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破解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教學難題

      發布時間:2025-07-05 15:39:28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 要 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歷史題材的課文以“散點”方式呈現和滲透,教學難度大。教師要讀懂“歷史”“課程”“課文”及“學生”,認清教育價值,把握學科特質,理清教學脈絡,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走進歷史,理解歷史,思考歷史,指導當下,培植人性。

      關 鍵 詞 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6-00-04

      南京師范大學的高德勝教授認為,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安排歷史題材教學內容具有獨特的意義:沒有歷史,學生的愛國情感是空殼,也就沒有了愛國的內涵,成了沒有血肉、沒有靈魂的知識符號。[1]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歷史題材的課文包含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方面,以“散點”方式呈現相關的歷史內容;并在各年級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不同主題的課文中滲透歷史教育,共同構成了小學品德課程中有關歷史題材的教學內容體系。但是,歷史的厚重讓我們難以取舍,歷史的遙遠讓我們看起來模糊,歷史題材課文的非純歷史特性又讓我們不知如何正確把握歷史和品德的關系?!巴飞贰笔嵌鄶灯返抡n教師的共同心理。因此,讀懂“歷史”“課程”“課文”及“學生”便成為歷史題材有效教學的基本前提。

      一、讀懂歷史,認清教育價值

      有人說,歷史有兩種:一種是已經發生過的全部的事實,即客觀的歷史;另一種是“人”對已經發生過的歷史事實的描述和記載,即主觀的歷史。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具體某個“人”記錄的歷史,完全客觀的歷史已不可能得到。主觀的歷史只能以(盡可能)客觀的歷史為基礎。我們應盡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否則,歷史就不能為今人提供“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也就從根本上失去它作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基本價值。因此,小學品德課教師必須以客觀嚴謹的態度學習和研究歷史,并以盡可能客觀的歷史教育影響學生。

      1.深度解讀教材中的歷史

      首先,教師要懂得“透過現象看本質”。例如,對于《從四大發明說起》一課,許多教師在課堂中花大量時間創設各種活動,讓學生充分嘗試、探究和體驗,以領略發明的精妙,從而得出“偉大發明”之結論。如此教學,活動的操作性和趣味性都很強,但止步于技術發明范疇,并不是歷史范疇。學生誤以為發明奇妙便是“偉大”,很難理解“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教材,重點引導學生認識這四項發明如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進而改變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紙的發明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書寫,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活字印刷術經濟省時,通過絲綢之路傳至西方,加速了西方社會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普及;指南針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環球航行和發現美洲新大陸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火藥的使用改變了單純依靠大刀、長矛和弓箭作戰的局面,使整體作戰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這一切因素的結合才使得歐洲的文藝復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了可能。只有深入歷史范疇,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的貢獻——它不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的偉大發明。

      其次,教師要學會全面評估歷史材料。例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一課,通過對鴉片戰爭以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一段歷史的描述,讓學生感受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懂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激發其對祖國、對共產黨的熱愛之情。有的教師只講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對“知識窗”中辛亥革命的歷史只字不提,使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歷史結論缺少充分的邏輯依據。辛亥革命是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繼續和發展,它是在中國出現新的經濟形態——資本主義經濟,新的社會階層——民族資產階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雖沒有給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卻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政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事件。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辛亥革命這段歷史,比較它的成敗之處,進而思考誰能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改變人民的悲慘命運,從而引出“黨的誕生”“南昌起義”“長征”這三大歷史事件的學習,最終讓學生真正明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第三,教師更要深度解讀教材外的歷史。畢竟,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都是由“人”描述和記載的,歷史題材課文的編寫必然受到編者主觀選擇的影響,不能保證完全展現歷史的真實面貌。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史學素養,以完善的史料彌補教材的缺憾。例如,《悲憤的吼聲》一課教材只介紹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英勇奮戰,卻沒有提到國民黨政府領導的抗日斗爭,這是不全面的抗日戰爭史,不符合歷史教學的客觀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在這民族存亡之際,中國軍民不分黨籍、民族,萬眾一心,共保家園。國民黨政府的軍隊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下,相繼在正面戰場進行了淞滬會戰、忻口戰役、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滇緬路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這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精神。我們要給學生正確的歷史,教育學生正視、尊重歷史,從而真正理解“中國人”“愛國主義”。

