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參考。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
日常交際;
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人格;
差異性
如果從中西方的文化起源開始追溯,通過宏觀而理性的比較會看到,中西方在各種文化現象、形態和成果上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中國一直是以大的群體文化作為依托,強調人在社會上的人際交往關系,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主張的“他律性人格”,對待重大事情都不做出明確選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既明哲保身也不對他人造成傷害;
而西方人則注重自我的內心感受,對新鮮的事物都會充滿好奇,是典型的行動派。
一、文化與人格的辯證關系
1.中西主體內涵不同。一直以來,自我都是人格主體的主要部分,而對自我的闡述也存在區分,即:內在自我、人際自我、社會自我。中國長期以來都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甚至到現在還有許多倫理道德觀依舊被人們保留和接受。中國人在集體社會中都會將人際自我放在首位,在對自我人格塑造時,注重考慮別人對自己的設計,看重共性多于對個性的發展。因此,價值觀中的“仁”要遠遠大于“私”。而西方社會則恰恰與之相反,內在自我是每個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尊重個人的個性發展,很少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內在的自我成為支配人際自我和社會自我的關鍵因素。2.形成性格特征的動力不同?!耙环剿琉B一方人”。中西方之所以會存在性格特征上的差異,就在于其文化起源的發展動力上的區別。也就土地和海洋文化的區別。中國是在陸地上發展壯大起來,一切文化都深深植根在大地之中。在傳統的社會中,中國人民就存在著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因為肥沃的土地為人民滿足了人們一切的需求,農業尤為發達。但正是由于這種農業經濟的制約,在天災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任其發展。這也就是中國人身上所普遍存在“宿命思想”和巨大的堅韌性的來源。如果說,中國是“大地寵兒”,那么,西方國家則是海洋“驕子”。在海洋中求得生存,就必須要與海洋進行“搏斗”,要具備強健的體魄、敢于冒險探索的精神和強大的意志力。于是,在西方人的多次探索之中,證明了地球是園的,并不是中國人口中的“方”的。3.人格差異的外化。人格對于每個人的外在行為都存在驅動性,它決定了著人所追求的事物,也影響著人的價值體系的建立。以“仁義”為主導的和諧中庸社會價值觀,在中國已經存在數千年了,所以中國人對事情的判斷并不全在于對事實陳述,情理道德也對人存在著影響,處處充滿“人情味”是中國人在遇事處理上最明顯的一個特征。法律就是中國人格最明顯的外化,在利用法律處理事情時,證據不一定能決定案件的走向,人心的價值判斷才是最重要的依據。而西方則是“冷血”的,西方人關注事實,注重真理。其行為準則不受他人影響,充分表達自己的期望,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這樣以“內在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西方許多的校園流血案件的起因正是因為犯罪者標新立異,好走極端的人格。此外,在發明創造中也能充分體現中西方人的差異。中國人注重發明創造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表現出中國人保守的人格特征;
而西方的發明創造在于追求獨特,這樣的行為則說明了西方人對個性上的追求。
二、文化融合下的中西方人格整合
1.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隨著世界對孔子文化的推崇,中國的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方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地發生了改變。這樣的一種文化整合現象,讓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整合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正因為存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所以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進行有效的整合,取長補短,從而更好地對中西方人格的差異進行整合。人格本土化的提出主要是鑒于西方人格研究理論的術語中,存在與中國人民的觀念的明顯的不相容的結論。所以人格研究本土化要求中國對人格的研究要基于中國的實際,針對中國人所特有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探究。也就是說在人類所具有的人格共性中,根據中國的傳統、歷史等因素發現中國人自身人格中所具有的個性,并以中國人的習慣對這些人格進行分析解釋。對中西方人格的整合,是基于對中西方文化整合的基礎之上的,是對“土地”和“海洋”人格中的優點的整合,為健康健全的人格樹立更好的標準模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人格上的差異是蘊含在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中的。但也正因為這樣差異性的存在,才形成了兩者文化和精神上的互補。中國文化強調整體性,所以中國人格注重“人際自我”,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價值觀,所以西方人格注重“內心自我”;
中國人求實用,西方人重創新……兩者之間都存在著優缺點,所以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整合就顯得十分的有意義,不僅會對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有促進功用,還有利于加快對中西方人格上的整合。
參考文獻:
[1]郭鳳志.人性:社會塑造與主體選擇的統一[J].東北師大學報,2001,(6).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文化 差異 翻譯 影響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Differences to Translation
ZHAO Jiamin, WANG Yong
(Zhejiang Changzhe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deepening of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orld, translation is no more the simpl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f cultural transition.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blessed with very deep-rooted cultures. Therefore, the smooth communication can only be achived through the natural emerging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cultures.
