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明清徽州德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研究

      發布時間:2025-07-05 08:35:24   來源:思想匯報    點擊:   
      字號:

      【摘 要】明清時期,隨著徽商勢力達到鼎盛,徽州德育思想也隨之成熟完善?;罩莸貐^商業發達,但卻并未出現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動現象,整個徽州地區直至衰落都保持著極為穩定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狀態,這與崇儒尚教的社會風氣,仁義道德的價值追求,躬行致知的德育方法,制情節欲的道德束縛等德育思想有著不容忽視的緊密關系?;罩莸赖陆逃鲇诒3肿谧宸€定,科舉求仕謀求政治地位的目的,借助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為紐帶,通過顯性隱性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形成了兼具政治色彩與商業特色的徽州特色的德育思想,其相關的價值觀,義利觀,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蘊含了豐富的現代價值亟待挖掘。

      【關鍵詞】明清時期;道德;德育;徽州地區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062-01

      G642作為中國古代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徽州文化依靠德育與儒學形成了其特有的德育思想內涵。一方面,徽州地區因地勢封閉,研究材料保存相對完好,可以提供更加多元的研究方向,同時也值得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徽州德育思想不同于一般地區,其背后實質上是儒與商兩個中國以往歷史上相對對立的社會角色的融合,這種融合看似矛盾且不穩定,卻使徽州地區在明清時期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教育領域都大放異彩,這背后德育思想的作用不可小覷,由此對徽州德育思想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徽州德育思想形成的歷史淵源

      1.自然環境。

      徽州乃至徽州教育的興起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徽州置于黃山、天目山和白際山脈三山環繞之中,山脈之間或平行或交錯則形成了休歙、黟縣、祁門等盆地,新安江及其眾多支流也依山而成,形成了符合中國傳統審美的山水相依。

      2.人才資源。

      林壑尤美的優越自然環境,也因其地勢的封閉成為中原地區世家大族遷徙的重要目的地,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浪潮致使大量中原人口的遷入,其中世家大族尤為居多,三次南遷浪潮也帶來了社會階層的大換血,世家大族躲避戰亂遠離位處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區,勢力削弱,無法依靠門第來獲取官位,同時科舉制度也日趨成熟。世家大族遷入較為閉塞的徽州地區,首先便是將封建宗法觀念進行普及強化,首要方式便是宗族勢力的強化,以血緣為紐帶,地緣為基礎修建祠堂,完善族規,通過祭祀活動強化宗族內聯系,宗族教育自然必不可少,但同時也不應忽視世家大族崇文遺風。

      3.理學風氣。

      由朱熹婺源講學為開端,再進而出現專門以研究朱子理學的一批門徒,經由歷史沉積形成專門學派即新安理學。新安理學在徽州宗族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講學之風盛行,人文氛圍濃厚致使徽州對教育更為重視,大批書院也是在宋朝時期創辦。除卻前年所講民辦私學對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宗族教育的成熟的歷史影響,唐宋時期徽州地區官學的興辦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唐宋徽州長官重教育,興辦官學,雖然徽州地區因其三面環山而較為閉塞,比起發達的中原地區,民智開化開啟較晚,但因世家大族的支持與政策措施的到位,徽州教育迅速發展。以上種種,使明清時期徽州教育達到鼎盛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二、徽州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崇儒尚教的風尚塑造。

      崇尚儒學,重視教育的風氣外化的直接表現便是教育形式的豐富。私塾教育,徽州的私塾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民辦私學,一般大戶人家會在宅院內專修一棟“公子樓”作為讀書求學的場所;宗族辦學,即由宗族出資成立的族塾,同姓同宗內有顯赫世家,也就會有破落小戶,宗族內依據鄉約族規理應對這些同族的沒落家庭的子弟予以照顧,解決族內子弟的教育問題;書院教育,大體可以分為兩種用途,普通讀書人科舉求仕和名士大儒講學會學的學術交流:義學,作為專供徽州地區貧寒子弟讀書求學的民辦教育方式,面向平民階層提供教育機會。

      崇尚儒學,重視教育的風氣促進了地域民智的開發,徽州德育通過由家庭私塾到宗族書院,再到儒學大家的講學書院,實現了由啟蒙教育到科舉教育再到理學教育三層次的遞進,繼而形成適應人才培養循序漸進規律的階段性教育模式。宗族教育,尤其是義學的出現,實現了相對的教育平等,給予貧民受教育的權利,不僅影響了徽商所到之處的教育觀念。也促進了徽州地區整體民智的開化,崇儒重學蔚然成風。

