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可以拓寬中國文化交流面,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江蘇省是大運河文化帶沿線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應該在大運河對外傳播上做出表率。從國際傳播學角度,通過探討江蘇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的文字轉換和文化對接策略,講好運河故事,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大運河文化帶在世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語言轉換;文化對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12-0017-03
中國大運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上公里數最長的人工運河。千年來,大運河孕育了許多城鎮,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性文化。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軟實力。國家軟實力在國際外交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影響力是國家軟實力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大運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大運河文化的對外傳播,講好中國運河故事,有利于國家文化影響力的提升,傳播好中國聲音。因此,探討中國大運河文化的對外傳播很有必要。
一、江蘇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現狀
(一)江蘇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取得的成就
1.資源整合,共同鑄造國際旅游品牌
江蘇各市由線到面,以運河為軸,整合周邊旅游資源,共同鑄造“千年運河”國際旅游品牌?!斑\河之都”淮安在2011年開始里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包括清江浦景區、漕運城景區、山陽湖景區、河下古鎮景區,其中清江浦景區已經建成,成為淮安的一個新亮點;無錫以古運河為紐帶,打造了清名橋、惠山歷史文化街區、北倉門藝術中心等,在未來的幾年內,無錫還將繼續建設華僑城古運河風情小鎮、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等一系列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旅游街區;常州的運河風光帶是一道靚麗風景線,“運河五號”也成為運河岸邊的有影響力的文創街區。
2.記錄文化,影視及歌劇等傳播取得突破
影像能夠真實直接的記錄大運河文化以及運河故事,能讓受眾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大運河的魅力。講述徐州運河古鎮——窯灣故事的紀錄片《一條河,一座城》在CCTV-9紀錄片頻道播出,CCTV-9是央視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頻道,它還設立了英文版,向全球播出;2017年中央電視臺十套的《味道》欄目制作播出了《尋找運河味道》,來到江蘇運河沿線城市無錫、鎮江、揚州、淮安以及高郵、運河古鎮窯灣和邵伯,對運河特色美食進行了挖掘;2016年初,央視絲路紀錄片團隊拍攝了大型歷史紀錄片《國之大運》。值得一提的是,大運河申遺成功后,江蘇省排演了歌劇《運之河》,用西方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運河故事,在歐洲一些國家演出后好評如潮,很好地對外傳播了中國大運河文化。
3.國際組織落戶,進一步帶動了文化交流
2016年,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秘書處永久落戶揚州,合作組織成立于2009年,是運河領域唯一的國際性民間組織,目前有105個以國內外運河城市為主的會員,也是江蘇省唯一的國際性社會組織。2018年4月30日,揚州舉辦中國·揚州首屆運河主題國際微電影展,微電影展以“運河”為主題,面向國內外征集優秀微電影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古老的大運河文化;2018年5月26日,同樣由WCCO主辦的世界遺產運河古鎮合作大會在揚州召開,來自全球運河城市百名古鎮代表、運河文化專家和關注運河發展的企業代表參加會議。為運河古鎮的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江蘇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的不足
1.對外傳播的力度還需加大
各沿運城市高度重視運河文化傳播,但個別沿運河城市對外傳播運河文化的力度還需要加大。江蘇省南北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出現知名度南部高、北部低的狀況,如蘇北淮安、宿遷在國內外的知名度相對較低,因此,在運河文化傳播方面,應加大力度,首先提高城市在國內的知名度,隨后擴大對外傳播,提高在世界的知名度。
2.傳播手段還需要多元化
運河文化的對外傳播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宣傳形式主要是紀錄片、報紙、線下大型活動。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智能手機的普及,傳播渠道發生變化。在近幾十年的文化對外交流中,“交流的面比較窄,經常是功夫、京劇、雜技‘老三樣’”[1]所以,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需要放下身段,豐富傳播形式,滿足普通民眾的需求,做到雅俗共賞。
二、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策略
在國際傳播中,由于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的差異,為了讓其他國家的人能接受本國發出的信息,“解釋者”要進行“二次編碼”?!霸趪H傳播中,除了一部分信息的二次編碼由傳播者(傳播主體)直接完成外,絕大部分信息的二次編碼由媒介完成”,[2]而在二次編碼過程中包含了語言的轉換和文化的對接。
(一)搞好語言轉換
1.自然語言的轉換
由于自然語言形成的自發性,因此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承載著其獨有的文化。中國語言文字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并不是每一個字都能在對方語言中找到對應的詞匯,尤其是涉及到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而中國大運河包羅萬象,其中一部分文化元素無法準確的翻譯成外文,而這些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的翻譯現在面臨著兩個問題:第一,翻譯不夠精準,只顧表面意思,沒有表現出文化精髓;第二,翻譯不統一。
