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2023年人文主義思想【五篇】(2023年)

      發布時間:2025-07-04 07:29:51   來源:思想匯報    點擊:   
      字號: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人文主義思想【五篇】(2023年),供大家參考。

      人文主義思想【五篇】

      人文主義思想范文第1篇

      關鍵詞:人文主義思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啟示

      1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當時反封建的主力軍。

      人文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用人性反對神權。

      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質,有無窮的智力,可以創造一切,以此與神權相對立?!叭诵哉摗笔侨宋闹髁x者的理論綱領。

      (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

      人文主義者提出“個性解放”,肯定現實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的幸福,從而打上了資產階級的烙印。

      (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人文主義者鼓吹理性,重視人的聰明才智。他們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識是快樂的源泉”。

      (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這是人文主義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現代性的人文主義是在19世紀作為術語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問世的。人文主義作為對唯科學主義的反撥,強調“人”的主體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個性、不可預料性、非工具性等?,F代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一種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棄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漠視,把人看作宇宙間最高價值來尊重,肯定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價值和意義。強調人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價值的體現,不是烏托幫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規律之外,還是精神性的存在。但這種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須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臺上,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規則。

      2人文主義思想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順應人文主義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創新人文主義特征,營造鮮活的人文教育氛圍,直接體現人文主義理念與特征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得以實現:

      (1)改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因素和心理環境,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情和個人需要,提倡包括認知和情感在內的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形成個性化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思維品質的過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性,造就學生的人文素質。以人文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主張學習者與教育者分享控制權;
      主張以協商的形式進行學習;
      主張共同承擔;
      主張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習者自身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人文主義教學大綱強調學習者要為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比如自我決策、自我選擇并實施學習活動、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愛等。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學習者的指導者和顧問。人文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教學思想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和以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它強調每一個學習者皆有學習潛力、學習天賦;
      學習應當是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自由學習等等。人文主義教學大綱的遠期目標是培養符合人文主義心理學標準的人才;
      其近期目標則是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自我檢查評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擴招的形勢下,由于學生的水平各異、學習能力各異、學習策略各異、學習動機各異以及普遍的師資匱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語言學習中心”或“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甚至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自主學習英語,從而最大程度地實行個性化學習。校園網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室時空限制,構建了一個無限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可以在校園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開展學習,需要學多久就學多久。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習材料,設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進度,不斷作出調整,并最終實現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

      (2)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試點實施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次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來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為以聽說為主,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全面提高英語的綜合實用能力上來。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更加注重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改革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把現有的大綱朝著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方向改變;
      二是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三是改革評估方法。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盎谟嬎銠C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具備以下優點:①大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
      ②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
      ③光盤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
      ④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這些優點與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有著天然的聯系。

      (3)改革評估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變化必然要求評估方式發生相應的變化。眾所周知,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根據被試的考試分數來衡量其語言能力,因此在語言測試中要充分考慮試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實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響(impact)和可實踐性(practicality),利用測試的反撥作用來促進教與學的理念的變化,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良好的語言測試應該建立在語言學、語言教學法、學習論和心理測量學等理論基礎之上,它是教學工作的輔助手段,并只能服務于教學工作。

      3結語

      基于上述分析,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必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而不是簡單地移植國外二語教學理論;
      二是推行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是改革評估方式,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因此我們只有順應人文主義思潮,在教學中滲透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把單純對教學法的研究轉移到對教學法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雙軌研究方向上來。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2).

      [2]程曉堂.論自主學習[M].學科教育,1999.

      人文主義思想范文第2篇

      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是現代人基本素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內容。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構建的基礎,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在現代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的倡導下,教育者既要尊重科學的價值,強調科技教育,又強調道德教育,關注學生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有人情味。人文主義教育是為培養完善的人格而不懈的努力,著眼于提升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質量,重視把教育和生產相結合,培養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現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視道德教育,培養人關心自己同時關心他人、社會和集體的利益,培養人的責任感,為建立一個人文化的社會而努力。初中生生活范圍逐步擴大,需要處理的各種關系日益增多,使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發展,正是思想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中離不開人文教育的內容,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成為現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教育功能上,人文教育既重發展人也重發展社會;
      在教育制度上,重精英教育更重普及教育。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課堂再現生活的真實,為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偠灾?,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在實踐上是既教人會做人,又教人會做事。對此,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已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回歸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發展生活”,教育生活觀的基本理念“為了生活而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

      二、現代中學生思想的時代局限

      1.情感獨占和情感冷漠的心理傾向

      現代初中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從小生長在過于優越的環境中,享受父母及整個家庭過分的寵愛,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長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對他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識的膨脹,形成了許多獨生子女所常有的通病,具有情感獨占和情感冷漠的特點,獨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愛,我們的使得獨生子女體現出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責任心與道德使命感的缺乏,加上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進行智力投資,望子成龍之心極為迫切,而對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發展卻充耳不聞。而有些教師也只注重學生的智力發展,把學習成績的優劣看作是評定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倫理道德的變化、社會觀念的趨向及多元化社會的形成都影響這學生的情感走向,這些加大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言論、行為、承諾等,持認真負責積極主動的態度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的杠桿作用日益增大,當我們的社會趨利輕義,每個人都希望人人為我,卻很少考慮我為人人,結果社會上處于一種自私自利的情況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逐漸學會從經濟利益出發來選擇自己的行為,設計自我發展的道路,當經濟利益突顯出來,青少年的理想隨之弱化,個人獨立性與自主性逐漸增強后,在孜孜追求物質利益的過程中他們自然越來越強烈地感到社會理想、社會責任感只是與自己相距遙遠的外在的東西。

