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 id="ebnk9"></ol>
    1. 和諧消費中的企業不和諧因素及其規治

      發布時間:2025-07-24 07:25:24   來源:作文大全    點擊:   
      字號:

      [摘 要] 構建和諧消費關系中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質量安全問題突出、欺詐現象嚴重、侵權行為普遍、虛假信息泛濫。原因在于: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政府監管滯后、消費者維權意識較差。因此必須強化企業責任,加強政府監管,發揮社會組織作用。

      [關鍵詞] 和諧消費 企業責任 政府職能

      和諧消費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載體。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對和諧消費視閾下企業責任問題研究,有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終極價值目標的實現。

      一、和諧消費關系中企業的不和諧問題

      由于在經濟實力和信息資源掌控等因素,企業在消費過程中總是處于強勢地位。目前我國法制建設不健全,體制不完善,消費者尤其是工薪階層及弱勢群體的權益很容易受到傷害,特別在質量安全、公平交易、虛假信息等方面,企業時常損害消費者的正當權益。

      1.質量安全問題突出

      質量是供求雙贏的必要因素,它不僅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產品進入市場、被消費者認可的通行證。近年來,由于利益的驅動和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在市場上,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到每個角落,特別是在食品安全、家裝建材、生活用品等日常消費領域中,更是集中了大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商品質量問題。如安徽的“欣弗”事件、北京的“福壽螺”事件、上海的“瘦肉精”事件、河北的“紅心鴨蛋”事件、強生公司的“嬰兒護膚品”以及“蘇丹紅”事件等。根據中國消協受理投訴情況統計,2007年上半年共受理消費者投訴299,552件,其中質量問題投訴占62.7%。雖然投訴總數較2006年同期下降了6.1%,但部分商品投訴不降反升。在投訴總量下降的趨勢下,仍有部分商品的投訴呈明顯的增長趨勢。近來又連續查出了有毒瓜子、有毒食用油、有毒化妝品、有毒牙膏、假酒、假煙、假農藥、假化肥、假種子、假建材、假服裝等等,這些觸目驚心的假冒偽劣商品嚴重地威脅著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直接損害了經濟發展、國家信譽和改革開放的形象。

      2.欺詐現象嚴重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一些企業為了自身利益,違背市場誠信原則,不擇手段地進行價格欺詐、信用欺詐、售房欺詐、質量欺詐、信息欺詐、計量欺詐、工程欺詐等等非法活動。據不完全調查,在農村,買到過假冒偽劣商品的農民占74%。從河南省消費者協會獲息,2007年上半年,河南省各級消費者協會共受理消費者投訴案件25,805件,其中,問題較集中的是:假冒偽劣、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缺斤短兩、價格不準、合同違約等問題。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2007年上半年商品房投訴上升最快,住房合同投訴高達61.9%;汽車合同投訴上升了35.8%。再如被曝光800次的“神藥”雙靈固體散(原是一個保健品)創造了中國藥監史上的奇聞;齊齊哈爾第二制藥有限公司的“齊二藥”假藥案,致使多人傷亡。商業欺詐嚴重地扭曲了某些企業的價值觀,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給社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3.侵權行為普遍

      以質論價,買賣公平自古就是交換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維護我國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道德標準。近年來,我國市場交換活動中出現的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等敗德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和自主選擇權,擾亂了經濟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從消費者投訴較多的商品房問題來看,開發商已預先在本應由雙方決定的空欄內打上“ⅹ”,不準消費者選擇;銷售商在銷售住房時承諾的質量問題,一旦墻壁開裂、不平、滲水及配套設施出了問題,經銷商和裝修單位相互推諉,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物業管理公司將物業管理、水電費捆綁收取,對拒付業主,物業公司動輒停水停電;再如去港澳旅游,導游強迫游客購買其指定的劣質商品或把游客領到一個商店里,落鎖關門,強行購買,近幾年受到強買強賣欺騙的游客不計其數。這些侵權行為嚴重地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4.虛假信息泛濫

      廣告作為消費信息的主要載體,已成為消費領域中的重要環節。因利益驅使,市場上商業廣告極不規范,存在大量虛假信息。過分虛夸商品的價值,誤導消費者。2007年上半年,我國關于廣告及虛假信息的投訴達9171件,占投訴總數的3.06%。近年來,一些企業為了牟利,利用名人較高的知名度,利用消費者對名人的盲目信任和崇拜心理,重金聘請節目主持人、演員、體育明星、專家學者為其產品代言,把其產品打扮成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把其功能宣揚成能解百愁的救世主,誤導消費者;更有甚者,有些企業不惜散布“黃毒”,大搞什么“美女經濟”、“搖滾舞”、“脫衣舞”、“內衣秀”、“美女洗澡”、“三點秀”之類的東西推銷產品,欺騙消費者;如“胡師傅鍋”,本身只是普通的鋁合金,但經包裝宣傳,搖身一變就成了航天技術、高科技產品。虛假廣告踐踏了中國傳統的道德價值標準,褻瀆了民族語言文化,損害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二、企業不和諧問題的成因

      和諧消費關系的構建不僅是消費主體和消費客體應承擔的問題,還應是政府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構建和諧消費關系中企業問題的成因是:

