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紹了黃楊絹野螟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生活史及綜合防治措施。重點要求檢疫預防,加強撫育、養護管理,合理使用農藥,保護和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通過綜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黃楊絹野螟發生危害。
關鍵詞 黃楊絹野螟;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生活史;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5739(2008)08-0088-01
大葉黃楊,又稱冬青衛矛,由于其苗木易繁殖,生長快,耐干旱,對各種有毒氣體及煙塵有很強的耐性,耐修剪且變種多,已成為庭院、公園、道路綠化的大眾品種。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綠化的需求增加,導致調運苗木頻繁,使其蟲害蔓延的途徑增多。黃楊絹野螟屬鱗翅目螟蛾科,是大葉黃楊、小葉黃楊等綠籬植物上的食葉害蟲之一。它主要為害綠籬植物的頂梢及葉片,造成枝葉光禿,大大降低綠化及觀賞價值。筆者根據多年的觀察調查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并通過防治實踐,總結出黃楊絹野螟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生活史及防治措施,可供防治黃楊絹野螟時借鑒。
1形態特征
(1)成蟲。體長14~19mm,翅展33~45mm;頭部暗褐色,頭頂觸角間的鱗毛白色,觸角褐色;胸、腹部淺褐色,胸部有棕色鱗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閃光,前翅前緣褐色,中室內有2個白點,一個細小,另一個彎曲成新月形,外緣與后緣均有一褐色帶,后翅外緣邊緣黑褐色。
(2)卵。橢圓形,長0.8~1.2mm,初產時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為淡褐色。
(3)幼蟲。老熟時體長42~60mm,頭寬3.7~4.5mm;初孵時乳白色,化蛹前頭部黑褐色,胴部黃綠色,表面有具光澤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有2塊較大的三角形黑斑;背線綠色,亞背線及氣門上線黑褐色,氣門線淡黃綠色,基線及腹線淡青灰色;胸足深黃色,腹足淡黃綠色。
(4)蛹。紡錘形,棕褐色,長24~26mm,寬6~8mm;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絲綴葉成繭,繭長25~27mm。
2生活習性及生活史
在江蘇地區1年發生3代,以第3代的低齡幼蟲在葉苞內做繭越冬,次年4月中旬開始為害,然后開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見成蟲。成蟲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天產卵,卵多產于葉背或枝條上,多塊產,少數散產,每卵塊3~13粒,每只雌成蟲產卵123~219粒。成蟲晝伏夜出,白天常棲息于蔽陰處,受驚擾迅速飛離,夜間出來交尾、產卵,具趨光性。幼蟲孵化后,分散尋找嫩葉取食。初孵幼蟲于葉背食葉肉。2~3齡幼蟲吐絲將葉片、嫩枝綴連成巢,在內部食害葉片,呈缺刻狀。3齡后取食范圍擴大,食量增加,為害加重,受害嚴重的植株僅殘存絲網、蟲皮、蟲糞,少量殘存葉邊、葉緣。4齡后轉移為害,遇到驚動立即隱匿于巢中,老熟后吐絲綴合葉片作繭化蛹。
3綜合防治措施
(1)加強檢疫和重點防治。近幾年,隨著園林綠地面積的增加,苗木異地交流日趨頻繁,也使得蟲害蔓延,要進行有效的防治,就必須做好地區調查和監測預防工作,以及調運林苗的檢疫工作,防止傳播擴散危害。在多種害蟲為害黃楊時,防治工作以黃楊絹野螟等主要害蟲的防治為重點,帶動其他害蟲的防治,提高害蟲的防治效果。
(2)加強撫育管理,提高黃楊抗病能力。蟲害的發生在某種程度上與黃楊長勢呈負相關,對長勢差的應合理施肥、松土、除草,在高溫干旱季節注意抗旱,連續降雨注意排澇,保持樹勢旺盛,提高黃楊自身抗病能力,加強養護管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成蟲產卵量。
(3)冬季及時清除枯枝、卷葉、落葉、病枝及過密枝,消滅害蟲越冬蛹的場所,將越冬蟲繭集中銷毀,可有效減少第2年蟲源。
(4)利用害蟲結巢習性,在第1代低齡階段及時摘除蟲巢,化蛹期摘除蛹繭,集中銷毀,可減輕當年發生蟲害。
(5)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黃楊栽植區域裝黑光燈,燈下放置水盆,水中滴入一些煤油,進行誘殺,燈光下結合使用農藥噴灑,防止燈光區附近加重危害。
(6)合理使用農藥,盡量采用人工、物理的方式消滅害蟲,必須使用化學防治時盡可能使用高效、對環境污染少、分解快又不殺傷天敵的藥劑。
(7)藥劑防治。防治關鍵期為越冬幼蟲出蟄期和第1代幼蟲低齡階段,可用20%滅掃利乳油2 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2 0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 000倍液等,還可使用一些低毒、無污染農藥及生物農藥,如阿維菌素、Bt乳劑。
(8)保護和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一般情況,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中,天敵種類和數量與害蟲是呈比例的,綜合治理要把握對天敵的保護,促進利用的原則,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繁衍發展條件,開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對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白僵菌以及寄生蠅等自然天敵進行保護利用,或進行人工飼養,在集中發生區域進行釋放,可有效地控制黃楊絹野螟發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