      2.價值觀的多元化和混亂狀態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和社會轉型。這一切都在影響、改變著人們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個人需要的發展,人的需要更加具有多層次性、無限性、廣泛性和復雜性,進而影響人們的價值選擇趨向多元化。當代中國價值選擇多元化并趨于實惠,在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新的核心價值體系未完全建立之前,多樣性的價值選擇和多維性、寬容性的價值評價,往往會導致判斷是非標準的模糊、相對化困境,使人們感到困惑,處在傳統與現代、主流與非主流、東方和西方、理想與現實的夾縫中,處在不確定和茫然狀態中無所適從。社會的多元化既豐富了學生的思想,促進了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的了解社會,又導致了思想潮流的多元化,多元化思潮沖擊著學校和家庭,同時又給學生的個性成長和性格培養帶來了更多的變數。是非善惡界線模糊,個體自利意識高漲,個人價值選擇的重利傾向相應地會導致價值選擇混亂、社會輿論評價莫衷一是,缺乏共識,容易讓學生善惡是非產生混淆。

      3、青少年人生價值觀的異化

      人生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個體的道德品質及其一生的發展方向。21世紀是一個生命意識、生存意識凸顯的時代,關注人類生活,關注人的生命,已成為人們探索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理想的重要體現。21世紀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較為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價值觀的異化體現在行為與認識的脫節:對“對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等高尚的人生觀比較淡漠,又對崇尚自我完全拋棄社會國家利益的私利主義嗤之以鼻?,F實的踐行中,順應并且認同了較低的社會道德行為模式。以致當今的青少年在認識與實踐、觀念與行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相當多的青少年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僅取決于個人的學識、才能、機遇甚至是人際關系,而與個人的道德品質沒有直接關系。人生價值觀向金錢和個人傾斜,同時以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需要及滿足,以好萊塢、麥當勞、可口可樂、流行音樂、流行舞蹈為特征的西方大眾文化對思想正在影響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教義,西方文化的滲透是整個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滲透,它潛移默化的改變著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和理想思維模式較前輩人普遍發生了一些變化,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被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所替代,追名逐利成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與人之間關系逐漸冷漠、隔閡。

      三、學生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的途徑

      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人文素養,筆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課為教學平臺,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開實踐活動,努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綜合知識,著力提升學生良好的生活品質和人文素養。

      1、以人文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學習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內涵是什么?目前理論界的界定多種多樣,大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生活自理能力、勞動能力以及社會實踐能力,即面對生存應有的智慧;
      .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關懷體諒他人;
      具有正義感,尊重人權,憎惡錯誤行為;
      具有開朗樂觀的品格,熱愛生活,樂于奉獻;
      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責任感和自助精神;
      正確獲取和選擇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
      學會學習和健體的能力等等??梢娚钅芰κ且环N健全人格的素質和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的前提、發展的條件。觀念是行動的靈魂,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發出來的,人文主義教育觀強調實踐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學人文主義教育觀的生活認識論,注重使學生在現實生活背景中學習思想品德學相關知識,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內涵,例如生活中挫折無處不在,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無法避免生活的各種困難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讓學生擁有學會反思的智慧。讓學生在挫折中不僅要學會堅強,更要在挫折中學會反思。要培養學生具有樂觀開朗的性格,首先就要應該的是挫折感,在課堂上,筆者邀請班里能夠正確面對挫折的同學介紹經驗,給班里的同學以借鑒。然后組織同學認真思考生活中常見的挫折,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凡是能夠聯系學生實踐的教育內容,筆者盡量讓學生以主體的角色參與進來,在小組討論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生活常識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認識;
      重新認識了生活的內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養成良好生活態度、生活習慣密切聯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關愛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生活能力。

      人文主義思想范文第3篇

      [關鍵詞]宗教改革,人文主義,張力

      [中圖分號]K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57-6241(2017)02-0052-05

      在歐洲,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都是文藝復興的結果,同時二者也相互交織。英國也不例外。一方面兩者互相推動,人文主義促進了宗教改革,在宗教改革中人文主義內涵不斷拓展。在互相作用中,都鐸早期英國人文主義逐漸世俗化,可見,“英國人文主義很早就發展了一種實踐的趨勢”。另一方面兩者是獨特又對立的,人文主義代表一種回到生活的古典態度,關注現世世界,以實現一種自由思想和自由行動的個人發展的理想。宗教改革不僅關注天上,也關注塵世,進而在政治實踐中人文主義與宗教改革交融在一起?!霸诟母锖?,新教歷史學家迫切地抓住中世紀文化的概念,因此通過人文主義者發展了人文主義并且把它當作反對羅馬教會的宣傳工具?!蓖瑫r,人文主義在宗教爭論中獲得發展。人文主義從關注人自身到社會整體,變得對公眾教育感興趣,提倡對人進行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者在作品和宗教改革及政治實踐中表現出來了人文主義思想。與格羅辛、林耐克、科利特等一樣,理查德?莫瑞森(Richard Mori-son,約1513-1556年)也在意大利學習,回國后他們或者傳播人文主義思想或者服務于宮廷,展現了人文主義的世俗內涵。一、理查德?莫瑞森人文主義思想的來源

