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廣州及周邊地區現存祠堂等廣府傳統建筑上留存有數千幅晚清壁畫,這些壁畫一般頗為講究,多出自職業畫家之手,特色鮮明。它們是當時廣府鄉紳階層普及傳統文化和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是晚清廣府民間社會大眾文化的肖像、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廣府文化的歷史狀態。
關鍵詞:廣府壁畫;傳統建筑;職業畫家;大眾文化
在廣州及周邊地區現存祠堂、神廟和民居等廣府傳統建筑(主要是祠堂)上目前還可以看到許多清道光以后的壁畫原作,它們中有許多至今畫面完整、顏色鮮艷、款識清晰。僅廣州地區粗略估算尚有數千幅之多。
一、廣府壁畫的概貌
廣府傳統建筑尤其是祠堂,一般裝飾有約數十幅壁畫(一般民居僅見于正面外墻),位于建筑頭門里外、連廊、拜堂、后堂正面和側面內墻頭位置;在頭門兩側和后堂內墻兩側因房頂而成的斜角處多是花鳥和山水畫。
晚清以來的廣府地區,鄉村已是成熟社會。凝聚人心的是忠孝仁義的傳統文化,聯結人們的是祠堂、神廟等傳統建筑。就以祠堂而論,它是民間供奉列祖列宗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也是修續族譜,處理族權及議決族內要務的場所;也是體現儒家教化、尊老愛幼、孝悌傳家、舉辦私塾之所,因此在鄉村社會具有極高地位。此類建筑上的畫一般頗為講究,且特色鮮明,畫上多有畫家名款,一般出自職業畫家之手。據不完全統計,輾轉于廣府各地的職業壁畫家就有數十名之多。從壁畫內容分析研究可見,當時廣泛流行相同題材和程式化的畫法,壁畫明顯有粉本的影子,粉本的題材迎合了社會的需求,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風尚。
廣府壁畫內容可分為人物、花鳥、山水和書法四類,多有作畫時間、畫家署名及提示作品內容的款識。晚清廣府壁畫的人物畫有明顯的敘事性,多為故事畫,一畫一故事,其內容有從商周到明代的經典傳說、神仙隱士和文人軼事等眾多題材,涉及傳統文化的許多方面,既有詩禮傳家、科舉功名等儒家傳統文化,也有崇尚隱逸、追模玄虛的道家思想;既有嚴肅的經典傳說,也有詼諧幽默的歷史故事。中國歷史上自戰國開始,廟堂壁畫就出現了歷史人物題材,漢代以后在壁畫中繪賢王忠臣、孝子烈女,更是蔚然成風。論者一般認為這些題材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晚清廣府壁畫中風采各異的人物、畫龍點睛的款識題詞表現出晚清廣府民間社會文化生態畫面講究安排多個人物同時出場,前后呼應。多有題款,以白話敘述畫上故事的梗概。山水畫大氣磅礴、視野開闊,受到傳統繪畫的深刻影響;花鳥畫多為梅、蘭、竹、菊、紅棉和喜鵲、鷦鷯、春雁等,講究用筆清麗、纖細,層次分明,線條圓潤流暢。畫上多題有膾炙人口的古代著名詩詞。書法各體俱全,內容多為古代詩賦,其中許多已不在今天大眾流行的范圍之內。
壁畫分工筆彩繪和水墨兩類,其中多數為工筆彩繪。工筆彩繪畫多采用傳統的重彩設色的技法,敷色艷麗、色彩斑斕、花紅柳綠,頗有古意。水墨畫題材較少,常見的只有《教子朝天》一個題材。其圖案似有固定的粉本,多是老龍雙目炯炯,輪廓分明,身披細鱗,穿梭祥云;幼龍在下,自水而出,昂首相視,龍軀盤曲在洶涌浪濤之中。畫家在白灰底上以墨色濃淡的手法來展現飛龍在天、騰云駕霧的效果,有傳統國畫“寫意”的特點。
二、廣府壁畫的價值
壁畫是反映社會文化的重要資料,在中國歷史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政府機構只設置到縣,而從縣到自然村,由鄉紳階層自發管理。在廣府基層社會中被儒家教化出來的鄉紳階層使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教化成為鄉民的一種生活實踐,儒家文化已高度普及并占據道德高地,是鄉村社會的根本,在廣府基層民眾中堅如磐石。這里書院林立,大學者們經常在此講課,如朱九江就曾在廣州南沙一家陳姓私塾講課。一個時代人文質量最基本的表征是大眾文化的成熟與成型,作為當時廣府鄉紳階層普及傳統文化和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的壁畫就是晚清廣府民間社會大眾文化的肖像,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廣府文化的歷史狀態。由壁畫觀察當時廣府基層社會的物質、精神文化是廣府文化研究的重要途徑,圖像分析是認識晚清廣府壁畫價值的關鍵環節。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時代的發展,這些圖像在畫家和其同時代的人看來顯而易見的含義,到今天仍需要重新認識,就是其在當時社會上的影響及其作用也需要更多地考察和論證。
