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高?!吨袊幕耪摗氛n程教學中存在三方面的弊端:一是教材編纂不夠科學;二是教學方法相對落后;三是考核方式較為單一??梢赃M行三方面的改革:一是教材編纂注重原典;二是教學過程側重社會性、趣味性、現實性;三是考核方式注意多樣性。
【關鍵詞】傳統文化 課程 改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國民凝聚力的源泉。黨的十八以來,圍繞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方略。2017年1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兑庖姟分刑貏e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苿痈咝i_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币虼?,在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高校的一些專業已經開設了《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但是,就該課程取得的教學成果來看,存在著較多問題,不能夠達到新時期黨對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的要求與期望。本文從分析現階段《中國文化概論》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入手,繼而針對問題,從教材編纂、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該課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概括地說,近些年來,《中國文化概論》的課程教學始終處于重視理論,忽略實踐;強調歷史,忽視現實;目標先進,教法落后等困境中。具體表現在:教材編纂不夠科學、教學方法相對落后、考核方式較為單一等問題。
(一)教材編纂不夠科學
目前高校教學使用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教材數量大,不下百種。書名也很多,主要命名為“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通論”等等。通觀這類教材,大致可以分為兩類。首先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普及。此類教材,內容繁雜,舉凡中國歷史、地理、文字、哲學、宗教、藝術、教育、科技、建筑等等,皆做簡單的介紹。如此一來,教與學,都只能是走馬觀花,即使最優秀的學生也只能獲得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與傳承、發展相去甚遠。其次,注重中華文化的演進過程。此類教材,往往按照歷史先后順序,對兩漢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以及近代民主思想進行較為深入的論述,甚至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如此一來,教學內容便以中國思想史為主,教與學的難度都比較大,不能夠適用于大部分高校學生。也有的教材試圖將兩者進行融合,但這樣一來,便同時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二)教學方法相對落后
現階段高校的教學,仍舊以課堂講述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具有諸多消極的影響。
第一,注重理論講述,忽略親身體驗。優秀傳統文化,不光在文字理論當中,更是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比如,茶文化,我們在教學時如果只跟學生講解陸羽《茶經》等古代茶文化的理論知識,而沒有相關實踐,則學生學到的只是空疏的知識點,不會對茶文化有切身體會,何談喜歡,更遑論繼承發展。
第二,注重灌輸教育,忽略聯系生活。傳統文化不光是高深的理論、復雜的知識,還對當今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換而言之,文化是活生生的,不能夠將之束于高閣。比如,講述儒家文化時,如果只注重對儒家思想的起源、流派、代表人物、核心理念的梳理,而對儒家思想對現實社會的巨大影響不置一詞,這是把儒家思想當做博物館中的文物來進行展覽。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會有困難,沒有學習興趣,乃至于望而卻步。
第三,注重知識傳授,忽略人格培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許多內容是關于個人道德修養的理論,特別是儒家思想。如孟子認為,一個人無惻隱之心、無羞惡之心、無辭讓之心、無是非之心,便非人?!抖Y記·大學》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庇纱?,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培養,皆有積極的作用?,F階段的傳統文化教學中,往往只重知識傳授,不重道德的培養。
(三)考核方式較為單一
現階段的高等教育中,考試仍舊是最為重要的考核方式,對傳統文化課程的考核也是如此。這樣的方式,存在諸多不足。第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承發展,考試主要的目的是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檢測,二者背道而馳。第二,考試分數的高低,并不能完全體現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遑論體現傳統文化對學生健全人格培養起到的作用。第三,繼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大量實踐活動,考試不能反映學生的實踐能力。
既然現階段《中國文化概論》教學過程中存在如此多的問題,針對以上弊端,筆者提出改革設想如下。
二、教材編纂的改進
傳統文化教育不能離開教材,畢竟文化主要是由文字、圖畫等媒介承載。前文已述,現有教材的弊端在于過分注重知識的豐富與理論的艱深,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經典原典的解讀。