      理查德?莫瑞森是直到21世紀才被史學家重視的廷臣。莫瑞森是一個完美的學者和著名作家,身為外交家、神學家和政治家,也是一個忠誠的福音派和天才的人文主義者,被大多數近代早期歷史學家所熟悉,在都鐸思想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在1536年以前,1541年和1547年之間以及1553年之后莫瑞森的活動記載都很少,為此相關的史實有待進一步考究。對他的出身地的爭奪是其中一個例子?!澳鹕錾涊d不明;
      埃塞克斯郡、牛津郡、赫特福德郡和約克郡都提出他們郡是他的出生地?!?525年秋天莫瑞森在牛津大學的主教學院學習人文學科。約翰?巴爾認為,不能確定莫瑞森是否在伊D學院這所國內最好的學校學習,似乎找不到任何證據來證明;
      但他可能在北部的一個語法學校接受教育。這個貧困學者莫瑞森后來被授予一個小牧師職位,這能夠提供給他助學金支付其學費和生活費。他參加了在牛津、劍橋和帕多瓦組織的學術團體。他還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不斷保持對思想的興趣,與各種學者通信討論時政,如約翰?貝克薩、格斯的達米安諾、約翰?高斯和約翰?斯特姆等。很多學者向他請教,其中有他的朋友兼姐夫克里斯托弗?黑爾斯。他與托馬斯?克倫威爾、凱瑟琳?帕爾、薩默塞特公爵和諾森伯蘭公爵、約翰?卡爾文、海因里希?布林格,以及殉道者彼得?菲密格理等同時代的主要政治和宗教人物是朋友,通過信件交流思想并相互影響。16世紀30年代早期,他在意大利帕多瓦大學學習期間,與邁克爾?斯洛克莫頓成為好朋友,可惜后來因為他們對英國宗教革命立場不同而友誼破裂,前者主張新教改革,后者堅持天主教信仰?!?536年莫瑞森離開意大利回到英格蘭成為托馬斯?克倫威爾的門徒?!彼鳛橥旭R斯?克倫威爾的秘書,輔助克倫威爾處理行政事務和踐行人文主義思想,在瑪麗當政時恢復天主教信仰而被迫流放到歐洲大陸。

      眾所周知,鹿特丹的伊拉斯謨到英格蘭講學,與英格蘭人文主義者信件交流,對英國人文主義發展作出貢獻。但是,意大利人對英國的影響也很普遍,比如,曼圖拉的巴蒂斯塔的作品已經對都鐸教育具有實質的影響,并且意大利思想對都鐸英格蘭后期的思想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英格蘭的莫瑞森把整個生命投向了意大利,閱讀人文主義者馬克?安東尼?薩巴里克和馬基雅維利的作品?!澳鹕堑谝粋€提及馬基雅維利的印刷作品的英國作者,并且他在16世紀50年代仍舊閱讀馬基雅維利作品?!蹦鹕朴诮邮芤獯罄娜宋闹髁x思想的養分,關注現實世界和謀求出路?!斑@個時期的思想文化更為多種多樣的,莫瑞森汲取了古典和近代大陸思想,尤其是這些意大利的潮流?!逼渲兄匾稽c是汲取意大利的世俗的人文主義思想,這對英格蘭的政治問題具有指導意義。另外,莫瑞森對貴族的觀點與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朱安?路易斯?斐微斯的觀點很相似,可以推測他在牛津學習時已受到他影響。1540年,莫瑞森翻譯了斐微斯的《智慧導言》,強調了貴族和美德的聯系:真正的和完美的貴族要具備美德。美德也正是人文主義廷臣所要具備的素質。莫瑞森搜集書籍建立了一個相當大的圖書館,成為都鐸人文主義者的重要標本。由此種種可見,莫瑞森從意大利汲取思想營養,成為一個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廷臣。

      莫瑞森同時是亨利時期最好的宣傳者,以亨利八世的最多產的宣傳者著稱。他譴責反對亨利八世政策的重要人物,比如托馬斯?莫爾、約翰?費舍爾以及雷吉納爾德?博勒。莫瑞森在《論七圣事》主要關于路德的圣事解釋,汲取了路德的早期思想而不是其后期的思想。莫瑞森把真正的圣事地位只分配給了洗禮、懺悔和圣餐,對其他圣事表示保留看法。莫瑞森為了和羅馬天主教坎特伯雷主教雷吉納德?博勒撇清關系,反駁博勒的不支持亨利離婚,寫了《叛國者博勒先生之書》為亨利宗教改革辯護。他還以贊美詩的形式灌輸臣民服從于國王專制的思想。他還寫了一本《摘錄簿》和其他一些為宗教改革辯護的文章等。莫瑞森的文筆是亨利政策的推廣和說服廣大民眾的重要手段,為亨利八世和愛德華六世創作發表的辯護文章體現了其忠君、世俗、實用的人文主義思想。

      莫瑞森接受人文主義教育,身處人文主義學術圈子和宮廷圈子,閱讀各種人文主義作品和結合現實進行創作,形成了他關注世俗、崇尚美德以及追求實用的人文主義思想。

      二、理查德?莫瑞森人文主義實踐的路徑

      到16世紀20年代后期,亨利八世認為,20多年前即1509年加冕時娶的阿拉貢的凱瑟琳的婚姻無效。他安排廷代爾等學者翻譯研究《圣經》,希望從中尋找離婚的合理證據和實踐他的新主張。他還任用沃爾西,提拔克倫威爾、莫瑞森、塞西爾,終于解決了離婚問題,拉開了宗教改革序幕。亨利發現克萊蒙特七世教皇猶豫不決,與教皇為離婚事件爭吵后也無果。亨利決定托馬斯?莫爾和主教約翰?費舍爾中誰要死,而不是公開贊同與羅馬的分裂和王權至高無上。為了擺脫教皇的司法審判,亨利決定與教皇分裂,以保證教皇同意判決婚姻無效,表現了作為君主的現實眼光和果斷決定?!霸谶@場離婚運動中,與羅馬分裂,制定宗教法令,在修道院的解體以及在中立化中,有時候毀滅敵人,亨利的作用是充分的和決定性的?!焙呃耸赖膶m廷所要面臨的繼承人以及國家長期發展問題,都需要都鐸君主和廷臣在政治中的現實性舉措和果敢實踐。