      2.仁義道德的價值追求。

      明清時期的徽州地區不同于其他儒學色彩濃厚的地域,理學傳統與徽州地區出身的理學大家如朱熹,使得徽州地區對于程朱理學有著特殊的心理依賴,不僅是讀書人自己用仁義禮智信來自律,提升個人道德水平;徽州地區的統治者,無論是官府,還是世家大族,都借助程朱理學作為教化民眾,管理民眾的指導思想,宗族內部族規為明文規范,祭祀為活動形式,地區內部締結鄉約,其中條例大多體現了程朱理學綱常禮教之內核。[1]

      仁義道德于個人修身而言,便是做到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同時追求政治人格,徽州重教育的直接目的便是追求政治地位。我們需要正視儒學從誕生之日起便與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儒學講求入世,通過教化達成穩定政治,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即便程朱理學比起“外王”更強調“內圣”,但格物致知此類的外事絕不可忽視;于外部關系之中便是三綱五常,恪守倫理等級規范,以穩定的倫理等級達成穩定的政治等級,反之,穩定的政治等級強化倫理規范,通過建碑立坊此類“光宗耀祖”的榮譽來鼓勵民眾身體力行,從而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實際所應用的倫理規范也越來越嚴苛。

      3.躬行致知的德育方法。

      躬行即親自實踐,致知即強調理性思考?;罩莸貐^因商業而崛起,而賈人恰好最為儒家所不齒,徽州地區的儒賈則去發掘儒家文化與自身職業相競合的內容,以佐證自身存在的價值,以間接達到提升徽商社會地位的目的,從而對于躬行非常推崇,我們需要認識到一點,徽州德育思想并不僅僅存在于正統的儒學教育之中,也蘊藏于徽州教育所特有的商業職業教育之中,躬行致知即要求讀書人知行合一,也指導徽商經商應踏實嚴謹,誠實守信,與此同時應行事以孝悌禮義信為首,不應唯利是圖。

      4.制情節欲的道德束縛。

      制情即制約情感,節欲即節制欲望,徽州地區嚴格貫徹程朱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欲”的倫理觀念,否認人的欲望,通過道德的教化使民眾拋棄欲望的牽絆,在鄉約族規中壓迫個人欲望,尤其針對徽州女性,體現在對其守貞而殉道現象的大肆鼓吹和贊揚。

      明清時期徽州德育思想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首先便是教育內容主要為程朱理學,學生唯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第一要務,再加上明清時期官府對思想控制的強化,宗族教育比起傳授知識,更多的是起到社會教化的功效,思想束縛下,民眾難以求新變革,徽商也在清末走向沒落。其次便是宗族禮法控制下對女性的壓迫,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對貞節烈女的病態追捧,更加荒謬的是鼓吹女子通過自殘,自殺來表其忠貞,從而獲得宗族贊頌,官府表彰?;罩葚懝澟品蝗荷厦婷苊苈槁榈呢懪覌D名字的背后是無數女性因愚貞而喪失的生命,這無不顯示了封建禮教的人性的扭曲,男權社會對女性自由意志的禁錮。[5]

      三、徽州德育思想的特征

      1.宗族穩定與科舉求仕的雙重目的性。

      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宗族勢力強大,依靠祭祀等教化活動建立起區域內穩定的統治局面,宗族內的德育教育更是越發強化,一是文風傳統的繼承,子孫后代通過宗族教育自小便樹立起忠信孝義的忠臣意識,繼而對宗族的控制形成思想認同,順從宗族,繼而達到宗族統治長期穩定。

      徽商壯大的同時,科舉制度也趨向穩定,考試內容唯四書五經,考試格式固化為八股文,這對于來自理學氛圍濃厚的朱子祖籍地,自幼入讀私塾書院的徽州子弟自然是有優勢的,徽商雖然賺取了大量的財富,但社會地位仍然屬于低層,科舉自然是求仕,從而獲取政治權利,官商相互照應,既可以穩固財產,也可以提高社會地位。

      2.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顯性教育即通過授課教學的常規方式,在私塾,族學,書院此類的專門傳授知識的場所學習的方式都可以稱為顯性教育。有關隱性教育,更多是指宗族凝聚力的增強,朱熹在《家禮》一書中提出通過建祠堂,明世系,墓祭祖先,置祭田等方式強化宗族內的心理認同感,進而興旺宗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既做到了知識的系統傳授,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受教育者的宗族觀念,增強了宗族文化的凝聚力。這種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特征就使得徽州德育思想的貫徹具有極強的執行力,其依靠成熟的宗族體系而穩定有序運作,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進而使得徽州德育思想的傳播和繼承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機制。

