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際關系論文
中國人際關系特點的探究
[摘 要] 中國傳統人際關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緣”;
“人情”、“人倫”構成的三位一體,這三個因素使中國人際關系呈現出封閉性、非理性等;
而隨著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傳統人際關系模式受到了強烈沖擊,呈現出特點功利性、復雜化、個性化;
在網絡信息的發展中,中國人際關系呈現虛擬化、和開放性等特點;
以及在中國當代生活中,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人際關系。
[關鍵詞] 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 當代人際
一、人際關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人際關系含義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這種關系,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
1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它的變化發展取決于雙方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
(二)人際關系形成
人際關系的發展歷程:原始社會的人際關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際關系的基本特征,人際交往范圍極其狹小,團結互助是原始氏族內部人際關系的主要表現,習俗是調節人際關系的主要社會規范;
奴隸社會的人際關系――極端不平等,虛偽、狡詐、欺騙、背信等不良風氣出現;
封建社會的人際關系――維護人際間的等級關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際關系也表現為等級關系;
資本主義社會的人際關系――以利己主義為核心,自由、平等、博愛等人際原則,一定范圍內存在,而廣大工人則少有自由;
社會主義社會的人際關系-——經濟、政治、
2生活上的平等。
二、中國傳統人際關系特點
中國人真實的人際關系是由“緣”、“情”、“倫”構成的三位一體,只有把握了這三者及其相互關系,才能認識中國人人際關系的本質。由此,研究者提出中國人人際關系的本土模式是人緣、人情和人倫構成的三位一體,它們彼此包含又各有自身的功能。三者構成了一個包含價值、心理和規范的系統。它們彼此的合一來源于中國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觀、;
家族制度和以儒家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的合一。
(一)封閉性
最早對中國人際關系特點進行研究是社會學家費孝通(1948),他通過對20世紀初期中
3國農村的分析,提出了差序格局這一概念。他把中國人的交往模式看成是自我中心的模式。
位于最中心位置的是家庭成員、近親以及少數摯友,中國人在和遠離中心的人進行交往時往往要以格局中心地帶的人為中介。(如圖所示)受中國傳統鄉土倫理思想影響,彼此之間人際關系體現更多的是血緣與地緣的關系。
血緣關系中主要人際:母子(女)關系,父子(女)等等。血緣關系與婚姻關系結合從而有了家庭,家庭又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與作用。中國人受血緣關系影響:敬重與崇拜祖先、血肉家情感的關系。但是血緣關系的圈子較小,人們人際交往過與封閉。地緣關系:鄰里關系、老鄉關系等等。在古代,人們出鄉、出縣、以致出國已經都是很頻繁了,所以可能就會出現狹隘的地方觀念、感情用事等1
2 人際關系心理學 P2 人際關系學P77
3 社會心理學P141
等。中國傳統人際比較封建,都是儒家思想在人們的感召力,都表現為家庭倫理親情的召喚在人們心中的歸屬感與依賴感。
(二)非理性
中國傳統社會人際關系互動,以責任法則,特別是人情法則為基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情化在人際關系和交往中,有很大的作用,確實有給人親切、倍受關懷的優點,尤其在以前的中國,,對形成良好的風氣有很大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這種人情化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點,它體現出中國傳統人際關系的非理性。我們可以認為,中國人在情理社會中,通過人情與面子放棄的是規則、理性、制度。如果面對的是家人或是熟人,中國人會用特殊的態度與方法來對待對方,有人情的存在;