      2.學會用歷史觀照現實

      學歷史如果單純地了解人、事,意義不大。學生的歷史思維、歷史理解沒有發展,就不會形成歷史意識,沒有歷史意識也就談不上歷史主題的品德學習。學歷史絕不是只鉆故紙堆,而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從宏觀上來說,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大統一”的形式下,我們要想立足世界,必然要從歷史的天空中找尋文化的底蘊,抵制文化帝國主義。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就提到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微觀上說,學歷史能讓我們做一個有深度,有厚度的智者。因此,教師要用歷史觀照現實,幫助學生察古知今,察今知古,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發現內在聯系,讓學生為了更好地發展,更聰明,更有競爭力而學歷史。

      浙教版歷史題材大致可歸為五大類:光榮史、屈辱史、奮斗史、建設史和世界和平史。每個事件都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淵源,教師要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相結合,揭示兩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學習做人處事的經驗。例如,教學《悲憤的吼聲》,可結合中日釣魚島撞船等事件,從歷史的角度開展事實分析,進而理性地認識中日關系,更理性地看待我們自己?!镀返屡c社會》基本理念指出,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而歷史題材的品德課對于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史為鑒,以古鑒今,有利于學生學會用歷史的觀點去分析和判斷當今社會,指導自身的社會行為。

      二、讀懂課程,把握學科特質

      歷史不等于歷史知識。歷史內容的學習是橋梁,其最終目的是發揮歷史特有的道德教育價值。而綜合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特征。在確定知識性目標時,教師應注意挖掘課文內含的人文性、思想性,整體把握課程目標,處理好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關系,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歷史知識與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在歷史知識的習得中,也能獲得能力(歷史理解、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的培養和發展。這三種能力在課程標準中沒有指明,但在分目標的能力目標表述中可略窺一二: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收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

      例如,教學《圓明園在哭泣》一課,如果只是簡單了解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感受悲憤,哭訴歷史,這種歷史主題的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師要設法將知識學習與品德教育有機融合,可在以下幾處著手:1.在教學“圓明園的輝煌”環節,感受圓明園“是世界奇跡且這奇跡屬于全人類”時,融合歷史自豪感的培育;2.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環節,通過視頻還原歷史真相(八國聯軍公然搶奪和拍賣的強盜行為,他們卻赫然稱之為文明的、合法的)時,融合國家恥辱感的激發;3.在辯論“該不該重建圓明園”時,融合民族危機感的教育。整堂課上,學生無論是自豪、惋惜,還是悲憤,最終都化作理性的思辯。如此,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教師評價糅合歷史理解、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的初步發展。

      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整合在一起,在理解教材內容構建的綜合性特征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歷史材料的多重教育價值,以全面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讀懂教材,理清教學脈絡

      小學階段的品德教材內容中,歷史主題課文近75%集中安排在五年級下冊。這基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在這一年段加入大量歷史題材的品德教育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

      由于課程的綜合性特點,教材不是按照傳統的歷史分類方法進行編寫,而是以“散點”方式呈現相關歷史內容,導致部分課文材料組織十分復雜,以致教師抓不住教學的主線。例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課不是單純的歷史題材課文,教學內容豐富,教材編排比較凌亂。教師只有深入解讀教材,理清每個材料的教學意圖和材料之間的內在邏輯,才能理出課文編寫的兩條線索:一條是橫向線索,即“身邊的物品——銷往國外的產品——國際產業分工——國際貨幣兌換”,讓學生認識當前國際經濟交往狀況,感受經濟全球化的特點;另一條是縱向線索,即“絲綢之路——洋貨傾銷——封鎖禁運——對外開放——合作共贏”,從我國與世界經濟交往的曲折歷史,認識改革開放的來之不易。只有理清這兩條線索,我們才能確定本課的教學脈絡,并調整教材原定的材料編排順序,組織條理清晰、有序推進的教學過程。

