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旅游行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能夠在一個區域的經濟中占據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衍生出了旅游經濟、旅游扶貧等眾多的發展模式。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旅游+扶貧”的模式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旅游+扶貧”模式的大力推廣下,旅游成為了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的主要方法,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強化對“旅游+扶貧”模式的研究,提升我國“旅游+扶貧”模式的應用水準,促進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構建旅游市場體系,引導旅游行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全域旅游視角 “旅游+扶貧” 旅游業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旅游+扶貧”模式受到人們的推崇,已經逐步成了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策略,對貧困地區的經濟模式進行升級。新時期旅游經濟的發展擴充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主要就是通過貧困地區天然存在的具備旅游開發價值的資源,打造休閑旅游度假的平臺,達到全域旅游的基本要求。在全域旅游開發過程中,貧困旅游地區成為了重點發展區域,依靠貧困地區的優勢旅游資源進行開發,通過人力改造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價值的旅游產業資源,從而提升貧困地區的旅游價值,這也是“旅游+扶貧”模式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1 全域旅游的內容探究
目前所講的全域旅游主要是指在一個相應的地方,發揮出旅游資源的優勢,實現旅游帶動區域的經濟增長,將相應的旅游事業、衛生事業、公共體制等連同為一個整體。實現區域內的優勢資源整合統一,協調旅游區域所在地的經濟產業發展。目前全域旅游熱度很高,國家大力推行,旅游業的工作重點全放在了全域旅游上,也是目前最認可的發展趨勢,全域旅游融匯旅游要素,全產業強化旅游引領市場,全社會參與旅游發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通過旅游業的發展,努力優化貧困地區的經濟結構升級配置。以往的依靠景點發展旅游的模式已經逐漸落后,必須要變革旅游經濟發展的思路,全面推進全域旅游,樹立全新發展的旅游觀念,從產業空間、技術升級等方面實現旅游業的新發展,協調好區域的產業互動,共同促進區域全域旅游的發展。
2 “旅游+扶貧”模式的重要作用
我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貧窮落后地區的經濟扶持主要是資金補貼以及開發投入,尤其是對貧困地區的旅游經濟投入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因此,旅游扶貧模式應用于貧困地區可以有效拉動貧困地區的經濟增長,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經濟收入,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結構的升級優化,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充分發揮出“旅游+扶貧”模式的重要作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扶貧”的新型經濟增長模式,可以減小城鎮化的收入差距,實現鄉村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模式轉型,更快步入小康社會,從而促進“旅游+扶貧”的模式的推廣與落實。
旅游產業作為朝陽產業,日漸成為扶貧脫貧的重要支柱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旅游扶貧的大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旅游資源的價值。許多貧困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在旅游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可以“大有作為”。開發貧困地區的旅游資源,不能一刀切,千村一面,而要在“精準扶貧”總的指引之下,立足貧困地區當地旅游資源實際,量身定制,通過扶持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旅游產業,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開發旅游資源能夠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可以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但是,旅游資源的開發也需要講究平衡,這里面強調的是開發與保護的平衡。盲目卻又沒有計劃的開發雖會收獲短暫的眼前利益,卻不利于地區的長遠發展;有規劃的科學開發,則會讓旅游資源充分釋放自己的價值,收獲更為長遠的未來。旅游扶貧歸根結底是充分發揮旅游資源的價值,關鍵是要通過因地制宜的方法、長遠的規劃,來充分發揮人的作用,更充分發揮出旅游扶貧模式的作用,實現貧困地區經濟的增長。
3 全域旅游下“旅游+扶貧”的模式
3.1“旅游+扶貧”模式下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必須要全面發揮出“旅游+扶貧”模式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旅游扶貧,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建立起符合當地情況的產業鏈,不僅要讓人們在物質上脫貧,精神上同樣不能貧瘠。扶貧必扶智,旅游扶貧就是要通過旅游業這一抓手,整合當地資源,發展全域旅游,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在發展中收獲參與感和獲得感,從而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在構建“旅游+扶貧”模式的過程中,要讓經濟落后地區的民眾主導旅游模式,讓人民參與旅游管理,讓其成為旅游開發的投資者,這樣才能發揮出人們的主人翁精神,將旅游開發作為自己的事業進行管理,從而全面的提升“旅游+扶貧”模式應用的水平,使貧困地區的人民都能夠在旅游開發中得到受益。在“旅游+扶貧”模式的開發中,必須要農民發揮出主體性的主導作用,旅游企業與政府單位做好引導和扶持,才能實現“旅游+扶貧”的目標。