當面對的是生人時,那我們大多是既不講責任,也不講人情,只會依據雙方的利害關系來行事?,F在有“走后門”這個詞,例如我們現在很多大學生出來找工作,找工作就會變得十分困難。這時我們就會找關系,找熟人,這樣的話就會比較好辦事。但是這樣的話,人際交往缺乏社會的公正,只是由自己主觀的愛好以及私人的交情作為自己做事的標準,那就會出現很多的自己政治地位高、金錢多的人,為所欲為,從而我們的社會就會有很多腐敗現象。
二、當代人際關系
(一)在市場經濟與社會發展下,人際關系特點
1、功利性
在我們生活下的今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使我們把目光更專注與等價交換的原則。交換雙方都以強調要互惠互利,要為自己取得更大的利益為主。這種經濟上的利益等價交換的功利性也慢慢滲透到人們的社會交往之中。人際交往持主要是雙方都能從對方的身上獲利,并且獲利的多少基本要均衡。例如:現在在經濟發達的今天,有很多公司強強聯手,雙方的交往就是建立在經濟的利益上,帶有功利的目的性。和再如,對于農民而言,我今天到你家幫你蓋房子,那就意味著下回我家蓋房子時你來幫我蓋;
今天你住院生病了我陪你,希望我家有什么事情,我很難過的時候,你也陪陪我。再如,當我們出了社會后,很多的人都是抱有“只交有用的朋友,不叫沒用的朋友”的交際原則。因為受時代的影響,我們都發現以后要是要想有好的的發展,還是一切得靠關系。
2、復雜化
在我國,人們交往的一個傳統的基本策略就是“防”。有一句話俗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由于每個人的性格不同,再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情緒都變化莫測,每個人都是“君”,“伴君如伴虎”。自己身邊的人與自己相處都是小心翼翼的,一不小心就會互相傷害。人們現在都渴望交往,希望有友誼,但是同時又怕深交后,有矛盾或者是與自己的利益有沖突,于是又心存戒備?,F在人們的交往都太復雜了,我們都難以應付自如。
3、個性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經濟主體的相對獨立,強化了當代人的主體意識,在人際交往中,個人的要求得到滿足,個人的正當要求希望得到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慢慢展現出來了。從而人們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普遍增強。當代人的獨立意識普遍增強,這是不可阻擋的社會變化,“做自己想做的事,要自由”這是他們的口號?,F在的父母慢慢的重視自己子女的獨立意識與生活能力,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主動分擔父母的責任。所以要是當我們現在聽見”啃老族“這個詞,就會以這種依賴父母的人為恥辱。再如,我們現在大學生活也是十分豐富多彩的,我們學生工作與活動也是多姿多彩的。當我們作為學生干部時,比我們更高一級的干部給我們的壓力也是越來愈大。我們下級得發揮主動性、創造性開展工作。我們的主體、獨立意識越來越強。
(二)在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下,人際關系的特點
1、開放性
網絡交往跨越了地區的限制,跨越了人們性別、年齡、民族、宗教等等的限制,拓展了人們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使人們的關系和更具開放性。網絡的出現不僅為人們提供信息交流的技術,而且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開放的交流平臺?,F在據我們知道的人際交往的基本形式有QQ、微博、微信、E-mail等網上聊天方式。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互聯網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網絡,消除了“這里”與那里”的界限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的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人際交往。但是如果在網絡交往中,他可以隨意發表情、隨意表達自己的思想。
2、虛擬性
“虛擬”是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征。網絡最大的特點是虛擬性與匿名性,人們可以不用自己的真實身份,帶上面具做人,因為就算這樣,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身份會被發現。人們在網絡世界中,已經脫離了社會關系,如親戚、朋友、師生關系等一種“熟人型”關系,也漸漸擺脫了以地緣、血緣、業緣為主的社會關系的約束。所以由于生活的壓力,我們會漸漸的在網絡尋求依托,所以現在我們有了網友(虛擬朋友),在游戲中,我們有了虛擬婚姻、虛擬家庭,以此來緩解我們的壓力。交往的匿名性使我們現在都沒有必要說真話,所以經常出現網戀被騙,以及很多不法騙子盜了我們的QQ,再向我們的朋友、家人騙錢。