Key words culture, difference, translation, influence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譯不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承擔起了文化傳遞的重要作用。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言的交流。如果我們能正確處理其中涉及到的這些文化因素,對文化翻譯的準確性將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1 地域文化不同
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自所獨有的民族心態。要在跨語言背景的交流中,加強母語和英語的地域因素差異性的比較,積累語言置換的差異性規律的探索,才能有效地實現地域因素影響下漢英語之間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的默契與融合。
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古時候的英國人喜歡海上航行,因而英語中有大量有關水的詞語;
而中國人則生活在亞洲廣袤無垠的內陸土地上,因而對中國人來講,理解這些表達方式就較為困難。比如:able seaman 一級水平,seaman 直譯為海員,在西方國家 “ seaman ” 又指代有能力、有水平的海員,因此 “ able seaman ” 可意譯為 “ 一級水平 ”。be left high and dry 陷入困境,直譯為被留在水流到達不了的地方,在西方國家水給人以安全祥和的感覺,因此“ be left high and dry ”可意譯為陷入困境。英語中形容花錢浪費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則說“揮金如土”。地域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需要考慮的難點,翻譯中重視地域文化差異的對比性研究,對于保證交流的順暢,實現語言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的意義轉化與表達,具有積極的意義。
2 習俗文化不同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在中國,人們對于親戚之間的關系有很細的分類。比如在稱呼里我們有“姨媽”、“舅媽”、“姑媽”、“伯母”之分,而這些稱呼在英語中只有一個相對應的詞――“aunt”。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對狗的態度。在漢語言文化中,與狗有關的習語通常含有貶意,如:“狗腿子”、“狗改不了吃屎”等,而在西方,狗則被認為是人類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個幸運兒, dog-tired.累極了。
3 宗教文化不同
東西方文化在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已經浸透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之中,在跨文化交際中要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必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否則,不僅會導致交際失敗,還會帶來嚴重的后果。隋唐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于是漢語中出現了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與佛教相關的詞語。而在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于是英語中就有了很多有關的詞語如angel、monk等。英美人驚訝時會說:My God! 經歷了一場驚險后會說:Thank God! 祝福時說:God bless you! 告別時說:Goodbye! goodbye 是“God will be with you” 的縮寫形式,意思是“愿上帝與你同在”。這些簡約生動的英語在英美廣泛流傳,影響深遠。針對這些宗教文化的差異,我們要充分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內涵,力爭保留源語的宗教風格。
4 歷史文化的不同
語言既受到歷史的影響,又反映了歷史的特征。例如:若把“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直譯為“three cobblers together have more wit than Zhu Geliang”,英美人看了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即使在下面注釋“Zhu GeLiang”是誰,讀者也依然難以理解,所以翻譯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下轉第231頁)(上接第213頁)更容易讓他們理解。另一個例子是漢語“塞翁失馬,焉知非?!北扔饕粫r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得到好處,若把此句譯成英語,我們很難把塞翁譯成Old Sai,只能譯為“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這些歷史典故都深深植根于兩種語言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只有熟知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才能解決翻譯中遇到的難題。
5 思維文化的不同
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思維方式,英漢兩個民族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中國文化習慣從整體上看問題;
英美文化習慣于邏輯分析,強調個人為中心,因而導致語言表達上的種種差異。例如,在姓名、時間、地址的表達方式上,英漢兩種語言的行文方式就體現了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文化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
而西方文化則正相反。比如:“2012年2月1日,湯姆于中國上?!睉g為 “Tom,Shanghai,China,1 February 2012”。中國人和英美人對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喜好也不同,如對顏色、動物、植物都懷有不同的感情。在中國文化中,紅色 (red) 常與喜慶、歡樂的事聯系在一起等,如 “ 開門紅、紅色政權 ” 等;
而西方文化中的紅色則是一個貶義較強的詞,象征著殘暴,如:a red battle血戰、to see red發怒等。
總之,一切語言都離不開文化。翻譯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還要跨越文化的鴻溝,只有了解了語言中的文化,才能充分地理解原文,才能忠實恰當靈活地把原文中的深層含義傳達出來。
參考文獻
[1] 高迎慧.漢英翻譯的藝術――形象的處理.教學與管理,2006(12).