      由于課程體系螺旋上升的特點,在同主題下會安排結構相似的課文。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富國強民之路》中的《春天的故事》和《走進新時代》,課文內容相似——通過改革開放“前”與“后”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教師稍不注意就容易重復講述。對此,稍作深入分析就容易發現兩者區別:首先,兩者的時代背景不同,前一課講的是文革結束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央提出了改革開放英明決策;后一課講的是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全國基本實現小康的條件下,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水平”的偉大決策。其次,關鍵詞不同,分別是“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如此,教學目標自然就不相同了。理清了兩課之間的異同和遞進關系,便也理清了《春天的故事》的課堂思路——緊扣關鍵詞“改革開放”,重點選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近20年的歷史材料,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改革開放的背景和基本措施,初步感受“改革開放”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課時,深入了解改革開放后祖國各個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探尋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認識并感謝鄧小平。只有讀懂了課文的內容,把握課文的核心,才能循序漸進,不失偏頗,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歷史脈絡。

      四、讀懂學生,選擇教學策略

      讓五、六年級學生跨越時空距離,去認清歷史的本來面目,這確實比較困難。遙遠的“歷史距離”加大了理解難度,容易造成情感體驗的虛無?!罢卧掝}”深奧而枯燥,與學生的理解水平存在巨大的鴻溝。特別是新中國建設史部分,如《春天的故事》中“改革開放”“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專用政治名詞,五年級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表象,情感無從激發。

      五六年級學生品德形成的心理機制具有以下特點:能認識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觀念,對社會現象開始關注,開始有獨立見解,極易受外界影響左右而時常變化;道德情感開始多變而且不輕易外露,開始以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評價人、事或社會現象,但仍有片面性。此時,教師需多用啟發式教學,發展學生比較、分析、綜合思維的能力。因此,在歷史主題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時刻把握情感的激發,緊密聯系當下生活,運用生動形象的表現方式,努力做到三點:1.以小見大。歷史是宏大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典型事例、重大事例,或是離學生生活較近的事例。例如《西部大開發》一課,教師緊密結合浙江省的企業家,課件出示杭州娃哈哈集團、溫州奧康集團在西部投資的事例。拉近時空距離,使得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原來西部開發就在我們身邊”的體驗。2.以實解虛。歷史題材中的政治名詞難以用下定義的方式對小學生解說清楚。例如《春天的故事》中“聯產承包責任制”,教師可分步驟一一充實。首先,向長輩詢問生活勞動情況,比較優劣。這就解決了什么是家庭聯產承包制和為什么要實施家庭聯產承包制這兩個問題。其次,通過事例、數據來說明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好處。這就認識了改革的成果。這樣,枯燥的政治術語變成了歷史的故事,歷史的故事又化解了難懂的政治術語。3.以情激情。歷史題材的品德課更要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或有,或還未曾有過的各種情感體驗。例如《悲憤的吼聲》,課始的一曲《松花江上》就奠定了本課的凝重氛圍。隨著課堂的進展,教師引領著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學生彼此牽動著對方的情感體驗,最后復歸于理性思辨,情感得以升華。

      歷史的領域是廣泛的、綜合的。對于歷史主題的品德課,教師要盡力讓學生走進歷史,理解歷史,思考歷史,指導當下,培植人性。如此,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琳琳.讓歷史不再遙遠——《品德與社會》歷史題材內容的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小學版),2013(7):2.

      (作者單位:寧??h金陽小學 寧??h潘天壽小學 浙江寧波 315600)

      責任編輯 毛偉娜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