      1.企業崇尚功利主義,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功利主義是企業敗德行為的深層原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社會形成了價值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價值主體的多元化使各個價值主體的價值取向走向了多樣化。由于價值主體各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價值取向的社會異化,價值取向的社會異化使生產經營領域中的道德喪失、誠信缺失、責任流失。由于功利主義滋生蔓延,一些企業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原則。為減少生產成本,一些生產經營者偷工減料,變更生產日期,添加有害成分,違背起碼的商業道德。當前,一些企業尤其是非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崇尚功利主義,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如黑龍江煤窯倒塌事件,山西煤礦掩埋工人事件,陜西磚廠的“包身工”事件等,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導致了被政治化的所謂勞工、人權問題。

      2.政府對企業監管滯后

      由于企業社會責任所包含的內涵和外延較大,它涵蓋了商務、勞動、保障、環保、教育、工會、婦聯、安全生產、藥品食品監督、衛生、工商行政管理、民政、技術質量監督、市場公正、交換公平、公共安全環境、消費環境、消費觀念、法制法規等等眾多領域,這就使我國政府和行政人員在行使監督時受到了嚴峻的挑戰。轉型期政府職能畸形化的地方保護主義,出于本地區的眼前利益和地方官員“政績”的需要,特別是權力和資本結盟,滋生大量腐敗現象,如,一些地方政府不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致力于保護本地區的違法經營;有的或明或暗地袒護假冒偽劣產品,甚至對國家明令禁止、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偽劣食品、藥品也加以保護。地方保護主義扭曲了經濟關系,激化了社會矛盾,破壞了市場環境,背離了政府職能。

      3.消費者維權意識較差,維權成本高

      消費者維權意識較差是當今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許多農村和城鎮居民,由于收入較低,又缺乏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大多不知道法律賦予自己的正當權利,只要不缺吃穿,就會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一旦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或受到了消費欺詐,也只能望天興嘆,毫無辦法。多數的農村消費者拿不出錢和企業打官司,就是有錢打官司,對于損失較小的消費欺詐行為,也不想煞費精力去維護;一些中高收入階層對于較小侵權案件,沒有精力去打官司,也不想為此事費神費力。這樣的消費群體在社會上普遍存在,這樣的行為不自覺地助長了企業違規現象。

      三、強化企業責任意識,構建和諧消費關系

      企業和政府在構建和諧消費關系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推脫的社會責任。它們能否真正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消費關系的核心問題。

      1.強化企業責任

      第一,具有“經濟人”和“社會人”雙重品格的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必須承擔相應的質量安全責任、誠信服務責任、資源環保責任、法律法規責任、保護消費者責任、維護消費者權益責任、維護國家可持續發展責任等等。

      第二,強化企業信用意識,加強法制教育。政府應通過制度和法律的手段,使企業形成市場經濟就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就是誠信道德的觀念。誰輕視信用,不講誠信,誰就會失去市場需求,最終是自取滅亡。

      第三,培育企業人員的自律精神。企業要廉潔自律,嚴格守法,維護企業信用,樹立企業形象,積極發揮企業在信用建設的榜樣作用、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要用誠信打造名牌產品,用誠信打造售后服務,用誠信打造國際市場,用誠信打造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信用企業。

      2.加強政府監管

      政府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著主導作用,必須強化政府監督職能,打造誠信政府。

      第一,要制定完善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政策。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明確的消費者政策,更沒有成文的消費者政策法。為此,必須加以完善,制定更加完善的消費政策法,適應新時期新形勢下消費熱點難點問題的需要,適應構建和諧消費關系的需要。

      第二,要嚴格執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落實法律法規實施的最基本的原則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消費者權益從應然狀態轉化為實然狀態,使消費者和企業之間的消費關系通過法律的強制達到和諧。當前,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應加大打擊力度,執法部門應沖破地方保護主義和人情社會的束縛,堅定信心和決心,通過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嚴懲各種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

      第三,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政府組織監管部門應降低收費標準,建立消費者維權保護基金,提高消費者維權的時間效率,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等措施,消除消費者維權成本過高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消費者應接受消費教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獲得豐富的消費知識、消費信息和維權知識,提高消費者權利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發揮消費者協會等社會組織的監督作用

      消費者協會等社會組織是消費者的“娘家人”和靠山,維護消費者的權益,行使其在消費法治工作中的協調和監督權是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的法定職能。國家賦予消費者組織監督權包括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管;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維護消費者權益工作中的違法失職行為進行監督;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提出批評和建議。這就從立法上確立了消費者組織的法定監督地位。為此,消費者協會等社會組織在維護消費者權益時應發揮重要的監督作用:一是監督企業提供的商品和服務,要符合保障消費者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要求,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二是監督企業必須向消費者提供其商品和服務的技術情況、價格情況以及售后服務情況,并保證消費者知情權的落實;三是監督企業保證公平競爭和公平交易,不得進行質量欺詐、價格欺詐、服務欺詐和合同欺詐,應和消費者進行公平交易;四是監督企業履行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時要求的合理賠償責任,維護消費者的求償權;五是監督企業必須尊重消費者的人格權和消費者的民族風俗習慣,不得在商場、超市等場合對消費者強行搜身和歧視消費者。同時,消費者組織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包括各級消費者組織、社會團體、新聞媒體,齊心協力,形成一個全社會的消費權益監督機制,積極受理消費者投訴,加大維權力度和監督力度,共同維護消費者權益,在構建和諧消費關系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總之,通過政府監管、企業自覺、消費者協會監督,一定能夠建立起促進經濟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安定有序的和諧消費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向前:和諧社會的企業責任[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2]尹世杰:消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喬法容:朱金瑞.經濟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国产另类无码专区|日本教师强伦姧在线观|看纯日姘一级毛片|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按摩|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

      <ol id="ebnk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