3、平等性
在中國傳統的人際關系中不論在經濟、思想、文化上,我們都是有尊卑等級,人們對權威還是崇拜心理。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是在網絡的世界,網絡沒有中心,沒有等級與權力,每個人自己就是中心。于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趨與平等只要你愿意,在網上可以與任何人對話。這樣的話,我們其實也能學習到其他地方的文化知識等等(比如我是一個南方的人,我與一個北方的人聊天,可以向他學習北方的文化知識)。即使“數字的鴻溝”可能還是會存在,有些“邊遠地區的人”可能無法參與我們的人際交往中,但是總的來說,我們的網絡交際還是存在平等性。
三、中國當代生活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際關系的特點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現代人際的關系已經慢慢趨于一個穩定的水平。所以我們現在來分析一下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我們成年時期,我們的人際關系的特點。不同年齡階段人際關系的發展,有賴于個體認知、情感、行為和人格等多方面的發展水平,同時也依賴
4于個體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頻率、內容及水平。
(一)童年期年期的人際關系特點 4 人際關系心理學 P24
1、依賴性
童年期的兒童是0-12歲,我們最早的人際交往主要是與我們的父母、家人開始的。在嬰兒時期,我們就產生與他人交往的的愿望。在嬰兒時期,母親總是抱我們、喂我們奶、陪我們玩,所以我們就會對母親產生依賴性,以此不要陌生人。進入小學后,兒童對家人的依賴沒有那么嚴重,他們把注意力轉向同學、鄰居小伙伴、以及老師。兒童在這一時期,有很強的的同伴依賴心理。比如小學時我們都喜歡結伴回家,一起在操場上嬉戲、玩耍,我們這一時期對朋友的交往沒有概念,多半是我們的同桌、鄰居成為伙伴,原因只是我們對他人的依賴性。
(二)少年時期的人際關系特點
1、自主性
少年期是12歲-15歲,這一時期,我們比較喜歡理解我們、尊重我們、重視我們的人。我們逐漸擺脫對家長的依賴,獨立意識、自主意識較強。我們已經不滿足與學習生活,我們喜歡較大的運動量的游戲、迷戀小說、以及武打片等等,所有這些,都只能在同齡人中找到知音。以及據一項調查中,“你認為什么樣的生活最快樂?”調查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回答是:“生活不依賴他人,自己有足夠的自由”??梢悦黠@看出這一時期,盡管我們都有比較強的獨立意識,但是我們還是有對同伴的依賴,例如,我們還是需要有朋友的幫忙、有朋友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較童年時期的是,我們大概懂得朋友的概念。
(三)青年時期的人際關系特點
1、廣泛性
青年期是12-18歲,我們的人際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已經在心理上擺脫了對父母或他人的依賴,自我意識也是有很大的提高。我們這時候的生活相對的更豐富,我們與同齡人的交往更多了,內容十分的豐富、廣泛,包括科學、文化、體育、以及藝術等等??闯鑫覀內穗H交往的廣泛性,我們不再只是懂得朋友的概念,而是希望這樣的人際對我們將來友誼、愛情、事業的成功有很大的作用。
(四)成年時期的人際關系特點
1、復雜性
成年期是18歲以后,我們這時候的人際關系主要有大學生人際、職業人際與家庭人際等等。這時候,我們面臨很多人生的選擇,我們的選擇不同,生活環境就不同繼而我們的人際交往就不同,以此我們的人際交往也是很復雜的。例如,大學的生活是很豐富多彩的,我們沒有了父母這個依靠,也沒有了更多來自于老師的關心,這時候我們需要更強的獨立自主意識。這時候人際交往也是很復雜的,一方面我們要與身邊的人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
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區分出那種人際關系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參考文獻]
[1]鄭全全,俞國良. 人際關系心理學[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譚昆智,楊力. 人際關系學[ J ].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9)
[3]周曉虹,學偉. 關系與中國社會[ J ].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7, (3).