[2] 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3] 張培峰.文化差異及習語翻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 戎林海.翻譯與文化背景知識[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民居民俗文化等級思想地域庭院
0引言
民居,血緣家族的居住環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緣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觀念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國外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同樣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國,“民居”一詞最早來自《周禮》,原文是“辯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視民居,使之得所?!泵窬邮窍鄬τ诨示佣缘?,統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達官貴人的府第園宅。
民居是世界傳統建筑的寶貴遺產,與人類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設計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決定了它自然純樸,設計靈活、經濟實用,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及強烈的民間審美特色等特點。它的誕生與發展,是與自然地理、氣候、地形地貌、資源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習俗等復雜多變的綜合因素密切相關的。
1民俗對民居文化的影響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也是國家、民族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民間傳承的世界,并與民居有著緊密的聯系。廣義的講,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國我國民俗的產生有著深厚的物質基礎。遠古時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話、宗教、巫術及圖騰崇拜的等民間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術以及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后,逐漸形成的民間風水理論和營造方法。在民間的建造學全過程中,也體現了這種文化的影響。如破土動工要“擇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請四鄰同來祈愿,還要祭公雞“以除鬼之氣”。民居內還常設有“跳板”、“石敢當”、“照妖鏡”等專門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羅河兩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在阻斷了與外界聯系的同時也獲得了天然的屏障和豐富的資源,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創世說、歷法和占星術等。相比較古埃及的神話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對自身安全保衛和私密的考慮。
古希臘愛琴海孕育了古希臘燦爛的文明,古希臘人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筑、哲學等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人們將全部的建筑熱情傾注在神廟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動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興建的重要原因?,F存的建筑物遺址,如神廟、劇場、競技場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臘人的藝術趣味。雖然對一般的居民住宅沒有加以重視,但追求實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貫的,表現出了古希臘人的天性。
古羅馬古羅馬人廣泛吸收四鄰各族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古代希臘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礎上,根據本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需要,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羅馬時期也得到了較大的飛躍。對家神的崇拜和對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現出來。
相比較古希臘時期,古羅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護外,人們還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經濟狀況,對住宅內部不同作用的房間進行個性化的裝飾。
2等級思想對民居文化的影響
中國中華民族號稱禮樂之邦,是與禮樂秩序的長期教化分不開的?!岸Y的本質是上下尊卑的倫理秩序,而樂的精神則是調和各種等級類別之間的關系”儒家的理論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強調規范人的觀念行為,包括與日常行為密切相關的民宅環境格局。禮樂文化正是適應這種社會政治的儒家理論的精華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體現這種關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樣也較為注重主次、長幼和軸線的等級思想。而對外封閉,對內開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較符合古代埃及人們的心理和生活習慣,基本上成為住宅設計的一種通用形式。
古希臘古希臘的民居中對等級制度的體現相對較少(奴隸和奴隸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紀中葉,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規劃,目的是為給每個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條件。在以后擴建的其他街坊中,每個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積和房屋。
古羅馬古羅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囂和擁擠。多數擁有別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設計中設有中軸線和庭院,結構緊湊。多層式的公寓是為解決人口劇增,住房緊缺而創造的,為大多數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臘的影響,民居中的等級制度體現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財富掛鉤。
3地域對民居文化的影響
中國民居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人們常以最廉價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觀的思維方法和最簡單的施工過程滿足基本的居住需求?!笆腋咦阋员跐駶?,邊足以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當時人們對所居的理解。民居內的空間、結構、部件,大多源于實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羅河三角洲較為干旱炎熱,人們在屋頂上設立納涼露臺,利用屋頂高差開窗通風,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順其自然的優秀創造,并對西方炎熱干旱地區的住宅有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希臘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高溫少雨;
冬季溫和濕潤。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內常設有噴泉、水池、雕像,載有花木等。房間內常有壁畫和彩色鑲嵌,環境舒適宜人。
古羅馬同屬地中海氣候的羅馬,四季鮮明,天氣溫暖。當地建筑材料多為磚和混凝土。受氣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羅馬拱結構技術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民居類型較多,如別墅、府第、多層公寓等。
4中西方傳統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現——以庭院為例
中國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軸線旁再分處次軸線,成為多組院落的并列組合。
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圍成的院子為基本單位,數個大小形狀不同的院子組合起來,成為一座住宅。一般為三進院,進門為一小天井,正對門樓設一影壁,上書吉祥文字,穿過隔墻上的門洞,才到軸線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對外不開窗,較為封閉。因此滿足了封建社會內外有別,長幼有序的禮治要求,也給使用者創造了一個舒適安靜的居住環境。
西方住宅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間,常常圍繞庭院增建層樓,以增加使用面積。在古埃及,入門穿過過道便是一個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實際上是家庭活動的中心,而對外封閉,對內開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較符合古代埃及人們的心理和生活習慣。古希臘的庭院多被營造成“園”的形態,多采用內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設置水池。開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園”的特征使得古希臘庭院更具有農業文明的特色。古羅馬將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漸融合,形成了類似兩進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較封閉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臘的庭院。