編纂內容選擇上,應該體現全面性、經典性。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就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而言,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佛教文化則是外來文化,同時又融合了儒道文化,一方面本土化,另一方面為本土文化注入新鮮血液,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支柱。同時,史學經典、古詩文經典也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經典,選取《周易》《論語》《禮記》《孟子》《荀子》《近思錄》《傳習錄》等。道家與道教經典,選取《老子》《莊子》《淮南子》《太平經》《抱樸子內篇》。佛教經典,選取《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維摩詰經》《壇經》等。史學經典,選取《尚書》《左傳》《史記》《戰國策》等。古詩文經典,選取《詩經》《楚辭》《文心雕龍》、唐詩、宋詞、明清戲曲小說等。每一類經典的選取上,編入的篇目應是各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文獻。此外,根據地方文化的不同,還可以增加相應的內容。如此,以點帶面,既是經典講讀,又是文化史的闡述。
編纂的體例可以仿效《四庫全書》并結合現代??睂W,以導讀、提要、原文、注釋、精講為順序。導讀是對每一類經典的介紹,應是該類文化的學術簡史,要對其中的關鍵問題作出簡明而正確的闡釋。提要是對選取的每篇文獻的作者、內容、版本等方面進行簡介。原文應該選取最善之本。注釋應該匯同古注,擇優注解。精講應該是對該篇文獻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詳細闡述,特別是對該文獻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予以解讀。由此,既注重原典的解讀,又兼顧文化的闡釋。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傳統文化不同于其他學科,純粹灌輸式的教育已然不能適應其教學要求,于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便成為重中之重。
第一,注重教學資源的整合。傳統文化包含眾多內容,屬于不同的專業。講述時,可以針對不同的文化板塊,安排相應專業的教師進行講授,確保知識傳授的準確性。
第二,注重實踐性。傳統文化不只是文字內容,還具有物質形態,教學過程中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如講授儒家文化中的禮,可以將禮儀演習與禮學理論相結合,在進退揖讓之間,體味古人禮文化的精髓,同時培養學生重禮貌講文明的風氣。
第三,注重與現實社會的結合。傳統文化承載歷史,影響現實,雖然表現方式不一樣,卻仍舊滲透于現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因此,課堂教學應密切與現實社會相聯系,只有如此,方才可以將時代氣息與傳統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講授佛教文化時,不光應該對佛學理論進行介紹,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佛寺,觀察佛教儀式,領會佛教文化對民間的影響。
第四,注重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隨著現代音像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展示方式變得多樣,應該將其與課堂講述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將傳統文化的圖片、音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直觀的印象。另一方面,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電視、電影、紀錄片、講座節目等,也可以帶到課堂,增加講述的趣味性。
第五,建立課程網站。傳統文化內容繁多,課堂講述不能面面俱到,要將學生的學習延伸到在課堂外自主進行。建立課程網站,將與課程學習相關的圖片、音像、視頻等資料,放到網站上,供學習自由點擊查看。同時,在網站上建立相關鏈接,把研究傳統文化的其他網站進行信息搜集整理,供學生使用。不僅如此,還應通過微信和網站等新媒體,建立老師與學生的答疑平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第六,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養成健全的人格。首先,教材編纂時,結合黨對傳統文化的立場,選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典篇目,編入教材。其次,課堂教學時,注重向學生闡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修養內容,介紹古人德行培養的方法,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最后,指導學生進行道德踐履。參考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踐履的方法,使學生從古人所說的灑掃應對入手,以至于各種道德品質的實踐。
四、考核方式的改良
既然教材與教學已經與傳統應試教育不同,則考核方式必然要進行改良。試卷考核,注重知識掌握,而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現實結合緊密,具有實踐性,乃至于同學生人格培養相關。由此,應該重點考核學生對傳統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與踐履能力。筆者以為,應該以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為主要考核方式。調查報告的題目盡量結合學生的地域文化,選題要貼近生活。同時,積極鼓勵學生申報相關各類課題。
五、結語
對《中國文化概論》課程進行教材、教學、考核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大學生相對中小學生而言,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更成熟的思維能力,應該成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
同時,也應該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使大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為社會發展、民族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張岱年、方克立2004《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2017《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答記者問》,《人民教育》Z1期。
(通信地址:550025 貴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