[5]候玉波,社會心理學[ J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
[6]林崇德,發展心理學[ J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二:關于人際關系的論文
關于人際關系的論文富蘭克林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系?!焙喍痰囊痪湓?,可以領悟到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發展,成功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各行業都充滿了競爭,僅憑單一的個人,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有所作為,似乎不怎么現實。但是,如果我們有了良好的人際關系,每個朋友都向我們提供哪怕小小的幫助,積累起來,勢必會為我們的成功推波助瀾。所以有人說,當今社會,是一個混人脈的社會,人脈好了,會使我們少走很多彎路。(人脈也就是人際關系)既然人際關系如此重要,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正處于學校與社會的過渡期,不僅要學好課本知識,日常交往也不容忽視。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可以使我們得到他人的信任,達到廣交朋友的目的,為日后的社會生活增添色彩。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人際關系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與人交往以誠相待。
真誠,能使我們獲得別人的信任,只有對方信任你,才可能成為你的好朋友,沒有人愿意和一個自己不信任的人交朋友。當然,真誠也不是一接觸就能感覺出來的,要通過彼此之間的交談,處理事情體現出來。所以,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避免夸夸其談,把真誠寓于細節當中,讓對方覺察到,這樣,看到你的真誠,覺得你這人可靠,還愁成不了好朋友嗎?
2.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公眾都說你是好人,其他人跟你交往起來,就毫無顧忌。因為他們會相信,一個能令公眾認可得人,必定有自己的魄力所在,跟這樣的人交往,勢必會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公眾影響力。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當身邊的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當朋友需要時,兩肋插刀。這樣,就可以得到他們的認可。覺得你這個人可靠,他們會把你介紹給其他好友,這樣的連鎖反應會大大擴張你的人脈,收獲著意外的驚喜。3對待朋友要寬容。
一個小肚雞腸得人永遠的不到知己,他們那些酒肉朋友只是暫時性的,一旦得不到利益的維持,就會背道而馳。而真正的朋友,有利益可以共同分享,有苦難,也會共同承擔。對待別人要寬容,不斤斤計較,當別人成功時不眼紅,當別人失敗時,不落井下石,當別人犯了錯誤時,要予以理解,并給予應有的支持與鼓勵,幫助他們早日走出陰暗的困擾。當別人無意冒犯時,不要太在意,時間久了,再好的朋友也會鬧些小矛盾。這時候,我們不能采取以牙還牙的方式,這樣只會使我們的關系進一步惡化,而因盡可能忍耐,等一段時間過去,氣消了,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主動找你道歉。這時候,你的忍耐就換回了寶貴的友誼,你們之間的友情,有在風雨與洗禮中邁進了一步。
4.學會與 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只能說是一個人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人們所說的好人,是指好的方面多余壞的方面那些人。如此看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都存在值得我們學校的方面。因此,我們不能因看到某人某方面的不足而予以全盤否定,應看到他們的亮點,虛心向他們好的方面學習。這樣,博采眾長,必定使我們的道德素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5.做一個忠實的聽眾。
每個人都希望有一群忠實的聽眾,無論喜悅還是痛苦都可以與他們分享。與人交談時要認真,不中途打斷,說道覺得好的方面要表示認可,聽到對方的苦衷時予以同情。學會傾聽,可以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當然,一個人的觀點是片面的,還有很多遺漏的方面,但我仍然相信,只要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做,必定會得到更多友誼,收獲寬廣的人脈!
篇三:淺談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論文
淺談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
【摘要】 人際關系是你一生之中最不能少的一種“財富”,人們生活在社會上,
就需要不斷的進行人際關系的塑造和溝通,這樣才能擁有自己良好的人脈,促進自己的發展。本文中從溝通的角度出發主要描述了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的關系,以及對溝通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說明,文章的最后也對本學期課程的學習進行了學習總結。
【摘要】
溝通 人際關系方法
目錄
1.溝通的概論........................................................ 1
1.1 溝通的含義 .................................................. 1 1.2溝通的類型................................................... 1
1.2.1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 ..................................... 1 1.2.2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 2
2.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 2
2.1人際溝通..................................................... 2 2.2人際溝通漏斗................................................. 2 3.人際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3 4.總結.............................................................. 4 參考文獻............................................................ 5
1.溝通的概論
溝通是我們生活最基本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方法,社會和人都是一個整體,誰也不可能脫離誰而存活,人與人的交往、社會與社會的、社會與人之間都是以溝通來進行協調生活的。
1.1 溝通的含義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是指人們之間進行信息及思想的傳播。在人們工作、娛樂、居家、買賣時,或者希望和一些人的關系更加穩固和持久時,都要通過交流、合作、達成協議來達到目的。
1.2溝通的類型
溝通在日常生活中,大體上可以分按照工作和生活為兩大類,如圖1-1所示:
圖1-1 溝通的類型
1.2.1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
第一種分類法將溝通簡單劃分為:單向的溝通和雙向的溝通。
單向的溝通,不允許對方提問,也就是說一方發送一個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這種溝通的模式在我們日常工作中相當普遍。如:公司的領導布置任務.