      3.政治色彩與商業特色的交融。

      徽州德育思想并沒有忽視實用教育,尤其是對商業教育的普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便是打破儒貴賈賤的社會固有偏見.“古者四民不分,故傅巖色鹽中,良強師保寓焉,員何后于士哉世遠制殊.不特士賈分也。然士而貴其行,賈哉而修好其行,安知賈之不為士也。故業儒服賈各隨其矩,而事道亦相為通,人之自律其身亦何艱于業哉?”徽州人認為經商、業儒,只是各人的志向不同而已,二者并無實質性區別.重要的是個人的修性齊身,而不在于職業的不同,若以“賈名而儒行”依照儒家的道德規范行事,把儒學思想貫徹到商業經營當中,那么商人為何還會低于讀書人.徽州德育思想認為,在“道”面前,儒、賈是平等的,無所謂尊卑貴賤。[1]

      4.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相結合。

      宗族內同姓同宗,宗族內子弟自然基本都可收到宗族所提供的教育。明清時期外出的徽商積累大量財富,首要的支出便是回鄉購買土地,大興土木,土地兼并也因此嚴重。首先我們必須清楚一點徽商仍屬于封建地主階級,起初徽州地區因人口大量遷入,人多地少,為維持生計,一些人選擇背井離鄉,即便后期靠經商發黃騰達,但對土地仍然有極強的渴望,大量徽商回鄉大肆購買土地資助宗族,稱之為置族田。在農業經濟下,掌握著土地的宗族自然在徽州具有極強的話語權,德育教育也便是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的結合,始于宗族內,延伸到面向平民階層的義學,這種結合緩沖了階層之間的矛盾沖突,穩定了社會統治。[2]

      四、徽州德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1.重視社群與族群的作用,發揮家風鄉約共同作用。

      現今中國,區域文化差異在現代科技的沖擊下逐漸縮小,區域文化自信并不顯著,地域文化自信建構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古代徽州社群內相互扶持,從而輻射整個徽州地區,社群內的約定俗成和自覺意識的集合,致使徽州人擁有強烈的自我歸屬感,將這種情形投射至現今的社區中,依靠社區服務的完善和社區文化的建設以及規范的訂立建立起統一居住區域內個體家庭的相互聯系。

      2.尊重知識,尊重教育。

      教育是國立之本,國民素質的提高才能為一個國家長期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支持?;罩莸貐^以經商起家,卻以儒商結合而揚名自小深受儒學浸染,即便物質富足,卻仍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尊師重道,徽商與宗族共同作用下徽州在中華歷史上留下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尊重知識,尊重教育,才能保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可以后繼有人?,F今因為物質財富的高速積累,在社交平臺上一方面一些公共知識分子發表階層固化,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等言論,另一方面富二代富三代們大肆炫富標榜讀書無用,諸如此類的反智風氣提醒著我們國民整體素質的提升仍面臨著巨大挑戰,不容松懈。尊重知識,尊重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號標語層面,措施政策要做到上行下效,有的放矢。

      3.重視個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培養自立自律自強精神。

      個人理想信念是不可或缺的?,F今社會中,隨著日本“宅”文化以及“廢柴”文化在一批青年人中的傳播,僅僅唯利是圖已經不足以概括現在年輕人的內心追求,他們中的許多開始追求無意義的得過且過,滿足于即時欲望之中,以無欲望無追求無思考為人生準則,能啃老就啃老,不能啃了去工作來維持自己即時欲望的滿足,這種現象才是最為可怕的?;罩莸掠枷胫袕娬{個人價值的實現,實際的便是對功名的渴望,崇高的便是身先士卒,實現政治抱負,對于現今的德育教育之中,對于個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強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于青年人來說,需要自立自律自強。十八大以來,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的提出都為我們指明了在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個人與國家,與社會密不可分的關系,年青一代不能垮,要有理想,有信念,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以實際行動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

      參考文獻

      [1]安麗梅.傳統家訓的德育價值探析[J].決策與信息,2016,(11).

      [2]崔振成.儒家“克己”文化的當代德育價值闡解與內嵌[J].南京社會科學,2017,(10).

      [3]呂相國.論文選介 圣賢學問與世俗教化——晚清時期程朱理學與綱常名教關系辨析[Z].中國儒學年鑒:2009.

      [4]陶昱.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3).

      [5]黃成林.試論徽商對徽州文化的影響[J].人文地理,1995,(4).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