1.壁畫位于基層民眾朝夕相處、隨時隨地可以觀賞的民間建筑之上,對于那些沒有多少文化,甚至于不識字的廣大基層民眾來說,壁畫是他們了解國學內容的重要途徑。形象的表達,簡單易懂,更易于掌握和記憶。因此壁畫在傳播國學方面起著和西方教堂圣經故事畫傳播宗教一樣的作用。山水、花鳥壁畫上的傳統詩詞名句,歷史人物畫所表現的古代傳說故事,即是當時民間社會膾炙人口的國學“精品”,是廣府社會所普遍接受的觀念。因此可以認定其已經具備了為公眾所普遍認可的意義。很少有什么實物能同壁畫一樣,向我們如此準確的傳遞百余年前廣府鄉土社會流行的國學內涵,使我們如此真切地感受當時這里國學文化的熱度,把握當時人們的藝術品味。如今天在廣州依然熱鬧的民間藝術——乞巧就可在晚清壁畫中找到當時其在廣府民間流傳的證據。所以,作為第一手的歷史資料,壁畫能夠彌補許多文獻資料記載的不足。
2.晚清廣府壁畫家雖然身處社會底層,但在鄉村基層社會,他們還是有一定影響和地位,因此經常被一些有實力的祠堂請去作畫。如有論者說廣府最好的祠堂廣州陳家祠就是請楊瑞石來繪制的壁畫。盡管這些畫家有著程式化臨摹的職業特點,但數量巨大的作品證明了他們的藝術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時民間社會的文化風尚和美術水準,其藝術形式、技法和審美觀對基層社會有著極大影響,對廣大美術愛好者必然有著重要的美術教育和啟蒙作用,并由此對這個區域的繪畫藝術產生影響。不可否認,相對于20世紀初期形成的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流派“嶺南畫派”而言,晚清廣府壁畫屬于大眾文化、民間藝術,但這些民間畫家與“二居”(居廉、居巢)和高氏兄弟(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仁等嶺南畫派大師在相同歷史時期和同一個地域作畫,從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和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來看,二者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相互間的關系也值得探討。在晚清、民國嶺南繪畫史上,廣府傳統建筑壁畫應有一席之地。
3.晚清廣府建筑壁畫是清末民初廣府傳統建筑的重要特色,作為建筑裝飾,其價值過去一直為同是建筑裝飾的“三雕一塑”所掩蓋,不獲彰顯。壁畫上傳統文化及國學內容豐富多彩,其信息量遠超建筑的其他裝飾如磚雕、木雕、灰塑等;而且僅從建筑角度來看,壁畫不但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繪畫藝術,具有很強的裝飾性,而且由于同一棟建筑上的壁畫一般由一個(少數也有兩個)畫家來繪制,其中至少有一幅畫上有明確的年代款識,故其也是建筑始建、維修等重要年代的證據。
壁畫既是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又表現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繪畫技藝、民間故事等)特征,是我們了解當時廣府文化的第一手材料。從廣府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說,晚清廣府壁畫應該得到重視。目前從全國來看,類似廣府文化地區眾多晚清民國壁畫遺存的情況尚不多見。這批數量眾多的壁畫成為中國壁畫文物中有別于敦煌洞窟佛教壁畫、中原古墓葬貴族壁畫的傳統建筑平民(世俗)壁畫群,廣東因此而成為中國晚清民國壁畫文物大省。而廣府傳統建筑的集中地——廣州市的壁畫數量又是廣東省內各地區之首。
壁畫依附于建筑,是一類極其脆弱、易于消失的文物,現代以來一直遭受著嚴重的人為損壞。由于壁畫的內容淺顯易懂、廣為人知,在文革破四舊時首當其沖,遭到嚴重破壞,大部分被涂蓋、鏟除。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其對建筑墻壁天然的依賴性,故難以收藏轉讓而無法得到收藏家的青睞。特別是比起木雕、灰塑等建筑構件,建筑一旦翻修、墻壁重起,這些建筑構件尚可保存再現,但與墻壁不可分割的壁畫就只有灰飛煙滅、消失殆盡。如今,道光之前的壁畫已基本絕跡,廣府傳統建筑壁畫整體來說已經到了亟待搶救的程度,保護刻不容緩。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