以大運河文化里的飲食文化為例。中國人給食物命名很是講究,從色香味幾個方面同時入手,有的菜名可能還是包含了食物的起源或傳說。比如淮揚名菜“蟹粉獅子頭”,如若直接按字面翻譯為Lion’s head meatballs with crab肯定是不妥的,會引起誤會,但如果翻譯成Crab Powder Ball又失去了原來的生動性。還有一部分翻譯,為了避免尷尬,直接用了音譯,比如“豆腐”,譯為“toufu”,而淮揚名菜“平橋豆腐”則直接被翻譯成“Pingqiao Toufu”,但也有一些人將其按字面意思翻譯為“Pingqiao Bean Curd”。這樣不統一不規范的翻譯會降低傳播效率。因此,一方面,政府應請專家學者一起規范中國獨有的文化元素的翻譯,形成一個固定的翻譯體系,這套翻譯體系不但應包含英文,還應該包含其他語種以及一些小語種。另一方面,要將這套規范的翻譯體系推廣出去。在這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人們都十分依賴在線翻譯軟件,因此,修改統一翻譯軟件詞庫是當務之急。
2.其它語言的轉換
自然語言是語言的一個分支,世界上還有許多人類共同擁有的、可以跨越民族、地區的語言,我們可以尋求這種能被全人類共同解讀的語言,來作為傳播載體??梢詫⑦\河文化以舞蹈的形式展現;還可以將大運河畔的民間傳說改編成舞劇,到世界各地演出。除了舞蹈,音樂也是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地方音樂本身就承載著當地的文化,大運河也孕育出了許多民歌。原汁原味的民歌或許已經不再能被當代年輕人接受,而且,民歌大多采用方言,傳唱范圍小。但是,音樂制作人可以將流行音樂與傳統民歌相結合,創造出帶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又能被大眾所接受的歌曲,通過音樂將大運河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
(二)進行文化對接
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是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是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信仰的碰撞。如果我們不處理好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種種問題,在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勢必會“水土不服”、事倍功半,更有甚者,可能會觸碰到其他文化的禁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在兩種不同的文化語境下進行傳播,首先就要了解對方,適應對方,就像樹木移植他地,必須適應那里的土壤一樣。沒有這種適應,傳播便不能正常進行。金·揚(Y.Y.Kim)將這種適應性的要求提煉為“適應理論”(adaptation theory)[2]。
1.探尋價值共性,形成共同話語
在人類演進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全世界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超越了民族、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的界限。我們可以利用以下價值觀念,在國際范圍形成共同話語。
一個是歷史遺跡保護的話題。江蘇可以舉辦關于大運河遺跡(如沿線村莊城鎮、水利工程設施)發掘與保護的國際會議論壇,邀請國內外考古學、民俗學專家前來參加;另外,還可以舉辦大運河沿線出土文化展覽,挑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進行全球巡展;同時,可以開發博物館APP,利用VR全景技術,將這些出土文物、古村落、古建筑等上傳到APP上、附以文字,供全世界人們觀賞;
另一個是水資源保護話題。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水污染越來越嚴重,水資源保護便也成了全世界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江蘇大運河全段基本與南水北調東線水道融為一體。大運河保護同時也包含了水資源的保護。因此,江蘇省政府應著力治理大運河江蘇段的水污染,把引向京津輸送的水源打造成優質水源。在大運河對外宣傳中融入水資源保護觀念,增強世界對中國大運河優質水生態的認可。
2.挖掘運河歷史,尋求文化共鳴
GuoMing Chen和William J.Starosta曾指出,當人們認知(Perception)事物時,是進行選擇性的認知,能引發人們注意的往往是那些與自己相關的事物,而且對已認知的事物會進行選擇性的保留(selection retention),最后保留下來的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以及與他們價值觀、信仰、態度相一致的信息[3]。當其他國家的人接觸中國大運河文化時,由于中國的文化與他們自己的文化相差甚遠,因此在接收信息時會自動屏蔽,產生排斥心理,選擇性避免認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我們輸出多少相關信息,他們都無法有效接收。于是,我們要尋找與其他國家共通的文化符號,與其他國家的人產生文化共鳴。
馬可·波羅是威尼斯旅行家,他于1271年啟程,沿絲綢之路來中國游歷,寫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馬可·波羅在中國期間曾被忽必烈派往中國東南地區巡視。他乘船沿運河而下,途徑現今江蘇的徐州、淮安、寶應、高郵、揚州、鎮江、蘇州。馬可·波羅在他的書中對揚州、淮安蘇州等運河城市有精彩的描述??梢岳眠@一段歷史,拍攝以馬可·波羅運河行的影視劇,爭取在國外發行;還可以以這個題材設計角色扮演游戲、冒險游戲等。
江蘇省排演的歌劇《運之河》,是用世界特別是歐洲國家熟知的藝術形式,講述中國運河故事的成功嘗試,就在歐洲觀眾中產生了共鳴,很好地傳播了中國大運河文化。
三、結 語
大運河文化對外傳播,有利于中國文化經濟的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國際話語權、提高海外華人的向心力。在未來的傳播過程中,中國要注意不同國家間的差異,其中包括語言差異與文化差異,因此要尋找合適的傳播媒介,注意語言的轉化中的統一性與規范性,探尋與其他國家間的文化連接點;利用歷史遺跡保護、水資源保護等的共同話語,尋求文化共鳴,只有這樣,才能高效率地進行文化對外傳播,加快中國大運河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盧希悅.論“文化經濟”的到來和挑戰[J].經濟學研究,2005,3(6):81.
[2] 程曼麗.國際傳播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 GuoMing Chen,William J. Starosta:Foundt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學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