      亨利離婚案和解散修道院,以及圈地運動等原因帶來了社會的動蕩,爆發了求恩巡禮騷亂(The Pilgrimage of Grace),即以約克郡起義為開端,北部諸郡聯合形成九支武裝隊伍求恩,國王通過與其代表共同協商答應起義者要求,而后國王反悔并且鎮壓起義的事件。期間亨利面對巨大的反抗,一開始他想要屈服讓步,后來果決鎮壓。莫瑞森在克倫威爾的命令下創作以回應林肯郡起義,他的《為煽動叛亂所帶來的毀滅而悲痛》③主張服從亨利和他通過的王權至尊議會法案,表現了自身的忠誠和愛國思想?!澳鹕ㄟ^想象英格蘭作為一個具有人格的人物,調停林肯郡起義者的軍隊和皇室軍隊?!庇腥伺u他攻擊1536年的林肯郡起義的文章,莫瑞森在回應中談到,這些人通過他們自身可以找到問題的原因,即修道院的腐敗引發了起義。莫瑞森“通過寫作證明借由上帝之法和人之法,他們注定要死:我不愿意同意人們認為修道院要被摧毀,因為談及苦難的深淵中發出呼喊聲,在午夜到來,它給瘸的、貧窮和瞎的人救濟”。這里莫瑞森肯定了修道院作出救濟的積極貢獻。但同時“被解散的修道院的修士和修女譴責他們自己不檢點:這是為什么修道院被摧毀”。修道院本身存在的道德倫理敗壞,表明了莫瑞森堅持反對林肯起義和支持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政策的原因。他從對方弱點找到突破口,具有很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對于與求恩巡禮叛亂相關的宗教問題的態度間接體現了莫瑞森的忠君、實用的人文主義思想。

      英國宗教改革往往牽涉到臣民首先忠于國王還是教皇的問題,為此,英格蘭國王制定了叛逆法。叛逆法是指自1535年2月1日起,蓄意侵犯國王的尊嚴和稱號,如否認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把國王當作異教徒、教會分裂者或暴君等,均屬叛逆罪,將處以極刑。叛國罪就是違反了叛逆法而定的罪。在都I時期,人們很容易以叛國罪而被定罪。愛德華?納威里與他的堂兄亨利?博勒一起被控謀反,被認為是與亨利?博勒的逃亡在意大利的弟弟雷吉納德?博勒合謀。杰弗里?博勒爵士被牽連其中,因為他不支持亨利離婚而且在鎮壓恩巡禮騷亂中違背國王命令而沒有鎮壓起義。莫瑞森在《猛烈抨擊反對巨大的和最令人厭惡的罪惡,叛國罪》中聲稱當“杰弗里?博勒爵士被關在塔中的時候,國王和樞密院都不懷疑公爵,他的哥哥蒙塔古(Montagu,即亨利?博勒)或者愛德華?納威里……在所有事情中是有罪的”。莫瑞森暗示杰弗里爵士處于兩難境地。如果說出實話,他將必須承認他的哥哥蒙塔古和??巳睾罹艉蛺鄣氯A?納威里爵士是叛國罪?!叭绻鲋e,他否定所有的事情,他的良心將會受譴責?!蹦鹕P注個人和注重現實,善于觀察推測人性,分析到位。同時莫瑞森“寫到了??巳氐膱远ǚ裾J態度:他在法庭是僵硬的表情,堅定地否定大多數控告他的事情,然而在一些事情上他表現遲疑和猶豫了,因此所有人會看到他的表情,確證了他的言語帶有很多猶豫否認的意味”。莫瑞森對于人性的敏銳把握體現了其美德和現實的人文主義精神?!澳鹕摹睹土遗険舴磳薮蟮暮妥盍钊藚拹旱淖飷?,叛國罪》努力利用國王的過去支持索爾茲伯里的瑪格麗特女爵、??巳睾罹艉徒芨ダ?博勒爵士的歷史來批駁,以及全面地譴責他們的忘恩負義?!编廴鹕瓕τ谂褔脑鲪?,展現了其正直品質和德行,同時也注重現實功用,積極配合亨利八世,表現了其對國王的誠實和忠誠以及世俗的宗教改革者的特征。

      莫瑞森在亨利八世時期沒有明確和公開自身信仰,“在愛德華六世統治下他公開為一個新教徒,這是安全的,但是在新教徒被看做異端的16世紀30年代他表現出強烈的新教觀點”。愛德華為了推行宗教改革于1547年成立王室專門調查委員會。愛德華加冕時,克蘭默的布道表明了他如何看待教會發展的方向,后來殉教。作為物質財產所有者,莫瑞森控制了30多個教區的贊助并且也被授予了幾個高級牧師有俸的贈送權。莫瑞森并沒有普遍利用這些贊助謀利。然而,莫瑞森也是世俗的,他支持國王的政策而沒有為了信仰成為殉道者,瑪麗上臺后,莫瑞森逃離到歐洲大陸躲避追捕。在愛德華統治期間的一個積極的新教徒休?拉蒂默,在瑪麗治下成為新教的殉道者?!昂嗬耸澜y治結束時以及在愛德華六世統治時期的新教改革,本質上是非教條的、父權制的和平民的,而不是強調神學的、經院的和祭師的?!爆旣悈s是支持天主教的。這造成了人文主義者莫瑞森在不同君主統治期間,對于宗教改革中的靈活態度和表現方式的轉變,注重現實和關注世俗世界。

