需要教師的講解來幫助學生理解。在解決問題部分,北師大版選用更生活化的問題作為應用題,例如“衣服打折問題”、“學校鋪草坪的面積問題”、“部分零用錢用于捐款問題”、“水果分配問題”等,以實際生活為切入點,從學生熟悉的角度加深理解。
人教版的教材則采用線段累加的方式引入分數乘法,并將其總體分為兩部分。在分數乘法部分,提出概念之后,利用例題進行講解,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并總結分數乘法的運算法則,但書中沒有給出具體的運算法則,需要教師歸納。例如,在“分數與分數的乘法”例3中給出“1/5×1/4=1/20”,書中直接給出其運算法則:“分數乘分數,應該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如此搭配案例理解運算法則,更有利于學生直觀的思考和記憶。在解決問題部分,人教版教材偏向于生物和地理的問題,例如:世界范圍內的樺樹種類、海象和海獅的壽命、人類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等,以其他學科為知識背景,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但在某種程度上不易于小學生的接受和理解。
三、分數除法對比分析
1.總計結構安排不同
北師大版教材的分數除法安排在五年級下冊第三章,用時9課時,與第一章分數乘法之間穿插了長方體的內容。人教版教材的分數乘法安排在六年級上冊第三章,用時13課時??紤]到難度,兩版教材的分數除法均比分數乘法多一課時。
2.重視概念和算法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強調概念的理解,而北師大版的教材將計算方法放在首位。人教版教材采用法則加例題的方式,先明確指出“分數除法是分數乘法的逆運算”,隨后利用三個例題,給出倒數相乘法的計算方法。北師大版在計算方法中敘述得十分詳細,應用了大量篇幅。例如,在分數除法(一)中講解了“一個數除以整數”的情況,在分數除法(二)中講解了“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情況,并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詳細說明,最后總結出運算法則:“除以一個不為零的數相當于乘以這個數的倒數”。
3.概念引入和計算方法介紹不同
從除法的意義來說,分數除法與整數除法意義相同,都定義為乘法的逆運算。人教版教材先介紹了整數除法,采用分數與整數對比的方式,在整數除法的基礎上介紹分數除法。例如,首先,例1提出整數乘法的案例:“每盒水果糖重100g,3盒有多重?”以引入整數乘法,隨之將其改編為整數除法:“3盒水果糖重300g,每盒有多重?”聯系緊密,對比鮮明。然后,例2通過折紙實驗,在學生“折一折”、“涂一涂”的過程中發現、總結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一”。而這部分的內容,北師大版跳過了整數除法,直接引入分數除法,不僅沒有揭示出分數除法和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而且在理解分數除法上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補充整數除法的案例引入,引導學生理解。
四、總結
兩版教材的小學數學分數乘除法部分均滿足國家的教材編寫要求,在編排方式、結構安排、課程內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各有優劣。北師大版教材強調理解計算法則和運用簡便算法,很好地結合了純理論問題和實際應用,明確地給出了分數與整數、分數與分數的運算法則,以及兩種約分方法。北師大版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以步驟單一的簡單計算題為主,生活化的案例豐富且生動,盡可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分數的運用,呈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在版面設計上北師大版細致生動、素材豐富,穿插了大量的圖片,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人教版教材更注重對教材的理解,在課時安排上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兩部分均比北師大版多4個課時。人教版內容編排清晰,講解由淺入深,多習題,且習題較北師大版更難,步驟多,但并未直接給出運算法則。實際應用問題的結合不像北師大版極富生活化,而是與地理和生物知識相關的案例。人教版注重新舊知識的連接,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數學思想和數學意義,而非僅僅掌握習題計算。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材;
數學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應該充分理解、尊重小學數學教材,有效地解讀教材,把握教學目標,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實施。
一、通讀教材,理清脈絡
教材是各教育機構根據課程標準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而編寫的教科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目前,經教育部審定的教材版本繁多,如現行的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西師版等,都各有特色和可借鑒之處。教材是個例子,它能給給教學提供一個較好的范本。以最新審定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這套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更趨合理,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如果每一位教師能在教學中準確把握知識脈絡和教學目標,就需要通讀全套教材并對知識進行全面系統地梳理,從中找出小學數學知識的結構和脈絡。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為教師配備全套教材供研習使用。
二、細讀教材,挖掘深度
圖文并茂的教材能帶給學生更多探索的空間。在解讀教材時,教師不僅要關注教材賦予知識的生活化,還要細讀教材,深入推敲編者意圖,從關注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進行教學的設計,從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地學習。如人教版中“梯形面積”的教材內容呈現了三位同學探究時的不同思考,分別是“我把一個梯形剪成了兩個三角形”“我剪出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兩個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隨后,教材展示用第三種方法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師在解讀教材時,恰好可以將前兩種作為推導過程的深化,讓學生驗證前兩種方法的可行性。
三、比讀教材,發現不足
教材提供的僅僅是一個例子,因此,教師要借鑒、處理甚至摒棄一部分教材內容。目前,便捷的網絡和豐富的教材版本資源為教師提供了比讀優選和批判接納教材的機會。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時,教師在將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教材進行對比后發現,三種版本的教材都是結合生活實際呈現教學內容,從不同的解法列式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兩個算式相等。此外,北師大版還要求再寫出幾組算式去發現和總結規律,強調了獲取知識的嚴謹;
而蘇教版和人教版則只通過對比一組算式就得出規律,缺少歸納的科學性;
三種版本的教材都沒有用乘法的意義去從根本上理解乘法分配律。通過比讀不同版本教材的優劣,可以使教師設計出科學、嚴謹,且充滿數學味的教學內容。
四、品讀教材,巧設問題
有效提問是高效課堂的靈魂,課堂提問宜大不宜碎?!按髥栴}”就是以學生現有視角和能力為原點,設計出質量高、外延大、問域寬、數量精和挑戰性強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以求最大程度地解決主要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按髥栴}”能夠讓課堂走向本真,能夠讓教師從眾多瑣碎的小問題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從淺層次的被動學習走向深層次的主動探究。通過品讀教材的提示或提問設計“大問題”,如人教版“打電話”的相關教材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統領課堂教學,提出“你打算怎么解決呢”“還有更快的方法嗎”“為了讓它切實可行,還需要做些什么”三個問題。
五、精讀教材,剖析思想
教師要精讀教材,解讀出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往往伴隨著轉化思想的滲透過程。如梯形的面積可以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兩個三角形來計算;
