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是指進入土壤中的物質或生物,導致土壤性質惡化,肥力下降,并對于土壤中生長的作物產生為害。
一、 土壤污染源
根據污染物質的性質,土壤污染物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兩類:無機物主要有汞、鉻、鉛、銅、鋅等重金屬和砷、硒非金屬;有機物主要有酚、有機農藥、油類、苯并芘類和洗滌劑類。
1、污水灌溉對土壤的污染污水含有重金屬、酚、氰化物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如果沒有經過必要的處理而直接用于農田灌溉,會將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質帶至農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煉、電鍍、燃料、汞化物等工業廢水能引起鎘、汞、鉻、銅等重金屬污染;石油化工、肥料、農藥等工業廢水會引起酚、三氯乙醛、農藥等有機物的污染。
2、大氣對土壤的污染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是工業排出的有毒廢氣,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及粉塵、煙塵和煙霧、霧氣等粒子,通過沉降或降水進入土壤,造成污染。例如,有色金屬冶煉廠排除的廢氣中含有鉻、鉛、銅、鎘等重金屬;生產磷肥、氟化物的工廠都會對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
3、化肥對土壤的污染 長期大量使用氮肥,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板結,生物學性質惡化,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過量的使用硝態氮肥,會使飼料作物含有過多的硝酸鹽,妨礙牲畜體內氧的輸送,使其患病,嚴重的導致死亡。
4、農藥對土壤的影響 噴施于作物體上的農藥(粉塵、水劑、乳劑等),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氣外,約有一半左右散落于農田,這一部分農藥與直接施用于田間的農藥構成農田土壤中農藥的基本來源。農藥在殺蟲、防病的同時,也使有益于農業的微生物、昆蟲、鳥類遭到傷害,破壞了生態系統,使農作物遭受間接損失。
5、固體廢物對土壤的污染 各種農用塑料薄膜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殘膜碎片散落田間,會造成農田“白色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防治
防治的原則是:以防為主,綜合治理,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規,制定廢氣、廢水、廢渣排放的標準,建立和健全土壤污染調查和動態監測系統。其次必須加強全民教育,提高大眾保護土壤資源的意識,使之成為自覺的行為。
1、污水凈化灌溉 工業廢水種類較多,成分復雜,有些工業排出的廢水可能是無害的。但與其他工廠排出的廢水混合后,就變成有毒的廢水。因此在利用廢水灌溉農田之前,應按照《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的規定進行凈化處理。
2、合理使用農藥,重視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合理使用農藥,不僅可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還能經濟有效地消滅病、蟲、草害,發揮農藥的積極效能。在生產中,不僅要控制化學農藥的用量、使用范圍、噴施次數和噴施時間,提高噴灑技術,還要改進農藥劑型,嚴格限制劇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重視低毒、低殘留農藥的開發與生產。
3、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機肥。 根據土壤的特性、氣候狀況和農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配方施肥,嚴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圍和用量。
增施有機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可增強土壤膠體對重金屬和農藥的吸附能力。如褐腐酸能吸收和溶解三氯雜笨除草劑及某些農藥,腐殖質能促進鎘的沉淀等。同時,增加有機肥還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流動條件,加速生物降解過程。
4、施用化學改良劑,采取生物改良措施。(1)在受重金屬輕度污染的土壤中施用抑制劑,可將重金屬轉化成為難溶的化合物,減少農作物的吸收。常用的抑制劑有石灰、堿性磷酸鹽、碳酸鹽和硫化物等。例如,在受鎘污染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或堿性爐灰等,可以使活性鎘轉化為碳酸鹽或氫氧化物等難溶物改良效果顯著。(2)因為重金屬大部分為親硫元素,所以在旱地土壤上施用適量的硫化鈉、石硫合劑等有利于重金屬生成難溶的硫化物。(3)有些植物如向日葵對重金屬有很強的吸收和富集能力,連續種植幾年可明顯降低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還可以種植抗性作物或對某些重金屬有富集能力低的植物,用于小面積受污染土壤的凈化。如玉米、馬鈴薯、甜菜抗鎳能力強的作物。
5、鏟除表土胡換土 挖去污染土層,或用沒有污染的客土覆蓋在污染土層上,可以稀釋污染物。如鏟除表土5~10厘米,可使鎘下降20%~30%;鏟土15~30厘米,鎘下降50%左右。
6、改變耕作制改變耕作制度,改變土壤環境條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降解速度慢、積累明顯、殘留量大,改水田后DDT降解加快,僅1年左右土壤中殘留的DDT已基本消失。所以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或消除農藥污染的有效措施。
由于土壤污染情況比較復雜,用某一種方法很難徹底地解決問題。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全面規劃,采用多種方法,開展綜合治理。
(作者單位:161300黑龍江省訥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