      莫瑞森忠君愛國,贏得了亨利八世的信任。亨利八世駕崩之時,授命莫瑞森呈遞國書給丹麥國王并且在大公會中宣布愛德華六世繼位。他在愛德華治下享有一年20磅的津貼。在1549年5月8日成為宗教改革陣地牛津大學的委員。1550年6月被授封騎士。7月莫瑞森出使西班牙成為皇帝查理五世宮廷的大使,公主伊麗莎白的老師人文主義者羅杰?阿斯卡姆成為他的秘書?!皟扇艘黄痖喿x希臘語作品,莫瑞森還向家人推薦閱讀馬基雅維利和奧奇諾?!蹦鹕拇笫股矸萁o他帶來接觸人文主義思想的機會?,旣惿吓_標志著莫瑞森服務于宮廷的生涯結束了?,旣愂且謴吞熘鹘讨髁x,而莫瑞森堅持新教信仰,為此莫瑞森逃到歐洲大陸,從此后期生涯很少受到英國人注意。在大陸他在著名的新教研究者菲密格理指導下學習,與人文主義者約翰?奇克、安東尼?庫克在斯特拉斯堡一起交流新教思想,一直到1556年去世。莫瑞森和他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的觀念不一致?!皩τ谀鹕脑S多同時代的人文主義者而言,比如托馬斯?埃利奧特,反對把暴政建立在一個強大的和受教育的貴族基礎上;
      對于莫瑞森,它是建立在社會各個階層堅持遵循經文的基礎之上,雖然他確實認為貴族和紳士應該成為領導者?!蹦鹕乃枷塍w現了其對現實的深刻認識且具有指導意義。都鐸王朝廷臣不少是貴族和紳士,成為都鐸王權構建的中堅力量。

      三、理查德?莫瑞森人文主義思想的意義

      身為宗教改革者,莫瑞森是著名的白馬會館群體一員,他們閱讀宗教改革者的作品,“不僅僅有路德和墨蘭頓,而且有胡斯、歐科蘭帕迪跛?、涂死锓?、茨溫利、布更哈根、布仁提烏斯、烏爾班努斯?赫格斯、布塞、塞拉里厄斯、弗蘭西斯?蘭伯特?阿維尼翁及其他人的;
      他們共享《不同政見者的聯合》(Unio Dissidentium)和《基督教的經濟》(Oeconomica Christiana)的復印本”。莫瑞森了解宗教改革時期的重要改革家的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積極運用和實踐,也被認為是具有“更多世俗傾向的作者”。他忠誠于國王,推動宗教改革和人文主義思想不斷世俗化?!白诮谈母锬耸菍嵭凶兏锏娜齻€主要因素的最大的一個,它賦予16世紀的變革以新的含義?!弊诮套兏飵砹俗顬橹卮蟮淖儎?,推動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也必然帶來英國在風俗習慣、法律、信仰,以及國家自身的本質上的革命,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英國內戰過程中。

      宗教改革帶來了王權的加強。1529年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時,所有真正的英國男人和女人被描述為“基督徒”而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的術語暗示一種可被替換的和帶來爭斗的信仰的存在。但亨利八世的主教們在1529年之后的幾年,并沒有把他們自己看作“天主教徒”。這表明亨利的宗教改革對天主教會本身產生影響,帶來天主教徒的自身反省?!吨磷鸱ò浮芬笏腥俗裱?534年的繼承法和發誓絕對服從國王。國王下令修道院解體,卻引來了騷亂和不安。亨利八世拉開宗教改革的序幕,主觀上想要收住是不可能的,這就像“一個人會從一個高高的塔上匆匆的扔下一個人并且當他在半空時命令他停下來”一樣不可能。亨利來不及完全解決宗教改革問題,又要面臨求鎮壓恩巡禮騷亂,這凸顯了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緊急性,臣民大多數同意他已經確立了的王權至上,但也隨之帶來國家和社會各方面問題所包含的王權與民意的張力和矛盾。大多數人包括克倫威爾和莫瑞森,同意了或者說甚至服從了?!翱藗愅柨吹搅怂茩嗥陂g采取的政治措施只是作為真正新教改革的準備的基礎,所有這些在亨利1538年以后的行動措施和1540年克倫威爾的中流產?!蹦鹕鳛榭藗愅柕碾S從為亨利服務。他作為新教徒推進了愛德華六世新教革命。人民普遍更擁護一個普世的新教革命,他們中許多人對瑪麗時期的主教們的回應感到苦悶而被迫遵循?,旣愅菩械幕謴吞熘鹘趟扇〉难却胧砹巳嗣竦目謶?。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瑪麗在宮廷中都利用君權在推進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運動?!霸谀莻€過程中,懦弱和害怕,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發揮了一個重要作用?!弊诮谈母镌谶@三代都鐸君主時期給人民帶來了思想震蕩和信仰困惑,隨著宗教改革的政治變化產生了憲法和國家的變化,通過議會,國王如今成為英國國教的最高元首,加強了王權。