溝通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雙向的,溝通應該是一個反復的過程,由一方首先傳達給另一方,另一方有什么不理解,有什么意見等,反饋回來,然后再傳達,再反饋,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只有做到了這些,
才能保證你所傳達的信息
準確無誤。
1.2.2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還有一種劃分的方式,即把溝通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其途徑分別有:正式溝通:報告、請示、預算、會議等。非正式溝通:座談、總裁接待日、員工活動等。有一些企業文化建設非常好的公司,經常運用非正式溝通,它可以起到比正式溝通更好的效果。如:員工的康體活動,員工的生日會,頭腦風暴會等。當然不同的企業會有不同的做法。
2.人際關系與人際溝通
2.1人際溝通
人際溝通其實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個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信息的過程。它是溝通的一種主要形式,主要是通過言語、副言語、表情、手勢、體態以及社會距離等來實現的。人際溝通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隱形的巨大財富,如何運用有效的人際溝通實現人際關系的管理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人際交往中,與人溝通的其實就是主要圍繞“心態”、“關心”、“主動”來展開的。心態是是在溝通時,避免自私、自我、自大,隨時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其考慮。關系則是關心他的狀況與難處、關心他的需求與不便。關心他的痛苦與問題,主動表示出你對他的關心。
2.2人際溝通漏斗
在人際關系的交往中,我們常常會碰到溝通漏斗,如圖2-1所示,溝通漏斗表明了我們在人際關系的交流中,我們的溝通總會詞不達意,表達不出我們最正確的想法,就像心里想的說不出來;
講的話與別人聽到的之間的差距;
對方聽到的與聽懂之間的差距;
聽了之后執行力卻不到位。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快消除溝通漏斗,找到合理有效的人際溝通的方法來完善我們的人際關系。
圖2-1 溝通漏斗
3.人際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學習人際溝通技巧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有效溝通的能力,不斷滿足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很多文獻都說明了人際溝通的方法或者技巧,但那些在我看來有點紙上談兵,其實人際溝通最主要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在人際溝通的過程中將心比心,以誠換誠,多進行換位思考。當你做到如此時,你才能打開你的心靈之門去傾聽別人,去表達你自己。就像今天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都是那些善于與人溝通,并且能夠有效傳達思想的人。
除了以誠換誠的溝通原則外,對于人際溝通我們還可以從以下的6個部分方法進行人際溝通的學習。
① 非語言技巧應用面部表情、音調和姿態的來輔助你的表達,例如:用肢體語言來形象你的語言讓別人更容易理解到位。
② 語言技巧:使用文字以增加訊息的清晰性。
③ 自我表達技巧:在溝通過程中完整的表達自己,幫助你使別人更了解你。
④ 傾聽和反應技巧:幫助你解釋他人的涵義并且分享所接受的涵義。
⑤ 影響技巧:幫助你說服別人改變他們的態度或行為。
⑥ 營造氣氛的技巧:創造一種正向的氣氛使用效的溝通較易達成。
其中這6各部分中,傾聽最為重要。傾聽在溝通過程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傾聽能激發對方說話欲望,獲取更多信息;
傾聽可以改善人際關系;
善聽才能善言;
傾聽可以掩蓋自身弱點。所以在人際關系里,要溝通則要先學會傾聽,做到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