3.2構建“旅游+扶貧”模式的科學體系
“旅游+扶貧”模式科學體系的建立是全域旅游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構建完善的“旅游+扶貧”模式體系,一定要明確“旅游+扶貧”模式的目標,有主次分輕重地開展旅游扶貧的工作,建立完善的醫療衛生保障體系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協調好貧困地區的經濟結構,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結構的一體化發展,實現旅游項目的擴展,開發旅游景區的衍生經濟,實現旅游景點、景區商業價值的最大化。完善好貧困地區的交通運輸服務,提升貧困地區的4G網絡覆蓋面積,最終促進貧困地區旅游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還要在貧困地區現有的旅游資源,比如種植業、畜牧業等方面開展旅游項目,增長游客的旅游體驗,凸顯旅游地區的特色,才能更好地發揮出“旅游+扶貧”模式的價值。
在構建“旅游+扶貧”模式的時候,必須要繼承相應地區的文化特色與歷史傳承,結合當地的現實經濟狀況與人口狀況制定相應的旅游發展戰略。要了解所在區域經濟落后的根本原因,對當地的旅游市場展開調研,制定一系列符合貧困地區旅游扶貧經濟的措施,從旅游開發、旅游管理以及旅游維護等方面制定全面的方式,開發出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互聯網的新模式,實現旅游地區的精準營銷,通過網絡擴大旅游景區知名范圍,進一步發揮出“旅游+扶貧”模式的重要作用。只有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旅游扶貧體系,才能全面發揮出全域旅游視角下旅游扶貧模式的作用以及價值。
3.3落實好我國“旅游+扶貧”模式的政策
在全域旅游視角下進行“旅游+扶貧”模式的應用,要有系統的引導政策和推動機制。旅游扶貧的模式應用單單依靠地區經濟是很難開展,需要國家通過政策、技術以及資金的投入,幫助這些地區落實好“旅游+扶貧”的政策,通過政府的影響力,協調好社會的各方面資源統一為貧困地區的旅游貢獻力量,建立貧困地區旅游項目銷售網絡,加強對貧困地區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強化對旅游項目開發負責人的監督,從整體上對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政策落實到位。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人才支援計劃,增加我國旅游管理人才的儲備,讓每一個貧困地區都能進行人才對口支援,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引導貧困地區的旅游開發項目的開展,更加積極的推進我國“旅游+扶貧”模式的落實。
3.4創新“旅游+扶貧”的新模式
在全域旅游視角下,開創“旅游+扶貧”的新模式,要具備三個創新,一是實現“景區帶村+扶貧”模式的創新。通過建立景區景點的輻射帶動,引導農戶積極發展農家樂、果菜采摘、農耕體驗、休閑農莊、精品民宿等旅游業態,幫助條件成熟的旅游扶貧村建立地方特色旅游商品銷售點,有效拓寬農戶增收致富的渠道。二是實現“金融扶貧+扶貧”模式的創新。充分發揮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的融資平臺作用,以推出面向農戶的“富民農戶貸”等多種方式,積極為旅游企業、經營業戶提供金融扶貧貸款,為推進旅游扶貧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實現“易地搬遷+旅游”模式的創新。根據貧困村實際情況和群眾意愿,實施整體易地搬遷,結合小城鎮、農業園區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區、高效農業示范區、鄉村旅游示范區“三區同建”,統籌推進安置區設施配套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旅游產業,確保貧困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綜上所述,旅游行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能夠在一個區域的經濟中占據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衍生出了旅游經濟、旅游扶貧等眾多的發展模式。在全域旅游的視角下,“旅游+扶貧”的模式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貧困地區開發旅游經濟,不僅能夠促進當地區域經濟的增長,提升貧困人民的經濟收入來源,還可以優化配置貧困地區的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成本投入,在“旅游+扶貧”模式的大力推廣下,旅游成了貧困地區發展經濟、走出貧困的主要方法,因此必須要在全域旅游視角下強化對“旅游+扶貧”模式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孟秋莉,鄧愛民.全域旅游視閾下鄉村旅游產品體系構建[J].社會科學家,2016,(10):85- 89.
[2] 劉又堂.全域旅游視閾下旅游目的地功能變化[J].社會科學家,2016,(10):90- 94.
[3] 王衍用.全域旅游需要全新思維[J].旅游學刊,2016,31(12):9- 11.
[4] 丁煥峰.國內旅游扶貧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4,19(3):32- 36.
[5] 劉向明,楊智敏.對我國“旅游扶貧”的幾點思考[J].經濟地理,2002,22(2):241- 244.
[6] 朱磊,胡靜,許賢棠等.中國旅游扶貧地空間分布格局及成因[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11):130- 138.
[7] 徐慶穎,陶卓民,李濤等.中國旅游扶貧研究評述[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0(3):151-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