      人文主義思想范文第4篇

      政治哲學是指哲學家在對政治方法、運動規律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回答,其本質特征表現為“對作為政治社會本質的最高層面的價值判斷和意義的研究,體現為對現實社會正當性的理性批判與價值建構”。因此,它作為哲學家提出的一種具有系統性、嚴密性的政治理論體系,是一般政治思想的最高表現。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政本文由收集整理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政治上,秩序混亂;
      思想上,信仰缺失;
      文化上,眾多思想家提出自己的哲學觀??鬃幼鳛槲覈鴼v史上偉大的政治思想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禮”與“仁”,主張以道德(即“德治”)和禮教(即“禮治”)來治理國家??鬃拥?ldquo;禮”說,體現了禮制精神;
      “仁”說,則體現了人道精神,“禮”和“仁”這種秩序精神和人道主義,具有明顯的人文價值取向,不僅是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也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思想精華。

      一、對君主理想人格的追求

      忠、孝、仁、義、禮、智、信,是孔子對人格的理想化??鬃诱J為,君主要感召天下,就必須具有這種政治人格;
      不僅君主,臣子也應該成為這種政治人格的典范、楷模。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下百姓歸順自己、聽從自己。

      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就是說,君主走正路,百姓就不敢走歪路,而跟著君主走正路。這里的“正”,即“正己”、“正人”,是道德規范的一種表現。因此,在孔子的思想里,政治是作為一種規范性的道德而存在的,表明了孔子對君主道德模范力量的認同。“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如果君主具備了理想的政治人格,他的百姓就會聽從君主的管理;
      反之,即使下了嚴格的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所以,一個君主的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所謂君主“一言可以興邦”,亦“一言可以喪邦”,國家的統治者應該是一個有道德、有能力的精英。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對所有的國君都寄以厚望,希望他們成為堯、舜、文王、武王、周公那樣的“圣賢”。因為只有“圣賢”,才能保證一個國家實現禮制,并在全國推行德化教育。在《論語·子路》里有記載,宗弓向孔子請教怎么為政時,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些話表明了孔子是很重視“賢才”的作用的,他把選舉賢才提升到國家治理的其中一項基本原則的地位。

      而孔子對君主的政治人格要求,乃是他人文主義思想的側面體現。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提出國君應“修己以安百姓”,即國君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他必須先“修己”,讓自己的道德品格符合要求,才能實現“安百姓”的愿望。國君“修己”,就是要加強對自身道德品格的修養,以提高統治者的道德素質;
      “安百姓”就是國君為百姓辦實事,做有利于百姓生存和生活的事,使百姓安居樂業。因此,國君應該樹立重義輕利、天下為公的政治品格?!墩撜Z·憲問》有載:“士懷而居,不足以為士矣。”要求學而優則仕,而非避世;
      《論語·里仁》載:“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提出對君子道德的要求?!墩撜Z·季氏》又載:“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在錢財方面,孔子提出君子獲取財利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錢財來源是否符合道義的要求和準則,“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因此,作為一個君子,要講道義,這才是正人君子所為。

      在《論語·子路》中記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安百姓”的主要措施:在“庶”百姓的基礎上,先“富”百姓,再“教”百姓。這種“先富后教”的方法,是人文主義的閃光點。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在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再進行精神文明建設。在《論語·堯曰》中還提出,不僅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還要“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人文主義思想的目的,就是通過發展社會的經濟、加強政府對民眾的道德教育,來爭取被統治階級對國君的認同,使民眾依附、支持和擁戴國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孔子的人文主義思想實際上帶有“懷保小民”觀念的影子,立足于調整、理順統治者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系,期望實現統治者對被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教化和惠澤。在這種實施方法的前提下,百姓仍然是被動的存在,只要國君具備理想的政治人格,百姓就會效仿,最終國家就能實現“垂衣裳而天下治”??鬃诱J為,國君的道德水平與人格修養是重要的問題,所以強調國君的個人修養,希望他們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來愛護百姓,照顧百姓的利益。

      二、對君主“德治”的追求

      在《論語·為政》中,孔子直接表明了君主要使百姓歸順、依附于自己的統治,最主要的方法是“為政以德”。“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孔子“為政以德”的理論,其直接來源就是西周“天命有德”的天命觀?!吨軙分械摹蹲髠?middot;僖公五年》有載:“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意思是說上天最看重的,是統治者的德行品格。一個君主能否替天來治理一個國家和人民,主要是看有沒有天命;
      天命有與否,主要看君主的德行??鬃邮滞瞥缰芏Y,認為“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為周禮的復興而奔波吶喊??鬃永^承、發揚了西周的天命觀,提出“為政以德”觀,希望能以周道來治理國家。因此,作為一個國君,只要注重德行,實行德治,就能實現治理的目的。德治作為君主治理百姓的最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三點:尊重百姓、體恤百姓、取信于民。

      首先,君主要做到尊重百姓?!犊鬃?middot;憲問》中提出:“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意思是說一個君主以禮相待,尊重百姓,那么百姓就會聽從君主的指揮,為國家效力。“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因此,國君是否能帶動民眾,得到民眾的擁戴、支持和效忠,取決于國君對待臣民的態度。同時在《論語·顏淵》里,孔子還要求國君要仁愛、友善地對待百姓:“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因此,國君不應該通過殺戮手段而使民眾聽從??鬃右髧鹬匕傩盏恼嗡枷?,體現了孔子“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難能可貴。

      在《論語·顏淵》中,有段魯哀公與有若的對話。“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意思是說,百姓所需得到滿足了,君主還會不足嗎?百姓得不到滿足,君主又怎么能說足了呢?這段對話,表明了一個好的統治者要懂得體恤、滿足百姓,把百姓的生活安頓好。