我國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縮小,是群體建筑和農業文明的產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響。這點和希臘的庭院有著相似的地方,但希臘的庭院更強調“園”的特征,以及“與自然頻繁接觸”的哲學觀念。古希臘的民居中更體現了理智、規整、。而古羅馬的中庭則是單體建筑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帶有明顯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羅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讓人感到一種年輕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較少,而更多的是則更體現出一種寧靜和質樸。超級秘書網
5小結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類對定居生活的需要。作為居住空間,無論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間的內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這種私密和內向程度是有差別的。中國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閉的。這種封閉性,尤以北方民居為典型。這一方面是因為北方天寒、多風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樣四周院墻不設一窗,僅東南隅辟一門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
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正統的儒家觀念、內斂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緣家庭觀念一般比中國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親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輩也不是父輩的附庸,家庭成員之間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與個性的自由。所以,這表現在建筑門類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內斂、封閉而強調外向開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設圍墻,要求明亮,通敞。當然,中國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個家庭活動的場所,并非那種密不透氣的封閉。中國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種“無庭不成居”的境界。
參考文獻:
[1]陸元鼎.民居史論與文化.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趨同與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1月.
[3]張彤.整體地區建筑.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間里.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5]喬治·麥克林.傳統與超越.華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陳志華.外國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年12月.
[7]劉紅星.先秦和古希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錢承旦.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沖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與文化.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6月.
中西方文化差異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 差異 教學 交際 能力
中學英語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的任務里有這樣的描述: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事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生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梢娏私馐澜绾椭形鞣轿幕牟町悓τ谟⒄Z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發展交際能力。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
但英語教學中,我們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即培養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被提了出來。我就初中英語教學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分類,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比較教學。
1.稱呼語
人教社JEFC教材Book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現過“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語?!癱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英語國家的人以comrade相稱,他們就會感到莫名其妙。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上課時的問候語往往是“Good morning, teacher!”也就相應地把“李老師”稱為Teacher Li。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
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李老師=Teacher Li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別扭。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現在這種習慣正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接受。)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 若不想要,只要說“No, 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和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3.贊美及回答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現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而我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謙虛地說:“沒有,沒有?!?,“哪里,哪里?!辈桓蚁残斡谏?,以防被人說驕傲。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 Mrs Read?”“Ah, it’s a secret!”為什么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語國家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1] [2]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于問:“你吃飯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介紹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于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I am…”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們就會覺得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外,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和Christmas 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
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體現,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13 Merry Christmas!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當面不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除了課堂上進行比較教學外,我還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開設英語講座,給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的補充。通過對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和比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想了解世界的熱情,增強了學英語的興趣,更提高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