圓的面積轉化為長方形或者三角形來解決。數與形的結合可以將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結合起來,達到“以形助數”或“以數解形”之效果。如設計人教版“分數除法”例2時,教師可以把分數的計算與線段圖相結合,讓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有更加直觀地理解。歸納和演繹相對又互為補充,并相互轉化。如人教版“烙餅問題”,教材始終圍繞“怎樣才能盡快吃上餅”這一核心問題,讓學生從烙1、2、3張餅中找到烙3張餅最省時的方法,在學生找到最佳烙餅方法后,用歸納的方法解決怎樣烙4張餅、5張餅、6張餅最省時間,驗證前面所得的結論,烙餅問題的教學過程是歸納與演繹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推理、比較優化的過程。
總之,解讀小學數學教材能夠讓教師充分地認識教材、了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讓教師的課堂設計更加貼合實際,為數學教學工作帶來便利。小學數學教師通過解讀教材,有利于數學課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豐富多彩。
作者:劉建波 單位:樂山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參考文獻:
小學數學教材教法范文第5篇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內涵和基本要求
小學數學新大綱從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指出“從小給學生打好數學的初步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庇纱丝梢钥闯鲂W數學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全體小學生數學素養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數學文化素養的訓練、潛在智能的開發、數學心理素養的培養以及在數學文化素養訓練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整體性教育。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內涵體現了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全面性和群體性以及發展性。全面性是指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內容而言,它包括數學文化素養、數學學習心理品質素養、潛在智能開發和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四個方面。其中數學文化素養主要包括數學基礎知識的基本技能與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學習心理素養包含學習數學的情趣、主動性、習慣和意志力;
智能開發包含探索能力、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質疑能力、類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口述表達能力、綜合計算和解題能力、求異思維能力及創造力等;
思品素養包含理想、道德、審美以及辯證唯物主義觀念等;
群體性是指要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發展性是指數學教學要著眼于發展學生的特長。因此,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
實施素質教育要以新大綱和新教材為依據
新大綱是根據國家有關法令、法規,從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出發而制訂的。它對小學數學的教學任務、目的要求、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方法的規定和意見,均是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體現。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時,一定要認真學習、鉆研新大綱,把握新大綱的精神實質,自覺地以新大綱來指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新教材是根據新大綱和小學數學教育實際,在經過實驗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它是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好媒體,那種認為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就要或可以離開新教材另搞一套的認識和做法,是對素質教育的誤解,是錯誤的。而恰恰相反,實施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必須緊扣新教材,理解與運用好新教材:
(1)明確新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結構;
(2)明確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特點,其中包括教材是怎樣對定義、法則、計算公式和概念進行表述的、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每一道例題的編排意圖,每一插圖的用意,練習題的安排序列、層次、目的等;
(3)正確理解與掌握新教材知識內容,其中包括對新教材中的定義、法則、計算公式和概念的正確理解,對每一插圖的正確理解,每一道題的正確解答;
(4)正確理解新教材中體現出來的教學思路、順序和教學方法等。
實施素質教育要正確把握課時教學目標
課時教學目標是課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在課時教學目標上的主要區別就在于:應試教育把單純的知識傳授作為課時教學目標,而素質教育則是要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四落實”,即數學知識目標的落實(含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數學思想方法)、能力培養目標的落實(含探索能力、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等)、培養學習數學心理品質的落實(含數學情趣、習慣、意志力等)、思想品質教育點的落實。
“四落實”中數學知識目標在教材中是顯見的,而其余三項目標在教材中則是比較隱現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從中正確把握好教材中所體現的能力、心理素養和思品教育目標。如“三角形的面積計算”這一課時的知識教學目標,課題本身就可告訴了要學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而這一課時教材內容的能力、心理素養和思品教育點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出來的。但是,只要認真鉆研教材、閱讀分析教材,就不難得出:
1.該課時的能力目標是:①培養學生運用舊知識和實驗操作的方法探索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及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如教材先是出現在方格紙上畫了三個不同類型的三角形,讓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這三個三角形的面積,然后提出“不用數方格的方法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能不能把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再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呢?”緊接著教材分別出示三個實驗,要學生仿照教材中的示意圖進行操作實驗,最后讓學生利用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歸納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邏輯推理能力(如教材中出現的圖形和文字說明,要學生先去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不斷抽象、概括);
③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如教材安排的第一個實驗,出現小華與小林的不同拼法);
④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如教材安排由數方格的方法和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遷移類推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⑤滲透轉化、旋轉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是用旋轉的方法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