      除此之外,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墩撜Z·顏淵》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認為,相對于兵馬、糧食,信任更加重要。“民無信不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反映,表明了君主統治,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

      尊重百姓、體恤百姓,同時還要取信于民,這樣才是掌握天下的重要方法??鬃拥?ldquo;為政以德”的政治觀,體現了人文主義的信仰。

      三、刑罰中的人文主義

      孔子的政治指導思想,幾乎都以周禮為準繩。在刑罰一事上,也是根據西周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作為參考,主張以禮為主,以刑罰為輔助手段?!墩撜Z·為政》中有載:“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法制禁令一方面可以引導百姓,使他們統一行動;
      但另一方面,刑罰作為一種禁制,只告訴人們什么事不可為。當百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時,便要以制裁的手段,對違法的百姓進行刑罰,使他們遵守秩序,但百姓只是畏懼犯罪而不越軌,卻沒有羞恥之心。因此,孔子認為刑罰這種做法是很消極的,刑罰并不能讓百姓從根本上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惡,所以根本不能從源頭上減少、杜絕犯罪行為的發生。而禮作為一種規矩,具有積極的意義。道德教化是從民眾的內心去改變惡的想法,使之從善。百姓懂得如何區分善與惡,才能真正拒絕惡。“禮”的道德教化從根本上改變了百姓的內心,使他們自覺地接受了倫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并有了羞恥之心,從而自覺遵守一定的社會規章制度,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因此,刑罰治標,德教治本。在《論語·顏淵》中,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說:“子為政,焉用殺?”

      孔子反對以殺戮作為首要和主要的手段對百姓進行治理,他的目的是通過“正名順言—成事—興禮樂—施刑罰”這個治國途徑去扭正、保護百姓的道德之心、淳樸之心和廉恥之心。“名不正,則言不順;
      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通過這個途徑,使百姓、社會、國家回復到有秩序的周禮時代,建立和諧的社會。這個想法,也在孔子“無訟”的理念中得到印證?!墩撜Z·顏淵》中有載孔子之語:“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說,在審理訴訟案件方面,自己是和別人一樣的,希望能通過道德教化來消除爭論?!墩撜Z·子路》中孔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若能實現國家有刑法而用不上、國家沒有刑法而百姓不違犯,就是實現了“無訟”,統治階級的德化教育獲得了成功,國家內不再存在有犯罪而需要刑罰的現象。

      在后來的《尚書大傳》中有一段記載,孔子說:“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有過必赦,小罪勿增,大罪無累。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罰。”孔子認為,貧窮的人、孤獨者、矜寡、老者、弱者,都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不應該用刑罰處置他們,而是赦免他們。同時還記載孔子的話:“聽訟,雖得其旨,必哀矜之。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續也。”“今之聽民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民者求所以生之,不得其所以生之之道,乃刑殺。”這里,孔子要求判決者在聽官司訴訟時,能夠懷著憐憫和悲哀的心腸,可以不殺的,盡量不殺,因為“死者不可復生,絕者不可復續”??鬃拥娜宋木裨诖说玫搅顺浞值谋砺?。

      從孔子對刑罰的態度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處處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和人道主義,在統治階層的意識和社會的內在結構深處埋下了人文精神的種子,為之后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荀子的隆禮思想奠定了基礎。

      人文主義思想范文第5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
      人文主義;
      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1-0139-02

      文藝復興時期產生人文教育思想,并且在隨后不斷地被發展與延伸,人文主義思想對于整個世界的教育實踐是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的。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國高校對于在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在培養全才的目標下,很多高校將人文主義思想融入了大學生能力的培養,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也一直是我國專家研究的重點之一,專家和學者也有很多非常具有意義的觀點,但是,將人文主義思想融入高校的英語教學中來培養學生的研究則顯得較少。而筆者將人文主義結合英語教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并且提出注意的要點。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

      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的每個發展所處的階段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有所不同。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還沒有雛形,才剛剛產生,其所涵蓋的面積相對不是很寬泛,而此時人文主義代表是意大利的維多里諾,這些代表主張以古典語言和古典學科為中心來進行教育活動,而最終要達到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素質全面,綜合能力強的人才。人才不僅在智上,也應該注重德、體、美、育全面發展的,精神、道德以及身體應該都是一個完善的人。而到了文藝復興的后期階段,人文主義教育出現了許多的不同的地方,教育逐漸走向現實,而且注重對于新人的培養。拉伯雷的主張內容應該更加貼近生活化的東西,學習內容應該有數學、文學、醫學、地理以及語言等是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唯實主義是夸美紐斯(17世紀捷克著名愛國主義者、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家)提出的,他主張順應自然,人類的教育應該以自然為方向,這是一種社會人類的進步對于人類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而我們現在所沿用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注重人的個性發展,注重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均衡發展,現代的教育理念是在西方人文主義教育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而今,素質教育在我國的學校正盛行,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學生是專業知識和高素質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全面人才,各方面全面發展,學生不應該僅僅只有高超的專業技能,高素質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是在2001年正式開展的,而我國現今所培養的目標是“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及實踐能力

      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一直是理科生的特長,但是對于大多數的理科生而言,對于人文知識、人文歷史以及對于語言的感知能力會相對的薄弱,所以,盡管現在很多高校有專業英語課程的開設,但是這些課程對于缺乏語言感知力的理科生而言,無法使自己成為科技英語方面的人才,很多的科技英語翻譯也無法完成,這就使得英語教育陷入困境,這種狀況使得理科生對于英語的學習顯得尤為吃力,尤其當教學的內容涉及很多和人文歷史相關的知識時,他們會犯難,其中就包括英語國家的概況、政治、人文,甚至于對于這些國家的社會發展和思維的方式。這些基本的內容將會影響理科學生對于英語的學習。筆者對專業英語學生進行了觀察和探究,發現其實很多同學自覺意識很差,主動學習以及深入學習的能力薄弱,近八成的學生只能依靠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來獲取自己的英語知識,而只有兩成的學生能夠在老師課堂內容的基礎上自己在課下根據自己內容的薄弱點進行自主學習,而在課堂上,學生對英語的表達與寫作能力的鍛煉也較少,自身英語所能表達的內容很少,課堂上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很少有自己的對于英語學習的見解與看法,這就使得學生不能把握主動性。在此之上,筆者認為人文主義的思想教育必須融入學生的英語教學當中,只有使學生有了自己主動學習和實踐的能力,學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語。

      2.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學生只用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這是產通的語言教學的思想,也是傳統語言教學所達到的目標,我國正是在這種傳統思維的影響之下,所以學生只在自身語言的聽說讀寫以及單詞量的掌握和語言流暢上下功夫,缺乏對于自身整體英語水平的關注,這一點在許多方面能夠得到體現,教師則更多的是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聽說讀寫上,會在學生作業中批正學生所犯的語法、拼寫錯誤,而不關注學生整體性的表達,不關注學生使用的句子是否符合使用的情景以及是否能用此語句表達自己的觀點、觀點是否存在歧義等,教師過分關注基本功,而不重視學生對于英語的整體感知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英語思維將會出現問題,而且自身的知識結構僅僅停留在句子本身,整體表達能力無法得到進步。由此,我們的英語老師應該以綜合能力的培養為重點,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中落實人文主義思想。

      3.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能促進學校設置相關課程

      我國的理工科院校很多也設置了英語專業的相關課程,而且比較注重英語方面的學習,但是,這些教學更多的是與理工科學生自身專業相關的英語技能的教學,這樣就縮小了教學的內容范圍,注重科技英語的閱讀以及翻譯,而把重要的中西文化模塊當成可講可不講的內容,當然理工科的學生以科技相關的英語教學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操作法,學生就會缺乏人文教育,雖然在這些年,人文主義教學理念的道道很多高等院校的認可并開始實行,但是實際中我們卻發現,高校卻并沒有將人文主義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學中,表面上倡導學生發展自身的個性,但是這些表面并沒有對學生的全面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學生的整體性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基于這個情況,讓高校真正實行人文主義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并督促學校開設更多相關課程和相應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能。

      三、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途徑

      1.教師應轉變觀念,應樹立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

      讓學生找到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充分的使自己發光發熱是辦教育的根本目標,對于語言,尤其如此。對于教師而言,承擔著學生課程學習的引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所以,只有教師的觀念能夠轉變,去側重構建學生的知識框架,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能自己在學習中有自己的感悟,同時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的思維,開拓他們的思路,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感悟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2.應設法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構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識體系

      對于文科知識非常薄弱的理科生而言,在中學時就很少接觸文科內容,進入大學的學習之后,自己仍然是處在理工科的學習氛圍之中,沒有專業英語學生的感覺,他們對于英語語言感知力以及人文感知力都沒有很好地提高,所以,知識結構框架的建立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和英語感知力對于他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而傳統的對于聽說讀寫能力的要求不能用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應該去汲取更多人文營養,廣泛對歷史、法律、政治等進行學習從而來完善自身的知識面與框架,對于中西方文化及其對比也是自我提升的必修功課,英語專業的學生必須擁有人文精神。英語專業的學生以后會用語言和別人交流,不僅是書面也是口頭上的面對面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對于學生的要求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英語語言以及技能的使用上面。

      3.教師應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

      讓學生能夠自我認識和自我發現,讓老師與學生能夠輕松交流以及讓學生能欣賞他人,這些都是英語教學應該使學生能夠達到的,而對于教學的內容,教師應該拋棄傳統的只教授語法詞匯的觀點,而應該更新自己的頭腦,注重對于學生判斷和理解力的培養,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應該在教學中補充合適的素材在教學內容中,這些素材的獲取則需要教師做到與時俱進。認為主義的理念是學生應該是精神、身體、道德前面發展的。由此,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學校應做到自然課程應與應與教學并重。

      4.教師應提升自己的素質,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地使學生主動加入到學習中,使課堂生動有趣是人文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傳統的英語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圍繞著老師的思維,而缺乏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自發參與學習,可以采用多種有趣的教學方法,小組討論以及角色扮演和傾情景模擬等都是在英語教學中可以用到的很好的方法。教師在人文主義融入教學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這也要求,英語專業的教師擁有很強的專業素養只是一方面,教師的講課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能與學生順暢交流,這樣學生才能懂得上課的內容,而且更好地在課堂上吸取知識。教學老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學工作。

      5.學校管理部門應重視為學生營造一種人文氛圍

      學校的學習氛圍以及學習環境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內在的因素如自由的校園環境以及良好的校風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時,對于知識的傳授知識一方面,對于學生知識結構建立也只是一方面,除此還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內在的培養,如學生的精神道德觀念。培養學生的精神道德風貌,可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舉辦各種各樣的校內活動,以及和各種社會活動。從而,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的愉悅的學習環境和人文氛圍,各種和英語相關活動的開展能夠對學生的實踐以及創造能力有很大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旭.在英語教學中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